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0.12.30  星期六  VOL.28


 

佛法的修學著重在「解行相應」,三皈依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解行達到圓滿。解是屬於慧,行是屬於福,解行是因,福慧是果報。所以,成佛就是智慧與福報都圓滿。

 

卷首語
編者的話

 

諸位同修大德:阿彌陀佛!

新年快樂!

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不知同修們在未來一年對自己有什麼期許?下面節錄淨空法師的法語,期與諸位同修共勉之∼

修學就是學過日子,知道如何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決定是清淨、慈悲,專修專弘;對別人,一定要真誠、清淨、慈悲,做到無緣,沒有條件。決定不可對一切人事物,有絲毫控制、佔有的念頭;只要有這個意念在,就是造業。所以,放下一切控制、佔有,放下一切要求,這是智慧,這是功德,比福德還要殊勝。希望大家共同勉勵,依教奉行。

--淨空法師法語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28)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就是三種根本的病毒。我們身體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從這裡來的;人有六道生死輪迴,也是從這裡來的。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不但身體健康長壽,永遠不生病,而且六道輪迴也沒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特別強調十善業道,特別是這一部經,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個宗派、法門,修學的共同科目。離開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特別囑咐我們,菩薩何以能成菩薩?就是晝夜常念十善,沒有間斷,思惟十善,觀察十善,不容許毫分不善間雜,就成菩薩,就超越六道,轉凡成聖。

何以凡夫修行這麼艱難?就是十善沒有完全做到;縱然做到幾分,當中還摻雜不善。如果十惡多過十善,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心有不善,當然去不了。因此,不但佛家重視十善,所有宗教沒有不講十善的,它是世間所有宗教共同修學的法門,怎麼能疏忽!得人身、生天道都要積十善業道,若不修十善業,還是造十惡業,三途就有分。

我們的眼光一定要遠大,不要怕死,這只是早晚差別而已。問題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重要。佛家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永遠在循環,所以它是轉變不空、循環不空、相續不空,這是真理,這是世出世間法的定律。所以,我們絕不貪圖眼前的享受,造成將來痛苦的根源。我們能放下眼前的享受,就得永遠的安樂。

善行的標準,「善」就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如何利益?自己要做個好樣子給社會人看。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樣子,我們要仿效。他是王子出身,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他能捨棄地位、富貴、五欲六塵的享受,過世間最貧苦的生活,這是教我們要徹底放下,這是世尊給我們的榜樣。世尊如是,諸大菩薩、祖師大德無不如是,從這些地方,我們應當有所覺醒。

如何救自己、救世人、挽救劫難?要以身作則。若言行不一,無濟於事,不能轉變業報。不但不能轉變業報,還有很重的罪業。什麼罪業?破壞佛教的形象,這等於是破和合僧。這樣殊勝的大法,今天何以如此衰落?無人依教奉行、為人演說。為人演說就是弘法利生,依教奉行就是自度。依什麼教?依十善業道。

我們修淨土何以要如此重視十善業道?《觀無量壽佛經》講到修學的基礎,是「淨業三福」。第一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就是指本經。孝親、尊師、慈心(對一切眾生無私無我的愛心),一定要落實在十善業道,沒有十善業道,這三條就無法落實。把十善業道做出來給大家看,讓他在見聞覺知裡有所體悟;覺悟了,他才會回頭。有這個基礎,才能修淨土。具足淨業三福第一條,念佛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具足「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往生方便有餘土;若能「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往生實報莊嚴土。修行的根基在此。

《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就具足十善法。淨宗同學念的《朝暮課誦》,早課是四十八願,晚課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內容就是「五戒十善」。早課的用意是教我們發心,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晚課則是反省、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否與佛的教誨相應。

煩惱裡最嚴重的是貪欲,而瞋恚是因為貪不到才瞋恚。貪瞋痴是妄念、妄心、是邪知邪見,這是自性本無的。可是眾生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長劫輪迴,染上了這些毛病,就像吸毒染上了毒癮。而自己總要覺悟,要下定決心戒除。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這個無始劫以來的毒癮已經生根了,要戒除當然更難。如何能戒除?唯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回頭是岸。

現在靠每天讀經還不夠,還要研究討論、詳細講解,一天都不能放鬆。古代寺院叢林每天有八小時講經,有八小時修行。修行就是反省、思惟,改過自新。現在一般寺院裡,這樣的功課已經沒有了,都流於形式。佛法原本是教學,現在流於形式,沒有實質內容,就變成宗教,變成迷信。我們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當然更沒有能力辨別真妄、利害、得失,這是迷惑至極!我們自己迷惑,帶給社會大眾是痛苦,一定要覺悟。我個人覺悟,個人解脫;幫助別人覺悟,別人也能得解脫。

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人而已。」什麼原因?這兩、三個人真幹。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修行都在個人。個人聞經明理之後,都知道修行,所謂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到了末法時期,眾生根性鈍,煩惱業障重,不知修行,懈怠懶散。所以,馬祖道一和尚與百丈禪師提倡共修,就是依眾靠眾,儒家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個方法成就了不少人。個人修行能夠成就的,都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靠個人修行,成就很困難,必須依眾靠眾,每天在一起研究討論。理愈清楚、明瞭,才有能力應付這些複雜的事相,在滾滾紅塵裡得清淨心。大家生活在一起,互相協助照顧,消除自己的煩惱習氣,成就自己。

淨宗是大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無比殊勝的教法。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的觀念、言行必定不同於凡夫,因為你會為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如果自己躲在家裡修行成就,不足以為社會大眾做榜樣。所以,菩薩能捨己為人,念念為社會著想,為世界和平安定、眾生幸福著想,從這個地方做出貢獻,這是大乘菩薩。

