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0.09.23  星期六  VOL.16


 

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後知平日之心忙。閉戶,然後知平日之交濫。寡欲,然後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後知平日之念刻。

 

卷首語
編者的話

 

佛陀教育是究竟圓滿智慧的教育,使一切眾生,在一切時,一切處,都充滿著大智慧,充滿著無限的活力,來迎接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每時每刻,讓一切眾生,圓圓滿滿的生活在現實當中,而又能超越現實環境與情感的困惑。

所以,佛陀教育,其思想本質是令眾生洞悉生命的奧秘,如是見到萬事萬物的真相,不再受生活中的痛苦與煎熬。從而,把我們久錮的身心釋放出來,得到最真實究竟的快樂與自由。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15)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這是世尊首先讓我們觀察,世出世間善業福德的果報,然後再回頭看看,六道有情眾生造作不善業,從果報上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就顯示出佛說的「智者知已,應修善業」。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大海』是比喻有情眾生。「形色麤鄙」,『形』是體質,身體的形狀;『色』是膚色、容色;『麤鄙』是粗惡鄙陋。「或大或小」,這是說形狀,在大海裡有很大的動物,也有很小的魚蝦。這是讓我們仔細觀察,眾生福德差別太大了。諺語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面貌不一樣,健康狀況不相同,生活環境亦有差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皆由自心種種想念」,正是大乘經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想念』是不善的,思想不善,言行當然就不善。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德行,從言行當中看,言行就是思想的自然反應。

「作身語意,諸不善業」,『身』造殺、盜、淫;『語』造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有貪、瞋、痴、慢,所以才感召不善的果報。「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就應當要知道自求多福,這才是真的覺悟。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所感召的果報,自己決定避免不了。真正通達明白的人,曉得這個事情是自作自受,決定沒有絲毫外力的干涉。世間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別人、環境給他造成的,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佛法講「四緣生法」,他只看到一緣,其他三種緣沒有看到。外面干擾屬於增上緣,自己本身具備的有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他都疏忽了。如果自身所具足的這三種緣好,增上緣是決定不受干擾。所以,諸佛菩薩不受干擾,修學禪定的人不受干擾。由此可知,干擾是你自己的三種惡緣與外界的增上緣相結合,真正因素在此。

新加坡算得上是上善的地區,社會安定,人民守法,繁榮富裕,這在今天世界很難找得到。我們生活在這個地區,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利用這個環境成就自己的道業德行,這就錯了。苦、樂兩種境界,樂最容易淘汰人,所以佛教人「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小乘的修學非常重視苦行,在苦行裡鍛鍊自己的意志,磨鍊自己的身心,成就法器,以迦葉尊者為代表。大乘是在無障礙的法界裡面,成就自己圓滿功德。大乘在順境修行,以善財童子做代表,生在富貴的家庭,過榮華富裕的生活,在這裡面成就圓滿功德,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綜觀歷史,中外都不例外,英雄豪傑都是從苦難當中磨鍊成就的,而富貴家庭少有好兒孫,這就說明富裕淘汰人。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大乘是聖人,他可以在極樂世界成就,因為他無論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動心,都沒有分別、執著,他才有資格享受極樂、華藏圓滿的世界。如果在順境善緣還有貪愛,逆境惡緣還有瞋恚,就是凡夫。在順境裡面必定被淘汰,最明顯的是懈怠、懶散,不知上進,這是最普遍的。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冷靜觀察,人世間確實是一場夢,昨天過去了,不會再回來;眼前剎那剎那,都不會再回來,我們一步一步往墳墓走,往死亡線上走。一口氣不來,什麼是你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佛陀提出的忠告,跟著你走的是業力。既然一切人事物都不會跟我們走,就要放下,決定不能在帶不去的這一方面起心動念。我們要想著帶得去的,帶得去的是業,造善業福德能帶去,造作惡業也會帶去,那為什麼不斷惡修善,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

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通達事實真相的人,就覺悟了。決定不造惡業,不但不造惡業,連一個惡念都不起。為什麼?對自己有害,他不會自己害自己。不但言善行善,起心動念都善,知道這是帶得去的,這對自己有大利益,所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大威德的福報。如果我們念頭惡、行為惡,必墮惡道。

