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11.8.15 星期一 Vol. 333

在E時代如何自學成才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修學的途徑,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不會得定。定是什麼?清淨心。心不清淨,心就不會平等;不平等,心是動的,不清淨,染汙的。染汙、動盪的心,哪來的智慧?請看本期專欄

   「持戒為學佛之基始」。經文:「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涵蓋一切法,它的義理無限深廣。布施有三類,持戒屬於無畏布施。持戒是學佛的基礎,我們必須重視。今人學佛比古人多,今人學佛的機緣亦比古人來得方便,何以成就不如古人,原因是今人疏忽了戒律。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網路直播-台塑麥寮工業園區中元普度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通啟台灣東部地區報恩祈福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澳洲淨宗學院成立十周年慶暨淨公上人學佛六十周年慶中華傳統私塾學校招生簡章2011年中元普度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通啟

  影片及mp3下載:一般品質影片BT種子網(下載170k wmv請多用此,速度快,一個編號一個種子。12-17華嚴經除外,50集打包成一個種子)江蘇電信1江蘇電信2江蘇電信3雲南電信4北京網通1北京網通2遼寧網通3日本(流量40m人數限制70人)德國、下載,不需帳號/密碼下載影音檔,嚴禁燒製光碟出售。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在E時代如何自學成才 

  有不少出家、在家的同修來找我,希望我培養一些真正的弘法人才。培養弘法人才的功德,一切諸佛如來說之不盡!

  早年,我第一次訪問北京,跟趙樸老見面,我們很有緣分,一見如故。我們談了四個多小時,談得很投機。我就提出培養弘法人才重要!佛法之衰,大家都曉得,衰在沒有繼起人才。如何積極培養弘法人才?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培養弘法人才,不是像現在開佛學院招生,而是在四眾弟子當中,經過長時間仔細觀察,確實有這個根性、能力,才選出來特別培養。現在我年歲大了,精神、體力不足,我把學習的方法、原理原則,貢獻出來,以資有志於學習聖教的同學參考!

  現在這個時代善知識少了,不像古時候真的有大德、有高僧,你親近他們會得利益。現在找不到好老師,有沒有方法學?有。早在孟子時代,孟子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他要學孔子,當時孔子已經過世了,但是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間,他每天念孔子的書,有疑惑、有問題時,就向孔子的學生請教,他學成功了。其成功的秘訣就是「薰習成性」,而且成就超越孔子其他的學生,後人稱孔子為至聖,稱孟子為亞聖,這是自學成功的例子。

  現前也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劉素雲居士,她的長處就是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她是現代人,得到高科技的方便,拿到一套《無量壽經》的光碟(是我早年在新加坡講的,六十個小時),她每天聽一片,一片一小時,這一小時她聽十次,就是這一片反覆聽十遍,到第二天再換一片。六十天把這部經聽圓滿,圓滿之後從頭再聽,她做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她對這部經很熟,信願就是這麼奠定下來的,她沒有一絲毫懷疑。老實人,真聽話、真幹,她成功了。大家聽她講演,都佩服她口才好,這就是古人常講的熟能生巧,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所以,她修學的功夫,還是得力於傳統老辦法,沒有別的技巧。這個方法巧妙得很,一片聽十遍,六十天十遍就聽圓滿了。這個力量大,大家可以實驗,你就明瞭古聖先賢教學的方法妙!方法看起來很笨拙,真能收到效果。現在古聖先賢的典籍存在,又有高科技的幫助,這是好方法,我們要大力推廣!

