13.真心不現,全由妄障。妄不除盡,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經云:「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曰:「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但盡凡情,別無聖解。」經又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真心不現」。說得具體一點,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清淨平等就是真心。「全由妄障」。「妄」就是妄想。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說明毛病就出在妄想上。妄想不斷增長,變成煩惱障,即是佛法講的「二障」。二障從妄想執著而生;妄想執著是一切障礙的根源。「妄不除盡,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可見妄想難除,真心難現,而非易事。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把這一生中的第一大事辦好,決定不能疏忽。
「妄不除盡」,所講的妄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見思、塵沙斷盡,再破一品無明,就見一分法身,此時才安住如如之真。這種人稱之為「法身大士」。「安住如如之真」,亦即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此處講的「妄要除盡」著重在見思、塵沙。沒有到這個境界,若想安住如如之真,此一念依然是妄想。我在講席中不斷的重複提醒,目的是要我們時刻不能忘記,如此用功才如法,才有入門之處。念佛,老實念下去就好,就如法。要是常常想著,我幾時得一心,則是打妄想。念佛最忌諱夾雜,還夾雜何時得一心,功夫就被破壞了。老實念,根本就不要問,自自然然得一心。如果有得一心的念頭梗在那裡,則念一生的佛都得不到一心。障礙在此,不可不知。
「經云: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這是《楞嚴經》上佛所講的。前文是般若智慧的觀照,「生」是指一切萬物生起。生起之所在是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因明照生所」,「明」是般若智慧,此句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生所」就是性,明心見性。「所立照性亡」。「立」就是住,是分別、執著。如果在生所上還有所立,般若智慧就沒有了。由此可知,我們本有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就是因為有立。佛門有一句話「佛氏門中,一法不立」,立一法,即所立照性亡;又說「佛氏門中,一法不捨」。一法不立是本經講的「應無所住」;一法不捨就是「而生其心」。很多句子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可以互為註解,你就會明瞭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方是真正開智慧。
《楞嚴經》云:「又曰: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佛法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講十法界的發展演變。這兩句話說得很清楚,最初的原因是「無明」。無明從何而來,這是個大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就有人提出此問題。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聽釋迦牟尼佛講經,就產生這個疑問,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最初是怎麼來的,何以會有無明。佛答覆他:「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壞就壞在「立」字。知見沒有問題,知見是佛知佛見。若在真實智慧裡立知,就是無明,與前文之「所立」,都壞在「立」字上。此乃禍根,即是無名的根本,根本無明。這個「立」發展至今是什麼現象?你要這樣,他要那樣。人與人的衝突,國家與國家的衝突,現在發展至星際,將來星球衝突從那裡來的?就是每一個人立的不一樣。本來沒有立,何以要立?雙方為什麼打仗?因為立了邊界。本來地球上沒有邊界,卻要立個邊界,原因在此。無論大事、小事,所有一切病根都在「立」字。是故,諸位一定要仔細想想這段經文,觀照這段經文,常常念「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念幾百遍、幾千遍,體會其中之意,漸漸就明白了。方知我們如何才能與一切人沒有衝突,與一切眾生沒有衝突,與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衝突。你立,我不立,自然就沒有衝突。衝突是雙方面的,一方爭,一方讓,即無衝突。佛知道這個道理,佛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學佛要在此處學。果然學會了,一切人、一切處、一切事,無一不好,看了都生歡喜心。此時,你才真正法喜充滿,縱然到阿鼻地獄去也法喜充滿,真得受用,真正開智慧。
「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大德教我們,只一味在息妄上用功,不要再去求真,因為妄就是真。妄息了,即是真。妄像水波一樣波動;波息了就是水。不要再找水,息下來即是。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不要天天想著,我要成佛、成阿羅漢、成菩薩。此乃妄想、妄念。那有佛菩薩,那有阿羅漢!諸佛、菩薩、羅漢與我們人的差別在那裡?人有妄想,他們沒有妄想。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了,妄想沒有了,就稱作阿羅漢。塵沙無明破了幾分,就稱作菩薩。無明都斷盡了,就稱作佛。除此之外,到那裡找佛、菩薩、羅漢,真的沒有。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一定要求什麼奧密,要得到它,即是打妄想。許多同修看到我說,法師,你修得很好,一定有什麼祕密。佛大慈大悲,佛法裡若有祕密,那裡是慈悲,佛焉能清淨?祕密是不可告人的事,一定不是好事。好事那有不可告人的?凡是人家說「有什麼祕密」,就不要跟他學,一定會上當。佛法有個宗派稱「密宗」,那個密不是祕密,是深密。它的道理很深,初學的人很難理解,所以是深密。佛心清淨,正大光明,無有一事不可告人。
「經又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此是楞嚴經上講的。「狂心」就是妄想、妄念。妄念不歇,妄念很多,即是凡夫。如果妄想沒有了,歇了,就是菩提。可見「狂心」與「菩提」是一不是二。狂心是波,菩提是水。是故,真正修行從何處用功?修真即在妄處;修清淨心就在染污處;修平等心就在極不平等之境界處;修慈悲心就在沒有慈悲心之處。離開境界,到那裡修!
真在妄處,覺在迷處,正在邪處,淨在染處,此乃真的智慧,是教我們真正用功的妙法。真正得受用之處即在此,千萬不可錯會意思。大乘經典裡,世尊的開示很多,雖然言語不盡相同,名相不盡一樣,旨趣沒有兩樣。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均是這個意思。古人說,多讀大乘經能開智慧。何以故?經與經互相註解,不須用其他解釋,以經釋經。看多了,自然明白,圓融貫通。
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他是在家學佛的大德,對於佛教貢獻很多。他編了不少註解,都稱作「淺註」。他都是用經文註解經文的方法。以經註經,不用自己的意思,他的淺註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初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瞭,首先必須要一門深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然後閱讀大乘,方能觸類旁通。如果沒有基礎,愈看愈亂,不僅不能融會貫通,反而愈看愈無信心。一會講是空,一會講是有,到底是空是有?甚至懷疑釋迦牟尼佛,完全錯會佛的意思。是故,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然後看一些經,方能觸類旁通,不致會錯佛的意思。
現代一般人學佛,確實都沒有在一部經上下功夫。是故,我們這一代人比不上古人,就連民國初年那些出家、在家的大德也比不上。如江味農居士、丁福保居士,何以人家能成就?他們的基礎非常深厚,有深厚的儒家底子,又有深厚的佛法基礎,是故能成就。
佛門中,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師教學生還用老辦法。我看了很佩服,特地去禮座。海仁老和尚是一九八○年往生的,我去看他時,他九十五歲,第二年就往生了。他在香港號稱「首楞嚴王」,因為他專門學《楞嚴經》,專門講《楞嚴經》。那時我到香港,他們請我去講楞嚴經。我是後學,去參訪老法師。老法師只有六位學生,他們不僅要背楞嚴經,而且要背註解。經與註解都要背得很熟,方才收作學生。這個門檻很高,所以只有六位學生,然而真有成就。佛法教學一定要如此,才能紮根。
現代佛學院很多,沒有佛學院請我教書。過去還有佛學院找我,我不敢去,因為受老師的影響。方東美先生是位好老師,方先生常跟我講,他在台灣大學教書是混日子。並非他誤人子弟,而是學生不肯聽,不肯接受教導。學生不聽話,只好不教!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