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5.8.2 星期二 Vol. 224

信解行證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學佛是開智慧,只有通過佛法才能通達一切事理。世出世法都建立在信心上,佛法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道的意義無盡深廣,是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單指佛道。請看本期專欄

  諸佛菩薩的大願都是建立在心地之上,所以地藏二字就顯得重要了。為何修學大乘從地藏開始?我們的願心從地藏建立,行亦從地藏建立。我們的心地含藏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才能發揮得出來。請看地藏經講記

  最新訊息墮胎之可怕,決不可墮胎淨空法師、悟道法師、蔡禮旭老師於衛星電視台講演時段通告(衛星電視台有網路直播)善果林祈福消災佛七通告暑期教師種子培訓營熱烈報名中禮請義工

  新增大陸主機下載,目前影音檔為6/27日前的,最新檔尚未放入。 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現提供蔡禮旭老師講演52-115共40集vcd檔下載。若同修們想要哪一套淨空法師或是蔡老師講演的vcd檔案,也可以來信[email protected]建議,我們會依據最多人數建議的,做為上網的先後順序。此是敝網站為廣大同修新提供的一項服務,但嚴禁燒錄販賣,僅供個人修學或與同修們結緣免費流通之用。若發現有下載燒錄後賣錢的情事,將取消vcd的提供。網站會公告即將上網的vcd,前一套會再保留數日,之後將會刪除,若要下載請儘早,因網站同時只能保留最多100片vcd檔案。

  近期網站新增內容最近新增文字/mp3/wmv檔最近新增約百種的電子檔案


  本期專欄:信解行證

  【信解行證】

  諺語說:「病急亂投醫。」現代人不但生理有病,心理的病更嚴重,可說是充滿了嚴重的病毒。科學技術的發達,帶給人類的副作用,實在是難以想像。李炳南老居士常說:「悲憫世人。」我們每天的生活飲食,正如經上所說的「飲苦食毒」,那活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意思?這些都是我們過去今生造作一切不善業的果報。

  可是世人不知道這是果報,也不相信這是果報,所以不能覺悟,無法回頭,還是隨著自己的意願,造作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此事。佛菩薩雖有慈悲心,可是我們不與佛菩薩配合,佛菩薩縱有悲心,很難收到顯著的效果。正如佛經所說,大多數只能種遠因;也就是說,在他的阿賴耶識裡種一點善根,久遠劫之後才能收到效果,當生能成就的少之又少。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當生才能成就,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而我們是因緣具足了,善根、福德不夠;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證。我們有緣聞到佛法,可是信解行證不具足,所以也只能種遠因,不能收近效。

  學佛是開智慧,只有通過佛法才能通達一切事理。世出世法都建立在信心上,佛法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道的意義無盡深廣,是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單指佛道。沒有信心,任何事都不能成就;有信心,微細的善事皆得圓滿、稱性的功德,所以才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第一是善根,包括緣分。過去生中與善友結的緣,這一生一接觸就歡喜相信,這是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

  緣會變化,信心會退轉,原因是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信了之後要求解,解能幫助信。一般學佛人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就相信,這是迷信。然後通過理解,理解是正信;解了之後要去做,一定要落實、實踐,把解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此時的信是真信。這個信心不是從解生的,是從自己的生活行為中證實的,這是真信,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得佛法的受用,就得生活的美滿,這就是證果。佛法常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自在如意的生活,即是證果。若是沒通過「信、解、行」,圓滿的生活就得不到。「證」就是得到,你所得到的,與佛菩薩的生活無二無別,你就是佛菩薩。

  經要天天讀、天天聽,長時間的薰習,才能轉境界。我們解不能透徹,行不能做到,原因是薰習的力量太薄弱,煩惱習氣太重。我們若不受佛法薰習,就受煩惱習氣的薰習,譬如每天聽經兩小時受佛法薰習,二十二小時受煩惱習氣薰習,這就無法抵過煩惱,還是種遠因,不能收近效。若想在當生成就,就要加強對佛法的薰習,才會產生力量,否則還是回不了頭,雖然學佛還免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來生能再得人身,就算很不錯了,怕的是人身都得不到。這是我們要明瞭的。

  【一代不如一代】

  常聽老人說「一代不如一代」,年輕時聽到此話不以為然,總以為後一代一定超過前一代。現代在科學技術、物質文明方面,確實超過前人太多了,但是倫理道德的確是一代不如一代。《左傳》云:「人棄常,則妖興。」倫理是「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即佛法講的五戒,這是做人的根本。而現代人不講這些,倫常喪失了,因此都變成妖魔鬼怪。

  一位居士告訴我,新加坡有一個很有財富的人,死了之後,兒子繼承財產,跟他爸爸講:「為什麼不把母親也帶去?」他只要財產,不要父母,這就是所謂的「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倫理道義完全喪失了。