貪欲之害,時間長而緩慢;而瞋恚之害,時間短而猛烈。《印光大師文鈔》記載,一些無知的婦女,發了脾氣後給小孩餵奶,結果小孩中毒死亡。由此可知,瞋恚能把奶、血液變成毒素。所以,伊斯蘭教吃牛肉、羊肉時,一定把血洗得乾乾淨淨,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動物被殺害時,一定有瞋恚心,瞋恚會把血液變成毒素。所以,瞋恚實在太可怕,對我們身心有極其嚴重的傷害。

佛法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德林」,火是瞋恚、發脾氣。修行積德累功多年,一旦發脾氣,所有功德都沒有了,因此成就功德相當不容易。功德是什麼?清淨心、戒定慧。因此,要想知道自己到底積累多少功德,就從未發脾氣之後算起。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發脾氣、起瞋恚,決定是地獄道的業因。修道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你恨別人,別人能受害嗎?若對方有修養,絲毫損害都沒有,受傷害的是自己。我們要細心思惟佛的教訓,冷靜觀察自己與別人的行為。人多半不能見自己的過,容易見別人過;因此,從別人的行為可以做為自己的參考、反省,以別人為鏡子,改惡向善。

若常發脾氣、有瞋恚心,「八種喜悅心法」就完全得不到。這八種喜悅心法,就是佛家常講的「常生歡喜心」的展開。這八句也是檢驗自己是否還有瞋恚意念的準則,若這八句都具足,就證明你已離瞋恚心;若不具足,充其量是暫時不起現行而已,遇到緣就起作用了。

人最怕的是在臨命終時,這個關鍵時刻生瞋恚;人在最後一口氣斷了,到哪一道投胎是看最後一念,若最後一念是瞋恚,多半落到地獄道。《飭終津梁》、《飭終須知》說,人在臨終之時,不可以觸碰。神識離開身體的狀況,經典比喻「猶如生龜脫殼」般的痛苦,所以你去觸摸他,很容易引起他的瞋恚心,這是對亡者極大的不利。人過世之後,有些人想試驗看暖氣在什麼地方,好知道他到善道、還是惡道,但最好還是不要觸摸,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神識有沒有離開,如果神識離開了,沒有問題;反之,神識沒有離開,這對他就不利了。

一般講神識離開身體,要八到十二個小時;也就是說,八個小時之內決定不能碰他,連床都不可以碰,這是真正愛護、幫助他。八小時之後,可以試驗、探測,但是最安全的是十二個小時。由此可知,念佛人即使在生的時候,念佛功夫不錯,往生時家親眷屬不懂這個道理,在旁邊又哭又叫,容易引起他動感情,如果再去觸摸他,這就更糟糕了。幾個人在臨終時,能遇到善知識,真正來幫助?而人往生了,一般都是難分難捨,真正懂得道理,就要將亡者隔離,不讓他聽到家親眷屬啼哭的音聲,這是關鍵的時候,比什麼都重要。防護周到,如理如法的助念,對亡者有大利益。臨命終時,正念分明,十念、一念都決定往生。因此,助念非常重要,也是真實的功德利益。

大慈菩薩說:你能幫助兩個人往生,就比自己精進;你能幫助十幾個人往生,你的福報就無量,自己將來往生確實有把握;你能幫助百人往生,你是真正的菩薩。所以,有許多念佛的團體都有助念團,這是好事,值得提倡,這對於念佛功夫不純熟的人有大利益。

這個時代障緣很多,步步都是陷阱,處處都是地獄,稍不小心就墮落。內有煩惱、習氣重,外有物欲的誘惑,怎麼會不墮落?我們今天小有成就,就是得力於天天讀經、聞法的薰習力量。薰習的力量若與煩惱習氣平衡,還不能夠保證往生,必須超過煩惱習氣才行。也就是說,要有能力伏住煩惱、習氣,在一切時、一切處,煩惱、習氣都不會現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六根面對時都能不受影響,就有把握往生。這個功夫要能保持,對世緣一定要冷淡,真正做到看破、放下,這一生求生淨土,修學才算有成就。若還會受外境動搖,內心的煩惱常起現行,對求生淨土是毫無把握,墮三惡道的成分就很大。若能從這些地方警覺,你算是已經覺悟了。

假若對現前境界依舊茫然,隨波逐流,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而且來生比這一生還要苦。我在講席裡常說,十善業道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勉強保住人身;做到百分之六十,還靠不住。於是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去檢點、學習。

「一無損惱心。」『損』,損人利己;『惱』是叫別人煩惱。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叫別人看到討厭,就是「損惱心」。如何真正做到「無損惱心」?必須要持戒、守法、守規矩。做人哪能做到十全十美?只要盡量去做,真正做到俯仰無愧,心才能安。「損惱」放在第一個,非常有道理,因為凡夫有意無意都令一切眾生生煩惱。

「二、無瞋恚心。」損惱心、瞋恚心、諍訟心,乃至於不和睦忍讓,這都是瞋恚的現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若瞋恚斷了,這些自然不會存在。世人稍不如意就起瞋恚;由此可知,經典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心一起,智慧就沒有了,理性被蒙蔽了,於是全憑感情用事,不僅傷害自己,而且有意無意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冤仇若不能化解,因緣成熟時,報應就現前,冤冤相報,而且果報必定一次比一次殘酷。

在《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講到帝君十七世為士大夫,當中所造的業、所受的果報,非常值得我們警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學佛人要相信「因果通三世」,人決不是只有這一生,若只有這一生,何必要修行?確實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過去已經造了不少罪業,養成深重的煩惱、習氣,現在遇到佛法,我們要覺悟,要改過自新。

這一世非常短暫,縱然活上一百歲,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聰明人應在這短暫的時間中,求出離道,走出六道輪迴。儒家講:「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又講:「知止而後有定」,「止」就是止於至善。「至善」以佛法講,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是真正的知止。一定要萬緣放下,一心向無上菩提。

