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站首頁>報恩講堂> 開示 > 節錄 > 總釋名題(有字幕)
現在選擇: 《現在播出 : 0001》
 
總釋名題(有字幕)
2014.6.7-10 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02-041-0055~0059集) / 編號:29-450 / 共 5 集
下載BT種子 (影音、文字、教材、或從FTP)
 

 

 
   

  
會自動播放首集,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收聽或下載。若播放不順,請手動選擇主機,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選好主機,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請依需求按「確定」後下載,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無法閱讀請看此

宣講
日期
講演文字(文件檔)
mp3
點播
高畫質影片
點播
2014.6.7

第1集:【29-450-0001

總釋名題

【解】丙 本經註釋

五譯之中,《魏譯》較備。故大經註疏,集於《魏譯》。我國大德多為小本彌陀作註。至於註大本者僅隋淨影,唐嘉祥兩家。

①《無量壽經義疏》六卷 隋京師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世稱淨影疏。

②《無量壽經義疏》(與上同名) 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稱嘉祥疏。

又新羅國(今朝鮮)有憬興、元曉兩家,所註亦在我國流通:

①《無量壽經義述文贊》三卷 新羅國沙門憬興著。世稱憬興疏。

②《無量壽經宗要》一卷 新羅國黃龍寺沙門元曉撰。曾入唐遊學,還後,化振海東。其疏曰海東疏。

③《遊心安樂道》一卷 亦元曉師撰,乃淨宗古佚十書之一。

大經光明,照耀日本,註釋之盛,遠超我國。筆者所知者已廿餘種,計為:

①《無量壽佛贊鈔》一卷,興福寺善珠作。②《無量壽經述義》三卷,最澄集。③《無量壽經私記》一卷,智景作。④《無量壽經義苑》七卷,紀州 總持寺南楚作。⑤《無量壽經略箋》八卷,享保五年洛東禪林寺院溪作。⑥《無量壽經鈔》七卷,望西樓了惠作。⑦《無量壽經直談要註記》廿四卷,永享四年增上 寺西譽作。⑧《無量壽經見聞》七卷,良榮作。⑨《無量壽經科玄概》一卷,小倉西吟作。⑩《無量壽經會疏》十卷,越前勝授寺峻諦作。⑪《無量壽經開義》六 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⑫《無量壽經貫思義》三卷,薏州理圓作。⑬《無量壽經顯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無涯作。⑭《無量壽經要解》三卷,法霖作。⑮《無量 壽經講錄》十卷,紀州磯肋安樂寺南麟作。⑯《無量壽經梵響記》六卷,靈鳳作。⑰《無量壽經眼髓》十一卷,攝州定專坊月溪作。⑱《無量壽經義記》五卷,堺華 藏庵惠然作。⑲《無量壽經海渧記》廿卷科二卷,攝州小曾禰憲榮泰岩作。⑳《無量壽經永安錄》十三卷,薏報專坊慧雲作。㉑《無量壽經甄解》十八卷,道隱作。 ㉒《無量壽經合贊》四卷,觀徹作。其中第六、第十、第廿一、第廿二諸著,本書引證甚多。

八、注釋大經校會本者,共有五種:

1.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清初彭際清作。

2.無量壽經箋註,二卷,清末丁福保作。

3.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清末正定王耕心作。

4.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注,民國李炳南作。

5.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四卷,民國黃念祖解。

【解】又註釋大經校會本者,共三種:

①《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清初彭際清作。

②《無量壽經箋註》,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兩種所註者,皆為彭氏之節校本(即大經第七種)。

③《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清光緒正定王耕心作。

所註為大經第八種魏承貫氏會本。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報恩論》三卷,中有《淨土法門綱宗》、《無量壽經綱宗》、《往生正因論》等。

◎(九)總釋名題

一、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一覽經題,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台家註經,先釋經名。

【解】經  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讖譯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

《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如來會》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一覽經題,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臺家註經,先釋經名。

大經五種原譯,各有經題。王氏會本名為《大阿彌陀經》,以別於原譯與小本。但「大」字之增,無所依據。彭氏節本與魏氏會本,皆名《無量壽經》,同於《魏譯》,三種一名,混同易誤。正定王氏改魏氏本為《摩訶阿彌陀經》,摩訶二字亦復無據。

考從漢迄宋十二譯中,以無量壽為名者十,以清淨平等覺為名者二,以正覺為名者一。最初漢代一譯,名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最後宋代一譯, 名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今此會本直取宋譯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為首,去其重複之經字,下從《漢譯》經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去其重複之 「無量」二字,於是經題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自然佳妙,不假斧斤。兩譯原名,攝於一名之中;十二種經題,悉入一題之內。全經大旨,昭然 目前。淨宗要義,備於題內。人法喻、教理行、體相用等齊顯於一名之中。如帝網珠,圓攝一切妙法。本經會集之妙,於此可見麟爪。