  現代妖魔鬼怪的樣子與人是一樣的,但是觀念、行為不一樣,所以說一代真的不如一代。佛的法運有正法、像法、末法,像法不如正法,末法不如像法,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末法一萬年,現在已經過去一千年,我們觀察過去一千年,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所以,現在弘法利生十分艱苦,我們所遭遇到的困苦艱難,比古人還要多。我們要有這個認知,要了解事實真相,遭遇苦難時,才不至於退心。

  【弘法利生的原則】

  李老師常對我們說:「我們求法是磕頭作揖求來的,我們將來想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就不能讓人家磕頭作揖來向我求。」現在我們是磕頭作揖送給人家,人家還未必肯收,這是事實。我們今天要處處遷就眾生,隨順眾生,我們要能承受,要有智慧、慈悲,還要有善巧方便。這些能力,《華嚴經》與《無量壽經》都具足了,大家要認真學習。

  今天講經說法,不要說多、不要說雜。說多、說雜了,縱然契理,但不契機。我們應該學摩騰、竺法蘭,他們最初來到中國,講經說法是在經典裡取一段適合當地社會、人情、風俗習慣的經文,使人家聽了歡喜接受,不至於起反感,這值得我們學習。摩騰、竺法蘭最初翻譯的是《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是從大小乘經律論裡節錄出來的;換言之,是佛經的精華,佛經的節要。這個方式,受到中國人的歡迎。

  我們現在從《無量壽經》上選取,範圍再擴大,從淨土五經裡選取,這個非常契機。特別是《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說,這部經能度末法往後九千年的眾生。這部經最契合一切眾生的根性,而且字字句句都是圓滿法輪。我們自己學要廣學多聞,對待別人要厚積薄發,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弘法利生要能掌握到原則。

  特別是沒有接觸佛法的人,我們用《認識佛教》來介紹;已經接觸佛法的人,我們就在淨土五經中,選取最契合眾生根性的,像唱戲一樣,精彩片段最受歡迎;等他產生興趣了,再介紹整部經典。若一開始就介紹太多,他不能接受。應當看眾生當前缺乏的是什麼,有什麼毛病就講什麼,對症下藥。

  自己學習與幫助別人,都要知道毛病之所在,重的先治。而關鍵在心理,譬如吃醫生的藥,感到很有效果,這個效果是信心產生的。你對醫生有信心,自然產生效果;對醫生沒信心,再好的藥都不起作用,這就是「境隨心轉」的道理。我們對佛有信心,我們就能作佛,佛法對我就有受用;對佛沒有信心,就跟吃藥不靈一樣。

  我曾講過,病人與醫生要有緣,沒有緣,再高明的醫生也治不好你的病。互信是緣,彼此建立信心最重要。病能好,百分之九十五是信心,藥物調養是外緣,只佔百分之五,道理在此地。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4-0311)


  經論輯要:地藏經講記(1)

◎ 講經因緣

  諸位同修:

  以往每遇新建道場請我講經時,我首先必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此次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緣有二:一是履九華山仁德老法師之約,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本願之大意。二是「新加坡淨宗學會」道場建立至今,尚未正式講過經。今日在報恩堂宣講此經,亦符合以往慣例。

  佛法的建立,一定要有土地及建築等硬體設施,修道才有場所。而軟體中最重要的是心地法門,「心地」是修道的依據。是故,聽講《地藏經》,是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如果不懂心地法門,不知從心地起修,最後絕對一無所成。換言之,無論我們如何用功,發憤精進,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修的無非是有漏福報而已。

  中國大乘佛法是以四大菩薩為代表。第一位地藏菩薩表孝敬;觀世音菩薩表大慈大悲;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實踐。

  今日佛法何以如此衰微,我們修學佛法不能像古大德那樣有顯著成就,原因就是大眾沒有孝與敬,沒有根。李炳南老居士常講,若以這種心態學佛,既不是在修學佛法,也不是在弘揚佛法,而是在消遣、玩弄佛法,只是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而且福報決定不是在人間享,是到畜生道、餓鬼道去享。《觀無量壽佛經》教我們修「淨業三福」,此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了這一福才能得人身。如果做不到,連作人的資格都沒有,所修之福當然是到惡道去享。我們何以做不到?其實是對事理了解得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解,必能懺除業障,改過自新。

◎ 綸貫(玄義)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是前清靈桀法師(康熙年間人)所註,此系《地藏經》註解中最好的註本。前有「綸貫」,即在未講經文之前,先概略介紹全經大意。共分三大部分:一、「五重玄義」;二、「總示觀法」,教我們學習此經,如何轉變觀念;三、「別解經文」,即介紹全經大意。

  「五重玄義」依天台方式:一、「釋名」,解釋經題。二、「辨體」,即佛說此經的理論根據。三、「明宗」,是講修行,如何將理論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四、「論用」,我們依照所述方法修學,會得到何種功德利益。五、「教相」,是指教學方式及教學儀規。

  靈桀法師在解釋五重玄義時,皆冠以「不思議」三字。不可思,心行處滅;不可議,言語道斷。法爾如是!