修學佛法要想有成就,不能不放下世法。佛法是正覺,世法是迷情。佛門之事若不覺悟,也是世法;在世法中若能覺悟,就是佛法。因此,佛法與世法之分,在於覺迷之不同。佛教導我們,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態度是自在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攀緣就是世法,隨緣是佛法。換言之,讓我們一切不自在,這是世法;得大自在,就是佛法。要想得到自在,做到隨緣,十惡一定要捨棄,離開貪瞋痴慢就自在了。內無煩惱,外境就無法誘惑你。外境能誘惑你,是誘惑你的煩惱,讓煩惱起現行。所以,煩惱斷了,無私無我,無有貪瞋痴慢,外面的境界再多、再巧,也無動於心,這樣才能得自在。隨緣一定是自在的,隨緣決定沒有煩惱。

煩惱大多起於得失,若無私無我、無貪瞋痴慢,得失心就沒有了,這時可以隨緣。有緣,廣利眾生;沒有緣,利益眾生的事、心行也絕不中斷,只是做的方法不一樣。正是古人所謂「有緣則兼善天下,無緣則獨善其身」。獨善其身就是準備將來有緣時為大眾服務,念念不忘這個心,這就是大菩提心,就是度眾生的心。

因此,在因緣沒成熟時,不要自己想方法找機會,只要自己真的發心為佛法、為眾生,佛菩薩會加持你。求佛力加持也不是天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禱告,那也是屬於攀緣。只要努力充實自己,念念不捨為眾生服務的心願,就是求佛菩薩加持。由此可知,佛菩薩加持決定不捨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沒有成熟,機會就遇不到。因緣沒成熟,不外兩個因素:一是自己的德行、學問還不足以傳法,佛菩薩不會有感應;二是此時此處沒有真正發心學法的人。這兩個因素缺一個都不成熟。所以,在沒有成熟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加功用行。

用功的方法很多,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決定不讓自己墮落,這是時刻要提防的。而最有效的方法是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在哪裡?經典。每天讀經,就是親近佛陀;每天研究註解,就是親近古今善友,我們多看、多聽,開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長智慧,就不容易墮落。古人所謂「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如果我們三天不讀經,煩惱、習氣都起現行,沒有能力抵擋社會上許多的誘惑,就墮落了。

多少人天天在墮落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楚也想幫忙;但幫忙也要靠時節因緣,這就是「佛不度無緣之人」。何謂有緣?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確實有能力辨別好歹、是非、邪正,這是機緣成熟,佛菩薩特別照顧;緣不成熟,他不能接受,都是枉然。「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話是真的,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要時時刻刻檢點我們還有沒有瞋恚心?如果有瞋恚心,就是沒有離煩惱。

「三、無諍訟心。」『諍』是諍論,凡有諍訟,心一定不平,存有怨恨。諸佛菩薩何以沒有?諸佛菩薩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大經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若認知這是一個法身、是一體,慈悲心才能遍及法界。慈悲就是愛心,愛護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愛護自己;別人得好處,就是自己得好處;別人有災難,就是自己有災難;自他不二,生佛一體。怎麼會有諍訟?

古聖先賢教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忍讓。諸佛菩薩與一切大眾相處,忍讓的念頭都不生起。為什麼?忍讓還隔一層,不是一體才忍讓,是一體忍讓都談不上。因此,理愈明、愈透徹,事才真正達到大圓滿、大自在。世間人爭名、爭財、爭利,佛菩薩全部給你,你受用跟我受用一樣。佛菩薩一定過最低水平的物質生活,這是教人無諍。而天天為社會、為眾生,修福、培福、造福,福報讓大家享。社會安定和諧、繁榮興旺,這是諸佛菩薩的享受。

社會動亂不安,一切眾生相處不和諧,佛菩薩看到難過、憂慮。就如同老人看到一家人和睦,相親相愛,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心裡歡喜,他絕不講求物質的供養受用。諸佛菩薩、真正覺悟之人,就是這樣的心態。

聖教決定是無私、無我的,是清淨無為的,這種教誨對我們有大利益。道家講「無為」,佛家講的「三輪體空」,就是無為。「無為」是不為自己,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是利益廣大社會群眾,所以不是消極的。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只顧自己不顧社會,錯了。只顧自己不顧社會,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社會上行業很多,釋迦牟尼佛選擇的是教學的行業,他很認真、很勤奮,絲毫懈怠都沒有。每天上課八小時,四十九年不中斷,又不收學費,你能說他消極嗎?

佛所講的是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間人迷惑顛倒,對整個宇宙完全無知。現在科學家說,空間是有無限維次存在,我們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佛說,人有過去、未來,有六道、十法界的存在,「六道」就是六個不同維次的空間,「十法界」就是十個不同維次的空間,這是大分,細分非常複雜。全部了解,你才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以十法界來說,你只知道一法界,其他的九法界都不知道,你的思想、見解就有偏差;你要是都清楚了,思想、見解、行為才會正確。

正確的心行與聖人的教誨相應,聖人的教誨與事實真相相應。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隨喜,恆順、隨喜都要以法性為標準,恆順法性,隨喜法性,這個人就是佛菩薩的思想、見解,生活自在美滿,也就是佛法講的「常生智慧,不生煩惱」。若與性德相違背,就是迷惑,常生煩惱。將來往哪裡去?當然是往三惡道去,這是必然之理。

最近報紙上登了一個好大的篇幅,說:「貪是無罪的。」西方人講:「貪婪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而一切聖賢的教導、宗教經典,都是教我們離貪瞋痴。鼓勵人貪而無厭,這是什麼樣的社會?三惡道的社會,絕對不是人天的社會。《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誰是邪師?違背自性的說法都是邪師。貪瞋痴是三毒煩惱,三毒增長,人天就沒有了,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就現前。我們要警惕,別人爭,我們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縱然死了,絕不墮三惡道。我們必須要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利害。

 

返回


楊枝淨水
修行重了生死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佛法常說:「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又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一類警惕之語,世尊苦口婆心時刻在提醒我們,無非是要我們認清事實真相,掌握此希有難逢的機緣,在這一生將大事了了。《法華經》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是大事?生死事大,這樁事可以說除了世尊之外,無人能辦。世間不乏聰明才智之士,他們有能力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但無法超越三界,了生脫死。所以,世尊出現於世,幫助眾生解決這樁大事。

