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29-277-0001】
一切法得成於忍(二)
「志願無倦」。「倦」,疲也,厭也。《華嚴經》普賢大士十大願王,概括其願末之意為: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至迴向) 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乃至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即「志願無倦」之義也。
「忍力成就」。「忍力」者,忍辱之力。法住師云:「忍有三種:一者安苦忍,謂於世違事能受故。二、他不饒益忍,謂他於己有違損能受故。三、法思維忍,謂於法無分別故。」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又《會疏》明十忍,疏曰:「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為有力大人。忍辱正治 瞋恚,通斷三毒。《寶雲經》於菩薩所修法,各說十法。中說忍法,菩薩有十法,能淨於忍。何等為十?(一)內忍、(二)外忍、(三)法忍、(四)隨佛教忍、(五)無方所忍、(六)修處處忍、(七)非所為忍、(八)不逼惱忍、(九)悲心忍、(十)誓願忍。(一)內忍。云何名菩薩內忍?菩薩飢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為苦惱。是名內忍。(二)外忍。云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尚阿闍黎師徒同學,或 聞毀佛法僧,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三)云何名菩薩法忍。佛於諸經說微妙義,諸法寂靜,諸法寂滅如涅槃相,不驚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是名法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