  第一個基礎-德行

  一個人的成就,必須有兩個基礎,一是德行,沒有德行的人不會成就,為什麼?他心不定,也就是他沒有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德行,覺是智慧,所以心一定要清淨、平等。

  德行的修養要紮四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及《沙彌律儀》。《沙彌律儀》有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佛法所講的尊師重道。佛法是師道,儒家講的是孝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就沒有佛,有佛一定有孝。離開孝親尊師,根壞掉了,你怎麼努力都不能成就。在家人也可以學《沙彌律儀》,這四個根都屬於戒。

  修學的途徑,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不會得定。定是什麼?清淨心。心不清淨,心就不會平等;不平等,心是動的,不清淨,染汙的。染汙、動盪的心,哪來的智慧?這四個根,不是叫你背的、講的,而是要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才真的能得受用,才根深蒂固,像桌子一樣有四條腿,四平八穩。無論學儒、學道、學佛,都是聖賢事業,大聖大賢,修行人要有這種認知,努力向這個方向、目標去邁進。

  現在人不懂得這些道理,沒有著重紮根教育,疏忽了這樁事情,聖賢、佛菩薩的根也沒有了,所以這個時代沒有聖賢、沒有真正的高人出現。縱然經論學得再多,所謂「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沒有智慧,怎麼能成就?所以決定要著重紮根教育。

  第二個基礎:文言文

  德行有了,還得要有跟古人溝通的一把鑰匙,否則聖賢、佛菩薩遠在天邊,你沒有辦法靠攏。這個鑰匙是什麼?文言文。古聖先賢的道德、學問,都是用文言文記載下來的,這是傳遞老祖宗真實智慧、經驗的工具,這是第二個基礎。文言文是無比殊勝的發明,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大的遺產、最豐富的寶藏,這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所沒有的,這個發明真正了不起!中國老祖宗不發明科學技術,發明文言文,這是因為祖先們知道言語文字會隨著時代而改變,所以發明一種文言。語言會變,文言永遠不變,超越空間也超越時間。這就能把當時古人的智慧、見識留傳給後人作參考,如同與古人面對面的傳授,不至於錯解意思,這就是文言文的好處。我們看其他國家的古文,二千年以前的那些文字,都得要考古學家、專門的人才,才能辨識,沒有像中國人這麼便利。這是中國祖先替後世子孫想得太周到,全世界所沒有的。我們有能力讀文言文,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籍,都變成我們自己智慧的寶庫,確實增長學問、增長見識。如果我們把文言文丟棄,怎能對得起祖先?如果我們不懂文言文,語言上有障礙,就很難去讀懂古聖先賢的教誨,連讀懂都不能,怎麼可能去落實?怎麼可能變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這個利益就得不到了。所以要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必須要得到這個工具。

  學習文言文難不難?一點都不難。學文言文的秘訣就是讀誦,要常常念。只要你有耐心的下兩、三年的功夫,文言文就能念得通。往年,李炳南老師勸導我們熟讀五十篇古文(從《古文觀止》中選擇),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若能熟背一百篇古文,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掌握了文言文就好比拿到了開啟古聖先賢文化寶藏的鑰匙,閱讀《大藏經》、《四庫全書》就沒有障礙了。這是修數百年崎嶇之路,也是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所以,這個鑰匙一定要拿到,沒有拿到對不起祖宗,祖宗的智慧、經驗保留在經典裡,這是無盡的寶藏。老祖宗真對得起後代,無比的恩德,你要是不學,怎麼對得起祖宗?怎麼能對得起世世代代承傳的人?所以,我勸年輕的同學,好好學文言文,一個星期學一篇,一年就有能力閱讀,兩年就有能力寫作。

  我們有這兩個條件就能夠自修,八萬四千法門,儒釋道三家典籍中,任選一部,一門深入,有耐心、有毅力,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的長期薰習,無數次的重複,就能成就。為什麼?因為這能把你自性本定找回來。自性本定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只要把清淨、平等找回來,覺自然就出現了。覺是什麼?覺是開悟。心地清淨,戒就具足;心地平等,定就得到。有戒、有定,就開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從心性上做功夫的,紮根是事相上下功夫,這個要知道;這個雜不得,一雜就壞了。薰習成性重要,就是一遍一遍不厭其煩,遍數愈多愈好,一定要以開悟為目標。真正懂得古人給我們定的這些規矩,你能夠相信,不懷疑,依教奉行,至少有十年時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之後你決定有成就。這個成就的目標是中國古聖先賢常說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小成是什麼?佛法講的「三昧」,你學《無量壽經》得「念佛三昧」;學《華嚴經》得「華嚴三昧」;學《法華經》得「法華三昧」,這是小成。大成是什麼?大成是開悟,縱然沒有徹悟,大悟是很可能的。到大悟的時候,幾乎一切經,你只要一接觸就通達,毫無障礙。為什麼?智慧現前,開悟就是開智慧。沒有開悟的時候,那就一直念下去,不要著急,這個事情急不得,因為急是煩惱、急是障礙。古人的標準是千遍,祖師大德常常講三千遍,如果三千遍念完還不開悟,怎麼辦?再三千遍,你能有恆心、有毅力這樣堅持下去,沒有不開悟的。這是自己必須要具備的條件。長時薰修,就能得清淨平等覺。

