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前一段是觀佛身,佛身是百千億福德所生。佛身,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圓滿的。「百千億」這是形容,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福德,不但我們說不盡,即使是諸佛如來異口同音來宣說,無量劫也說不盡;因為這是「稱性」的,所以沒有人能說。
這一段是觀菩薩的妙色身。菩薩沒有成佛,菩薩的妙色莊嚴是屬於修德。「妙色」是色相,「嚴淨」是莊嚴清淨。經中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菩薩的修德;如來果地上的相好,大經常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修德圓滿,性德現前,才有如此殊勝莊嚴。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的「劣應身」。佛在經上講,菩薩示現成佛,如《普門品》云:「應以佛身而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決定是現同類身。因此,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人間示現成佛,一定示現在人道。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果報,果必有因;譬如經上讚歎佛的「廣長舌相」,這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果報。佛說一個人若是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我們舌頭伸出來舔不到,就說明我們常常打妄語。由此可知,雖然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基礎不離十善業。果真將十善業道修好了,「妙色嚴淨」自自然然現前。
「莊嚴清淨」這四個字,最重要的是『淨』,淨是清淨心。我們將佛陀的教誨歸納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是不真誠,決定不會清淨;你不平等,也不會清淨;你迷惑、沒有智慧,也不會清淨;心地不慈悲,也不會清淨。因此,一條成就必定圓滿具足其他五條,這樣色相才莊嚴。
色相稱之為「妙」,妙在何處?《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妙了;換言之,著相就不妙。再說得清楚一點,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就不妙了。諸佛菩薩跟凡夫不同之處就在於此。我們見色聞聲會起心動念,就是受外面境界的引誘。隨順自己喜愛的,就起貪心;隨順自己的厭惡,就起瞋恚心,這是凡夫,這就是造業,所感的果報當然不殊勝。諸佛菩薩的色相是隨順性德,性德是善的。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本性,本性是善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善惡相對的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性」是真性、本性,一切眾生無二無別。可是習性有善、有惡,這個善惡是相對的善惡,與「性本善」的意思不同。
沒有見性之前,全是修德。經上講的四聖法界: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這種佛就是經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修德不是性德,因為沒見性。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性德才現前,這時才是「千萬億福德所生」。這個「千萬億福德」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具的,也就是說這時完全恢復了自性。
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所謂「人貴自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談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認識自己,是談不上修為的。修為最關鍵的是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若不知什麼是善惡、迷悟,從何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學都做不到。每天讀誦、聽經,是不是真的聽懂,真的理解?沒有。怎麼知道?若真聽懂、真理解,念頭就轉過來了。
因此,佛法不講「教學」,講「教化」。教了,你真懂得、真明白,立刻就產生變化,化迷為悟,化惡為善,化凡為聖。古人所謂「讀書變化氣質」,這個「化」,用現在的話講,是從成績上來觀察;「教」是從事相上說的。到底有沒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變化。小變化,你得少分明瞭;多變化,你有多分明瞭;大變化,你是真明瞭。
凡夫業障習氣非常深重,障礙了佛菩薩聖賢的教誨,雖然天天學習、天天聽講,依然沒有絲毫變化。那要用什麼方法消除業障?「長時薰習」,這是佛祖傳下來的妙法。因為煩惱習氣也是長時間薰修成的,如果我們能有長時間薰修聖賢教誨,總有一天會覺悟。古來宗門教下的大德,也不是短時間聞經聽教就覺悟,少則三年五載,這是根性利的;晚則三、四十年才開悟。因此,眾生根性不同,努力不一樣,成就的時間也不一定。十分認真努力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縮短時間,提前覺悟。
不但在經論當中要努力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把經典的教學落實在生活當中,離開實際生活,悟門就堵塞了,這一點我們要明瞭。何以古人三年五載、十年八年開悟,就是能夠把所學的落實。「信、解、行、證」,經本上的學習是信、解;解了之後,落實在生活當中是行;行是實驗,通過實驗,證實你解的沒有錯,證就是轉凡成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你要是不能落實在生活裡,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怎麼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契入就是證。所以,沒有行、證,雖學不能化。
從這些地方,我們深深體會到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長時間不捨棄眾生,有耐心一遍遍重複的教導,期待總有一天你會覺悟。但是「總有一天」時間長短,各人不一樣,這是佛家所謂「上、中、下」三根。上根,時間短;中根,可能在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這一生不會開悟,要等來生。佛菩薩有耐心,來生後世,或者是多少劫以後,你的緣成熟了,這才明白開悟,佛也不捨棄,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善導大師所講的「總在遇緣不同」,遇緣最重要的是善友、善知識的提攜,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今天我們的善知識是什麼?是經書、錄像帶、光碟。可是也要懂得修學的方法,其祕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容易得定,定就能開慧;若同時學很多,就把得定開慧的時間推遲了。
「修集善業福德」,這一句偏重在十善業道,我們真正要覺悟,要有堅定的信心,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從內心中將十惡拔除。這是從修德上說。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這一小段,佛教我們觀察世間「大威勢者」,『威』是有威德,『勢』是有勢力,這些人是世間各個行業的領導人。「亦因善業福德所生」,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業福德,這個威勢決定得不到。「大威勢」是果報,果必有因,正是說「種善因得善果」。
佛舉例「諸天」,這是講天王。無色界天沒有身相,就不提了;從有色相的來說:色界天,四禪天頂摩醯首羅天王,初禪天頂大自在天王;下面是欲界六層天,這都是「諸天」。諸天往上去,一層比一層福報大,他們的大福報,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再往下是人間的人王,現在稱之為國家的領導人,這些「大威勢者」,有許多人擁護他,為他效命,決不是偶然的,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所生。
我們辦事覺得很辛苦,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不能怪人,只怪自己過去生中,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經上講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證果了,到外面托缽沒有人供養。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理事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此清楚明白,我們要能體會,要知道現前怎樣作法,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業因果報。
世間「大威勢者」都要修善業福德,善業福德就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奉獻別人。如果我們不能捨己為人,必定是貪瞋痴慢增長。貪瞋痴慢增長,雖然學佛,也要墮三惡道。譬如,安世高的同學-共亭湖的龍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安世高在傳記裡面,讚歎這個同學「明經好施」,對教理通達,喜歡講經,又喜歡布施。他到外面托缽,托的菜飯不好,心裡就不歡喜,覺得「我對社會貢獻這麼多,社會對我的回報竟是如此」,心裡感覺得難過,起這個惡念墮到畜生道,去作龍王。我們今天的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們造的惡業比他更重,他墮龍王,我們墮到哪裡去?我們看這些公案,要自己警惕,一念之差,萬劫難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