  「釋名」,不思議人法為名。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辨體」,不思議性識為體。「性」是真如本性,即諸佛如來之所證。「識」是九法界眾生之心,心迷即是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佛是依據諸佛如來的真心,及九法界眾生的妄心而說此經的,其立論之依據可謂是太真實了。地藏是性地,性地是真心不可思議,九法界眾生的妄心亦不可思議。「明宗」,以不思議行願為宗。地藏菩薩的大行大願不可思議,此乃本經之宗旨。「論用」,不思議方便為用。從經中能明顯地看出,讓我們知道如何修學。「教相」,開顯無上醍醐而為教相。古大德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比喻教相,表佛法的五個階段。地藏本願的基礎是無上大法,成就當然是無上佛果。此是玄義之總綱領。

◎ 釋題

一、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是別題;「經」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故名通題。別題分為人、法、喻,共有七種立題。本經是依人、法立題。「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

  「原此經名,佛自結三種: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行願相資,有願一定有行,「行」就是地藏菩薩的生活、修持。「亦名地藏本誓力經。」「力」是顯示殊勝的能力。譯經者選地藏本願為經題,因本願包含本行、本誓力故。

  「地」,從事上講是指大地。一切萬物皆依大地而生,離開大地,萬物就不能生存,是故中國人對天地很尊重。地屬坤卦,其德為母。《周易》云:「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至」是到達極處,一切萬物皆從大地而生。是故「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之意,佛用此來比喻我們的「心地」。就佛法而言,「地」有住持、生長、荷擔之意。

  「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從真性而生。《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九法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地變現的。「心」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

  我們無始劫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著,將自性的光明德用完全障礙了,因而自性的德用不能現前!只要除去障礙,性德自然顯現,所謂「撥雲見日」,撥開雲霧,陽光普照。雲霧比喻障礙,是假的;陽光比喻性德,是真的。真性不需求,只要離妄,真自然現前。

  世尊看到我們迷得太久、太深,因而生起憐憫之心,幫助我們覺悟,教導我們修行。「因修萬行,果圓萬德」,因眾生之根性無量,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順眾生之根性教學,眾生修學才容易成就。一切法門之中,第一方便、穩當、容易的,無過於念佛法門。本經教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與《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二無別。若眾生不能接受念佛法門,對其有疑惑,佛則再開其他方便法門。

  為何念佛法門是第一方便法門?佛說: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說盡了宇宙間萬事萬法之理。心能現相,相起變化乃心之作用,此心即是識心,也就是念頭。所以,佛教導我們念佛,念佛就作佛。《無量壽經》中又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明白此理,才會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才是真正念佛人。

  念佛法門是道共戒,圓滿具足一切戒律,所以不會犯戒、破戒。得禪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不如念佛所具足的圓滿清淨戒律。因為,念佛是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此乃真正大圓滿。

  佛教導我們修學念佛法門,要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而以讀誦《無量壽經》為第一。隋唐古大德說,一切經最後都歸結《華嚴經》,《華嚴經》歸結《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結第十八願,即「十念必生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完全依照第十八願念佛,能否往生?果能遵行,決定得生淨土。

  有人認為:「既然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就可以不必恪守戒律,反正臨終時念佛還能往生。」話雖沒錯,但臨終時有把握念佛嗎?頭腦能清醒嗎?我們仔細觀察,一些人臨命終時業障現前,一句佛號也聽不進;甚至一聽到佛號就生煩惱。這是我親眼所見。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貪生怕死,不能放下,不願念佛,例子太多太多了。所以,本願念佛在理上講沒問題,事上就太難了!臨終往生是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才行。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勸勉我們不可存僥倖之心,否則最後必定落空。提倡本願念佛,捨棄戒行,此論似乎有理,事實上是完全錯解佛的本意,是在走險道!「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是故,我們惟有腳踏實地、認真努力地修學,臨終往生才有把握。

  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認真修供養法。如何供養?供養如來、供養眾生。如教修行供養,方是真供養,亦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總而言之,如果真能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此人功德不可稱量,必得諸佛如來與地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獲不可思議果報。

  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我們要如何學習?是不是要到地獄裡去?經文表法的義趣,我們必須明瞭。幽冥法界就是要我們放低姿勢,做善事不需人知,不需表揚,默默地認真努力去做,捨離一切名聞利養,這就是在幽冥法界。我們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由此成就自己的真實功德。

