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這一次在『大覺蓮社』,預定四次八小時,介紹《大乘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淨土宗稱為『大經』,我在美國曾經講過幾遍。
過去幾年,台灣印《大藏經》流通到全世界,已經超過十次以上,數量相當可觀。《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些中國古典也都先後出版,流通到世界各國圖書館,再也不怕失傳。可是這麼多的寶藏若無人讀誦,依然非常可惜。幾個人一生當中有機會將《大藏經》看一遍?縱然發心閱藏,也不能貫通。所以,我就想到,假如能將經典中重要的句子摘錄下來,讓大家都能讀誦研究,應用在生活當中,中國固有的文化與大乘佛法才真正能利益眾生。
弘一大師的《晚晴集》就是節錄佛經與祖師的語錄,共一百零一條。《晚晴集》我也做過一次通俗的研究討論,同學們聽了非常歡喜,我覺得這種方式值得一試。於是這次我就在《無量壽經》裡摘錄了六十條,如果試驗成功,我想《大藏經》也可以採取這種方法。《大正藏》總共一百冊,假如濃縮成一冊,就方便多了。《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些大部的典籍,也可以用此方法節錄成為一冊、二冊,將來人人都有機會閱讀。
當然節錄要有重點,要『應病與藥』。現今的社會、眾生有什麼症狀?社會秩序混亂,眾生思想矛盾,無依靠、無安全感,究其根源,莫不是倫理道德之喪失,與因果之理與事實無人重視,這是現前社會病態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們的節錄就要著重倫理道德與因果的道理與事實。
我這次節錄的六十條就是以整個社會病態作為標準,而不是對修淨土的人所說的。如果對專修淨土,我不會選擇這些,一定選擇四十八願,與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是專修淨土者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
讀了這六十條,可以說讀了整部《無量壽經》。一部經不可能自始至終都契機,於是這一部經當中有不少冷場,不切實用,聽起來就沒有味道。而節錄出來的句句精華,無論是講、是聽、是讀,都能提起很高的修學興趣。
正釋經文
一、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第一條就是淨宗的宗旨。
古德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其根據就是這一條,使我們明瞭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從下下品到上上品,皆修普賢之德。難怪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隨普賢菩薩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大乘經論也講,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圓』是指圓滿佛果,即天台家講的圓教佛果。
『無量行願』,『行』是實行,『願』是志願,濃縮來說就是『四弘誓願』,而『四弘誓願』展開就是無量行願。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作為無量行願的總綱領。普賢行與其他所有行門不同之處,就是普賢菩薩的心是真正清淨平等,無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一視同仁。
『十大願王』,第一是『禮敬諸佛』,諸佛包括一切眾生。《華嚴經》、《圓覺經》皆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禮敬諸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都平等恭敬、禮敬。
經上講,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無情眾生稱作『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對無情,與敬佛一樣恭敬。譬如桌椅板凳是無情眾生,我們對它的恭敬與對諸佛的恭敬,無二無別,這稱為『普賢行』。我們見了桌椅板凳,把它擺得很整齊,擦得很乾淨,這就是對它的禮敬。所以,在儀式上、外表上有種種差別,內心的尊敬毫無差別。『禮敬諸佛』,要從此地學起。
不但至高無上的佛法從『禮敬』學起,佛門課誦本懺儀也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心禮敬』,一心就是普賢行,一心是平等的。對佛是這個心,對人也是這個心,對畜生還是這個心,對桌椅板凳也是這個心,這就是『一心』。二心就有分別,就有差別,所以二心、三心就不恭敬了,就不是普賢行。一定要辨別清楚,才知道如何學習。
第二是『稱讚如來』,『如來』與『諸佛』有何差別?『佛』是從相上說,我們要一心平等恭敬;『如來』是從性上說,若是與性相應的是善事,我們要讚歎;不相應的是惡事,惡事、惡人不讚歎,但是要恭敬,所謂『敬而遠之』,恭敬心是沒有差別的。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善財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一定是先禮敬,然後讚歎。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識中,有三位他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位,第一位是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癡;第二位是甘露火王,代表嗔恚;第三位是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這三位代表『貪、嗔、癡』。對於『貪嗔癡』,善財童子參學時有禮敬沒有讚歎。由此可知,讚歎是讚歎善法,不讚歎惡法,但是禮敬沒有善惡之分。『禮敬』與『讚歎』的差別很大,我們要曉得。
『十願』,在此地就不一一細說,大家可以參考《無量壽經》全套的錄音帶。普賢菩薩十願是無量行願的歸納,而阿彌陀佛說四十八願,則比十願詳細多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具足』,我們有沒有具足?若有信、有行而無願,則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真希望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作早課,天天念、時時學,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那就『具足』了。四十八願就是無量行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四弘誓願』皆在其中。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隋唐時代,古大德曾經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做了一個比較。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哪一個第一?大家公認《華嚴經》第一,《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根本法輪。《華嚴經》再與《無量壽經》比較,《無量壽經》第一,因為《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它是《華嚴經》的歸宿、總結論,是第一之第一。夏蓮居居士將《無量壽經》分為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四十八願第一。這是阿彌陀佛自己敘說的,是全經最重要的一部分。四十八願中,哪一願第一?古人說,第十八願第一。何以說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就是臨終十念往生,這就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切功德法』。
而名號展開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華嚴經》,《華嚴經》展開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句名號是總綱領,我們抓到這個綱領,所有一切佛法、一切經典、一切法門就統統掌握到了。
『安住』,就是把心住在『阿彌陀佛』上。所以,真正修行人想在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快速成就,這一句佛號足夠了。唸經、讀經是為明理,道理明白,事實清楚,信心建立了,其他的自然就放下了。不僅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皆以此法門為第一。淨土法門難信易行,有大福大智慧的人方能相信。小乘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乘如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的不能相信。
我們想想,我們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薩,連小乘舍利弗尊者也比不上。但是我們對淨土法門一聽就歡喜、相信、接受,且願意修學,從這一點來說,我們不比文殊菩薩差。他選擇了這個法門,我也選擇了這個法門;他是智慧的選擇,我也是智慧的選擇。『安住』是心安理得,理事通達明瞭,心才真正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之中,這就是『一切功德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