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詳談 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 的示無住以生信 標示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1.「佛告」句,甚為緊要,不可忽略讀過。「諸菩薩」句,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
「『佛告』句,甚為緊要,不可忽略讀過」。世尊在此特地提醒我們,此類句子本經中很多。「佛告須菩提」。「告」是告訴,上對下,老師對學生。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諸位要如此體會,才得受用。否則,佛對須菩提講的,與自己沒有關係,那就得不到受用。須菩提是代我們請法的,因此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開示,一定要仔細諦聽。
「『諸菩薩』句,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諸菩薩」是指前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權教菩薩再提升至法身大士就是「摩訶薩」。其含義不但深,而且廣,顯示從初發心直至成佛,僅是「無住」而已,僅是「降伏」而已。不斷的用降伏的功夫,直至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要用此功夫降伏住,才能得圓滿菩提。五十一位次的菩薩,功夫是同一個原理、原則,「應如是降伏其心」。
2.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乃是無所成而上成,無所化而下化。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為大菩薩矣。
「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發心不圓滿、不究竟,所得的果報就很小。如果說等我證得小果再發大心,如是次第發心,不僅時間很長,亦很累,不如一開頭就發足,豈不省事。發心若不圓滿,菩提道上常常停頓;一停頓就退轉了。不進則退。所以修行的時間就很長,三大阿僧祇劫。若心發足了,修行則快,一生即圓滿。
「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一定要發這樣的願,要發願作佛,要發願學佛。學作佛,這是《金剛經》上世尊所讚歎的。
「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為什麼又說成無所成,化無所化?此說就是怕眾生執著。若發願「我要成佛」,而執著在「佛」上,則成不了佛。願要發,心不可以有,有願不能有心,此事很難。若沒有心,豈不就沒有願了嗎?否!心與願是兩件事,有心就有住,無心方無住。所以,有願就有行,就生心了。無住生心,能生心,不可以住。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學佛亦不能住學佛的相。著學佛的相,就執著了。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不能執著度眾生的相。若執著度眾生的相,那就煩惱無邊。
佛門有句話,「好事不如無事」。既然如此,何以還要度眾生?佛祖句句話都是法藥,須看是對什麼人說的,此法藥是治何種病人。如果我們現在連好事都不願意做,以為好事不如無事,那就用錯藥了。我們現在要鼓勵人多做好事。《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勸人做好事。可不能聽龐居士的話,「好事不如無事」。龐居士的話是治另外一種喜歡做好事但著相的病人。因為著相生煩惱,所以他才說「好事不如無事」。自己是什麼人,害的是什麼病,要用什麼方法對治,我們要清楚。藥雖很好,若不對症,隨便吃,保險一吃就死。佛法亦是如此,法若不契機,也會害死人。
法要契機才能幫助人開悟證果;法若不契機,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斷除了,這種過失比殺害人的生命還要重。是故,本經的主旨,也可以說最高的指導原則,即是教我們不要執著。「上成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生心。「乃是無所成而上成,無所化而下化」,則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定要符合此最高指導原則。
「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為大菩薩矣」。此是真正的大菩薩,確實不是讚歎的。因為真正能做到心地清淨,一無所住,則真心顯露,明心見性,上求下化,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此即「菩薩摩訶薩」。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