  現在這個時代,學習經教的人愈來愈少。我們要發心請轉法輪,第一等的要務是培養法師,遇到真正發心的年輕人,首先在一年的時間內幫助他把四個根紮下來,這是根本,沒有四個根肯定學不出來,為什麼?沒有誠意,沒有誠敬心。誠敬完全體現在四個根中,從四個根來看你有幾分的誠敬,然後就知道你將來會有幾分的成就。愈是有成就的人,心地愈真誠,態度愈謙虛,對人愈恭敬,如中國古人所言:「學問深時意氣平」,絕對沒有一點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沒有功夫的表現。

  老師看學生,哪個學生有成就,哪個學生沒有成就,看什麼?看誠敬。誠敬不是對老師的,誠敬真的是對自己的。我學習是敬業的心,我會敬重這一門功課,會敬重這一門功課的老師,會敬重學習這門功課的同學。如果沒有敬業的精神,或者懈怠、用心不專,就不是真正想學,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印光大師說得很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懷疑、沒有誠敬心,佛菩薩來教,你也得不到利益。因此,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方法,以古人為老師,依教修學決定有成就。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58)

3.菩薩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學,對治貪、瞋、痴三毒病根。

  「菩薩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學,對治貪、瞋、痴三毒病根。」稍稍有一點佛學常識的人都懂得,佛法就像藥一樣,是治病的。凡夫的病根就是貪瞋痴,佛開了三副藥,專門對治貪瞋痴,用戒學對治貪病;用定學來對治瞋恚的病;用般若智慧對治愚痴的病。

4.布施有財、法、無畏三類。是對治無始根本之慳貪毒害。

  「布施有財、法、無畏三類」。剛才說過,「是對治無始根本的慳貪毒害」。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即是對治貪瞋痴的良藥。財施對治慳貪,我們貪心很重,如何把貪心治好,修「財布施」。有財富,讓大家分享,那是真正會享福,快樂無比。法布施對治愚痴;無畏布施對治瞋恚。三種施裡法布施最廣,法布施的力量最大。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世尊在本經裡告訴我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是故說大千世界無量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演說四句偈的福德大,其功德決不是財布施所能比擬的。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示臨終切要

當此大病臨身,存亡莫保之時,教以各各為其母志誠懇切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祈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篤,當必皆如救頭然,而常持念也。如是則豈但有益於夫人,實則深有益於令郎等也。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舊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


  倫理道德:聖賢是教出來的

  在中國,我們的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三字經》上一開頭,「人之初,性本善」,跟佛講的是一個道理。人是教得好的,聖賢教出來的,佛菩薩教出來的。在中國古代社會,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家教父母教,尤其是母親,長輩教,鄰里鄉黨都教,都會給底下一代人做好榜樣;社會教、國家教,所以聖賢君子多,才有大同之治。「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說的不是理想,在中國實現過。什麼時候實現的?經書裡面記載的,堯舜禹這三代,禹傳位給他的兒子,兒子真正是賢人,得到人民的擁護、人民的愛戴,形勢所趨。可是王啟之後,中國就變成家天下,這不是禹的意思,所以王啟之後,在中國叫小康之治,三代,夏商周,都是傳給兒子。

