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10.8.15 星期日 Vol. 309

回頭就是菩薩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如今全世界都有許許多多的災難,每一個地方氣候都不正常,人心也不安定。在佛法裡面說,災難是眾生共業所感。佛在《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大三災:水、火、風,從哪裡來的?請看本期專欄

  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諸位要如此體會,才得受用。否則,佛對須菩提講的,與自己沒有關係,那就得不到受用。須菩提是代我們請法的,因此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二O一O年中元普度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2010年桃園縣孔廟「聖賢文化系列」講座2010年新竹市孔廟「聖賢文化系列」講座

  影片及mp3下載:一般品質影片BT種子網(下載170k wmv請多用此,速度快,一個編號一個種子。12-17華嚴經除外,50集打包成一個種子)江蘇電信1江蘇電信2江蘇電信3雲南電信4北京網通1北京網通2遼寧網通3日本(流量40m人數限制70人)德國、下載,不需帳號/密碼下載影音檔,嚴禁燒製光碟出售。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回頭就是菩薩

  如今全世界都有許許多多的災難,每一個地方氣候都不正常,人心也不安定。在佛法裡面說,災難是眾生共業所感。佛在《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大三災:水、火、風,從哪裡來的?水災是貪心感得的,火災是瞋恚感得的,風災是愚痴。如果我們將貪瞋痴斷掉了,就能夠避免三災;水不能漂,火不能燒,風不能動。

   觀世音菩薩在《普門品》中說:「菩薩救苦救難。」憑什麼救拔眾生的苦難?憑清淨、慈悲。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恩惠,換句話說,教導我們息災滅苦的妙訣。我們聽了以後要能夠體會,要認真學習,這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真正的保護。佛法稱為內學,內學就是向心性當中去修學,不是心外求法;如果我們希求,災難來了,佛菩薩、觀音菩薩慈悲救苦救難,這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沒有用處的,必須從內心去求,內外感應道交,我們的希求才能夠實現,災難才能夠化解。

   有人說我們很不幸生在這個時代,我覺得我們非常幸運生在這個時代。何以說很幸運?如果不生在這個時代,不逢災難,我們的道業很難成就,總以為天下太平,日子還長得很,因循苟且,道業反而不能成。現在災難現前了,非得要真幹;換句話說,把我們道業提前完成了,這不是好事情嗎?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學佛的人更不必忌諱,生一定有死,早死跟晚死沒有差別,問題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才是大事,佛家講的「大事因緣」。

   佛法講,六道輪迴的轉變,這是對凡夫。如果對學佛的人來講,十法界的轉變、一真法界的轉變。我們如果能在這短短一生當中,轉變到一真法界,那就功德圓滿了。要問能成得了嗎?決定成得了,這個事情不求人,求自己。就是自己要做一個徹底的轉變,從心理到行為。

   怎麼轉法?念念為法界眾生,如果為一家人,這範圍很小;為一族人,為這一個城市,為這個地區;再大為一個國家;再大為一個世界,這個心量還不夠大。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人可以作菩薩,還成不了佛。怎麼成佛?成佛一定要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希望我們能真正做這個轉變,要是轉變過來,你的心就清涼自在,災難沒有了,這是真的。災難是什麼?是那些造業人的災難。你為什麼沒有?你念頭一轉,你就是菩薩,不是凡夫;凡夫受災難,佛菩薩不受災難。所以大水不能漂,大火不能燒,颶風不能動,千真萬確的事實。心轉過來了,行為也轉過來了,一切都為眾生;活在世間為眾生,死也為眾生。為眾生些什麼?為眾生做覺悟的榜樣,那就叫行菩薩道。

   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念我們。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最殊勝的轉變,我們從凡夫轉成佛道,比菩薩高得太多了。我們用「清淨平等覺」心念阿彌陀佛,就是彌陀念彌陀。我們要發願,把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拉拉雜雜的東西捨得乾乾淨淨,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只有一個「清淨平等覺」,我們就轉過來了。這樣念佛決定相應,這樣念佛決定得生。

  (節錄  九九年早餐開示—回頭就是菩薩 檔名:20-14-0714)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34)

九、詳談 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的示無住以生信 標示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1.「佛告」句,甚為緊要,不可忽略讀過。「諸菩薩」句,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

  「『佛告』句,甚為緊要,不可忽略讀過」。世尊在此特地提醒我們,此類句子本經中很多。「佛告須菩提」。「告」是告訴,上對下,老師對學生。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諸位要如此體會,才得受用。否則,佛對須菩提講的,與自己沒有關係,那就得不到受用。須菩提是代我們請法的,因此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開示,一定要仔細諦聽。