二、正釋本經題名:

1.佛:義為覺者,自覺、覺他、覺滿。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解】以下正釋本經題名

題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義為覺者。覺者對迷而言。迷則眾生。三覺俱圓,即名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與覺滿。三覺圓滿,名為 佛陀。是知佛者即三覺俱圓之眾生,眾生即未覺之佛。又佛者乃十號之一。十號者: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御 丈夫、九天人師、十佛。十號具足,為世所宗,故名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佛地經》云:「是薄伽梵最清淨覺,極於法界,盡於虛空,窮未來際。」(《成實 論》等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則從如來至世尊為十號。十號之詳釋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為極聖之通號。今就本經,題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 尼如來。華(指中華)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體。究竟極果,乘大願船,生五濁世,示現成佛。為度我等,演說本經。是即一切眾生大恩大德之慈 父;無法不知、無法不見之導師;大覺圓滿之釋尊也。


下載

下載
2014.6.7

第2集:【29-450-0002

總釋名題

⒉說:悅也,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解】說者,悅也。悅所懷也。「佛說」二字,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非餘人之說也。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⒊大乘:喻也,乘以運載為義。此經所示,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強名大乘。

【解】大乘者,喻也。乘以運載為義。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別於聲聞緣覺僅求自覺之小乘。 《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給也)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 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又 《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以上經論明大乘者,唯如來與大菩薩能乘,大者所乘故。又所乘之道,是諸佛如來之所行,所乘者 大,故名大乘。又此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體無邊涯,絕諸對待。橫該十方,豎通三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於諸法,(如傅大士 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故強名為大。如《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今此經中「大乘」二 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諦。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 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又可云,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 佛。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


下載

下載
2014.6.8

第3集:【29-450-0003

總釋名題

【解】「無量壽」,梵語為阿彌陀。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之聖號。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邊密義。今若譯梵文為 華語,顯密旨於顯說,則可譯成無邊德號。今經翻為無量壽,是取其中首要之義。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等十二聖號,同為阿彌陀之德號。《漢譯》本則翻為無量清淨 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其中覺字與佛字正同)。以上多種聖號,咸曰無量。實則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蓋以世尊 妙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

今經題中首標無量壽者,以此三字,統攝一經所說。蓋無量壽是法身常住之體。壽是如如智之體,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經題標壽德,光德即攝於中。 又《甄解》云:極樂淨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一切歸壽命。」又「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故經題中標「無量 壽」德號,則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全部經旨,攝無不盡。

⒌莊嚴:經云:「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解】「莊嚴」者,《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故小本曰:「其佛國土,成就 如是功德莊嚴。」《往生論》稱極樂三種莊嚴,已見前。細論則有廿九種莊嚴。文繁不引。今本經曰:「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 土,清淨之行。」「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又「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如上所引,正顯經題中莊嚴之義。蓋法藏「一向專志莊嚴妙 土」、「莊嚴眾行」,是其殊勝願行也。因行獲果,故曰:「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果感樂剎,故曰:「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又經中「榮色光曜,不可勝視」,「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華果恆芳,光明照耀」,「隨風散馥,沿水流 芬」,「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咸顯彼佛世界具足莊嚴,周遍其國,是莊嚴一辭中所含「交飾」之 義。至於「具德」者,則如經第九品中「如實安住,具足莊嚴」。故知極樂世界如是莊嚴者,蓋由於如實而安住也。實者,真實之際也,是謂具德。又第十五品中 「一切莊嚴,隨應而現」。此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⒍清淨: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經云:「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解】「清淨」者,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探玄記》云:「三業無過,云清淨。」蓋謂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也。又清淨土,指淨土;清淨身,指佛身;清淨人,指如來。


下載

下載
2014.6.9

第4集:【29-450-0004

總釋名題

講義下載:三無差別

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此與經題中「莊嚴清淨」妙合天然。三種莊嚴者,無量莊嚴 也。今齊入一清淨句中,是「一切即一」。又經云「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即一切」。華嚴玄旨,又於此處見之。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又其中第十 八願曰:「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此中之淨潔心即是 清淨心。亦即《往生論》中之清淨句。佛名無量清淨佛,佛心是無量清淨心,總之是一法句,即是清淨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號。故發大乘心, 持名念佛,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宗。又清淨句,表實際理體。從清淨句出生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同入一清淨句,是為經題 中莊嚴清淨之義。

7.平等覺: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今題中「平等覺」有四解:

⑴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即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