了脫輪迴,超越十法界,作佛作祖,人人可以辦得到,問題就在自己肯不肯辦。正如儒家所講:「人人皆可為堯舜。」堯舜是中國的大聖大賢,人人都可以做到。佛法也是如此,人人皆可作佛、作菩薩,問題在你願不願意做,這是真正關鍵之所在。如果你願意做,你就做成;你不願意做,諸佛如來也幫不上忙。如何做到?孔老夫子說:「克念作聖。」佛講得更清楚,念是妄念;換言之,你能克服妄念,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

在佛法裡講,妄想、分別、執著皆是妄念。微細的妄念,稱作無明、妄想;粗重的妄念,稱之為執著。妄,就不是真的。《起信論》云:「真心本有」,本有決定可以恢復;「妄心本無」,本無當然能斷除、能放下。而我們是應當斷的不斷,應當放下的不肯放下,這就沒法子了。佛千言萬語,重複教誨,就是在提醒我們要覺悟,幫助我們認清事實真相,希望我們在這一生中,脫離生死苦海,圓成佛道。這是一切諸佛的本願,除此之外,佛一無所求。

世尊教導弟子,要選擇在阿蘭若處修行,才能成就道業。「阿蘭若」是梵語,就是寂靜處的意思。古代修行的道場,都建立在深山人跡罕到之處。因為凡夫沒有不受環境影響的,能夠不受環境影響,就不是凡夫了。因此,選擇修行環境很重要!

說真實話,現代人修人天福報容易,要想了生死、出三界太難了。現在外界環境對我們的誘惑,比古人增長了不止千倍萬倍,再加上自己煩惱習氣深重,禁不起誘惑,要想成就確實很難。縱然在深山修行,因為交通便捷,也已變成觀光點,遊客絡繹不絕。我第一次訪問北京雍和宮時,住持告訴我:「每天平均有五千人來參觀,星期假日有兩萬人。」所有出家人都要出來接待,精疲力倦,有時間就趕緊休息一下,修行的時間都沒有。這是現代的道場,我們要認識清楚。

同學們在此地學教,講經弘法,也是人天福報。假如戒律持不好,這個福報就到畜生道、餓鬼道去享。若在此環境中,能克服自己的妄念,你的功夫遠遠超過古人。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

佛法常講:「境隨心轉」、「心想事成」,真正把了生死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佛菩薩一定會幫助我們,為我們做增上緣,「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還是在自己,所謂是感應道交,自己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的理論、方法與事實,我們要清楚,而且還要介紹給別人。對社會廣大群眾來說,他們未必有了生死的念頭,但是對於求人天福報,求現前福報,很有興趣。我們有智慧、有能力,應當幫助一切人的希求。佛度眾生,應機說法,我們要有觀機的能力,也要有應機的能力。

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若說為自己,那就是希求在這一生中,了生死、成佛道。要了生死、成佛道,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就必須放下。放下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放下心中的妄想,恢復自性清淨心,這才是放下的真諦,決不能錯解如來真實義。在事上要隨緣,有緣就幫助眾生,無緣絕不攀緣。緣成熟了,盡心盡力為眾生服務,就是布施供養。外財、內財都要施;內財就是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勞力為一切眾生服務。

緣不成熟時,絕不強求,但一定要有度眾生的大願,也就是說一定要有為眾生服務的願。此地眾生能接受,就是緣成熟了,我們先服務;沒成熟的地方,待緣成熟再來。一定要盡心盡力,福慧雙修。佛菩薩見到我們真有此心意,也許會幫我們建道場,成就道業。

如何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生死心切,期望在這一生中了生死、出三界,就能感應佛菩薩來幫助。唯有生死心切,緣成熟了,佛菩薩才會照顧,正是所謂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而真正為了生死、出三界,下定決心成就自己、成就佛法、利益眾生,同參道友不必多。世尊當年示現成道之後,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六個人組成一個僧團,就能成就。

我們在澳洲柏斯見到一個小乘的僧團,只有十幾位法師,有澳洲人、泰國人、越南人、法國人、英國人,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地區,在一起修行。他們的道場,使我想到「認真辦道」這句話。這些法師的精神,令我佩服不已。他們自己開山、修路、造房子,一人一間小木屋做寮房,蓋一間大房子做佛堂,完全自己動手,沒有雇工人。山上有水、有電,沒有電話、報紙、雜誌,與外面世界完全隔絕,真的是日日天下太平,天天社會安定。

我們自己要努力,求感應一定要真為了生死,否則這一生就空過了。享福之時,免不了造業,造業決定墮三途。因此,真正有智慧之人,不求人天福報,決定求往生。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須知淨土法門,正攝上上根人。是以善財已證等覺,普賢菩薩猶令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是知回向往生淨土一法,乃圓滿佛果之末後一著也。世有狂人,不審教理,以愚夫愚婦皆能修習,遂謂之為小乘而藐視之。不知其為華嚴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終第一法門也。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自己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觀經所說,何可不信。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如來稱此淨土法門為難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圓頓直捷廣大簡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決難信受奉行也。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蓋紀實也。【序】五三

 

返回

 

修學心得
《閱微草堂筆記》讀後感                        無名

 

第一次看《閱微草堂筆記》,只是草草略過,把它作為小說故事書看待,雖知道它的題材以因果報應為主,卻也沒有多大感觸,只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若未報,時辰未到而已。這次重看,因為看得比較仔細,慢慢咀嚼,竟然讓我嚐到了箇中滋味,才知因緣果報的道理之細微和複雜;才了解因果的深淺程度,對學佛修行的進展影響極大。這才明白祖師大德的話真真不錯,學佛的基礎是建築在因果輪迴的真理上。

