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站首頁>報恩講堂> 開示 > 節錄 > 一句彌陀 離苦得樂(有字幕)
現在選擇: 《現在播出 : 0001》
 
一句彌陀 離苦得樂(有字幕)
2012.2.29-3.1 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219~0220集) / 編號:29-275 / 共 2 集
下載BT種子 (影音、文字、教材、或從FTP)
 

 

 
   

  
會自動播放首集,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收聽或下載。若播放不順,請手動選擇主機,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選好主機,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請依需求按「確定」後下載,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無法閱讀請看此

宣講
日期
講演文字(文件檔)
mp3
點播
高畫質影片
點播
2012.2.29

第1集:【29-275-0001

一句彌陀 離苦得樂

講義下載:二苦 八苦

「門」者,法有種種差別,能使人趣入涅槃,故稱為門。「依真諦門」者,依第一義諦為門也。依真諦之勝義,植眾德之根本。故曰「依真諦門,植眾德本」。《金剛經》曰: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依真諦門」,即無四相也。「植眾德本」者,修一切善法也。「植」者,種植也。「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諸善萬行之功德,為佛果大覺之根本者,稱為德本。又萬德之根本稱為德本。依是義故,阿彌陀佛名號,體具萬德,名召萬德,故曰德本。如《教行信證六》云:「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如上所引《觀佛三昧經》,釋尊曰:「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亦與之同旨。皆以持名念佛為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知植眾德本可有二釋:(一)者,菩薩因中,萬德圓滿。從因得果,故云「植眾德本」。(二)者,眾德本者,即念佛名號也。且此二說實不相違。因菩薩因行不離念佛故,故(一)中有(二);又念佛圓具萬德故,是(二)中攝(一)。故云無違也。

壬三、忍力成就

【經】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解】「不計眾苦,少欲知足」。「計」者,計較執著也。「苦」者,《佛地經五》曰:「逼惱身心名苦。」「眾苦」者,如二苦(內苦,外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四苦(生、老、病、死)、八苦等。


下載

下載
2012.3.1

第2集:【29-275-0002

一句彌陀 離苦得樂

分類不同,均表苦類眾多。菩薩了達一切諸苦,皆是虛妄,畢竟不可得。故能安忍,住於平等。故曰「不計眾苦」。「少欲」者,不多求也。「知足」者,所得雖少而不惱恨也。如《涅槃經》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又《遺教經》云:「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又《法華經勸發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又義寂師引《般若經》云:「云何菩薩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云何菩薩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自法即是現量之智。準義寂意,則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為知足。於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證佛經語深。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者,白淨之法,指一切善法。《大乘義章七》曰:「善法鮮淨,名之為白。」《魏譯》為「清白之法」。《淨影疏》云:「所顯之法,出離邪謗,名為清白。」《嘉祥疏》曰:「是無漏明,故云清白。」《會疏》云:「大乘法,名為清白。」「惠利」者,「惠」者惠施,「利」者利濟。故經義為:專求無漏大乘清淨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樂群生。


下載

下載

分頁顯示: 第 1 頁 / 總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