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造作善惡業,自己不曉得。譬如旅行,團隊七點鐘要上車出發,你要是耽誤五分鐘,讓那麼多人在車上等你,這就是惡業,虧欠那麼多人的債務。你不能守規矩,就是佔別人的便宜。我曾聽說:弘一大師在日本時,跟朋友約定八點鐘見面,八點一分這個人還沒有來,他就把門關起來。過一會兒這個人來了,他在窗口把他罵一頓,趕他回去,他不守時間。這是一個最普通的例子。一個人迷惑顛倒太久了,要覺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大家都會念「阿彌陀佛」,雖念但沒有能真正落實在生活上,所以功夫不得力。「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加上「南無」是「皈依無量覺」。「無量覺」是對一切人事物,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做到覺而不迷。佛法是生活教育,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怎麼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古聖先賢的教誨無他,教導我們如何過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而已,這是聖賢教育。

我們學佛了,生活依舊過得非常苦,什麼原因?食而不化。天天在學,學了不能跟生活結成一體,不曉得怎麼過日子。這種學習,就是「所學非所用」。譬如我們一走進佛教道場,第一個看見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笑臉,教你笑面迎人,大肚皮教你量大福大,要懂得包容,這是生活教育。四天王:持國天王教你負責盡職,增長天王教你求進步,廣目天王教你多看,多聞天王教你多聽。多看、多聽、少說,「多說一句話,不如少說一句話;少說一句話,不如無話」,心地清淨自在。覺明妙行菩薩忠告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因此,大威德、大福報,跟沒有威德福報強烈對比之下,我們應當覺悟,懂得佛陀教誨的義趣,從這當中才能體認到佛陀的真實慈悲。

 

返回

楊枝淨水
修行成敗在遇緣不同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佛法教導我們,要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認識自己,明瞭自己的生活環境。這個道理,在《華嚴經》中尤其說得清楚透徹。古大德說《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經論皆是《華嚴》眷屬,《華嚴》枝葉。佛法的根本,就是人生的根本,也是我們自己的根本。諸佛菩薩覺悟,悟的是這樁事情;眾生迷惑,迷的也是這樁事情,而這樁事本身沒有迷悟,迷悟在人。

迷與悟的果報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因為所有一切境界,都是從迷悟變現出來的。實際上,這些境界原本都沒有,《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將虛空法界宇宙萬有的根源說出來了。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誰的心?自己的心。「唯識所變」,誰的識?自己的識。「心」是講真心,「識」是講妄心,妄心與真心是一個心。說真、說妄,就是覺與迷;覺了,心是真心;迷了,心是妄心。心沒有迷悟、沒有真妄,真妄從迷悟而來。覺悟的人,稱作佛、菩薩;迷惑的人,稱作眾生、凡夫。事實真相沒有迷悟,也沒有佛、菩薩,經上常講「無佛無眾生」,這是就事實真相而說的。

可是迷了之後,妄想、分別、執著就像羅網一樣,重重無盡,自心所現的法相,隨著妄想、執著,就產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佛經講的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原本沒有,它是從心想生。十法界裡障礙多,理有礙,事有礙,理事有礙,事事都有障礙,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是障礙。覺悟之後,就沒有障礙。《華嚴經》裡的法身大士,都是徹底覺悟之人,他們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覺悟之後,虛空法界是一個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生活就是幸福美滿自在的生活。

佛說一切眾生本具「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本來應當過佛華嚴的生活,但現在變得這麼可憐,成一個生死凡夫,墮落在六道裡,永遠不能出頭。《無量壽經》上,世尊說阿闍王子這班人,過去生中曾親近四百億佛,還出不了六道輪迴。他們如此,我們也不例外。諸佛菩薩慈悲教導我們,絕不只在這一生,我們是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親近諸佛可能比他們還多,何以沒能出離?佛菩薩所講的意思,我們沒有真懂,沒有依教修行,這才墮落。如果真的聽懂了,依教奉行,早就作佛、作菩薩了。因此,想到這些地方,才知道自己的愚痴,才體會到諸佛菩薩的慈悲。