  本經說明我們與諸佛菩薩、六道眾生的關係。凡夫無知,殘害一切眾生,所謂弱肉強食。被殘害的眾生也是凡夫,也都迷惑顛倒。你傷害他,他的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遇到機會焉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大災難,即是佛所說的「刀兵劫」,現代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

  刀兵劫的因,來自食眾生肉。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除非不食眾生肉,方能化解。一般來講,即使未吃,也曾殺害過。比如很多人看到螞蟻,任意殺害這些小動物。佛教導我們要發露懺悔,知道自己做錯了事,要認真修行,每天將念誦、供養、修學的所有功德迴向冤親債主,希望將怨結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業障必定現前,被殺害的眾生不可能輕易饒過我們。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眾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經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我們看到大地,腳踏大地,就要知道回光返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無論喜歡、心愛的人,或討厭、憎恨的人,都共住在這片土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的心地原本與大地一樣。現在起心動念,分別好惡美醜,這是錯誤的。真心不分,妄心在分。故本經的立論,就是真心與妄心。

  「藏」,乃含藏之意,即倉庫、寶庫。一般人都會好好收藏自己的珍寶,財富可以保障他的生活,若是失去財寶,生活沒了保障,就會感覺不安,所以世間人都希望收藏珍寶、財富。佛用此比喻我們的真心自性裡本具之寶藏│三德祕藏。三德,即「法身、般若、解脫」。

  「法身」,即我們的真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亦即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般若」是智慧,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外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無一不知,此乃「所知」。所知是本有的,然現在不知,不知就變成障礙,障住了我們之所知,就是「所知障」。所知障與煩惱障立名之用意不同,煩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之障方是所知障。

  「執著」,完全是煩惱障;「分別」,一部分是煩惱障,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怎麼來的?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清楚透徹,「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在所知裡立知,猶如頭上安頭,即是無明的根本。例如,我現在拿一本書,大眾會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這就墮到無明。這是書、是手嗎?手與書這些名相都是假的,是無明。所知上不再立知,智慧方現前。

  佛法未傳到中國來之前,老子就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個「名」已經錯了,不是事實真相。在知見上立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墮到無明。

  佛為我們說法,說「我」而不執著我。六祖大師問永嘉禪師:「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禪師答得很好:「分別亦非意。」分別即是無分別,是隨大眾之分別而分別,心裡真的沒有分別。所以,「說即無說,無說即說」,說與無說是一不是二。若將說與無說一分為二,「說」是分別、執著,「無說」是無明,說與無說就都錯了。說即無說,聞即無聞,障礙就沒有了。我們能從此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真正入不二法門。

  世間人可憐,生活在相對裡。相對是二,二就對立了。說大,對面是小;說空,對面是有;說我,對面是人,總處在相對之中。何時我們能覺悟到,大與小、空與有、我與人、性與相、理與事、事與事皆是不二,方能契入佛法,才懂佛法。是故佛法之難,就難在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只要放不下,就永遠無法入大乘之門。雖修學大乘,也是修學皮毛常識而已,根本無法體會大乘之真諦。

  「解脫」,解脫就是大自在,即《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法身、般若、解脫」是自性三德,自性本來具足的。

  何以稱「祕藏」?祕是祕密,藏是含藏在自性之中。眾生不能明瞭、不能理解,則稱之為祕密。心性中確實包含無量無邊法,用之不盡,就是藏。猶如世間的金礦,含藏黃金非常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不知道金礦在哪裡,就變成祕密。佛用此來比喻我們心地的寶藏,心地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法與世法都含藏在其中。我們只要開發自己心地的寶藏,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即是開發自性的寶藏,開發要用稱性的工具,否則就無法開啟,工具就是孝與敬。《地藏經》稱為佛門孝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我們不能孝親尊師,則永遠在佛門之外。換言之,不能孝親尊師,即使修學小乘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要想證得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此乃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之修證,無一例外。

  《觀經》云,「淨業三福」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去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樣修的,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老師。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樹木、花草哪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甚至一微塵、一毛端,我們觸目都能醒悟,那就是老師。看到樹,種子是信心,根是慈悲,樹身是智慧,枝幹是方便,繁密是五度。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心裡都開智慧。惠能大師見五祖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開悟,即是常生智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順自己意思則起貪愛,不合自己意思就討厭,生煩惱。覺悟的人,六根觀六塵境界只生智慧,不生煩惱。