不過,我自己的體會還是很淺,只能說個大概。從《閱微草堂筆記》中,明白了幾個道理:首先,因緣果報極是細微,一飲一啄,一針一線,上公車能坐到哪一個位子,去超級市場能買到便宜的貨色,考試拿到滿分,這些結果的呈現,隱隱中,都有其前因而決定之。因緣果報與六道輪迴,就像連鎖反應一樣,只要第一個單位起了作用,其他的關聯是自然而然跟著起反應。如果能以原子、電子的現象看三世,那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大的連鎖反應圈。只要是一粒原子、電子動了,其他的必然相繼起反應。無數的原子、電子起了反應,再引發無數的連鎖反應,用我們的空間時間的觀念去解釋,便是十方三世的形成、存在,改變和消滅,也就是所謂的成住壞空了。我們過去現在未來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喜怒哀樂,飲食男女,就是這種連鎖不斷的現象,我們肉體的成長和外在環境的變遷,也都是這種極細微極細微的連續現象。

最可悲的就是這種輪轉不息的性質,因為不管現象是如何的幻變不定,性質永遠相同,都是不由自主,任由這種力量(業力)擺佈當中的差異,只是我們行善作惡所引發的不同現象而已。打個勉強的比喻:養在魚缸裡的魚,可能只為了吃和交配的生存問題而煩惱,但是做為人類的我們,卻會為牠們只有窄小的生活空間和失去自主能力而感到嘆惜。我們生活在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當中,只會為金錢和愛情等等而煩惱,佛菩薩卻為我們不能自主隨業流轉而嘆息。我們這種身在苦中不知苦的無知和痛苦,才是修行的第一障礙。這種不自知的情形,說穿了,也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到底是怎麼一個樣子?自認為是真實不虛的,偏偏滄海桑田;明明歷歷在目,卻是海市蜃樓。在不知道真相以前,我們只能夠隨業流轉。所以,輪迴的可怕,不在生於那一道,而是那種無量劫無量劫的飄泊,在茫茫業海中茫然的流浪,作一個無可奈何的、可憐的過客。

此外,我另一個感受深刻的層次是行善作惡的準則。簡單來說,真正了解到因緣果報道理的人,他的心必然是一個惡念都不起的。我們一般都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理,但壞念頭卻不能止住,那是對因果報應的道理還沒有完全明白和體會所致,即相信的程度未達一百分之一百之故。蓋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能推動連鎖反應的力量,本身是下一個反應的因,又同時是把兩個反應串連在一起的緣。所以,無量劫的因已經種下,果分分秒秒在償,不能避免,只待時機成熟而已。唯一的方法是把造成這一切事理的條件和負責串連工作的緣拿掉,使心裡一絲不掛,萬念俱灰!再看看因緣的複雜情況,果報的形成往往又是出乎人意料之外,不可思議,回頭看才知道,太遲了。(這一點《閱微草堂筆記》可以說已發揮得淋漓盡致了)。若能從此點出發,則不管惡念、善念皆可止之,不須強克。所以,只要深信因果,那怕是學愚夫愚婦,因害怕而不敢起妄念,亦有無量功德。若能真正明白因果的真相,即能契合彌陀大願,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在《閱微草堂筆記》裡,另一個令我動容的地方是對孝道的肯定與提倡。那種無我和至誠,決非筆墨所能形容!那種能驚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不就是專注與至善發揮到了極處的表現嗎!孝裡面沒有分別計較,沒有對錯,現在聽起來像天方夜談,沒想到,距離紀曉嵐只有二、三百年的時間,會有那麼大的差距,再想想以後,不知道孝道會不會變成只是教科書裡的一段內容。為什麼二、三百年前的人能夠做到,現代的卻不能?難怪凈空師父說他歷年來只看過十幾個孝順兒女,信焉!

再者,從《閱微草堂筆記》中,體會到心懺和行動配合的重要。心懺不難明白,但不容易做到,因為要以知錯做為大前題。能知錯又需智慧與勇氣,用智慧去判斷,勇氣去承擔。一般學佛人根據經典的指引,應該是可以判斷日常事理的對錯,卻沒有勇氣去承擔,不是因為面子問題,不願面對;便是鬥爭堅固,不願服輸。這是普遍的情況,批評別人時都可以一針見血的指出其執著處,面對自己的時候,卻是諸般道理,辯才無礙。所以,心懺是既容易又艱難。佛法是心法,因為一切唯心造,一切因緣以心地作實。又,到最近才了解到行動的重要性,我把它看作測試儀。基於我們常常自欺欺人,看經聽經,對佛法依然是一知半解,自以為是,把僅知的一鱗半爪認作不變的真理,以為自己對佛法和自身都了解,結果造成偏執。有些毛病,覺得改了,太認真固執的態度,以為看破了,放下了,豈知道只是一種假相。採取行動就是測試這種情形有效的指針,是真的看破、放下了?還是假的看破、放下了?是真的改過了?還是假的改過了?一試便知曉。放下了的心地是光明正大的,是平靜舒坦的;看破了的人是逍遙自在的。再打一個勉強的譬喻:我們如果是決定吃長素,首要明瞭吃素的原因,如果心有貪著,吃素與吃肉等同。然而,道理是明白了,但明白和深信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入,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要自己試一試,看看念頭的波動起伏就知道功夫到哪裡。在起心動念處,為人處事間,以看破、放下的準則,來堪驗自己的行為,才是真實修行。所以,要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得包括觀念和行動,缺一不可。要能淨定安樂,就要從改變觀念配合行動入手;要清淨平等覺,更不可離開深信因果,因為對因果了解到極處,便是空有不二,真假同時。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千禧年心靈改革座談會(5)

 

第五單元:解決衝突的辦法

女主持人:在這個部分,我們來談談解決衝突的辦法。首先請葛希諦先生談談,地區檢察官有什麼資源來促進解決衝突。

葛希諦檢察官:我們所謂的衝突解決中心,牽涉到成人,或鄰居不能融洽相處。例如:在一個波斯人或菲律賓人的社區,他們的晚宴習慣從晚上十點或十一點開始,一直到很晚,因此會有很吵鬧的聲音及音樂產生,而隔壁鄰居就會投訴。當警察來的時候,他們可能不會投訴,而情願到我們的辦公室來進行協商和談,這也是教導彼此如何來適應對方,這樣做非常有效果。這是一個很小的例子。