修行成敗,正如善導大師所說:「總在遇緣不同。」如果緣殊勝,遇到好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好的修學環境,這一生就很可能永遠脫離六道輪迴。我們雖生在末法時期,但所遇到的緣可說是相當殊勝,三個條件都具足。我遇到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他們都有師承,都是真善知識。再者,同參道友的人數雖然不多,在道業上互相切磋琢磨,也有了增長與進步。今天新加坡居士林這個修學場所殊勝,為什麼殊勝?這裡每個人都很認真修學,依教奉行。

道場興旺要靠長期講經,大家才能建立共識。經必須天天聽,三天不聽經就會胡思亂想,造輪迴業,因此講經是一天都不能鬆懈。然後進一步勸大家念佛,念佛才能精進不懈,愈念愈歡喜。

希望同修們無論在何處,都能天天上網聽經聞法,認真努力修學,建立共識。自行化他,化解災難,以達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耶。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恆河沙分之一。只宜發慚愧心,發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

善導和尚云: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所謂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印光法師嘉言錄)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萬善同歸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訪問澳洲圖文巴的一個多元文化組織,主席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在圖文巴,信奉基督教的人佔很大的比例,也相當保守,但他們已經意識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澳洲政府近年來採取開放政策,移民、投資的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地區,於是他們想到,這些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共同生活、互助合作,達到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目標。這個理念非常之好,在這個時代,即使很保守的宗教徒,也逐漸覺悟到有拓開胸襟容納別人的意向。因此,我們談了之後,將我們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及新加坡的種種想法、作法,介紹給他們,他們也非常歡喜。真正有志之士,無不如是。

早年,北京「中央印經院」出版的《十善業道經》,前面沒有序文,而是以雍正皇帝的一段開示代替序文。這段序文,是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寫的,其內容就是多元文化的理念。從雍正這段話中,我們認識到統治一個國家,賢明的領袖如何教化眾生。那時,中國是儒、釋、道三教,而一般人是以儒為正統,雍正說出他對於三教的看法,「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可以各行其道,但並不相違背;不但不相違背,而且能夠相輔相成。他說一般教徒不能貫通這個道理,於是每個人都以很深的成見,狹小的心量,即佛法講的「自讚毀他」,違背聖人的本意。仰慕道教的人,認為佛沒有玉皇大帝那麼尊貴;向佛的人,認為玉皇大帝雖然尊貴,沒有佛那麼偉大;而儒家學者,則說佛、道是異端,不是正法。於是,三教學者不能夠貫穿,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雍正說這都是私心,爭勝負,彼此不能相容,不但不能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本宗,對自己所信仰的經教,都沒能深入。

雍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對三教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看法是三教平等。就是今天講的「和平」,和平就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如果覺得我比你高,我比你強,已經不平等了;不平等就決定不能和睦;不和睦就有爭論,有爭論就有流血,就有戰爭,就造種種惡業,受種種苦報。大乘佛法是平等法,《華嚴經》講「生佛平等」,眾生與佛平等,佛沒有說他高高在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得真平等。

真正得到了平等,再看芸芸眾生,外面的形跡雖然不一樣,如《華嚴經》講的「種種形色」,「形」是形狀,「色」是相貌,這個世界有各個不同族類的人,不同族類的畜生,都是平等的。我們在澳洲看到袋鼠,那是一個族群,無尾熊也是一個族群,都是眾生,佛眼睛裡看全是平等。除了畜生之外,還有植物,也屬於生物。這是說明形跡雖然不一樣,理是同的。理上說,有情眾生都有佛性,有情是指動物,這是同的,佛性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牠的形狀不一樣。植物的種類,更是不勝枚舉!種類不同,顏色也不一樣,可是性相同,一切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個性才能同圓種智。

既是同圓種智,我們就應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彼此照顧。不但人與人之間做好朋友,與動物也要做好朋友。聽說中國從澳洲進口了一批牛隻,飼養人員跟牠們講話,牠不理,因為牠聽不懂中文,講英文牠就聽得懂。所以,負責養育牛群的人,要到澳洲學英語。從這個小例子就能體會到,動物也是通人情的。

