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使不覺者覺。初發心人,下手祇有降伏。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
尊者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世尊只答覆「降伏其心」,沒有說住。其實他所問的三個問題是一個意思。世尊在這三個問題裡只要答覆一個,三個都圓滿答覆了。何以不從「發菩提心」上答?「發菩提心」,大眾不好懂。何以不從「無住」上答?「無住」也很難體會。從「降伏其心」上答,大眾印象深刻,亦比較具體,故世尊先答覆此問題。怎樣把妄想、妄心伏住?妄心就是不覺,不清淨,不平等。「覺心不動」。若覺悟,則心是清淨的,不動的,是平等的。
「使不覺者覺」,就是教妄念起伏不止的人,要將妄想息滅,恢復到自性清淨心。我們是「初發心人」,學佛的第一步,要從此處下手。
世尊為我們開出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學的方法不一樣,門徑不相同,目的則皆是如何降伏其心。殊途同歸。一定要明白此理,我們的心才會定下來,不會產生錯誤的觀念。「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法門不好」,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這就是謗佛、謗法、謗僧。誹謗大乘,謗法的罪很重,會障礙你往生。諸位一定要明白。只可以說,那個法門適合他、不適合我。他有能力、有智慧,可以修學那個法門。猶如藥店有很多藥物,不能說這種藥物好,那種藥物不好。凡是藥物都能治病,有些藥物不能治我的病,能治他的病。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謗法,就不會輕視與我修不同法門的人。不僅不輕視,而且要尊重、要恭敬。何況只要起心動念,我們的心地就已經污染,不清淨、不平等了。所以,我們看一切法門都要用清淨心看,用平等心看,用覺悟心看,都要尊重、供養,這才正確。
儘管法門不一樣,然都是降伏妄心。禪宗教人打坐,目的在把心定下來,降伏妄想。教下教人讀經,目的也在降伏妄心。現在教下與從前不一樣。以前學教很嚴格。如若要學天台宗,一入門,老師父就把法華三大部給你。這是天台宗根本的經典——《法華經文句》、《法華經玄義》、《摩訶止觀》。這三大部,要全會背誦。若沒有能力背,則沒有資格進講堂聽經。從前沒有經本,老和尚講到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背過,清清楚楚。現在印刷術發達,印書方便,每個人都可以有一本。從前經典只在藏經樓有一部,寺院的人再多,經典就一部,所以要讀經得借出來自己抄。現代人福報大,經典一印,幾十萬本,人手一冊。從前人對經典視若珍寶,很難得、很希有。古人有尊重心,今人沒有尊重心,是故今人成就不如古人。
從前修行一入山門,不論出家、在家,皆須五年學戒。在家人在寺院修行用功的很多。優婆塞、優婆夷帶髮修行,長住寺院內與出家人的生活一樣。初入門的五年,聽經、參禪、念佛,都沒有資格,這五年服勞役。寺院人多,有許多工作要做,分配你工作。作工是修福,人不能沒有福報。工作之餘,自己讀經,不要管意思,先念先背,這是第一步工作。此即是五年學戒。
《壇經》記載,六祖惠能大師進了山門,分配到碓房工作,即是廚房的下院,劈柴、舂米,做這些事。當時五祖的道場,住眾有三千人,吃飯,燒柴火、舂米,得多少人在那裡工作。那是做苦工,一般都是五年。能大師是傑出的人才,再來人,八個月開悟,他就走了。這是初入佛門第一階段的修學,將自己過去的煩惱、習氣在工作中磨掉。用讀經的方法把妄想雜念讀掉,讀經的目的在此。我們念佛,也要將妄想雜念念掉。有人持咒、有人靜坐、有人讀經、有人念佛,方法雖然不同,目的都是降伏其心。
我們修行就是要把妄念修掉,沒有別的。修行有沒有功夫,得不得力,須從此處勘驗。今年與去年相比,如果妄想少了,就有進步。如果今年與去年差不多,這一年就空過了,沒進步。如果說,我不學佛妄念還少,學了佛妄念更多,那就大錯特錯,完全走錯路了。不是理論上錯誤,就是方法上錯誤,才會如此。假如方法正確、理論正確,一定是煩惱逐步減少,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煩惱少,智慧多,方是功夫得力的樣子。
我常遇到同修告訴我,他念佛、讀經,讀了幾個月,有的人讀了一、兩年,妄想、雜念還是很多。他開始懷疑了,好像修行沒什麼效果。其實不然,確實有效,只是自己功夫還不到家。不要懷疑,繼續努力,就會收到效果。如果起了疑心,功夫就打很大的折扣,想見到效果就很困難。修行原則應用在所有法門皆相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無論用什麼功夫,記住這個原則,沒有不成就的。必須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是這一生養成的,而是多生多劫、無量劫來養成的,可謂根深蒂固。我們才學幾天佛,才學幾個月,才學一、二年就想轉過來,那有那麼簡單。
真正有成就的人,就是佛法說的「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不懷疑是善根,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路子正確,決不懷疑。不夾雜、肯努力是福德,這一生決定成就。如果懷疑,必然退轉,自己要覺悟。我們的善根、福德不足,但可以培養。只要認真努力,可以提升自己的善根、福德,這一生依然能成就,切切不可自暴自棄。凡是能發憤努力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古人這兩句話,真正是教我們如何把妄念從根本上拔除。如果要想求「真」,則又是妄想。我們要除妄想,焉能在妄想上再加妄想。常有人問我,「法師,我念佛幾時能得一心」?我就老實告訴他,「沒指望,你這一生不會得一心,因為你有得一心的妄念存在,就得不到一心」。這個念頭沒有了,方得一心;還有求一心的念頭在,則不能得一心!是故說「莫更覓真」,決不求「真」。除去「妄」,就是「真」。妄去了,再想一個真,又變成妄。所以,上求佛道,有上求佛道的大願,不能有「上求佛道」的念頭。否則決求不到。實無所求、實無所度,只要去做,自然圓滿成就。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