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十方皆在虛空中,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因果森然,而不礙同一性空。此顯虛空雖無相,而不拒諸相發揮之理。
「十方皆在虛空中」。方位沒有一定,是抽象的概念。時間亦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實在的。十方沒有離開虛空,時間也沒有離開虛空。 「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之中」。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一念中變現的。「一念」就是有念,就現相。無念,現的相就沒有了。
「因果森然,而不礙同一性空。此顯虛空雖無相,而不拒諸相發揮之理」。何以有十種不同的法界,其中有因有果,因緣果報清清楚楚,絲毫不會錯亂。善因得善果,惡因有惡報,此乃真理、是定律。總而言之,成佛的因是「平等心」。平等是佛心,也就是平等心是因,成佛是果。「六度心」是菩薩。《金剛經》講,「菩薩不住於相,而行於布施」。「不住於相」,「不住」,即不執著了。「而生其心」,「生心」難免還有分別,不過很薄很淡。
我們雖然還沒讀全經,到此讀了十六段,大致情形已了解一些。「布施」即是捨,放下。菩薩是一切都捨,都放下了,然而「捨」還沒捨,「放下」還沒放下,這就是微細的分別,是故他是菩薩。辟支佛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因,辟支佛是果。辟支佛在三乘佛法裡屬中乘;在二乘法裡屬小乘,比聲聞的智慧高。聲聞,煩惱四相斷了,貪瞋痴確實沒有了,習氣還在。他有沒有貪?真的沒有了。但貪瞋痴的習氣還在。辟支佛連習氣都沒有了,這就是他比阿羅漢高明之處。
聲聞修四諦「苦、集、滅、道」。修什麼因,得什麼果。聲聞用四諦法,把三界見思煩惱都斷掉了,這才了生死出三界,超越六道輪迴。天道有二十八層,不能含糊籠統講一個天,那不行。二十八層分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色界天人的條件是修「禪定」,是世間禪定裡高段的,果報到無色界天。老子知道「吾有大患,唯吾有身」。無色界天人連色身也不要了,所以是「高級凡夫」。
我們需要飲食維持生命,其實也是錯誤觀念。不吃飯,照樣可以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若不相信,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老和尚常常入定,一定就十天半個月,有時二十多天。出了定,精神飽滿。色界天人都有很深的禪定,禪悅為食,是故稱為「色界」。五欲:財、色、名、食、睡,都沒有了。欲界有六層天,這六層天人都有財、色、名、食、睡,不過愈往上面愈淡薄;不像人間的五欲那樣濃厚。
色界與無色界不僅要修禪定,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才能到色界、無色界。欲界天要修「十善業道」,升欲界四王天、忉利天。再往上還有四層: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單靠十善,最高的只能到忉利天,再往上要加禪定。禪功不夠,不到家,所以是「未到定」,有一點禪定功夫,但真正初禪的標準還沒達到。若得到初禪就到色界去,不在欲界了。
人道的善因是「五戒十善」即中國儒家講的「五常」。中國儒家以倫常為教學宗旨。「倫」是倫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萬物的關係。「常」是指品德的修養。決定不能離開「常道」。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仁慈、道義、智慧,禮節、信用,具備這五條,才算是人。具足這五德,來生方可得人身。佛法講「五戒」,意思與儒家講的「五常」是一樣的,名相不一樣而已。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五戒、五常真正做到,來生方得人身。我們自己要冷靜想想,這五條,我做到沒有。如果沒有做到,來生得不到人身。
畜生的業因是「愚痴」。什麼是愚痴?真假不分,邪正不辨,善惡顛倒,是非顛倒,這是愚痴。愚痴是因,來生墮畜生是果。餓鬼道的業因是「貪」。不管貪什麼,貪財、貪色、貪名,乃至貪佛法,都要變餓鬼。貪心就是鬼心,鬼是貪。地獄是「瞋恚心」。瞋恚嫉妒心重,果報就在地獄。貪、瞋、痴的果報非常可怕。我們捫心自問,十法界的業因,到底那一條業因重,將來就到那一道去,不必問人。
佛教導我們要離貪、瞋、痴,用布施對治貪毒;用忍辱對治瞋毒;用智慧對治愚痴,就是此處講的「因果森然」。這是從大的方面說,細說是說不盡的。每一位眾生的因果都不一樣,「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別人定的,與別人毫不相關。既然自己有能力造命,當然有能力改命;而改得最徹底、最圓滿的,無過於佛法。世間種種改造命運,縱然能改,改得很有限,不夠徹底,不圓滿。唯獨佛法能徹底改造,改凡成聖,改九界成佛道,方是真正究竟圓滿。要造命運,不能不學佛。
「十方皆在虛空中」,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我們自性之中,「而不礙同一性空」。自性沒有「有」,相是「空」相,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雖然它是虛空,卻不妨礙諸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相在裡面不妨礙。這些事實,我們要很用心地體會。
《楞嚴經》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古大德常講,「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真的是開智慧,《楞嚴經》上有很多好的比喻,說明虛空與一切的現象不相妨礙。正如電視的螢幕,螢幕裡什麼都沒有,什麼樣的現象都可以顯現,彼此都不妨礙。下面這一句經文把主題說出來了。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