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站首頁>報恩講堂> 無量壽經 > 玄義 > 無量壽經玄義
現在選擇: 《請先點播集數》
 
無量壽經玄義
1989.11 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 / 編號:02-014 / 共 18 集
下載BT種子 (影音、文字、教材、或從FTP)
 

  為什麼唐宋這些淨宗大德,乃至於不是淨宗的,像窺基大師法相宗的,他這裡面對於淨土的讚歎都是圓頓至極,他都這樣讚歎。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要是把一乘經典認真的去做一番研究,你就會明瞭古德講這個話是有道理的。《華嚴》它最後怎麼成佛的?《華嚴》到了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樣才圓滿成佛的。由此可知,如果要沒有最後這一著,《華嚴》雖然是圓教還是不圓滿,他這個成佛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

  另外,我們再看《法華經》。《法華經》在第二十三篇,「藥王菩薩本事品」,釋迦牟尼佛也是苦口婆心特別勸導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法華經》也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指歸。所以一乘經典、了義經典裡面都是指歸到淨土。古德尤其是日本的淨宗大德們他們說的:《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完全講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說,《法華經》跟《華嚴經》指歸的就是歸到《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就變成一乘裡面的一乘,了義當中的了義,這是古大德們他們所公認的。

  我們在初學的時候,乍聽到這些話都不太以為然,好像說得太過分了。到我們自己對這兩部大經認真去研究一下,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古人所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華嚴》實在說就是詳細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簡略的《華嚴經》。這個意思到我們有這個感觸,實在講前人已經說出來了,所以我們想超過前人很難,非常非常之難。哪一個說出來的?清朝乾隆年間的彭紹升居士,他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那個八十卷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經文少,中本《華嚴》;有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小本《華嚴》。他說這個東西內容跟《華嚴》沒有兩樣,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而已。這個說法非常非常有道理。我自己實在講是講《華嚴》講了十八年,才真正承認了這句話。彭紹升講得不錯,講得很有道理。

  所以是『萬善同歸』。這個「萬」不是數字,是表法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歸到哪裡?都歸到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我們念到後面的時候大家就會曉得,這一句名號就是我們本覺理體。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真如法性,真如本性。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統統歸阿彌陀佛,萬善同歸是這個意思。我們才曉得這個法門之偉大,這個法門的不可思議。

(節錄自02-14無量壽經玄義  1989.11)

 

 
   

  
會自動播放首集,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收聽或下載。若播放不順,請手動選擇主機,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選好主機,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請依需求按「確定」後下載,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無法閱讀請看此

宣講
日期
講演文字
mp3
點播
1989.11

第1集:【02-014-0001

無量壽經玄義


下載
1989.11

第2集:【02-014-0002

無量壽經玄義

【確認淨土法門為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本經持名念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極圓頓。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


下載
1989.11

第3集:【02-014-0003

無量壽經玄義

【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
【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
【彌陀要解曰。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又曰。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可見此經實是如來稱性極談。】
【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故言當下即佛。直截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
【淨土諸經中。】
【唯此經備攝圓妙。】
【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
【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
【深明三輩往生之因。】
【廣攝九界聖凡之眾。】


下載
1989.11

第4集:【02-014-0004

無量壽經玄義

【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蓮公老人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
【冀此無上寶典。饒益當來。】
【乃繼前賢。重行會集。】
【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
【蒙慧明老和尚印證。】
【慈舟專講於濟南。】
【並親為科判。】
【梅公於中廣播講此經。】
【稱為最善之本。且在序文中贊曰。】
【精當明確。鑿然有據。】
【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
【艱澀沈晦。使之爽朗。】
【繁複冗蔓。歸於簡潔。】
【凌亂俾成整嚴。】
【闕疏悉令圓滿。】
【必期有美皆備。】
【無諦不收。】
【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是此本問世以來。講說讚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
【理。實際理體。】
【亦即真如實相。】
【本經乃住真實慧。】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並惠以真實之利。】
【純一真實也。】
【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華嚴祕奧之理體。確在本經。】
【機者。根機。】
【至於契機。更是本經之獨勝。】
【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聖齊收。】
【上上根全體承當。】
【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
【下至五逆十惡。】
【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
【頓與觀音勢至並肩。】
【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
【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最為方便。隨時隨地可修。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
【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誠此界他方。】
【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也。】


下載
1989.11

第5集:【02-014-0005

無量壽經玄義

【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
【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
【法華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華嚴云。如來成等覺出興於世。】
【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
【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
【同佛知見。】
【等成正覺。】
【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
【經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
【疏鈔云。】
【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若能諦信。】
【何須遍歷三乘。】
【久經多劫。】
【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
【以念佛心。入佛知見。】
【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
【但其歸趣。卻在本經。】
【要解云。】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華嚴奧藏。法華祕髓。】
【一切諸佛之心要。】
【菩薩萬行之司南。】
【皆不出於此矣。】
【五濁惡世。造惡之時。其難非一。】
【特此一門。至圓極頓。】
【而且由其簡易直捷。】
【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
【一代所說歸此經。】
【如眾水歸於大海。】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
【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
【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
【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
【奇妙疾捷。莫過於是。】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
【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
【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
【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
【三根普被。聖凡齊收。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
【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本經云。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
【元曉師云。】
【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
【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末世修行。多諸障難。陰魔干擾。】
【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
【楞嚴曰。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
【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
【念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護持行者。魔不能擾。】
【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下載
1989.11

