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29-304-0003】
斷五惡,修五善
【經】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解】「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勝緣,又復善報強勝,作善為易。此土無此二緣。」「開化」即佛開導教化也。下文「唯此五惡世間」至「離五燒」,其義如文。
庚三、令捨惡得福
【經】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解】「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者,《嘉祥疏》云:「降化其意者,悕(願也)心入道,令持五善故,順教修行。」淨影與嘉祥均謂五善即五戒。「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嘉祥疏》曰:「『獲其福德』者,舉遠近二果,成其行也。」近果者,如《淨影疏》曰:「由持五戒,於現在世,身安無苦。」遠果者,得生極樂,定證涅槃。如《淨影疏》曰:「後生彌陀,終得涅槃。」現世安樂,身後往生,故云「獲其福德」。
庚四、違教成五惡 分三 辛一、徵數
【經】何等為五。
辛二、別釋 分五 壬一、殺 分五 癸一、共造殺業
【經】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
【解】在惡之中,首標殺生惡。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為窮(極也),損他之中,無過奪命。」人所最怕者,死也。人所最惜者,命也。是以殺害他生,最為大惡。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殺人。
文中先明殺惡。文曰:「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伏」者,降伏。「尅」同剋,克也,殺也。(見《中華大字典》) 《會疏》曰:「『強者伏弱』者:能殺者為強,所殺者為弱。人畜皆然。『轉相尅賊』者:『尅』謂制勝、殺害。『賊』謂賊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轉 相』。」又憬興曰:「『尅』者殺也。『賊』者害也。」「殘害」者,凶殘傷害。「殺傷」者,殺生致死或傷害其身。「吞噉」。「噉」者吞也,吃也。蛇能吞蛙, 蛙食蚯蚓,故云「迭相吞噉」。以上諸句,明殺生惡。
癸二、惡業殃罰
【經】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瘂。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解】「不知為善」乃至「不肯為善」,皆表造惡之過失。以廣為不善,復殺害生命,故受「窮乞……尪狂」等報。「窮」者貧窮。「乞」者乞丐,討飯度日者也。「孤獨」。《經音義》曰:「無父曰孤,無子曰獨。」憬興云:「孤者無父母,獨者無子女。」「聾」者,耳不聽聲也。「盲」者,目不能視也。「瘖」者,口不能發聲也。「瘂」者,雖能發聲,但舌不轉,仍不能語言。故即啞也。「癡」者愚癡、癡呆。「惡」者,狠惡不善。「尪」者弱也,跛也,短小也。「狂」者瘋狂。上即「不信道德,不肯為善」所受之種種「殃罰」。「殃」者禍也,「罰」者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