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有影片)
請點下面的選項觀看影片
看mms影片
看youtube
下載影片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彭際清居士曰: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義中,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於淨土,得常見佛。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彭居士這段話說得好。
行權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得有智慧,沒有智慧做不到。要有智慧,那至少得有清淨心。為什麼?清淨心生智慧,心裡頭決定不能有煩雜染污。所以古人修行一定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中國古時候,儒釋道三家,學習的環境都是遠離城市,多半都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在那裡建道場。
學習的人多半都好幾年不下山,十幾、二十年不下山,有少數的一生都不下山,他在那裡就成功了。修成了,真開悟了,那下山是為什麼?下山是為弘法。也是有緣分,有人來啟請,得下山弘法;沒有人啟請,他就長住山上不下山。
印光大師,這是近代的,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住在普陀山三十年。在寺廟裡分給他的工作是管理藏經樓,他在藏經樓就住了三十年,有這個緣分,每天去閱藏,讀書,七十歲的時候才被幾個居士發現。有幾個居士到普陀山去觀光旅遊,跟印光法師不期而遇,居士提幾個問題向老和尚請教,解答得他非常滿意,認為這是佛門的大德。回去之後,寫文章在報紙雜誌,這大家知道,知道有個印光法師。
去訪問的人就愈來愈多,他就變成名人。七十歲之前沒有一個人曉得他,教內教外都不知道。他老人家,你看七十歲被人發現,八十歲圓寂,他弘法利生只有十年,十年的影響,在這一百年當中,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一個超過他。那什麼原因?積得太厚了,叫厚積薄發。三十年的時間,自己讀經學習,晚年專修淨土。他選擇得沒錯,給我們做了好榜樣。老和尚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你看他答覆問題,善巧方便。
所以彭際清居士說這三句經文,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沒有善巧方便就不能修菩薩行,修菩薩行一定活活潑潑。「以方便故,取於淨土,得常見佛」,這個方便當中無量的方便,就是因為你有機會天天見佛。我們今天沒有機會天天見佛,要怎樣?天天讀經,讀經就是見佛。讀經學教,經典裡面的教誨我們認真學習,這是不離開佛陀。
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去親近彌陀的報身,永遠不離開他,這是多大的福報。「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這才能入得了。「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證得究竟圓滿的大般涅槃。「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來講最適當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這個方法沒有一定,因人不同,因環境不同,因事不同。
我們通常講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有善有惡,物質環境裡頭有順有逆,你都能適應,這就叫方便。你有方法,你有善巧,統統能適應,不妨礙修行。善巧功深,不但不妨礙,還成了成就,逆境惡緣變成了增上緣。無論是順境逆境都幫助你提升,善緣惡緣也幫助你提升,這是智慧,這是德能,這是善巧方便。
如果不能適應,麻煩就大了。不能適應,去找一個好環境,可不是那麼簡單,到哪裡去找?如果能適應,處處都是好環境;不能適應的話,處處都是障礙,都成了障緣。所以古人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自己的心,這話是蕅益大師講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六十九集)2011/12/7 檔名:02-037-0069
>>>回前面總目錄 / YouTube影片主頁 / 土豆網影片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