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29-383-0001】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
講義下載:金粟如來
可見《觀經》會上,當機之眾純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發心。如是諸人,定可上輩往生。且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於現世,必是上品上生極樂佛土。韋提希乃在家婦女,現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證上輩生者,不限於出家之眾。復顯淨宗妙法破盡規格,至極圓頓,不可思議。
又《報恩論》中曰:「劉遺民三度見佛,衣覆手摩,自當上品。非出家也。而凡蓮宗諸祖,及維摩、賢護等,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晉代劉遺民,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往生在遠公前。遠公臨終,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劉遺民生前三度見佛,逝後隨佛來迎遠公。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也。《華嚴》中;善財參五十三善知識。在家人實居多數。密宗中噶居派祖師為居士,因祖師是白衣,故俗稱白教。維摩居士乃金粟如來示現。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別。本經謂上輩生者,出家棄欲。《觀經》上品不言出家。韋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兩經並不相違。蓋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例如我國南方以米為主食,北方則以麵粉為主食。米麥雖異,但其能作為主食則一也。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次如《觀經》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無量壽經》則謂在家人亦可也。兩經合參易明真實之義。是故應善體聖心,切莫死執文句。「捨家棄欲」,應著重於心出家,則此兩經,並無二旨。
癸二、發心專念
【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此為全經之綱宗。已詳論於明宗章矣。《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小本》之宗,本註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其旨同也。信願即《觀經》中之三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據《四帖疏》意,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二、深心者,深信心也。深信有二: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三、迴向發願心者,從真實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願生彼國也。由上可見《要解》所謂之信願,即《觀經》之三心。《觀經》之三心,即本經中菩提心。故知今經之「發菩提心」,即《彌陀要解》之信願。又「一向專念」即持名也。由於阿彌陀經大小二本,原是一經。是以兩者之宗,實應一旨也。
「發菩提心」已詳述於明宗章中,茲不多贅。謹再從《安樂集》中論菩提心部份錄取數則,以便參會。
《安樂集》一度佚失,乃道綽大師所撰。所論甚為精要。下節錄原文,並稍註釋,淺申其意。
道綽大師於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第一,顯菩提心之功用。《安樂集》云:「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經》云: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迴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
茲粗釋云:首引《大經》,以明功用。《大經》者,《無量壽經》,淨影、道綽、善導諸家稱之為大經,天臺稱之為大本。此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
「源」者,本也。故知,若不發此心,縱然勤修,亦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不能往生也。「云何」以下,申明其義。蓋菩提者,覺也。無上覺即佛也。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發心作佛」即發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蓋能發如是心者,本來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來是佛之心。故下復云。此心「廣大」,豎窮三際,橫遍十虛也。「究竟」。究極真際,窮盡法源也。「長遠」。明寂真常,永離生滅也。「普備」,具足一切,無欠無餘也。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