⑵以平等法覺悟眾生。

⑶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

⑷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

【解】「平等」者,離差別也。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顯平等之義。《入佛境界經》曰:「菩提 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故知有差別即是二,即不如矣。故云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可見平等之義甚深。今題中曰 平等覺,可有四解:一曰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今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 得度脫」,正顯平等普覺之義。二曰以平等法覺悟眾生。《淨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從有念入無 念,因往生證無生。念得能所兩忘,即是《金剛般若》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淨影疏》之「無作無所有」。以如是法教導眾生,橫出三界,成究竟覺,是 謂以平等法覺悟眾生。三、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別,故曰平等覺。四、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以上諸義,題中俱攝。

8.經:義為契經,⑴契理⑵契機。具貫攝常法四義。

⑴貫則貫穿所說之理。

⑵攝則攝持所化之生。

⑶常則古今不易。

⑷法則近遠同遵。

【解】「經」者,梵語修多羅。直譯為線,義譯為契經。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實際理體也。二者契機,機 者,機宜,眾生根機也,兼指時機,時節因緣也。故契機者,切合眾生水平與時代也。今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經。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 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指眾生);常則古今不易;法則近遠同遵。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


下載

下載
2014.6.11

第5集:【29-450-0005

總釋名題

又佛所說者,通名為經。故題中經之一字,是通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十四字,是本經獨具之別名。

諸經立名,不離人法喻。或單或複,可得七類:單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類。例如:

   單人 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是人 無法喻

單一 單法 大般若經 般若是法   無人喻

   單喻 梵網經  梵網是喻   無人法

   人法 文殊問般若經 文殊是人 般若是法 無喻

複二 法喻 妙法蓮華經  妙法是人 蓮華是喻 無人

   人喻 菩薩瓔珞經  菩薩是人 瓔珞是喻 無法

具足人法喻-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

三、七種立題中,本經屬具足立題。

1.佛──此土果人。

2.無量壽──彼土果人。

3.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

4.大乘──是喻。

【解】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無量壽是彼方果人,故題中具兩土果人。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大乘二字是喻。乘者車也。此經可運載無量眾生咸達寶所,如《法華》之大白牛車,故以大乘為喻。

四、諸經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故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

1.佛說大乘──是教。依無量壽之理體,宣眾生本具之大經。

2.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一句彌陀,莊嚴自心,清淨自心。

3.無量壽──是理。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實際理體也。

【解】諸經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注家釋題,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專就本 經,則「佛說大乘」是教,「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無量壽」是理。「無量壽」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故 判屬於理,蓋其為實際理體也。「佛說大乘」是教,即依此「無量壽」之理體,直指大乘為喻,為宣說眾生本具之大經,判之為教,義甚分明。又從教起行,故下文 中「莊嚴清淨平等覺」,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一句阿彌陀,以之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圓顯本具之平等覺,是以行顯理 也。又得往生者,悟無生忍,從體起用,復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同證大覺,復是從行顯理也。

五、以經題配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是題中「清淨平等覺」也。

【解】若以經題配三大,則無量壽是體大,莊嚴清淨是相大,平等覺是用大。

依《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即阿彌陀佛義。更可以本經題配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題中「清淨平等覺」也。

六、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古云:「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

【解】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 光,證「無量壽」。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如是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是故《圓中鈔》疏曰:「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鈔曰: 「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概要竟)

(十)正釋經文 分三

(此為十門分別中第十門)

【解】前明全經綱宗與經題總義。下則正入經文,分品逐句,闡發經義,謹以局心限量之言,略彰淨宗無盡之 妙。茲依先例,全經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蕅益大師曰:「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腑臟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依大 師意,「序如首(頭也)」指經之序分猶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眉眼耳鼻口),可窺其人之善惡智愚。觀一經之序品,便可知全經之大小偏圓。故序分中,亦必含 有深文。今依大師之旨,判分本經如下:

(壹)第一品至第三品為序分。

(貳)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為正宗分。

(參)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為流通分。

今之三分,亦正如我國淨影、嘉祥兩家對本經魏譯本之判分。

甲一、序分 分二 (一品至三品)

壹、序 分

【解】又序分復分為二:一通序。二別序。

通序,又名證信序,諸經皆具。如天臺與嘉祥等,依《法華論》以六種成就為證信序。六成就者,宗密大師曰: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六緣不具,教則不興,必須具六,故云成就。以證經文,確為佛說,真實可信,故名證信。本經之前二品屬之。

別序,又名發起序。乃發起全經之端由。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諸經各別,故又名別序。例如小本《阿彌陀經》乃不問自說。本經則因世尊放光現瑞,阿難啟問而說。各經不同,故名別序。今經第三品屬之。


下載

下載

分頁顯示: 第 1 頁 / 總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