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29-258-0001】
願聲同佛
二報身,如來名盧舍那,譯為光明遍照,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之。三應身,如釋迦文,指八相成道之佛。地前菩薩、二乘、凡夫得感見之。四化身,一時 化現之佛為化身。五等流身,密教所立四身之一。佛身示現為與人天鬼畜等類同形之身,異類可得見之。今經則佛於一身,現無量種種之身,可使種種眾生各各得 見。同表圓明具德,不可思議境界。
上為讚佛,下為發願。法藏比丘於歎佛功德後,隨即發起廣大誓願,願自作佛,願攝佛土,普利眾生,速成正覺。蓋發廣大願實為至要。如《普賢行願品》曰:「如 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蓋淨宗以信願行為三資糧。靈峰大 師曰:「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清省庵法師曰:「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又曰:「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 願,不可緩也。」
下段為願求自覺覺他之德。為覺他故,首須覺己;求自覺者,端為覺他。
戊三、發願 分六 己一、願聲同佛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首二句乃法藏比丘,願具如佛利他之行德。願得如來清淨之聲。「清淨」者,無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曰清淨。願我如佛能宣無過離垢之法音,普及無邊各 各之界。「界」者,《大乘義章》曰:「界別(分別、差別)為界,諸法性別,故名為界。」蓋謂界者,以差別為義。事物彼此能持自相,差別而無混,是曰界。俗 語中,「各界人士」,此界字亦具上義。由是可知,「普及無邊界」即是遍於一切。第三句「宣揚戒定精進門」,此句是《宋譯》,在《唐譯》為「演說施戒諸法 門,忍辱精勤及定慧。」《唐譯》文詳,表宣說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