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站首頁>報恩講堂> 開示 > 節錄 >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有字幕)
現在選擇: 《現在播出 : 0001》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有字幕)
Facebook
2013.9.10-13 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02-040-0433~0439集) / 編號:29-383 / 共 7 集
下載BT種子 (影音、文字、教材、或從FTP)
 

 

 
   

  
會自動播放首集,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收聽或下載。若播放不順,請手動選擇主機,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選好主機,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請依需求按「確定」後下載,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無法閱讀請看此

宣講
日期
講演文字(文件檔)
mp3
點播
高畫質影片
點播
2013.9.10

第1集:【29-383-0001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

講義下載:金粟如來

可見《觀經》會上,當機之眾純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發心。如是諸人,定可上輩往生。且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於現世,必是上品上生極樂佛土。韋提希乃在家婦女,現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證上輩生者,不限於出家之眾。復顯淨宗妙法破盡規格,至極圓頓,不可思議。

又《報恩論》中曰:「劉遺民三度見佛,衣覆手摩,自當上品。非出家也。而凡蓮宗諸祖,及維摩、賢護等,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晉代劉遺民,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往生在遠公前。遠公臨終,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劉遺民生前三度見佛,逝後隨佛來迎遠公。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也。《華嚴》中;善財參五十三善知識。在家人實居多數。密宗中噶居派祖師為居士,因祖師是白衣,故俗稱白教。維摩居士乃金粟如來示現。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別。本經謂上輩生者,出家棄欲。《觀經》上品不言出家。韋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兩經並不相違。蓋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例如我國南方以米為主食,北方則以麵粉為主食。米麥雖異,但其能作為主食則一也。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次如《觀經》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無量壽經》則謂在家人亦可也。兩經合參易明真實之義。是故應善體聖心,切莫死執文句。「捨家棄欲」,應著重於心出家,則此兩經,並無二旨。

癸二、發心專念

【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此為全經之綱宗。已詳論於明宗章矣。《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小本》之宗,本註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其旨同也。信願即《觀經》中之三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據《四帖疏》意,一、至誠心者,真實心也。二、深心者,深信心也。深信有二: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三、迴向發願心者,從真實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願生彼國也。由上可見《要解》所謂之信願,即《觀經》之三心。《觀經》之三心,即本經中菩提心。故知今經之「發菩提心」,即《彌陀要解》之信願。又「一向專念」即持名也。由於阿彌陀經大小二本,原是一經。是以兩者之宗,實應一旨也。

「發菩提心」已詳述於明宗章中,茲不多贅。謹再從《安樂集》中論菩提心部份錄取數則,以便參會。

《安樂集》一度佚失,乃道綽大師所撰。所論甚為精要。下節錄原文,並稍註釋,淺申其意。

道綽大師於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第一,顯菩提心之功用。《安樂集》云:「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經》云: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迴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

茲粗釋云:首引《大經》,以明功用。《大經》者,《無量壽經》,淨影、道綽、善導諸家稱之為大經,天臺稱之為大本。此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

「源」者,本也。故知,若不發此心,縱然勤修,亦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不能往生也。「云何」以下,申明其義。蓋菩提者,覺也。無上覺即佛也。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發心作佛」即發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蓋能發如是心者,本來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來是佛之心。故下復云。此心「廣大」,豎窮三際,橫遍十虛也。「究竟」。究極真際,窮盡法源也。「長遠」。明寂真常,永離生滅也。「普備」,具足一切,無欠無餘也。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議。


下載

下載
2013.9.11

第2集:【29-383-0002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

「發心作佛」即發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蓋能發如是心者,本來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來是佛之心。故下復云。此心「廣大」,豎窮三際,橫遍十虛也。「究竟」。究極真際,窮盡法源也。「長遠」。明寂真常,永離生滅也。「普備」,具足一切,無欠無餘也。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議。若能一發此心,便能傾盡無始以來生死與諸有沉淪。


下載

下載
2013.9.11

第3集:【29-383-0003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

講義下載:道綽

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議。若能一發此心,便能傾盡無始以來生死與諸有沉淪。更以功德迴向菩提,定能上證佛果。所有功德,決不唐捐,無有損失與消滅。道綽大師此語,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超出情見,微妙難思。茲引密宗《菩提心論》以為佐證。論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議。

「第二,出菩提名體者。然菩提有三種:一者,法身菩提。二者,報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為法身。佛體道本,名曰菩提。言報身菩提者,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報身。圓通無礙,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謂從報起用,能趣萬機,名為化身。益物圓通,名曰菩提。」

