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出世間法不能沒有福報,佛法在世間,為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沒有福就苦了,所以佛總是先勸人修福。世出世間,誰的福報最大?「天上天下無如佛」,沒有能跟佛相比的,佛是福慧究竟圓滿。古聖先賢說「量大福大」。量小的,縱然有大福,他享不長。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是自性原原本本的心量。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告訴我們三種周遍,這是性德,第一個「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第三個「含容空有」,這個量就在含容空有,這個福報多大!所以人間天上大富大貴的福報都是在佛門修的。
成佛叫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學佛就是求福求慧,福慧圓滿才能普度眾生。有慧沒有福,度不了眾生,有福沒有慧,也度不了眾生,一定要福慧圓滿。學佛真正把時間掌握到,一天都不空過,十年成功,正是古人所說的「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世間讀書人是十年成就,佛法修行也是十年,這個十年根深蒂固,成就自己戒定智慧。戒是德行,定是三昧,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十年不可能沒成就,如果沒有成就,你錯用了心。十年當中雖然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可是你功夫裡頭一定有夾雜,心不清淨、不平等,所以成就就不殊勝。如果你心地真的是保持清淨平等,那個成就是真實的,那個成就是值得人讚歎的。希望真正有志於作聖、作賢、作菩薩、作佛的同學們,好好學十年就成功了。現在有光碟、有註解幫助你,要相信一經通一切經通。從一門起,一門紮根,不可以學太多,學太多就學雜了,思想凌亂,不能得三昧,不能開智慧。遵守古人的教誨,能成功;要自作聰明,十年會空過,什麼都得不到。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選大乘經典。為什麼?大乘經典每一部經都通達自性,換句話說,大乘每一個法門、每一部經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金剛經》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大乘法門平等,沒有高下,你喜歡哪一部,只要一門深入到底,就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證得佛果。
大乘代表大智慧,大乘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智慧多大?能盡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邊底,換言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通達明瞭。用一般宗教對神的讚美,有這麼一句話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這是大乘的意思。可見沒有智慧就不可能有大德、大能、大福。由此可知,智慧第一,智慧能夠出生大德、大能、大福德,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價值觀。佛法的價值觀是大智慧,學習佛法求的不是別的,是求智慧,有智慧,樣樣具足。
無量壽,「壽」是福報的一種,中國人常講五福臨門,五福第一個是壽。古來祖師大德跟我們介紹西方淨土,說西方淨土第一大德是什麼?壽命長久。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同佛。這是西方世界的第一德!單憑這一條,西方極樂世界非去不可。佛名號所顯示的無量壽是主體,如果沒有壽命,則一切無量都落空,誰去享受?所以壽命是一切無量之體,有壽命,所有的無量才能得到受用。
莊嚴,「莊者,恭也,正也,盛飾也;嚴,尊也,肅也,裝也。可見莊嚴二字,可以俗語解為以尊重、恭敬、正肅等等善美,而裝飾之」。我們世間人常說真善美,沒有慧,真善美不會圓滿,加上慧,真善美就圓滿了。極樂世界,真善美慧四個字都做到究竟圓滿,不衰不變。
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沒有?環境是心性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心不是真善美慧。心不真,妄心,虛情假意,心沒有真;善,一天到晚起惡念,打妄想,哪來的善?美,就更不用說了,迷惑顛倒,沒有智慧。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事實。怎麼修的?用『一句彌陀,莊嚴自心,清淨自心』,就是用這一句佛號修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所以「清淨平等覺」皆用這一句佛號來修,真心用阿彌陀佛這個方法來修,善心也用阿彌陀佛來修,美心、慧心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圓滿具足。這樣殊勝的法門,在一切經論當中找不到。一切經裡面,有單單教你修清淨心的,不一定能得平等;有教你修平等心的,不一定能生智慧;唯獨這一句阿彌陀佛,一修一切修,這個就太奇妙了。所以學佛不消極,學佛絕對不逃避現實,佛法是真善美慧的生活,是一切人心心嚮往的幸福快樂的生活。
從理上講,諸佛如來的智慧德相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就成佛了嗎?自性的智慧德相就現前,極樂世界真相就這麼一回事情。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所有往生的人,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所以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自性清淨心之所成就,同時也是每一個往生的人他們自己自性清淨心之所成就。自己的清淨心跟彌陀的清淨心是一個心,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從一體起二用,不可思議。
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獲得廣大深妙真實的利益,一定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用什麼方法來修?用這一句佛號,把雜心、亂心、染污心念掉,恢復自己清淨、平等、覺,這樣才能往生不退成佛。
行門有自利、有利他,煩惱輕,智慧長,是自利;斷十惡,修十善,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是永遠分不開的。你自行就是做好樣子給別人看,我是佛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都有規矩,都能給一切眾生做模範、做典型,這就是真正的利樂有情,這是菩薩事業。學菩薩行,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起。《十善業道》是建立在《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上,像蓋大樓,第一層《弟子規》,第二層《感應篇》,第三層《十善業道》,第四層《沙彌律儀》。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沒有一、二層,當然就沒有三、四層,這才曉得《弟子規》對於學佛的重要性。否則,把佛法變成一種知識,不是智慧,學一輩子依舊是凡夫知見,你所用的心,起心動念是輪迴心,輪迴心造輪迴業,怎麼會有成就?果然是把四個根紮好了,這一部《無量壽經》,一門深入,一生不改變,鍥而不捨,你的成就諸佛都讚歎!這一部經通了,一切經全通了,世間法也全通了。這個學問,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修得。
四書是中國老祖宗智慧的結晶,這是講理論──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應用在哪些地方?《大學》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中庸》。中庸之道太大了,就是大乘經講的中道第一義諦,諸佛與法身菩薩之所履,自行化他,無不圓滿。大乘佛法全在這部《無量壽經》,講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無量壽經》統統都具足。。這部經用在出世間法,幫助我們一生成佛;用在世間法,它能指導你治國、平天下。這部經典的分量跟現代人講是恰到好處,不長也不短,內容豐富。《群書治要》是中國文化的精華,這部《無量壽經》是整個佛經的《群書治要》。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要好好學習,在世間就成聖人、賢人;出世間,你就成佛、成菩薩。這真正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享受,沒有比這更高了。
(整理自淨空老法師講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