  可是,他們對於繼承人那種教育,我們現在可以說是達到真正的圓滿。培養國家的繼承人,自己來培養,以前?以前是訪賢,到外面去找,找聖賢人。聖賢人不一定能找得到,王啟之後開始培養聖賢人,聖賢的接班人,不是沒有道理。你要是完全講那是私心的話,這個有點是侮辱別人,你不了解。賢人愈來愈少了,培養。周家的典籍非常完備,現在《四庫》裡面都收著有,我們看看周朝,他怎樣培養下一代接班人成為聖賢。武王死的時候,兒子只有十歲,有人說十三歲,也有人說十歲。三個老師,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姜太公做太師。這是什麼?這三個老師,來教導下面這個班子,主要是教太子,當然太子還有陪讀,那些文武大臣裡面優秀的子弟找來陪讀,就是下頭一個朝廷,底下一個朝廷,接班人。太保管什麼?我們今天的說法,是管體育,教你什麼?養生之道,你的生活起居,太保管這個;太傅管德行,品德的修養,教你這些,仁義道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他管的,太傅;太師,教你學術、經史、治國平天下的這些道理方法,古人的這些經驗,太師管。三個老師。三個老師之外,還有三個教練,老師教你,你是不是真幹?另外有三個老師跟你生活在一起,要把老師教的統統做到,我叫他三個教練,這三個教練名稱叫,少保、少傅、少師,這三個是跟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主要就是說,老師所教的東西你是不是真做到,這樣培養。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一三集)2010/12/3 檔名:02-039-0213)


  因果教育:深明佛理孝親篤行、恬淡持躬慈悲濟世(李士謙)

  李士謙。性孝。母憂服闋。捨宅為伽藍。畢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家富於財。躬處節儉。以振施為務。州里有喪事不辦者。隨乏供濟。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鬨訟。士謙出財補其少者。兄弟愧懼。更相推讓。卒成善士。見盜刈其禾黍。默而避之。出榖數千石。以貸鄉人。值年榖不登。債家無以償。皆來致謝。謙曰。吾家餘粟。本圖振贍。豈求利哉。悉召債家。為設酒食。對之燔契。曰。債了矣。幸勿為念也。他年又大饑。謙罄家資為糜粥。賴以全活者萬計。至春又出糧種。給貧乏。趙郡民德之。撫其子孫曰。此李參軍遺惠也。嘗有客不信佛家報應之義。以為外典無聞焉。謙喻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豈非休咎之應耶。佛經云。輪轉五道。無復窮已。此則賈誼所謂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之謂也。佛道未東。賢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鯀為黃熊。杜宇為鶗。褒君為龍。牛哀為獸。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黃母為黿。宣武為龜。鄧哀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烏。書生為蛇。羊祜前身李家之子。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耶。客曰。豈有松柏後身。化為樗櫟。謙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作。木豈有心乎。客問三教優劣。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難。卒年六十六。趙郡士女聞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參軍死乎。會葬者萬餘人。(李士謙傳)

  李士謙隋朝平棘人,家居趙郡(今山東省)字子約,幼年喪父,事母至孝。十二歲時,魏廣平王,徵召為參軍。北齊時屢次徵召,都不就任。深明佛理,善於談論玄理。其母去世,守喪三年,期滿除服,便捐捨屋宅為佛寺,立志畢生不為官,自己因感念年幼而孤,受持五戒,未曾飲酒食肉,口中從不說殺害生靈的言語。

  家中富有,自己生活卻非常簡樸,而以資財賑濟施捨,為自己應盡之義務;州郡鄉里,凡有喪事,家貧無力埋葬的,都隨其缺乏,供給救濟。鄰里有兄弟分家,因財產分不均而打官司,士謙便出錢財,補足雙方而息事,兄弟慚愧感動,互相推讓,結果都成為一鄉善士。有時發現小偷在割他成熟的稻穀,士謙不但不去制止,反而默默避開。