釋曰:第二明菩提之名與體,分就法報化三身而論。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實相與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此即禪宗六祖於聞「無住生心」,豁然大悟時,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也。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也。五祖聞之,便授衣鉢,立為第六代祖。並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惠能大師當時尚未剃度,只是廟中一苦工。一發此心,頓登祖位。正可為《菩提心論》中「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之事證。


下載

下載
2013.9.12

第4集:【29-383-0004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

講義下載:本際

菩提心,迥出凡情,功用難思。如是心性,名為法身。是佛道之本體,名為菩提。下明報身。法身本具,乃性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備修萬行,功德莊嚴,得報身佛果。報身圓明具德,通達無礙。故曰「圓通無礙」,名為報身菩提。從報身流現化身。隨機化現,妙用無窮。故曰「益物圓通」,名為化身菩提。

「第三,顯發心有異者,今謂行者,修因發心具其三種:一者,要須識達有無。從本以來自性清淨。二者,緣修萬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三者,大慈悲為本。恒擬運度為懷。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名發菩提心。又據《淨土論》(即《往生論》)云:今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

釋曰:發心有異者,謂有兩類。初者,行者於因地中,具發以下之三種心。一者,須識有無,與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自性本淨,已見前註,茲不贅。至於「識達有無」,實為悟心之玄關。「無」者,即《心經》中,從無眼耳,乃至無智亦無得,一連串之無字也。又即《大涅槃經》云:「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


下載

下載
2013.9.12

第5集:【29-383-0005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

講義下載:本際 傅大士

又即《大涅槃經》云:「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此乃世尊最後慈悲微切之垂示,亦即永明大師願於無量劫,剝皮為紙,析骨為筆,用血為墨以書此文,用報慈恩者也。無明本無,枝葉何有,達妄本空,真性自顯。此即「知無」之要義也。至於「知有」者,宗門常曰:「必須知有始得。」又傅大士《心王銘》曰


下載

下載
2013.9.13

第6集:【29-383-0006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

講義下載:膠清

又傅大士《心王銘》曰:「水中鹽味,色裏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銘中以譬喻,明當人各各自有心王。決定是有,應物隨情,發揮妙用,但不見其形。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知有者,即是知有此佛性。《心燈錄》云:「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若不知有,總是虛妄。」上釋知無與知有,以明「識達有無」。又「識達」,謂識心達本。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淨,此正相當於《大乘起信論》中之直心。直心者,正念真如法也。二者,「緣修萬行」相當於該論之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慈悲為本」,相當於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是以此之三種發心,正《起信論》之三心。「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知發如是之心,即是發大菩提心也。

次者引《淨土論》,謂菩提心,即願成佛度生,攝取眾生往生淨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較前心易於發起。實亦不然。蓋以淨土往生法門,實為難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發心。如《阿彌陀經》云:十方諸佛,稱讚本師,於五濁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又本經《獨留此經品》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明能信淨土,實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於此難信能信,斯即大智。順此信心,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即是發菩提心也。但能真實信受,自然能發如上之心。是又為淨宗之殊勝方便。如《彌陀要解》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是以念佛之人,必宜早生信願,是即發菩提心也。


下載

下載
2013.9.13

第7集:【29-383-0007

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

講義下載:法執 四句

「第四,問答解釋者。問曰:若備修萬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諸法無行經》云:『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是人遠菩提,猶如天與地。』」釋曰:有人根據《諸法無行經》中所云,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可得。此求者乃遠離於菩提,如天與地之相隔遠。既然如此,今何云,修萬行,能得菩提之果,而成佛耶?以下作答。

「菩提正體,理求無相。今作相求,不當理實。故名人遠也。是故經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釋曰:菩提真正之本體,契理,則無一切相。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行人若作相以求,意存菩提之果,與求菩提之法,此均是法執,即是作相。自離於理體之實際,故云「不當理實」。此人則遠離於菩提也。

「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論》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龍樹菩薩釋曰:『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今祈(求也)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違二諦大道理也。」釋曰:不行而行,即無求而求。雖知理體無求,菩提無得,仍備修萬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

次者,《安樂集》依《淨土論》指出,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釋曰:三種相違之法,即文中:一,「我心貪著自身」。二,「無安眾生心」。三,「恭敬供養自身心」。此三者必須遠離也。

《安樂集》續云:「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


下載

下載

分頁顯示: 第 1 頁 / 總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