  佛經上告訴我們,自性具足一切法,即是寶,像大地含藏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含藏的寶藏用不盡。要懂得開發!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如何開發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缺一不可。佛在千經萬論中所說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落實就得受用,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迷惑顛倒,迷失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無論覺、迷,性德並沒有改變;悟時沒有絲毫增加,迷時也沒有絲毫損失。佛為何尊敬一切眾生?為何連蚊蟲、螞蟻都尊敬?因為蚊蟲、螞蟻也是眾生,牠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是牠迷,胡作妄為變成畜生。雖然如此,牠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所以諸佛如來對牠平等地尊重、禮敬、供養。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對牠們不讚歎,可是恭敬供養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這個心從般若上講就是大菩提,從法身上說就是大涅槃。大涅槃也稱為大滅度。「大」是法身的意思。「滅」是滅煩惱,滅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滅了,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脫。「度」是明瞭、覺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薩修六度,六度是智慧,他們過的是高度智慧、究竟圓滿的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煩惱的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脫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淨」。常樂我淨稱為「四淨德」。「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世間人講的苦樂是相對的。常樂我淨之「樂」,是所有相對的苦樂皆斷盡。「我」是主宰、自在之意,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若在其中加進一物,就錯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所以參禪的人念一聲佛號就染污了,要漱口三天。本來無一物,如何能加個「佛」進去?佛亦沒有。佛都沒有,我們還要不要念佛?要念。如何念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如果有念,就有一物,錯了;無念也有一物,有個無念,也錯了。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對了。兩邊不住,中道不存。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示現種種身形,從事種種事業,無念、無生。無念,沒有離念;無生,也沒有離生。諸佛菩薩在六道裡捨身受身,跟眾生示現是一樣的,離即同時,所現的相沒有自己,現的相是慈悲應現,覺悟眾生的。雖然覺悟眾生,但沒有覺悟眾生的念頭,正如《金剛經》所說,「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經上常用雲作比喻,比喻無心、無念。佛法常講無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如此就與自性體、相、用相應,與自性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相應,就與「大方廣」相應。此即是菩提心,亦是菩薩行。

  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有嚴重的迷惑,有深重的業障。我們很想契入菩薩的境界,從何處下手?一定要從斷貪瞋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順境不貪,逆境不瞋。順逆境界清楚、明白,即是不痴。斷惡修善,就是斷貪瞋痴,修不貪、不瞋、不痴。不貪、不瞋、不痴是三善根。貪瞋痴是所有障礙裡最嚴重的,從此下手,可恢復我們自性的寶藏。我們修學不能成就,就是沒有斷貪瞋痴。因此,無論怎樣修學,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所修的都是有漏福報而已。

  「菩薩」是印度話,有兩種翻譯,古譯是「大道心眾生」;玄奘法師譯為「覺有情」,即覺悟的有情眾生。佛在《華嚴經》上說,《華嚴經》應當傳授給大心凡夫,也就是大道心凡夫,大心凡夫就是菩薩。只要發大心就是菩薩。

  「覺有情」,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是煩惱,雖有煩惱但覺悟了。覺悟就是方向對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像航海、航空一樣,羅盤對得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菩薩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如果對於一切人事物清楚明白,知其業因果報,就稱之為「菩薩」。對人事物都不了解,就是凡夫。菩薩是明白人,凡夫是糊塗人。地藏菩薩的名號簡單介紹到此。

  「本願」,本是根本,地藏菩薩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所以此願稱為本願。願是一種希望、祈求,能得到滿足,故稱之為「願」。「本」有二意。從事上講,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曾經發過此願。發了這個願,為何沒有成就?不是從真心本性所發,而是從意識心、妄心所發的。我們知道,妄心是生滅心。是故,由生滅心而發的願就會生滅、退轉。若是從真心發的,真心不生不滅,願就不會生滅、不會退轉。由妄心而發的願,緣消失了,願就沒有了。我們這一生再投生到人間來,遇到佛法,把從前的願心又引發起來,所以稱之為「本願」。此是淺說。

  深一層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發的大願稱之為「本願」。如《華嚴經》上所說的法身大士,已經斷盡妄想、分別、執著,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實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雖然入得不深,但已明心見性,他的願就是從自性裡發出的。未見性之人,是從意識心裡建立願心。二者都可稱之為「本願」。

  從真心建立的信心,從真心發起的大願,方是真正的本願。如是的願力,禁得起考驗,狂風大浪,順逆境界,也絲毫不為所動。依妄心而發的願,願力不強,很容易被境界所轉,迷失方向。真心好比是大地,真心本具的智慧德能好比是根,立願就是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猶如樹木的枝幹、花葉、果實,有了根本,自然就茂盛。所以,願要從真心而發。肯定自己心地寶藏與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從中建立信心、發起大願。

  本願之意雖有淺深差別,然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有這個願,縱然被動搖,也會很快覺悟、回頭,知道懺悔。如果此願僅是這一生發的,或者是過去一生、兩生所發的,力量就弱,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後,不容易回頭,不知道懺悔。願力深度不夠,就是沒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頭。

