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29-471-0001】
如來光明無量 音身普度
丁二、讚佛發願 分四 戊一、具儀
【經】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解】「詣」者,往也,到也。「所」者,處所也。「頂禮」,梵音那謨,此譯歸命、稽首、頂禮,或直曰 禮。常云:頂禮佛足。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禮敬之極。「伽他」,舊作「偈」,此翻為「頌」。頌者,讚也,歌也。採用 偈頌之意有二:一偈文少字之中,能攝多義,易解易持。二偈音美妙,用之讚詠。法藏比丘到佛前禮佛讚佛,並發以下廣大誓願,現在當來一切眾生,皆依此一乘願海而得度脫。
戊二、讚佛 分二 己一、光相無等
【經】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解】此頌在《漢譯》每句為五字,《魏譯》為四字,唐宋兩譯均為七字。《吳譯》缺此偈。唐宋兩譯義理文字均較勝,故今會本亦為七言。
本頌首段是讚歎佛德。「微」者,細小也,精妙也。「妙」者,好也,善也,精也。乃讚美之辭,具不可思議、無比之義。佛之報土報身,色相不可 思議,稱為妙色。「微妙」者,精妙之極也。「色端嚴」者,色相端正莊嚴也。《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匿」者,藏也,隱也,亡也。「曜」者,明也,照也。首四句義為:如來微妙難思之色相,端正莊嚴;一切世間所有諸物,無有能與等比者。亦即讚佛偈中「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之義。佛放無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隱蔽不現。「火」者,燈火、火燭,兼指一切火光。「珠」者,摩尼也,又作末尼, 具足為震跢末尼,譯作珠、寶、離垢、如意,合之可意譯為如意寶珠。有大光明,超諸世品。《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於日月。萬品光耀,無過於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隱蔽。」
己二、音身普度
【經】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解】後繼四句,均是《唐譯》原文。讚歎世間自在王佛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不可思議之妙用。其義為,世尊演說妙法,能於一音聲之中,普使九法界、六趣、四生種種異類眾生,各各隨其品類根性,而能聞能解佛之所說。世人言語,常因方言問題、知識水平問題而不能解。世尊則妙用無窮,普使一切眾生隨類得解。更為不可思議者,乃於任一音聲,圓具如是無邊不可思議妙用。正顯超情離見之《華嚴》事事無礙境界。《華嚴普賢行願品》曰:「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此偈正與本經「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之文同旨。一聲中有無量聲,無量聲中之一一聲,皆有無邊妙用,能隨眾生之意樂,一一流出無邊之慧辯,使眾生得聞,得解,得度。此即是十玄門中之「主伴圓明具德門」。一法圓滿 一切法之功德,故曰圓明具德。今一音之中出無量音,圓說一切法,普度無邊眾,是即「圓明具德」。可見本經實與《華嚴》一味。
上明如來之語密。下曰:「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此二句顯世尊之身密,能現一微妙之色身,普使種種眾生,各各隨其品類而得見佛。按佛身可別為五: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四化身,五等流身。一法身,即自性身,名為毘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乃中道理體,離一切相及諸戲論,具無邊 真淨功德,乃唯佛與佛之境界。二報身,如來名盧舍那,譯為光明遍照,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之。三應身,如釋迦文,指八相成道之佛。地前菩薩、二乘、凡夫 得感見之。四化身,一時化現之佛為化身。五等流身,密教所立四身之一。佛身示現為與人天鬼畜等類同形之身,異類可得見之。今經則佛於一身,現無量種種之身,可使種種眾生各各得見。同表圓明具德,不可思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