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許說 總示 誡聽標宗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果不看古人的註解,此答覆我們懂不懂呢?尊者問「應云何住?」佛答覆「應如是住」。再問「云何降伏其心?」答曰「如是降伏其心」。此乃禪宗的機鋒。所以,從五祖、六祖以後,禪宗就用《金剛經》印心,很有道理。別人不懂,須菩提懂,因為須菩提看出來了。「應云何住?」佛的意思,就像我這樣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像我這樣降伏其心。須菩提當然懂得,可是別人不懂。當時與會的有不少人不懂,而有很多智慧很高的,聽到佛這麼一說,都完全明白了。可是程度低的聽不懂,當然我們更是聽不懂,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
「汝今諦聽」。首先教他要仔細的聽,認真的聽。凡是弟子向佛請法,佛在說法之前一定囑咐「你要諦聽」。如果不能諦聽,佛所講的,沒聽懂,不就白講了,這個法會就毫無意義,是故一定要諦聽。
1.「諦」,真實正確。不貢高,不卑下,虛心領受。
此是諦的意義。「諦」是諦實,就是老老實實。此處的解釋,將須菩提的心態完全顯示出來,最要緊的是虛心,才能領悟。
2.看經聞法,必須拋開一切知見。以一心對境,方能契入。
此段也是解釋諦聽。怎樣才是諦聽?佛講經時我們要會聽,會聽的人開悟了;不會聽的人不覺悟。佛不在世,留下許多經典,會看的人也會開悟;不會看的人,念一輩子也不會開悟。關鍵就在「諦」字。前一句我們不能體會,不懂它的意義;此處講得清楚明白,能夠明瞭。
「必須拋開一切知見」,即是平常我們講的「放下萬緣」,認真的一心聽。其實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告訴我們聽經聞法的態度。他說了三句,即是諦聽的真實義,第一、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說,不要執著言語。文字是言語的符號,看經不要執著文字相,聽經也不執著言說相,是一個意思。第二、離名字相。名字相是名詞術語,譬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佛教的術語,不能執著。要體會它的意義,而不著它的相。第三、離心緣相。離心緣相就是拋開一切知見,用清淨心聽、讀,不能有知見。「知見」是成見,就錯了。若能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則用的是真心。
佛說一切經,是從真心本性流露的,若能用真心領受,一定會開悟。我們今天聽經、讀經不開悟,是用妄心,把佛的開示全變成妄想,焉能開悟!道理在此。諦聽就是用真心聽,才會得受用。是故,聽經時決不能打妄想,決不可有意見,一直聽下去。如此聽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會聽,這兩小時就在此圓修戒定慧。什麼是戒?我們坐在這裡,規規矩矩;到佛堂來,衣服穿得整整齊齊,這是持戒。拋開一切知見,一個妄念都沒有,這是修定。在這裡聽兩小時講演,字字分明,句句聽得清清楚楚,即是慧。所以,我們在此地聽經兩小時,戒定慧三學都圓滿成就了,必定得受用,真的會開悟。「方能契入」。「契入」就是開悟,就是證得。
3.二「如是」,剋指上文善護念、善付囑二句。有現前指點、當下即是之義。
「二『如是』」,「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說了兩個「如是」,就是答覆的話。「剋指上文善護念、善付囑二句。有現前指點、當下即是之義」。本經當機是須菩提尊者,實際上,須菩提尊者代表我們大眾,問題是我們肯不肯發大心。肯發大心,就直下承當。我明白,懂得了,從今天起,我就這樣做,要發大心。我要作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榜樣,即是「大心」。佛為一切菩薩作榜樣,不只是為這一會裡的幾位菩薩,也不是為我們娑婆世界這些菩薩,而是為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菩薩。
我們今天也發心為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作好榜樣,與佛發的心一樣,即是發大心。我們在生活中點點滴滴都是大心,都是證大果。在那裡證大果?「當下即是」,不是將來,不是明天,真的是「現前指點」。指點須菩提,就是指點我們,所以我們如果用清淨心面對經文,確實能契入。「方能契入」此話不是隨便說的,是事實。一定要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大慈悲心,則金剛智慧是可以得到的。
4.佛之示現,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都在穿衣吃飯上顯示無遺。於此體會得,念佛必定見佛。
「佛之示現」。從總綱領而言,「示現」是指佛的日常生活行為。「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金剛經》特別強調的「無我相」。佛證得佛果,不住佛相,視同凡夫。佛的福報不可思議,《華嚴經》、《無量壽經》、《彌陀經》中說的即是佛的果報。佛不住極樂世界,不住七寶享受,他示現為人,與凡夫一樣。「不住」就是無我相。每天生活循規蹈矩,一句話不說,「無法相」。雖一句話不說,卻都做出來了,一舉一動就是說法,都示現出來,即是「亦無非法相」。非法相就是著空。佛是空有兩邊都不著。如果我們學會這種本事,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從事那一行業,不論是什麼生活方式,只要能學得「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就是金剛般若會上的當機者,即是須菩提第二,真得大受用。方知真自在,真清淨,且當下就得到。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生死煩惱立即解決。般若真是金剛慧劍,快刀斬亂麻,立刻就見效。
我常勉勵淨宗同學要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就像善財童子講的「菩薩道」與「菩薩行」。我們存什麼心?「真誠」,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我們用真誠心,沒有絲毫虛偽,一片赤誠。不要怕人騙我,不要怕人欺負我。我用真誠心對人,人家用虛妄心對我,沒有關係。我要成佛,他要當凡夫,我們的目標方向不同。「清淨」,如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心裡保持清淨,一塵不染,心要常常保持空、保持淨。「平等」,離開一切分別就平等。「正覺」,覺而不迷。「慈悲」,無條件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只幫助他破迷開悟即可;離苦得樂,他自然得到。
生活、處世態度屬於下面四條:「看破」,《金剛經》教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常常想著世間如夢,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當然一切不會放在心上,亦不會計較,自然就能「放下」。如此生活就可以像世尊一樣「自在」,「隨緣」。自在隨緣裡,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學這些,「都在穿衣吃飯上顯示無遺」。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每天固定的工作也好,不固定的工作也好,都守住此原則,方是真修。「於此體會得」,念佛必定見佛。能存此心,能持此種生活態度,再老實「念佛」,則「必定見佛」。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