  《觀經》說,阿闍世王造種種罪業,到病苦時,地獄相現前,能夠悔過自新,說明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願力很強,縱然一時糊塗、迷惑,到緊要關頭還能覺悟。這都是從事相上看。法身菩薩的願是從自性中而發,才是真實的本願,決不為外境動搖。即使在末法時代,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也如如不動,不受影響。

  我們精進用功,為何得不到成就?其實是因為我們對於心地寶藏未真正認識清楚。世法重視立志,一個人沒有志向,他的一生奮鬥努力沒有目標,當然不會有結果。佛法講發大誓願,我們的願為何發不出來?佛經上比喻說,如果我們把植物的種子放在桌子上、或茶杯中,它永遠不會發芽成長。植物要依靠大地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所以,種子一定要有土壤才能發芽生長。因此,我們的大願也一定要依靠心地方能生起,若心地不明,願焉能生得出來!

  諸佛菩薩的大願都是建立在心地之上,所以地藏二字就顯得重要了。為何修學大乘從地藏開始?我們的願心從地藏建立,行亦從地藏建立。我們的心地含藏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才能發揮得出來。如果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寶藏,無論怎樣苦修都不會有成就。此地所講,願是種子。《華嚴經》將信心比喻為種子。如若不信,願從何生?

  諸佛菩薩共同的大願,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從自性般若與慈悲之中發起來的。因為有智慧、有慈悲,見到眾生苦,無始劫以來墮在六趣流轉而無法出離,所以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大願。在四諦法中,願依苦諦而發。我們的願是不是依此而發?今天眾生之苦,更勝於以往。物質文明的生活,增長了我們的貪瞋痴慢,使我們在六道受苦的時間加長,受的苦難更重。明白了事實真相,我們還願意到人間來投胎嗎?唯有覺悟的人,佛與大菩薩,才示現在濁世救度苦難眾生。故四弘誓願第一願,才是真正的本願。

  發願度眾生,自己一定要給眾生做榜樣。眾生受苦,是因為見思煩惱天天增長,佛菩薩要做出斷煩惱的好樣子,是故才有「煩惱無盡誓願斷」的第二大願。世間人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增長貪瞋痴慢,不擇手段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而事實真相是損人決定不利己,只有利人才會利己。世間人不懂因果定律,造極重的罪業。《了凡四訓》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故佛菩薩在世間給眾生示現最好的榜樣。

  我們學佛也要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建立德行才能被廣大的社會群眾敬仰。若自己德行有虧欠,縱使說真正的好話,別人聽了也會懷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是故未度眾生之前,先要示現德相。現在眾生貪心重,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菩薩示現首先放下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這是自利利他,成就自己,感化眾生。如果僅是講經說法,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就收不到廣度眾生之效。

  現代眾生煩惱重,本全忘掉了!「本」是地藏本願,本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所以,我們要提倡孝道,提倡知恩報恩。今天人與人的關係只看利害,有利就是朋友,恭敬你、巴結你;沒有利就是路邊人,不相識了。

  世出世間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儒家以孝道為基礎,《六經》皆是《孝經》的註解。大乘佛法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地藏經》的註解。

  前兩願是觀察四諦而建立。能觀察四諦的是智慧,能發起大願的是慈悲。智慧、慈悲都稱性,即是本願。菩薩用「道、滅」來教化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道也者」,即諸佛如來成佛之道。諸佛如來過去也是凡夫,從凡夫修成佛果。諸佛如來將其修學成就的經驗與方法,傳授給尚未發心的、迷惑顛倒的凡夫,令其覺悟。

  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從孝親尊師學起。現在已無人提倡孝道,大眾逐漸的把孝道淡忘了。而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的,人若不懂得孝道,焉能懂得尊師重道!

  孝道很重要。「孝」,即是真心本性。「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起來稱為「孝」。;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此乃孝字之本意。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此是從豎而言。有豎就有橫,是故,實際上孝代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換言之,十方、三際就是一個自己,即佛法講的法身理體。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此理體而生的,都是從孝生出來的。是故,不孝如何行!