再談及因仇恨而引起的罪行,當證據確立後,我們有權力在任何時候起訴,也就是第一、罪行已經成立,第二、有一個承當罪行的人。例如:有一位十四歲的白人小孩,看到鄰居是黑人,於是在鄰居的牆上塗鴉種族毀謗的文字,這是破壞公物的犯罪行為。這時我們可以不做任何事情,或許我們也可能對他做犯罪的起訴,但他的父母必須與我們合作。我們希望法庭判他蓄意破壞公物罪,而我們會在他緩刑期間,讓他學習寬容。他必須說出他不喜歡黑人的原因,或者他自己並不曉得,而我們必須教導他改正觀念。另一種情況,如有一個成年人,也犯上述的罪行,如果他同意去協調會,我們也會給他緩刑,讓他通過展覽式的寬容,通過ADL或其他的團體,開始學習包容。

不同族類及不同宗教的意義,我們必須要同時接受,而不是去反對。在不久之前,有一個案例,一些年輕人跑去褻瀆一個猶太人的公墓,他們擊倒石碑,並寫可怕的東西,這是一個十八歲人的經歷。在這種情況下,我的第一個考慮是懲罰,如此可以保護社區,也希望懲罰能對其他人起阻嚇的作用,同時也讓他們知道,這是我們所不能容忍的。當我們看到同類的事情,在洛杉磯社區發生時,我們會通知「人類關係委員會仇恨犯罪部門」,讓我們到那裡與社區合作,不僅是與警察合作,而是與寺院、學校、教堂、清真寺合作,我們將信息傳達出去,希望能一起合作避免犯罪。

女主持人:我們應該做一位調停人、教育家,幫助社區團結合作。

葛希諦檢察官:是的。但是我們必須僱用更多的少數民族,幫助我們與各個社區連繫,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與社區的人溝通。

男主持人:徐議員前面曾提到,阻礙了多元種族的和諧,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害怕改變和缺乏了解。請您以南帕薩迪那市為例,談談什麼樣的活動或是理想,能讓您促進市民參與多元文化,最終達到多元種族文化的和諧。

徐議員:彼此一起工作,逐漸了解對方,這確實是關鍵。做為一位民選的官員,我所做的就是真正把亞裔美國人帶向所謂的主流,同時也將非亞裔帶向亞裔社區。我們知道每個城市都有市委員會,例如南帕薩迪那市有十個市委員會。我指定亞裔美國人能在每一個委員會服務,然而現在有四個委員會的主席是亞裔美國人。我提倡我們必須加入所謂的主流,因此我讓南帕薩迪那市的亞裔美國人,每年參加7月4日的遊行。同樣的,我也邀請市民、民選官員、警察長、消防長參與亞洲事物,例如中秋節、中國新年。他們聚在一起,將會相處得更好,更能欣賞彼此。我相信在一起工作,生活在同一社區,最基本的就是要尋求互相的了解與欣賞。

女主持人:鈴木博士前面已經提到校園的多元族群,請問在學校有什麼資源,可以解決校園衝突?

鈴木博士:大學校園如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就像一個小鎮,事實上校園的多種性,真正能反映出周遭社區的多種性。做為一個教育機構,我們很幸運有許多資源可以處理這類的事情。我想有兩件事是關鍵,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溝通。在方法上,類似徐議員所描述的,不過我們很少有衝突發生。衝突可能來自兩個學生群,不同種族之間發生衝突。而在學校裡,我們可以把兩個團體聚在一起,讓他們將事情說出來,並尋求解決方法。

我們學校有一個多元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委員會,不同團體的學生領袖聚在一起,討論不同的問題,增長對彼此有利的活動。我們每年有一個混合機構的靜修活動,我們可能帶一百位教職員、學生、員工到某個地方,討論這些問題,或其他許多不同的方案。我們有很豐富的方案和活動,提升校園的大團結與和諧,我想這也是我們校園沒有重大事件發生的原因。

男主持人:請問淨空法師,您身為宗教界的精神領袖,必須和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的人們一同合作,您是否可以給我們一些意見,從不同宗教的角度,談關於不同的族群如何一同合作?

淨空法師:佛教是教育,所有宗教也都是教育,如何教導信徒與這個社會和諧相處,這是教育的宗旨。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基礎,就是肯定多元文化。我們人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眼是一個族群,耳是一個族群,鼻是一個族群,身體由許多器官組織而成。每一個器官的功能不相同,但是各個都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若大家要爭第一,「我第一,你第二」,互相矛盾,身體就生病,甚至於就會死亡。我們本身就是多元的,社會也是多元的,世界也是多元的,宇宙也是多元的,所以肯定多元是真理,多元是真實智慧。從這個基礎上,我們建立信心、信念,然後再來推行。

正如同我們的身體,每個器官都能互相合作,身體才健康。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與我們身體不同的器官一樣,要密切合作,互相尊重、了解、協助,社會才能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在新加坡的這兩年間,不但研究佛教的理論經典,而且落實經典的理論。我們主動訪問每個宗教,幫助每個宗教,他們辦養老院、孤兒院、社會福利事業,我們都盡心盡力去幫助,我們首開先例。經過這兩年的努力,現在新加坡的九大宗教團結合作,互相幫助,人力、物力、財力整合,對社會產生了安定、和平,帶來了真正光明的希望。

我將佛教學的內容,歸納總結為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用什麼心待人接物?「真誠心」,不怕別人的欺騙,既使被人欺騙,我們還是用「真誠、清淨、平等、愛心」來對他。總是要有時間、耐心,才能感化一切人,及不同的意見,最後都贊同了,就能與我們和睦相處。