  經常又出穀米數千石,借給鄉人,遇年景飢荒,五穀不熟,債務人無法還債,都來道歉,士謙說:「我家穀米有餘,本來就準備用於賑災救濟的,豈是為自己求獲利益的呢?」於是召集所有債務人,設酒席聚會,當眾將借據焚毀並說:「債已了結,請諸位不必掛念。」

  經過數年,又逢天旱飢荒,士謙盡將家中所存粟米做糜粥,賑濟飢荒,由此得以保全生命的鄉民,數以萬計。到了春天,又以穀種,贈給貧窮農人播種,趙郡百姓,沾受恩德者,都撫慰著子孫說:「我們能有今日,都是李參軍賜給我們的恩惠,願我子孫,永遠銘記,設法報答。」

  當時曾經有客,不信因果報應,認為古來各家學說,從未申述,不足採信,特來問難於李士謙,士謙比喻說明:「儒家有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之說,史上皆有事實可考,豈不是善惡吉凶因果報應的明證呢?佛經所說的眾生輪轉五道,無有窮止,這就是漢朝賈誼所說的『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的道理,佛法尚未傳入中國,古聖賢哲,已經明白這些道理了。

  至於歷史上堯舜時,鯀死後化為黃熊,入於羽淵。周末杜宇,死後其魂化為杜鵑。褒君變為龍,春秋時魯人牛哀轉化成走獸,彭生死後變豕,漢朝如意變犬,又有黃母變黿,宣武為龜,鄧哀轉生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鳥,書生為蛇,以及晉羊祜前身,為李家兒子。這些歷史記載,班班可考,豈不是佛家五道輪迴轉生,變受異形的證據嗎?」

  客又問:「那有松柏樹,後身變為雲櫟樹呢?」士謙說:「這是無意義的論辯,變化由心所作,樹木那有心思呢?」客再問:「三教,優劣如何?」士謙說:「佛教如日,道教如月,儒教如星,三教並行,照耀世間,故應廣行三教,昌明於世,以濟世救民,才是天下蒼生之福。」客終不能難為士謙,拜辭而去。

  士謙享年六十六歲逝世,趙郡士女,聽到消息,無不痛惜流涕,都說:「為什麼我們不死,而讓李參軍死呢?」參加喪祭會葬的人士,多達一萬多人,又為士謙樹立石碑於墓,永垂紀念。

  (《歷史感應統紀語譯》連載七十八)


  心得交流:eb07506同學的學佛心得

題目:抄經體會

  如果心思稍微有混亂,抄經就抄錯了。我覺得抄經最重要的是練習定,能降服雜亂的心。抄經貴在敬和誠,心中沒有雜念,只有一心抄經的感覺真好!

  今天搜索淨空法師關於抄經的講演,發現原來老法師年輕的時候就抄過很多經,因為當時印刷技術不發達。現代人有福氣,不過現代人沒有經過抄經,對經文就沒有那種得來不易的感覺。現在才明白為什麼經文上說,要抄寫、讀誦、為他人演說,就是傳遞的方法。抄經手疼了,才知道經文來之不易。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以下是有關「本願念佛」的提問,一共有五個問題。第一網路上有文章說,您對本願念佛法門不肯定,那麼,應如何理解本願念佛往生的現象?

答:所謂本願念佛,是古來祖師大德提出來的,哪裡會有錯誤?現在錯在哪裡?是我們錯會了意思。要知道一切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一切教學內容歸納起來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一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經論法門,《大藏經》那麼多,《華嚴》就代表了全藏。《華嚴經》還是很多,有沒有更簡單的可以代表《華嚴經》?有,《無量壽經》;所以古人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你就曉得《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這關係要搞清楚。

  你一層一層往裡面去觀察,找它的中心。夏老的會集本有四十八品,其中第六品是《無量壽經》的核心(中心)。第六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哪一條又是核心?第十八願。於是祖師就提倡第十八願叫本願念佛。第十八願是什麼?一念十念必生淨土。而把第十八願展開來就是一切諸佛菩薩的經教。那麼用這個功行不行?行,但是你要曉得第十九願跟第十八願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三輩往生,無論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