  孝就是一心,孝就是一真,孝就是法界。以孝為修學基礎,從孝生出大慈大悲,就是觀音法門。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不是真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千手千眼是表法,表眼到、手到,亦即觀察入微,雙手萬能之意。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乃至任何一尊佛菩薩都是千手千眼。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學習的。

  幫助眾生的目標有三個。一、近程目標:「是解決眾生現前的困難,幫助其一生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二、中程目標:「幫助其不墮惡道,來生繼續享福,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更殊勝。」三、遠程目標:「幫助其圓滿證得無上菩提,度生目標才真正達到圓滿。」佛菩薩教化眾生,特別讚歎淨宗法門,因為淨宗法門將這三個目標圓滿含攝無遺。

  淨宗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前人懂得,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從小接受聖賢教育,所謂「少成若天性」,阿賴耶識裡根深蒂固,永遠不變,所以從前人能尊師盡孝。

  孝,包含一切世出世間法。在家能孝親、友愛兄弟,就是悌。能報效國家,就是忠。「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孝為根本,其餘都是孝表現在不同事相上而建立的名相。

  世出世間的正法,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道場的建立,大眾在一起薰修,為何首先要講《地藏經》?道場硬體的設施建立之後,要建立軟體-心理建設。心正則行正,就與道相應,與心性相應,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

  《地藏經》特別殊勝之處,孝是從度母親做起。嬰兒時時刻刻不離母親的懷抱,受到母親的關懷、照顧直至長大成人,母親的恩德無與倫比,所以講孝親第一個是孝順母親。

  地藏菩薩,是泛指所有修學地藏法門的人。凡是修學孝親尊師者就稱為地藏菩薩;凡是修學慈悲救度一切眾生苦難的人,就是觀音菩薩。我們要學習地藏的孝敬、觀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理智)、普賢的落實,即是一身具足四大菩薩。四大菩薩再細分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菩薩;一身具足一切菩薩才能圓成佛道。「法門無量誓願學」真正的含意在此。

  《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個法門含攝一切法門。地藏表孝敬,孝敬裡有慈悲、智慧、落實,地藏就具足觀音、文殊、普賢。普賢菩薩表實踐,實踐裡必定有孝行、慈悲、智慧。是故,一位菩薩行具足一切菩薩行。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謂。法法圓融,法法無礙,佛法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在本經看到,地藏菩薩為母親發心,這比什麼都親切。菩薩教給我們,孝順心是由度母親生起的。為報母恩,我們不但不可以做錯事,連一個惡念都不能生起,才對得起母親。

  每年舉行一次祭祀是提倡孝道,擴展孝道,用意在此。念念斷惡、念念修善,方是真正孝順母親。孝的力量多大!孝,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

  由於老師的教導,我們才懂得孝道,是故老師的恩德不能忘。世尊在《大般若經》說,二地菩薩主修八個科目,「知恩報恩」是其中之一。忘恩負義是罪行,得苦果;知恩報恩是菩薩行,得樂果。因母親而發心,這太親切了。這使我們體會到,世尊教學的高度智慧、圓滿智慧,極其善巧方便。我們聽到、接觸到,不能不信,不能不學。所有一切善法、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順母親、救度母親而衍生出來的,這是真正的大根大本。

  我們在菩提道上的正行、成就愈是殊勝,對母親的孝敬愈圓滿。成佛,成就圓教的佛果,孝道才達到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孝道還欠缺一分。我們發心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就是為報母恩。我們如果不如是做,就對不起父母。如來的正教大法建立在此基礎上。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願、本願。

  地藏菩薩特別以無比的悲心投向受苦的眾生。眾生受的苦難愈多,菩薩的悲心愈重。所以經上稱菩薩「永作幽冥教主」。幽冥是地獄。菩薩的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悲心到達極處!地獄是苦難的地方,別人不願意去,菩薩去;別人不願意吃的苦,菩薩肯吃。在地獄裡教化眾生一定要現地獄同類身,修同類行。地獄眾生受苦,菩薩也要示現受苦,才能感化地獄眾生覺悟,懺悔回頭。忍苦忍難,大慈大悲,此是地藏菩薩之本願。修學大乘初發心的人,一定要學地藏菩薩。幽冥另一個意思就是謙虛卑下,自己永遠處在下位,認真努力修學教化眾生,名聞利養一切享受奉獻給大眾。

  別題就介紹到此。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存心立品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喫長素,或喫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婬之事。口不說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慾,瞋恚,愚癡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答疑解惑

問:請問如何將佛號念好,將來真正有把握往生?

答:念佛是否就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人。」念佛何以不能往生?其原因就是心行與經中所說的條件不相符。《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和「往生正因」兩品經文,所說的條件,我們沒做到,單單只是念佛,心行都達不到標準,怎能往生!而世尊對我們的開示,最重要的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仔細反省,佛是念了,「一向專」沒做到,「發菩提心」更沒有做到。佛說了八個字,你只做到「念」一個字,當然不能往生。雖然不能往生,也跟阿彌陀佛結個好緣。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跟阿彌陀佛結緣,這一生若也只是結個緣,還是要六道輪迴。倘若這一生決定要往生,就要將此八字都做到。

  何謂「發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說,第一是至誠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迴向發願心。「三心圓發」,圓是圓滿,才是發菩提心。此三心,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真誠到極處。從體起用,一是自受用,一是他受用;也就是說,你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的作用是深心,對別人的作用是迴向發願心。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這是往生最重要的核心條件。我們沒有用真誠心對自己,也沒有用真誠心對別人,用的是自欺欺人之心,這是凡夫。