放棄自私自利的念頭,處處為別人想,想別的宗教,想別的族群,為他人謀福利,而自己做一位義務的工作者。這樣誰不歡迎?若有自己的利益在裡面,就會產生問題。只利益別人,不利益自己,天下就太平,這是佛法的教學。

今年我參加天主教平安夜的彌撒,大概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這麼多佛教徒及出家人參加他們的平安夜。我們也參加印度人過年、馬來人過年、回教過年、印度教過年,所以在這一、兩個月中,我過了很多年。我們彼此互相往來,比親兄弟還要親熱,社會大眾看到都非常歡喜。所以宗教的團結,種族的和睦,不是理想,是可以做到的。在新的千年中,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女主持人:葛希諦先生您身為領導,您是如何促進社會及多元文化的和諧。

葛希諦檢察官:我的辦公室有很大的威信、名望。舉例而言,我們在聖佛南度山谷,組織了一個聯盟會。我們經過幾個禮拜的努力,來聯盟教堂、寺院、清真寺,及不同的社區組織,還有市民、團體,來組成仇恨犯罪聯盟。通過讓社區參與的方式,讓我們進入學校,進入社區,當我們認為那裡有潛在的問題時,我們就從那方面努力。我們要做的事,而且我認為是每個人必須要做的事,是從今天開始一同努力打破文化的籓籬。就如同我們說過的,有愈來愈多的移民團體進來。譬如,在聖佛南度山谷中,有白人社區,所以我們有必要教育每一個人,況且這種負擔不光是加諸在白種人身上,也加諸在少數民族身上。我們要去了解,他們進入新社區的期望是什麼,規則是什麼,風紀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工作,但是我很樂意去做這件事,因為我知道這樣將會減少犯罪,使人們臉上多些笑容,這就是任何一個領導人該做的事。

今天我們有來自南帕薩迪那市的優秀市議員,他有和我們相同的觀點及熱誠。而且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校長,也和我一樣,對和年輕人一起打破這些文化隔閡有相同的關懷。我們一同努力,而且合作的很好,我們可以在非政治化,非人為的層次,來讓人們及社區參與這件事。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不能貪圖享受

 

從前安世高到中國來弘法,在江西共亭湖度他過去生中的同參道友。安世高的道行很高,就他的一生修行弘化來看,肯定是阿羅漢以上,絕不在四果之下。他曾翻譯《無量壽經》,很可惜失傳了。如果就《無量壽經》來說,他決定是法身菩薩,不只是阿羅漢。

安世高的同學墮在畜生道,做了龍王。他為牠誦經、念咒,法事做完之後,他跟牠說:「你出來讓大家看看。」這個龍王不好意思出來。他說:「不要緊,讓人家看看能種善根,消除你的業障。」牠就從佛龕慢慢爬出來,是一條大蛇。他為牠念咒,這個蛇就往生了,以後這個村莊叫蛇村。

當安世高坐船到南昌時,在船上看到有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拜了三拜,然後升空走了。安世高告訴旁邊的人,剛才來拜我的,就是這個龍王,他已經生忉利天了。我們要知道,超度最大的力量,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一定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自己沒有功夫,單靠超度是去不了的。

有人問:「你和你的同學從前在一起修行,何以你證果了,他墮到畜生道?」安世高說:「我這個同學過去明經好施。」明經就是個講經說法的法師,通達教理。所以,他墮在畜生道作龍王時,大家去求很有感應,非常靈驗,香火鼎盛。那是因為他明經好施,歡喜布施,所以福報大,法緣殊勝。當時,他去托缽的時候,飯菜不太好,心裡面就不高興,「覺得自己修行不錯,也做了不少功德事情」,他因為這個原因墮到畜生道。

我們想一想,自己修行能不能和他相比?我們今天接受這些物質供養,心裡有沒有不滿意?如果心裡還有一點不滿意,將來就會作龍王,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訓練自己,物質生活水平要降低,對生活環境要忍耐,決定不能貪圖享受。(節錄自《無量壽經》細講第100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我家佛堂設在陽台轉彎之處,坐北朝南,但聽同修講不可朝北禮佛。請問這樣有沒有罪過,我應該怎麼辦?

答:若家裡的房子是坐北朝南,對著大門的是上方,兩旁是東、西方,若在東、西方設立佛像就不如法,佛像一定要供在上方。何謂上方?一進門就能看到,這個位置就是大位、上位,所以不拘哪一個方向,因為房子的方位不同。佛一定要供在上位,這個位置我們就認定它為西方,方方都是西方,不要去分別東南西北。

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南巡參訪,「南」絕對不是東南西北的「南」。若說南方有善知識,難道北方、東方、西方都沒有嗎?為什麼善知識偏偏都到南方去了?所以,「南」是表法的,代表光明。在五行裡,南方是火,火代表光明,光明代表智慧。善知識是有智慧的人,他住的地方就稱作「南方」;善知識是有福報的人,他住的地方就稱作「福城」。所以,南方、福城不是指一個方向、一個地區。因此,只要虔誠恭敬供養佛菩薩,禮敬佛菩薩,就能消災免難,哪裡會有罪業?佛像供在北面就向北面禮拜,有功德沒有過失。

問:共修時與大家念六字聖號,十分歡喜,心地清淨,但定課不能完成,怎麼辦?

答:共修就是我們的課程,共修的時間長,你的定課就不必做了。譬如:「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時佛號不斷,你進入念佛堂與大眾共修,定課也都在其中。

問:女孩穿無袖衫,著長褲,恭敬禮佛、念佛,請問這種打扮,禮佛、念佛有沒有大罪過?

答:沒有過失。現在社會跟從前不一樣,衣著可說是完全不相同。過去中國的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大富人家的房子都是有幾進的,而且還有內外之分,通常婦女都不到客廳來。即使到寺院庵堂也有禮節,現在這些都沒有了。佛法沒有定法,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佛堂裡只要沒有過分的暴露,大眾都可以接納;我們能接納,當然佛也能接納。現在婦女穿露背裝的太多了,她要是到佛堂禮佛,你怎麼可以禁止她?