  如果只有十八願沒有十九願,你還是有問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你差一半,一半不能往生。再說老實話,發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能不能往生?能,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真能往生。這是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講往生的條件:「在信願之有無」,你有信、有願就能往生;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深淺。由此可知,信願太重要,信願行是三資糧,基本條件。祖師大德跟我們講信願行三資糧,行的裡面你有信、有願,行的裡面你抓住十八願,這行;如果你信願都有問題,只有一向專念,不能往生。

  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祖師提的是對的,為什麼?念佛人有信有願了,勸你專心念佛,萬緣放下,這個好。有很多不認識字的,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你勸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他相信,他一點都不懷疑,有信有願,真的想到極樂世界去,就一句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不要,這叫本願念佛。所以祖師提倡沒錯。但如果執持本願念佛,排斥其他的念佛方法,那你就錯了,你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你自讚毀他,其他的法門也都是佛傳的,你學這個法門,卻排斥別的法門,你就跟別的法門對立,你在謗佛、謗法、謗僧。為什麼?法是佛傳的,你是謗佛;經教是佛說的,你謗法;依照經教修行的那些人,你毀謗他,你謗僧,你毀謗三寶怎麼能往生?這個道理要懂。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說的,我修這個法門,對其他法門歡喜讚歎,統統都能成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都要尊重、讚歎、禮敬,那你能往生;如果執著你這一門,排斥別人,你就不能往生。這不能往生的原因,就是毀謗三寶,雖然你信願念佛,但是毀謗三寶。毀謗三寶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四十八願有。字字句句都要搞清楚,佛不騙人,都是我們自己疏忽把經文看錯,錯會了意思。

  修淨土,淨土宗派也很多,每家門庭施設不一樣,依的經論不相同。譬如《無量壽經》,現在流通九種不同的本子,哪個本子好,哪個本子不好,不可以這樣說。你喜歡用哪個本子對你就是好的。九種擺在面前隨你挑選,任何一種都能幫助你往生。淨土五經一論,還有《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依《阿彌陀經》的人很多,《阿彌陀經》,祖師所傳的修學方法不盡相同,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就不一樣;依蓮池的能往生,依蕅益的也能往生。譬如說念佛,大聲念佛能往生,小聲念佛也能往生,心中默念不出聲還能往生。方法很多,有八萬四千法門,要知道它的方向目標是一個。為什麼佛設這麼多法門?眾生根性不一樣,現前的環境(生活環境)不一樣,喜愛不一樣,所以說這麼多法門給你選擇。選擇的空間非常之大,你一定會找到你喜歡的法門。喜歡的法門學起來就容易,成就也快、也可靠,這是慈悲。

  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佛是應機說法,無定法可說,眾生有無量根機,佛說無量法門。契機契理,沒有不成就的。對於不同的法門,不同的宗派,甚至於今天我們對於不同的宗教,以平等心看待,以慈悲心看待,以恭敬心看待,不可以排斥、不可以毀謗、不可以批評。為什麼不能批評?你批評基督教,你想想看你的德能、學問能超過耶穌嗎?你不能超過耶穌,你就不要批評他;你不能超過釋迦牟尼佛,你就不要批評佛;你不能超過孔子,你就不要批評儒。批評是超過、高過他才有資格。如果你沒有高過,那你批評就有罪過。如果覺得他講的你有懷疑,不能夠理解,可以存疑,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准許你提出疑問來探討,這是讀書做學問基本的態度。

問:是否可理解為本願念佛法門只適合某些根機的眾生,譬如只信佛力、不信自力的人?

答:確確實實是不同根性。如果你有懷疑,你可以去探討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提出的?當時跟他修學的是哪一類眾生?他一定契機契理。所以有很多東西(祖師的東西)適合於某個地區,適合於某種根性。佛的東西多半是普及化、大眾化,統統都有利益。


  (節錄自21-296-01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香港時間10:00∼12:00、16:00∼18:00,首播《淨土大經解演義》,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email protected]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email protected]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email protected]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分類問答」中,或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email protected],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老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老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email protected]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