由於資訊發達,交通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愈來愈密切,地球變成了一家,所以必須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共存共榮。目前一些宗教家、政治家都有這個認識,二十一世紀就是趨向於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轉變時期。這就講的「同」與「異」,異是形色不相同,同是體性相同,體就是哲學講的本體。所有宗教無非是教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善,就是同歸於善,佛門講「萬善同歸」,就是這個意思。佛家講的「五戒十善」,這是引導人向善;儒家講的「五常德行」,也是誘掖講勸,引人向善。

雍正在序文中舉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的一段話,宋文帝說:「六經本是濟俗」,六經是儒家的;「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如果儒與佛的教學,能夠普遍推行,人民信受奉行,社會安定,國家繁榮,人民幸福,沒有作奸犯科之事,我這個皇帝不是坐享太平嗎?何尚之回答說:「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有一百戶人家的小鄉鎮,有十個人學佛持戒,這十個人就是小鎮的模範,就能夠化民成俗。「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邑是小城,如果一千戶人家的小城市,有一百個人修十善,就有百人和睦。能以這種風氣教化這個地方,就是所謂「賢人國之寶」。這個比例是十分之一,一個人就能影響其他九個人。人能斷惡向善,國家的刑罰就不需要了。這個帝王,甚至地方官吏,可以垂拱坐致太平!

這段話說明幫助社會,去惡向善,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方法。而佛教勸導眾生斷貪瞋痴慢,勸人希聖希賢,都是這個道理。如果能夠信受奉行,確實可以為社會的典型、模範。凡是執著成見,自讚毀他,決定是不了解別人,也不認識自己。雍正的這一段開示,實在是多元文化的理念,應當將之擴展到所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國土。佛家的教誨,經論雖然多,但是為了濟世,五戒十善比什麼都重要,首先勸人要懂得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才能勸導世人。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虛雲老和尚故事二則  

 

虛雲老和尚是禪宗的祖師,有相當的禪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個月,出定後覺得才幾分鐘。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過年時,他在自己的小茅篷裡煮芋頭,一邊煮,一邊打坐。有人到茅篷來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邊敲,請老和尚出定。出定後看到有人來,老和尚就說:「你們來得正好,我剛剛煮芋頭,大家一起吃。」結果一看,芋頭都長毛了。他們說:「年早就過了。」老和尚說:「不會吧!我覺得才十幾分鐘。」他在定中感覺十幾分鐘,實際上過了二十多天。虛雲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很多天,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

還有一次在黃昏時,老和尚要走回自己的茅篷,大概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老人家年歲大了,就一個人慢慢走,走到半路遇到兩個出家人,彼此都認識。這兩個出家人手上拿著燈籠,看到老和尚就問:「老法師,天這麼黑,你還一個人走路!」老和尚一直走,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所以光明永遠保持,他沒有感覺到天是黑暗的。經過他們兩人一提,他一愣,這一剎那,天立刻就黑了。所以,天空的黑暗不是真的,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老和尚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的天空永遠是明亮的。

佛經上說,佛菩薩住的是大光明藏,佛菩薩的虛空是一片光明,我們相信。我們今天的光明是得自太陽、月亮、燈光,來顯露太虛空的真面目。而黑暗是無明,無明斷了,晚上跟白天一樣明亮,不需要日月燈光。這是普通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既使權教菩薩也做不到的,唯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大菩薩,自性的光明完全透露,才不需要日月燈光。所以,光明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自性本有的光明,被煩惱障礙而透不出來,這才看到一片黑暗的現象。所以,妄心是無明,真心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就是正知正見,也就是對宇宙人生的觀察是真實正確的,沒有偏差。經論中稱之為「佛知佛見」,與佛菩薩的知見完全相同。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7)

 

返回

 

答疑解惑                      
                   2000/08/03       淨空法師解答

 

問:工作事務繁多,大多時間奉獻給公司,而集中修學的時間少了,如何在這樣的緣當中修行,才有把握往生?