第6集:【02-014-0006

無量壽經玄義

【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是故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無念與無生。】
【遠非凡夫之所能。】
【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
【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此方便門。指方立相。】
【攝心專注。】
【即此妄心。持佛名號。】
【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
【念得純熟。乃忘能所。】
【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
【持名念佛。入有得空。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
【念佛乃修行之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
【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
【因其為直截中直截。方便中之方便。】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
【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又法滅盡經中。】
【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說。】
【今於末世。濁惡彌深。】
【眾根愈劣。】
【垢重障深。】
【惡浪滔天。毒焰遍地。】
【世尊垂慈。】
【特留此經。以作慈航。】
【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
【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下載
1989.11

第7集:【02-014-0007

無量壽經玄義

【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實相者。真實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實相是無相無不相。】
【離一切虛妄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實相離言說。】
【南嶽云。說似一物即不中。】
【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實相離相。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
【真知無知。】
【無知故能無不知。】
【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
【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
【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
【作法作報。】
【作自作他。】
【乃至能說所說。】
【能度所度。】
【能信所信。】
【能願所願。】
【能持所持。】
【能生所生。】
【能讚所讚。】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
【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
【此三真實。即一即三。】
【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


下載
1989.11

第8集:【02-014-0008

無量壽經玄義

【宗謂宗旨。又修行之要徑也。趣者。趣向。歸趣也。體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
【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
【經云。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
【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
【全部大經之宗要。】
【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
【本經所崇。全在於此。】
【修行要徑。唯斯捷要。】
【故為本經之宗。】
【發心有二義。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
【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次須知三種順菩提門。】
【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
【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生彼國土故。】
【元曉師云。發菩提心。是明正因。】
【又云發心有二。一隨事發心。如四弘誓願。二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
【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行。】
【善導。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
【蓮池大師和會之曰。】
【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徹悟禪師云。】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蕅益大師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又曰。】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
【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至誠心。】
【深心。】
【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菩提心義云。】
【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
【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故發心之要。不可言喻。】


下載
1989.11

第9集:【02-014-0009

無量壽經玄義

【一向專念。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之大願。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
【一向專念者。古云。上盡形壽。下至十念。】
【上盡形壽。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
【下者。未能及此。】
【或因障重。或以事繁。】
【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
【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
【行者應知。】
【一向專念。指從最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
【而其關鍵實在最後。】
【反之。如有人念佛數十年。】
【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
【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
【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要解云。無量光則橫遍十方。無量壽則豎窮三際。】
【橫豎交徹。皆法界體。】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即眾生本覺理性。】
【持名即始覺合本。】
【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正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也。】
【一句彌陀。人人能念。】
【個個可行。名召萬德。妙感難思。】
【從有念巧入無念。】
【即凡心頓顯果德。】
【如疏鈔云。】
【齊諸聖於片言。】
【越三祇於一念。】
【極圓極頓。至簡至易。】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
【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
【略明四土往生之相。】
【凡聖同居土。要解云。此土凡聖之同居。】
【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
【暫同。】
【二乘證果便入滅。】
【大權菩薩機盡則不示現。】
【彼土同居。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
【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不易見聞親近。】
【彼土則皆如師友。朝夕同聚。】
【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
【彼土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所作不同。】
【此土眾生輪轉六道。升沈無定。】
【彼土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尤勝者。】
【不待斷惑。】
【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便蒙佛願冥加。】
【決得往生淨土。】
【其事甚易。】
【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所無。】
【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
【方便有餘土。念佛功深。】
【離雜亂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
【則橫生極樂方便有餘土。】
【實報莊嚴土。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痴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
【如疏鈔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
【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


下載
1989.11

第10集:【02-014-0010

無量壽經玄義

【四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
【要解云。實相之體。非寂非照。】
【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強名常寂光土。】
【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故知身土不二。】
【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常。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寂。解脫德。】
【塵勞永寂故。】
【光。】
【般若德。】
【智光遍照故。】
【涅槃三德。如來祕藏。】
【等覺大士歷盡四十一品無明。】
【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三德。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
【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
【壽命無量故。】
【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
【圓淨四土。】
【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
【極樂勝於十方者。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不退轉。】
【不退有三。】
【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夫。】
【行不退。斷見思。】
【伏塵沙。】
【恆度生。不墮二乘。】
【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
【念念流入如來覺海。】
【此土修證三種不退。】
【行不退。】
【念不退。】
【要解云。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
【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
【彌陀大悲願力攝持。】
【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
【六塵水鳥悉演妙法。增其正念。】
【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
【壽命永劫與佛齊等。】
【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行人不須斷惑消業。只要信願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處。不可思議。】
【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贊者也。】
【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
【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
【大智之所顯。】
【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
【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
【說經。】
【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


下載

分頁顯示: 第 1 頁 / 總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