   「『諸菩薩』句,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諸菩薩」是指前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權教菩薩再提升至法身大士就是「摩訶薩」。其含義不但深,而且廣,顯示從初發心直至成佛,僅是「無住」而已,僅是「降伏」而已。不斷的用降伏的功夫,直至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要用此功夫降伏住,才能得圓滿菩提。五十一位次的菩薩,功夫是同一個原理、原則,「應如是降伏其心」。

2.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乃是無所成而上成,無所化而下化。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為大菩薩矣。

  「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發心不圓滿、不究竟,所得的果報就很小。如果說等我證得小果再發大心,如是次第發心,不僅時間很長,亦很累,不如一開頭就發足,豈不省事。發心若不圓滿,菩提道上常常停頓;一停頓就退轉了。不進則退。所以修行的時間就很長,三大阿僧祇劫。若心發足了,修行則快,一生即圓滿。

   「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一定要發這樣的願,要發願作佛,要發願學佛。學作佛,這是《金剛經》上世尊所讚歎的。

   「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為什麼又說成無所成,化無所化?此說就是怕眾生執著。若發願「我要成佛」,而執著在「佛」上,則成不了佛。願要發,心不可以有,有願不能有心,此事很難。若沒有心,豈不就沒有願了嗎?否!心與願是兩件事,有心就有住,無心方無住。所以,有願就有行,就生心了。無住生心,能生心,不可以住。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學佛亦不能住學佛的相。著學佛的相,就執著了。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不能執著度眾生的相。若執著度眾生的相,那就煩惱無邊。

   佛門有句話,「好事不如無事」。既然如此,何以還要度眾生?佛祖句句話都是法藥,須看是對什麼人說的,此法藥是治何種病人。如果我們現在連好事都不願意做,以為好事不如無事,那就用錯藥了。我們現在要鼓勵人多做好事。《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勸人做好事。可不能聽龐居士的話,「好事不如無事」。龐居士的話是治另外一種喜歡做好事但著相的病人。因為著相生煩惱,所以他才說「好事不如無事」。自己是什麼人,害的是什麼病,要用什麼方法對治,我們要清楚。藥雖很好,若不對症,隨便吃,保險一吃就死。佛法亦是如此,法若不契機,也會害死人。

   法要契機才能幫助人開悟證果;法若不契機,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斷除了,這種過失比殺害人的生命還要重。是故,本經的主旨,也可以說最高的指導原則,即是教我們不要執著。「上成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生心。「乃是無所成而上成,無所化而下化」,則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定要符合此最高指導原則。

   「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為大菩薩矣」。此是真正的大菩薩,確實不是讚歎的。因為真正能做到心地清淨,一無所住,則真心顯露,明心見性,上求下化,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此即「菩薩摩訶薩」。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了生脫死

  佛所說一切法門,雖高深玄妙,圓頓直捷,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若斷而未盡,則尚不能了,況完全未斷者乎。唯念佛法門,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無一不往生者。

  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癡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

  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於彼臨終親垂接引也。


  倫理道德:仁義禮智信與身體的關係

     我們老祖宗知道,我們身心的健康與德行有關係。所以《左傳》裡頭有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什麼?常就是德,五常是五種性德,人必須要遵守的,為什麼?你身心健康。古人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行是修身,身心健康你家就齊了,這個齊是你家就興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品德修養成正比例。

  五常這是基本的道德觀念,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我們有沒有用真心去愛過別人?愛人是你的天性、是你的性德,不愛人,這個德就沒有了,不是沒有,是你疏忽了。仁在我們身體內臟裡面的對應是肝臟,不知道愛人的人,自私自利的人,肝臟就有毛病,就不健康。義,義是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這就叫義。

  不義的人,就是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情理法是相違背的,那是不義的人。義對應內臟是肺,換句話說,你肺一定出毛病。禮,禮是謙虛、恭敬,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狂妄自大、傲慢,這無禮,無禮的人心臟一定有毛病。五常第四個是智,智慧,智者不惑,不迷惑。迷惑顛倒的人沒智慧,他腎臟就有問題。

  末後一個字是信,誠信,對人要真誠、要講信用,如果沒有誠信,沒有誠信是欺騙別人,他的脾胃就有毛病。所以,我們內臟要是出了毛病的話,你就好好的去修這五個字,這五德,認真的去修仁義禮智信。怎麼個修法?給諸位說,全在《弟子規》裡頭。真正把《弟子規》學好了,統統落實了,你身體裡本來有疾病的自然會好。真正好的中醫他懂這個道理,藥物對你的幫助只有三分,七分是你覺悟了,你心態轉變了,我知道無條件的愛人、愛物,仁民愛物。我懂得道義,我知道謙虛,我知道尊敬別人,我不再迷惑,我不再欺騙人,你的內臟裡面的問題統統可以恢復正常。