答:必須要多聽經,多暸解佛經所說的道理,然後將這些理論應用在生活上、工作上,就沒有障礙了。生活是修行,工作也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為。菩薩修行的綱領,總不外四攝、六度,這十個綱目展開,無量無邊的行法統統包含在其中。四攝與六度都講到布施,布施不是到處去捐錢,用現代的話來說,布施就是盡心盡力,捨己為人,為社會、為人民、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菩薩道。布施中夾雜自私自利,就是修行中夾雜著不善,修的就不是純善。捨己為人是善行、菩薩行,夾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就將修行功夫破壞了,這很難有成就。

因此,念佛念了很多年,連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原因都是念佛夾雜著妄想,功夫不純。而往生的人有很好的瑞相,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到佛光,聽到天樂,見到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來接引,都是一切放下,功夫純而不雜,才能成就。

世出世間法只有這一法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真的事情,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幹;假的事情隨緣,不要當真。有時我們不能不去做,去做是隨緣消舊業,但不要將之放在心上,訓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樣就得大自在,往生決定有把握。

新加坡有一位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名叫許哲,她念佛的時間雖然才一年多,但她自己有堅定的信心,有把握往生。她每天幫助許多窮苦的人,工作量很大,一天到晚忙的不亦樂乎。由此可知,有沒有把握往生,決定在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與佛心、佛願相應。

問:深圳經常有法師來結緣,並且講法,多數淨宗同修也去聽,這樣是否不專一?

答:佛法的修學,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好是跟一個老師學。何時才能離開老師?古人的標準是要開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畢業了,古時候叫出師,可以離開老師了。假如你還沒有明心見性,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你一定會走錯路。修學淨土宗,條件沒有那麼高,只要達到功夫成片,自己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人講經你都可以聽,什麼地方你都可以去,因為沒有妨礙。如果自己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把握,還是專修比較好,也就是說,不要離開老師。誰是我們的老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就是《無量壽經》,因此天天要讀誦,天天要思惟,要懂得經上所講的道理與方法,依教奉行。佛教我們做的,一定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能做,只要兩、三年的時間,你就有把握往生。

淨土法門成就快,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和《往生傳》,念佛三年五載往生的人很多。曾經有同修問我,是不是他們修了淨土宗,壽命只有三年、五年,剛好往生?我說不見得,哪有那麼巧的事!何以他念佛三年五載就往生了?他具足了往生的條件,什麼妄想都沒有,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毫無留戀,所以壽命不要了,要提早走。因為兩個世界相比,一個是極樂,一個是極苦,既然極樂世界去得了,何必還在極苦世界受苦?但有個例外,能去還不去,就是這個世間還有很多有緣的人需要幫助,所以遲一點走。如果在這個世間沒有緣,就先走了。明白這個道理,修行不能不專一,不專一很難有成就。

問:修學已有多年,讀經、念佛還是散亂、昏沉,還有嫉妒現前,感覺功夫不得力,應如何對治?

答:對治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經藏。實在說,現代人在某一方面福報比古人好,古時侯人要聽法師講經說法,必須要遇到真正講經說法的人,還要到現場去聽,如果自己根性不利,聽了就忘,也很難得利益。現在科技發達,每一堂講演都能保留錄音、錄像,可以反覆聽。所以,古時候中下根性之人,一生當中能開悟的很少,開悟的都是上根利智之人,而現在中下根性之人有福,可以將這些錄音、錄像帶回去,反覆學習。

我曾跟同學們說過,洛杉磯有一位趙立本居士,是一位大學教授,退休之後,聽到佛法非常歡喜。他只選擇兩部經:《六祖壇經》和《金剛經》,他將這兩套錄音帶聽了二十幾遍,來問我:「我專學這兩部經,念佛求生淨土,可不可以?」很好!古時候這種例子很多,近代江味農居士、周止菴居士就是用這種方法,「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都有成就。我就勉勵他,聽二十幾遍不夠,至少要聽一百遍到兩百遍。我的建議他採納了,他真幹,聽了一百遍之後,這兩部經他講得很好,現在美國各地有人請他講這兩部經,他變成了專家。功夫如何得力的?在一個「專」字,鍥而不捨,所以不要搞多,一部經通,一切經都通。

