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恆」是恆常,永遠不變,時時刻刻都應當遵守這六個原則。
第一、「布施」。對自己來說是放下、捨棄,而去幫助別人。布施有三大類,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是因,希望自己財富不缺乏,就要修財布施;希望自己有聰明智慧,就要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就要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第一就是不惱害一切眾生,不但不殺生,令眾生生煩惱都不可以。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不惱害眾生,更積極放生。
我是一個沒有福報而且短命之人,活到現在好像福報一年比一年大,都是這一生依照佛法修學得來的果報。但福報不能自己享,一享很快就享完了。福報來了,要給大家享,福報就永遠享不盡,這是真實的。
聰明智慧增長了,對於一切事理,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所以利益眾生的事情做得更恰當、更美滿。而且我沒有求壽命,壽命是自動延長的,這真正得自在!所以,菩薩行中,布施列在第一。
第二、「持戒」。佛為我們制定的律儀戒法要遵守,佛在一切經典裡苦口婆心對我們的教誡,也要遵守。以及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也要遵守。如果把戒律廢棄了,佛法的行持就沒有了,縱然天天講經說法、研究討論,都落空了。為什麼?與生活脫節了,所學非所用,講得再高也是空的,沒有結果。所以,佛法自始至終著重在「行」。
佛講:「三聚淨戒」,聚就是類。
第一、「攝律儀戒」,凡是佛在經典上所說的一切教誡,要我們做的決定要做到,不讓我們做的絕不違反。
第二、「攝善法戒」,凡是善的就應當做,惡的就不應當做。我們要曉得戒的精神是防非止惡,斷惡修善;佛雖沒有說出,但與佛的意思相應者皆應遵守。如抽香煙,佛經並沒有說不能抽香煙,但我們知道抽香煙對己對他皆無好處,所以也應當禁止。諸如此類者,就歸納在「攝善法戒」。
第三「饒益有情戒」。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應當去做。利益又分三等,眼前有利益,將來有害處,不能做;現在有好處,將來也有好處,這是真正的善;或者現前沒有什麼利益,將來有大利益,這也是善。所以,佛菩薩的眼光看得很久遠,絕對不在一時。
第三、「忍辱」。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有成就。在修行過程當中,必然有挫折,我們愈勇猛精進,挫折就愈大。何以有這麼多挫折?這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惡業,業力障礙是無法避免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有耐心,有忍耐的力量,才能消業。如果有定力,定可以滅業。要用智慧面對事實,耐心去化解,委曲婉轉,不退精進。所以,有忍辱才有進步,不能忍必定受阻礙。
第四、「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精進是菩薩唯一的善根。現前時代,學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學的太多、太雜,雖然天天在進步,是雜進、亂進,所以費時又耗神,所得非常有限。
我這一生有一點小成就,是得利於好老師,我的老師禁止我雜進、亂進。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師十年,李老師的教學法是:聰明能力好的,頂多只能學兩種,如果你要學三種,他決定不教你。程度不夠的,只可以學一種;一門學會了,他認為你可以了,才能再學一門,否則決定不許可。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學五部經;在一般佛學院,一學期都不止五部!
我第一部學《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部學《阿彌陀經》,第三部學《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學《金剛經》,第五部學《楞嚴經》,我十年就學這麼一點東西。李老師的標準是你一部經學會了,才可以學第二部,會的標準是能在講台上跟大眾講得透徹。你在講台上表演,李老師坐在最後一排,在不使用麥克風的情況下,聲音要他能聽見才可以。這樣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將基礎奠定好了,其他大經大論自然就能通達。「一經通一切經通」,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學通?
第五、「禪定」。定是心有主宰,不會輕易被外境動搖。比如我學一部經,專心在這一部經上,心才有主宰。
第六、「智慧」。簡而言之,就是理性,處事待人接物有理性、有理智,而不用感情。
這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六個原則,這也是菩薩教化安立眾生的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