  (文摘恭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 ( 第二O九八 卷 ) 2010/2/3  檔名:12-17-2098)


  因果教育:盛德化人(王烈)

   王烈。字彥方。以義行稱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我聞其過。是有恥心。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老父遺劍於路。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問其姓名。乃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於烈。或至途而返。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世亂。避世遼東。夷人爭奉之。曹操遣徵不至。年七十八卒。(獨行傳)。

  王烈東漢太原人(今山西省陽曲縣西南)字彥方,為人正直好義,平居以德行感化鄉里,鄉里人人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有人偷牛,被失牛主人捉到了,偷牛的跪地請求說:「請把我送官法辦,我甘受王法制裁,但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王烈聽到消息,立刻派人來向失主謝罪,並送布一匹給那偷牛的。大家都覺得奇怪,有人詢問原故,王烈說:「這小偷,怕我知道他的過錯,可見他有羞恥心,有羞惡之心的人,必能改過向善,所以我這麼做,就是要激勵他能改過自新。」

  後來有老父遺失一把寶劍,有一人撿到了,就在路旁看守,等候失主來認領,直到黃昏,老父回來尋找,便將寶劍奉還,老父非常感激,問他姓名,竟然是以前那偷牛的。

  鄉里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於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願意放棄爭執,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

  後來遭逢世亂,王烈避居遼東,當地夷人,受他的教化,也都爭相敬奉他。曹操聞知,派人來徵召王烈為官,王烈婉辭不去。一生高潔,享年七十八歲善終。

  (「歷史感應統紀語譯」連載五十三)


  心得交流:eb19196同學的學佛心得


題目:聽經的體會

  末學經過六、七個月的聽經,一直在網上聽淨空老法師講解《無量壽經》,這當中我非常認真仔細聽或是記,可以說幾乎是聽一集記一集,當中也確實切入境界,得到一些受益。但是隨著修學一步步、一層層地深入,我發現越來越大的困難是來自妄想雜念太多,沒法克服,有些時候會得到一些克服的效果,能克服時印證了老法師的話,要隨順佛號,一定能克服妄念、雜念。

   講經我還是每天不間斷地聽,堅持不斷,最近在執行公司任務時,與我們的老闆聊天,與其說是聊天不如說是給我上了一堂課,在這堂課中我明白了,也發現了我們老闆的一片苦心,他一直在不執辛苦的教導手下或是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我沒學佛之前不能體會或是不能深入體會老闆的一片苦心。昨天的這一堂課我真正明白了,可是他也老了。

   在聊天中,我發現了自己學佛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我現在所學到的依佛法來說就是事相,也就是佛法的樣子,不是真實體。而真實之體是佛經,不在講義。我一直聽講解,老法師為了使聽講者聽明白、理解、明理,所以講解都從生活中最易懂最顯見的事相上講,唯一的目地就是要我們聽者明白其中的道理,講解裏藏著極深的道理,仿佛觸手可得,又彷彿遙不及。

   慢慢我明白了佛經的重要,學習應當從佛經開始學,先將《無量壽經》倒背如流,之後再聽講解。因為佛經是不變的真理,變化的是社會現象、人事環境。撐握了不變才能明白所變。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為什麼說大乘學人唯一的善根是精進?

答: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小乘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大乘菩薩這個全部都做到了。《金剛經》是大乘菩薩最低的水平。《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已經斷了四相,他不造業了,他決定沒有我,沒有我執,沒有我所,決定沒有貪瞋痴慢。菩薩要作佛,就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的精進,他就成功了。「精進」,精是純而不雜,「一門深入」;進是不退轉。佛經上講不退轉有三種:一、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轉作凡夫;二、行不退,絕對不會退轉作小乘;三、念不退,只有一個目標,求無上菩提。

   精進必須以三善根為基礎,三善根就是五戒十善的圓滿。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做到了,你才算是一個善人,有一條做不到,善就不圓滿。完全沒有做到,你學佛不會有成就。出家、在家都不例外,是以十善為基礎。

問:如何做一個好居士?

答:佛勸勉我們要福慧雙修,對自己、對社會、對一切眾生,做出真實利益。《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住真實慧」,這是智慧;「惠以真實利益」,那是福報,福慧雙修。有智慧沒有福報,想做一點事情障礙重重,做不成功的;沒有人服你,沒有人肯聽你,沒有人肯幫助你,沒有福。所以福跟慧,佛經上比喻,車的兩個輪,鳥的兩個翅膀,少一個都不行。

 

  (節錄自20-14-0510 九九年早餐開示)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香港時間9:30~11:30、16:00~18:00,直播《淨土大經解演義》,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amtbhk1@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中華少兒讀經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amtb@amtb.tw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amtb@amtb.tw,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