  但念佛人也有造惡業,起心動念不善的,所以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一段講到,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就是念佛人墮阿鼻地獄。是故,心行不善,口善無濟於事。果然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二句,認識清楚並且做到了,念佛一定往生。

  現在有些人提倡「本願念佛」,連經都不要讀了,就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句、十句就能往生。經上講得沒錯,但他們斷章取義,不能怪佛,要怪自己愚痴蒙昧,存僥倖、投機取巧的心。往生之人都是真誠心,你是僥倖、投機取巧之心,佛怎麼會來接引?所以,斷章取義很容易誤事。若將全經參透了,才真正懂得十八願的精義。全經的意思沒有參透,容易產生誤解,錯會意思。開經偈云:「願解如來真實義」,他們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會如來真實義。

  過去,確實有臨命終一念、十念往生的。在《往生傳》裡,唐朝張善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民國初年,諦閑法師的鍋漏匠徒弟,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他不識字,沒有聽過經,出家之後也沒有受戒。諦老慈悲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此人老實,老實就是至誠心、真心,依教奉行。這句佛號將他的妄想、習氣、煩惱、分別、執著統統都念掉,三年功夫成就了,自在往生。

  我們同修當中有念佛三十年、四十年,消息都沒有,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佛號當中,從未斷過;不但沒有斷,妄想、分別、執著還天天增長,所以念佛不起作用。

  佛法的修學要如理如法,念佛法門亦不例外。為何念佛堂每天還要聽經兩小時,就是念佛人要明白道理,念佛才管用;不明道理,念佛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古人所感嘆的「袈裟之下失人身」,失人身就是三惡道,出家人搞六道輪迴,這是多悲哀之事!

  所以,淨宗經論不能不認真去參究,不能不認真去細講。講經、參究,聽的人得益少,講的人得利益多。講經也要用真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才有悟處。每天都有悟處,每星期都有悟處,境界天天不一樣。縱然做不到這樣的功夫,至少也要月月有進步,我們的業障才能消得了,災難才能避免。每個月都有悟處,功夫就得力了。有悟處,功夫得力了,行持上決定是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同學們還達不到這個境界,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我執。

  佛法的修學,成就最低的是小乘須陀洹,稱為「入流」;大乘是初信位菩薩,身見破了,四相破了。《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過去我以為大乘菩薩才破四相,原來小乘須陀洹也要破四相,才知破四相的功夫有淺深不同。《華嚴經》上,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破四相的程度就有五十一種,淺深廣狹不同。若真能離四相,雖然功夫很淺,念佛就能得力。四相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自私自利的念頭決定要捨棄,起心動念要利益一切眾生,否則很難往生。

  想利益一切眾生,沒有機會沒關係,那是緣不足,不是你沒有心。常言:「心有餘而力不足」,「心有餘而緣不足」也是一樣。緣有淺深廣狹不同,縱然沒有緣分去幫助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少數人也要發心去幫助,一個都不捨棄,以真誠心勸導,這是能做到的。能做而不肯做,過失就在自己;能做,對方不接受,不接受也要做,要用「善巧方便」。他完全不能接受,合掌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不想聽也聽進去了,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慈悲度眾。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沒有佛種的給他下佛種;有善根的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幫助他這一生決定往生。這一生決定往生是善根成熟之人,成熟是具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菩提心是真心、是佛心,所以佛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非常重要,其含義無盡深廣。

  經教深入得愈深,對這兩句話解得愈深刻、愈廣。以為自己明白、懂得,其實全是誤會,是故世尊叮嚀我們要「深解義趣」。這八個字,連等覺菩薩還解得不夠圓滿,到如來果地才徹底圓滿,我們如何能說懂得了、明白了?念佛之所以不能往生,就錯在此地。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4-0427)


  淨空法師講經訊息

◎香港時間2005年8月3日下午4:00PM-5:30PM,淨空法師對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職員義工開示晚上6:30PM-8:30PM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網上現場直播,詳細時間請參考澳洲淨宗學院網站

◎香港時間2005年7月2日起淨空老法師繼續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香港時間每晚6:00PM-8:00PM(除8月3日講經時間如上)其間8月7日-17日、9月13日-17日、10月7日-27日停講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email protected]

◎各地欲索取淨空法師電腦專用講經CD片(rm、mp3),請寫e-mail至:  [email protected];詳細目錄及索取需知請至:  http://members.tripod.com/lotus118/newpage5.htmhttp://www.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中華少兒讀經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email protected]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email protected]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email protected],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專科到本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現已全面改為簡體版。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email protected]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