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以五義作觀」。此是教我們初學「觀照無生無得之理」,其實,這不是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若想沾一點邊,倒是可以。古德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修五種觀想:第一、「緣生」。我們觀察一切事物,觀外面境界容易,觀自己很難。觀外面境界,回頭就想到自己。
「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此是教我們觀一切動物,因為植物、礦物只有四大,沒有五蘊,亦即只有色,沒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心理,動物有受想行識。植物與礦物沒有心、沒有思想,所以只是四大,沒有五蘊。我們看一切動物,一接觸就看到其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相。若能如是觀察,一切動物平等,都是四大五蘊緣生的,當體皆空;除四大五蘊之外,什麼也沒有。「四大五蘊」是緣聚所現的相,緣散就沒有相了。譬如,一本書是很多張紙訂在一起的,我們稱之為書,拆開之後一張一張的,我們稱它是紙。書是許多張紙訂起來的,是這個緣所現的相,聰明人看到很多張紙訂在一起,不聰明的人執著這是一本書。紙沒有生也沒有滅,書的相有生有滅。裝訂起來,相就存在;拆開之後,相就滅了。實際上,一本書是幻象,沒有生滅。此處講「一切法不生不滅」,正是就此而言。此事明白之後,書的確沒有生滅,方知一切萬法都沒有生滅,乃是同理。因為它是緣生的,緣生法沒有生滅,僅是緣聚緣散而己。
「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要是將此事實真相看清楚,我們對於一切萬物就沒有取捨的念頭。取捨的事相可以有,穿衣吃飯、處世待人接物,事上可以有,心上沒有。取捨的念頭沒有,豈不符合《金剛經》教我們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裡無住,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日子決定過得很幸福、很自在、很快樂。凡夫的身心要住!他有得失的念頭,患得患夫,生起了嚴重的貪、瞋、痴、慢,自作自受,苦惱無量。般若經就是將此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清楚。
世尊四十九年說法,華嚴時是世尊在定中為法身大士說的。之後度五比丘,開始說小乘阿含十二年,等於辦學校,小學六年、中學六年,教授基本知識。方等時八年,等於辦大學。有八年方等的基礎,方進入般若時二十二年。此二十二年就是講「無住生心」,亦即是講「無智亦無得」。真正明白,受用無窮。由般若才進入法華時,《法華》與《華嚴》完全相同。首先,我們要懂得一切法緣生。
第二、「同體,相雖別而體同,一法界也」。一是真的,二是假的。學佛的人要永遠牢牢記住這一句話「一是真的」,是故念佛要一心稱念。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一法界是體,十法界、無量法界都是從一法界生的。何以會生十法界、生無量法界?從分別、妄想變現出來的。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皆從心想生的,是故觀想非常重要。
人的一生幸福與否,與他的念頭正確與否相關。若思想很健康,人的身體一定健康。若思想純正,此人一定很快樂、很幸福、很美滿。如果思想有問題,身體不可能好。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問題就來了。比如讀書,就常常想自己讀的功課,這就純正,沒有胡思亂想。工作就天天想如何發展自己的事業,如何幫助社會,這是很純正的思想。世間法講的福報、健康、長壽,確實都可以得到。如果念念都為自己的利益,這種思想不健康;為一切眾生、為大眾方是健康的。
佛菩薩的想法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作好榜樣,這是最健康的思想,是故佛得的是金剛不壞身。我們凡夫最糟的思想就是想病,本來沒有病,一想,病就來了。病從那裡來的?觀想來的。今天想這個病,明天想那個病,結果渾身都是病。有一些己經有病的人,甚至病很重的人,若是肯相信佛法,念頭一轉,病好得就快,醫生治療也非常有效。要將自己本身念頭轉過來,爾後不再想病,要想佛。想佛會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想病就得病;想死就活不了,此乃真理。想什麼就變什麼,十法界、無量法界都是從心想生的。
無量無邊法界是同一個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體。佛菩薩明白了、見到了,所以對於一切眾生是無緣大慈。「緣」是條件。他們沒有條件、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因為知道與眾生是一體。我們今天做事要講代價、講條件,因為我們不知道是一體,不承認是一體。唯有諸佛與法身大士明白,因為他們證得了。
我們要常常想,一切眾生是同體的;相雖不一,體是同的。其實體就是清淨心。如果大家心裡一念不生,則心是相同的。諸佛如來的心是一念不生,如果我們的心也一念不生,就與諸佛如來同一個心。同一個心,功德不可思議。同一個心就同一個智慧,同一個德能,一切都同。明白此理,方知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因為念佛法門直接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佛心,清淨心就成佛,如來的無量智慧德能皆從清淨心而生。此法實在非常高明、非常奇妙,且亦不難,人人皆能修學。
第四、「無念,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可見「念」是觀念,因為有念就有思想。本經後半部「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即是念頭、意見。「念頭」比前文講的「四相」微細很多。相是現象,從念頭生的。因此,「我、人、眾生、壽者」的念頭都沒有了,四相方真的離了。只要有念,就有相;沒有念,就沒有相。相雖有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要緊的是離開念頭。沒有念頭,當然沒有得失。沒有念,沒有相,那裡還有得失!一個人真正沒有得失心時,方真正懂得佛法講的解脫、自在。有得有失決定不自在。心裡有牽掛,當然就有憂慮;有憂慮,當然就有煩惱、有痛苦,這是一定的。如果沒有念頭時,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方是真正快樂。離苦得樂是真樂,普通人無法體會,無法想像,因為從來沒有經驗過。不僅這一生沒有經驗過,生生世世都沒有經驗過。
第五、「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無量壽經》教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清淨、平等、覺」。我們對待一切眾生都要用平等心,方是真修行。有些人看到僧團人太多、意見太多,就想辦法趕快離開,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修,也未嘗不好;其實,他不會用功。清淨心在何處修?就在染污中修清淨,在極不平等中修平等。會修行的人沒有挑剔,沒有選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無一不好;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無一不能和睦相處,方是功夫到家。
諸佛菩薩是何處有感就現身。《普門品》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餓鬼道求他,就現餓鬼相,絕不嫌棄;畜生道念他,就現畜生相,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我們學佛,不在這裡下功夫,焉能成就!一定要選擇自己認為理想的環境才能修,則依然是嚴重的分別執著,心不清淨、不平等。心要清淨、平等,任何地方都一樣。凡夫住十法界,觀音菩薩、諸佛如來現身在十法界,住的卻是一真法界。我們與觀音菩薩坐在一起,他在一真法界,我們在十法界。因為他心清淨,一念不生,我們心裡胡思亂想,是故不一樣。我們要學他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學他能隨緣,方是真修行。所以,古德教我們常常觀想緣生、同體、本寂、無念、平等。一切時、一切處常常想這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常想這些理、事,方是學觀。把我們的觀念轉變過來,使之與事實真相相應。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