特別是大乘佛法,通情達理,不懂得權變就無法接引眾生,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幫助眾生種善根。一個人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佛法,阿賴耶識裡沒有種下善根,這是一生最不幸的事。無論在何種情況之下,只要他能見到佛像,聽到佛菩薩的名號,都是不可思議殊勝的功德利益,這一生不能成就,往後生生世世這個善根也會成熟。

至於禮節,因為她沒有學過,不可以怪她。《無量壽經》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佛教徒接受過教導,懂得禮節;而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不懂禮節,我們更要讓他們方便,這才顯示出佛門大慈大悲,不可拒人於千里之外。

問:帶水果去供佛,臨行時取一點回家,是否犯戒?

答:這個是小小戒。尤其是初學佛的人拿東西來供佛,供完之後不要說是拿一點帶回家,就算她全部帶回家,我們都歡喜,佛跟她結了緣。不懂戒律的人沒有過失,我們一定要修隨喜功德,讓這個人生歡喜心,這個緣結了,他以後就會常到寺廟裡聽經聞法,就會來學佛。如果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把人家嚇壞了,以後再也不敢進佛門,覺得「佛門規矩大,進去都有罪,還是不進去的好。」這豈不是將人家學佛的念頭斬斷嗎?這是斷人法身慧命,這個罪墮阿鼻地獄。所以,對初學人,我們要大開方便之門,這是諸佛菩薩,這是大乘佛法。

如果只是拿戒律去衡量別人,說這個犯戒、那個犯罪,自己應當回頭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造業、有沒有犯罪。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天到晚見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我們要很冷靜的反省和檢點。

我早年學佛的時候,生活環境非常清苦、艱難,沒有能力供養老師,也不懂禮貌。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從來沒有跪在地下拜過他。一般人看到:「這還了得,這個罪多大!」而章嘉大師從來沒有說我的過失,見到我都非常客氣,非常喜歡。我每次離開的時候,他都送我到門口。我一個星期跟他見一次面,接受他的教誨,如果有一個星期沒去,他就會打電話來,「你怎麼沒有來?是不是生病了?」這讓我們不能不去,這叫「攝受」。如果不是這樣的慈悲攝受,我對佛的緣就不可能這麼深。

後來我了解拜佛的意義,才肯去禮拜;沒有清楚之前,我不會跪在地下拜佛。以前在大殿上,我是脫帽在當中向佛像行三鞠躬禮。佛沒有怪我,章嘉大師是真正高明的善知識也不怪我,只有這些半通不通的人看到才見怪。

有些同修、朋友看見我對章嘉大師的這種態度,也很茫然,「大師對你這麼好,你怎麼見他都不拜?」因為那時我不懂,我見面就是平常禮節:脫帽一鞠躬。其實內心恭敬,外面的儀式不重要,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話,新加坡現在的總統納丹先生也知道。我與他第一次見面時,他告訴我說:「我對於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

因此,處處有心接引初機,必須懂得善巧方便,不要讓初學人起反感、有恐懼,他以後不敢來了,我們就錯了。

問:我得了癌症,只剩下三個月到六個月的生命,請師父開示如何安排日子?

答:在十年前,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也得了癌症,醫生告訴他只有三個月。李居士知道這個狀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到居士林來作義工,一心專念、專想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沒有病,天天想,也會把病想出來;有病不想病,想阿彌陀佛,病就好了。若壽命到了,正好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還有壽命,這個病是一個災難,一心專念,病一定會好。所以,癌症不會死人的,得癌症怎麼死的?嚇死的。所以,不要去理會,一心念佛。這正好是一個逆增上緣,沒有這個事情,你念佛不懇切,不能專心,不能一心;有這個緣,就逼著自己不能不專心,不能不一心,這樣短時間內就會有成就。《彌陀經》云:「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就。」你有三個月的時間足夠了,所以不要害怕。

問:我的朋友和姐姐都有婚外戀,我怎麼對待這個問題?

答:這個事情,在現今社會上相當普遍,當然做為朋友、家親眷屬應當要勸告。而勸告要有智慧、善巧,不可以傷對方的自尊心,太直接反而收到反效果。最好用《十善業道經》與《了凡四訓》來勸導她;若她真正能修學,她的過失自動會改。

問:念佛合十與不合十,有什麼區別?

答:沒有區別。念佛最重要的是要念到身心清淨,將妄想、煩惱、分別、憂慮、牽掛統統念掉,這叫功夫。若念佛的時候,還想著合掌不合掌,已經把念佛功夫破壞了。所以,不要執著這些,與大眾共修,一切隨眾就好。

問:我母親因病打坐念佛,見到西方三聖對她微笑,並說幾天後了心願就往生。請問這個可靠嗎?

答:這件事情可靠,可以相信。許多人念佛功夫成熟了,有這種感應。對念佛人來講,功夫好的,兩、三個月之前就有感應。像「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前一任林長陳光別先生,他是八十多歲往生的。晚年生病,在家養病,每天聽經八小時,聽了四年;不聽經的時候就念佛,所以他的念佛功夫是這四年成就的。他在往生前三個月就知道何時往生,他在一張紙上寫了十幾個「八月初七」,家裡人不敢問他,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結果是八月初七那一天往生。

一般人大概是幾天前知道,這是常見的;一、兩天前知道的最多。走的時候,決定是神志清楚,瑞相現前,他會告訴旁邊送他的人,佛菩薩來接引他,他見到蓮花、佛光,這是肯定往生,決定可靠。我們這些年來送的往生者,有這樣瑞相的人很多,所以這件事是真的,絕不虛妄。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了凡四訓」(電影版)、「佛法教學目的是讓人成聖成賢」、「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佛學答問」、「妙音居士往生見聞記」、「佛陀教育修學簡介」、「人生最大的一件事」,並有念佛機。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email protected]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傳真號碼:(0663)225-6214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