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寄一處。」即是教我們把心安在一處,安心,心就定了;安心,其它一切妄念都沒有,於是就得定了。這與念佛原理原則無二無別。我們用一句佛號,一心稱念,一心就是專注這句佛號,沒有雜念。
是故念佛的祕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此原則是一切法門共同的,那一個法門可以夾雜,可以間斷呢?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要堅持這個原則。不懷疑,對它有信心,此乃先決條件。不夾雜,專注。不間斷,綿綿密密。如是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沒有,心就得定,得定就照住了。
何謂照住?「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諸位要記住,它是暫時停止,停多久呢?看你定力的淺深。世間禪定就分八個等級,我們常講四禪八定。八定中包括四禪,四禪不包括八定。八定就是四空定再加上四禪定。色界天的四禪定;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合起來是八定。不是說四禪以外還有一個八定。
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定功要來得深,定功深,伏妄想的時間就長,最深的非想非非想定,是無色界天裡最高的,就升非想非非想天。佛告訴我們,這個定力能持續八萬大劫,換言之,八萬大劫之內,我們的妄想不會起現行,了不起。然而八萬大劫,比無量劫,依然是個小數字。八萬大劫過了以後,他的念頭又起來,心又動了。心一動就往下墮落。俗話講爬得高,跌的重。如果修到第九定就出三界了。第九定是阿羅漢證得的,真的超越三界了。
「暫時停止」。雖然暫時停止,也生智慧,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能清淨一分,就生一分智慧;清淨二分,就生二分智慧,何況他有這樣深的定,那個智慧我們當然比不上。所以,阿羅漢的智慧,能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色界天人與無色界天人的能力比阿羅漢差一點,過去二、三百世,未來二、三百世,他們有能力知道。欲界天人有天眼通,也有的有五通,過去未來,他們都知道,但是不能像高層的天人知道得那麼多。鬼神也有小通,幾個月的事他知道,未來二、三個月或者是半年、一年的事,他知道。再遠,就不知道了。
是故有時,扶乩、請鬼神問近的事很靈,遠了他就胡說八道,反正你也找不到他,對他亦無可奈何。說最近幾天,或者幾個星期以後的事,往往很靈驗,小事他知道的很清楚,大事他就胡塗了。那就是說他的能力很小;比人高明一點,高明得有限。我們了解這些情況,即不會被鬼神所欺騙。
「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會用功的人,慧幫助定,定幫助慧,定與慧相輔相成,如此修學就正確,決定不能走邪路。得定後一定有點智慧神通,於是就搞名聞利養、欺騙眾生,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最後決定墮三惡道。
佛菩薩、阿羅漢用的純正,一點都不歪、不邪。《金剛經》是純正最好的標準,不離開《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就不會出偏差。定慧要等學,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到定慧等持時,就開悟,照見了。
「照見,指功夫修成」。此是指功夫成功,但還沒有圓滿。成功了,即是說不會再退轉。大乘法裡講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圓教初住菩薩證得,別教初地菩薩證得這個地位;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方是修成。
《心經》上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說明他的功夫成就,他照見了。「五蘊」代表世間所有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法都是五蘊和合而生起的。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徹底的了解。真相是什麼呢?真相是萬法皆空。一般人聽到這句話,害怕了,一切空了,怎麼辦呢?其實不必害怕,怕如是,不怕亦復如是,此乃事實真相。「空」的意思很難懂,佛在經論裡與我們講十八種空、二十種空,空不是無。空若是就沒有了,焉能用釋迦牟尼佛講?何致大菩薩才懂?空不是無,這就難懂了。我們現在這一會,明明有,「有就是空」,難懂。「空」與「有」是一回事。我們堅固執著「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一定要把它分成二,這是我們的迷惑,不知道它是「一」。
有人分開來講,那是方便說。相是有的、體是空的。此法,佛在經上講的很多,是方便說,未說到究竟處,未說到圓滿處,圓滿處不是此意,圓滿處是「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相也是空,體也是有。《心經》裡,不斷的重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方是照見,見到事實真相。
正如現在科學家發現「物質波動的現象」,愛因斯坦說是「場」的現象,換言之,他們根本就不承認有物質的存在,這是科學家觀察到的。波何以會動呢?何以會產生現象?此中的的道理,他還沒搞清楚,只是看出這是波動的現象。這已經相當了不起,與佛法說的相當接近,可以給我們作一個旁證,證明佛經上講的真有道理。希望科學不斷進步,能契入佛法的核心。
底下二句,關係我們現前用功。 「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須是必須。「所謂消歸自性。」如此才得受用。何謂心性?「真心」。心性即是真心本性,要觀這個,才會受用。何以故?此乃根源。我們看一棵樹,要看樹根,再大的樹都是從根長出來的。我們把問題的根找到了,整個問題都解決了。若從枝枝葉葉上去觀照,不僅時間長,費的功夫大,且說很難收到效果。是故無論禪宗教下,都是教行者從心性上觀照。從心性上觀照也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然目的相同。譬如我們念佛求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心性。用一句阿彌陀佛把清淨心念出來,就見性了,是故念佛即是觀照。目標要正確,《金剛經》任何一句經文,都可以用來觀照自己的心性。譬如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觀照這一句。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眼是色、耳聞聲,一動心,動了貪愛的心,立刻提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來觀照,不貪愛了;動了瞋恚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不瞋恚了。時時刻刻把心拉平,方是功夫,保持我們的心清淨平等,不被外面境界所動。因為一切相是虛妄的,何必計較,心自然就平靜下來。這才是修行。思想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是「修行」。我們成天打妄想,用此法把妄想去掉,使心恢復到平靜,方是「消歸自性」。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起作用,便得真實的受用。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