我們還要不要講其他經論?最好不講,現身說法,勸導世間一切初學的同修們要「一門深入」,做一個榜樣給他們看。《華嚴經》上,那麼多的菩薩、天神、雜神眾、人王、長者、居士,他們修學的都是一門,沒有人修兩個法門的,這都是現身說法。我這幾十年當中,講的經論很多,至少也有幾十種,這是無可奈何,因為這些經論沒有人講。如果有人講,我決定不講,我會專講《阿彌陀經》。我這個樣子,諸位不要學,為什麼?非常困難。如果你們的功底不深,對你們絕對有影響。要學,最低限度也要像古代智者大師,對往生極樂世界真有把握,犧牲自己的品位幫助別人,這個可以。諸位要曉得,專攻、專學習,品位增高。所以,智者大師往生時,學生問他:「你到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他說:「如果我不領眾,我的品位佷高,因為領眾,所以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品位。如果自己往生沒有把握,絕不能幹。幫助別人,到最後自己還要搞輪迴,墮三途,那就錯了。

問:打佛七時,手如何結印?

答:在念佛堂裡,一定是結彌陀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個大指拇指連接起來,這是彌陀印。手印就是手語,是表法的。

問:佛七中發願持百萬洪名,若每天念十四萬一千聲佛號,是否如法?

答:都如法。一般講,一天能念十萬聲佛號就非常好;如果不能,一天念一萬聲、三千聲都可以。關鍵是每天不能間斷,如果有一天間斷,功夫就完全斷掉了。初發心的人不要好強、爭勝,別人一天念一萬,我念兩萬,跟人家比賽,競爭的心是錯誤的。必須要用清淨心、平常心,淨念相繼。

我曾經教工作繁忙的人修學「十念法」,一天念九次,一次大約一分鐘。九次是早晨起床念一次佛,吃早餐前一次;上午開工前一次,上午完工後一次;吃午飯前一次,下午開工前一次,下午完工後一次;吃晚飯前一次,晚上睡覺前一次,一天九次。合掌一口氣念十句「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十句相續就是淨念相續。時間短,心決定是清淨的,時間太長了,妄念就起來了。時間雖短,一次都不缺,很有效果。

問:修淨土的人可否大拜?

答:可以!以真誠、謙敬之心,拜阿彌陀佛,同時這也是一種身體運動。可是年歲大的人不適合,所以淨土宗最殊勝的運動是繞佛、經行,像散步一樣,這對中年以上非常適合,這是佛教導我們的。

問:念佛人可以在臂上燃香嗎?

答:可以!但要知道燃香的意思是供佛。經典上告訴我們,燃指、燃身的意義,在於「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不是真的叫你燒自己的身體,身體燒掉了,還有什麼用處?所以,燃香的真義是在佛前發願,要捨己為人,這叫真供養。能夠為別人犧牲自己生命在所不惜,這是真的燃香,否則你將全身燃完了,也毫無功德。所以,你在身上燃一顆就行了,常常看到就提醒自己,絕對不能有自私自利,一切要為眾生、為正法,這就對了。

問:在家居士早晚課是否要穿海青?

答:海青是中國古代的禮服,穿海青禮佛很好。如果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譬如法會,為了整齊,也要穿海青;不是大的典禮,可以不穿海青。

問:主佛七的法師罰跪居士,是否如法?

答:處罰,一個願罰,一個願挨,無可厚非。這是念佛堂裡的規矩,主七和尚應當預先向念佛的同修說明。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如果大家不同意罰跪,你就不能用這一條;如果大家同意就是願意挨罰,那就沒話可說!不要受罰之後,去按鈴告狀、打官司,那就是破壞佛法的形像。

 

返回

 

法寶流通
好消息辑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了凡四訓菁華(7盤),對洛杉機淨宗同修的開示(2盤),成佛之道(2盤),節錄無量壽經「不貪計身願」(2盤),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2盤),當前應如何修學才能自在往生(2盤),華嚴經知足天王(35盤),無量壽經(83盤,94年宣講)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email protected]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