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最後的一天,
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比念佛重要。

 
 
   
  本期專欄:幸福從哪裡來
  本期內容簡介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74)
  印光大師開示:示念佛方法
  倫理道德:傳統教育要從胎教抓起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14)
  心得交流:eg11195同學的學佛心得
  答疑解惑
  網路講座:淨空老和尚網路首播
  法寶流通
  信息交流
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2016.7.1 星期五 Vol. 449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人生在世誰不想獲得美滿的幸福人生?請看本期專欄

  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先說「財供養」,然後說「法供養」。一切財供養皆不如法供養。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2016年中元普度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通啟2016年8月6~7日新加坡中元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Facebook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幸福從哪裡來
 
 

  人生在世誰不想獲得美滿的幸福人生?人人都追求幸福,可是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感從何而來?搞清楚、搞明白,我們追求幸福就有目標了。

一、什麼是幸福

  世間人所希求的歸納起來,不外乎求財、求智慧(希望自己有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 能不能求得到呢?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我們如理如法的求、依教奉行,完全能求得到。但這只是世間的小樂,並不圓滿、究竟,不是真正的幸福。

  什麼是真正、圓滿的幸福呢?

  1.心安理得就是幸福

  理明白了,心安了。身體、精神沒有壓力,沒有憂慮、煩惱、牽掛,這就是自在,就是幸福

  2.沒有分別執著就是幸福

  物質環境有逆境、順境,人事環境有善緣、惡緣,在一切物質、人事環境中,都不起心動念,就得到圓滿的幸福。

二、幸福從哪裡來

  如上所述,沒有憂慮、煩惱、牽掛,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佛菩薩的本事。我們就是要學佛菩薩,不受環境轉變的影響,那才真正做得了主宰。 那麼,我們怎麼學習呢?讀聖賢書、讀經典就是接受佛菩薩和古聖先賢的教誨,天天提升自己,消災免難,自然獲得幸福。

  1.幸福來自於聽老人言

  真聽老人言,幸福在眼前。老人是誰?老祖宗,中國的老祖宗、古聖先賢有智慧、經驗。

  古人教我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文化的總綱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它的大本。如果每一個人都學習,我們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不違背這十二個字,那麼人人是聖人,每一個家庭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社會是和諧的社會、愛的社會,天下是平等、和平的天下,多麼和樂幸福。

  2.幸福來自於修身、齊家

  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是幸福。「身修而後家齊」,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這是修身;先端正自己的心念,修養自己的言行,不受干擾、染污、誘惑。身修好了,一家人和睦,你的家就整齊,家道就興旺;所謂「家和萬事興」,你的事業就很順利。在團體裡亦如此,你身修好了,團體大眾尊敬你,以你為榜樣、模範,大家都向你學習。團體和睦,會興旺,會影響你的鄰居、親戚朋友,他們看到你們這一家這麼歡喜、團結、合作,都向你學習。這就是幸福。

  3.幸福來自於知足

  俗話說「知足常樂」,知足的人最幸福。一生過得最有意義、最有價值、最幸福、得大圓滿的人,不一定是大富大貴。像祖師大德所示現的是貧賤,但是過得最幸福,世間大富大貴人沒有他自在、快樂。諸佛如來要示現佛身度眾生,先要住兜率天。這是告訴我們,要想成就究竟圓滿、幸福自在,首先要懂得知足。知足的人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是種善因,既種善因,後面必定有善果。知足之人決定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樣樣都熱心的捨己為人在做。不知足的人不肯布施,吝嗇。貪吝是一切眾生根本煩惱,有它就不快樂,知足就常樂了。

  4.幸福來自於三皈依

  幸福美滿從覺、正、凈中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淨而不染。物質上享受是俗人,庸俗之樂;追求真正幸福美滿的,是高人,具有清高之樂。

  5.幸福來自於清淨心

  幸福和快樂不是財富多、地位高。很多有財富、有地位的人並不一定快樂。讀喜歡讀的書,做喜歡做的事,一生自由自在,這才叫真正幸福。佛教我們,在世間一切法隨緣不要攀緣,就快樂、幸福。常常守住清淨心,清淨心就是道,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覺而不迷,這才真正要緊。如理如法的修行,可以說沒有一個不幸福快樂的。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是在佛法中求得的。

  6.幸福來自於正確的方向目標

  沒有追求、沒有目標的人生是迷茫的、痛苦的;目標方向錯誤更是危險的。有正確的追求、明確的方向、目標,這種人最幸福、最快樂。如果我們能念佛,再以求生淨土做為後續的目標,那真快樂了,真自在了。

  (1)在生活中落實佛陀的教誨

  人生活在世間,原來就是要求快樂、幸福的,但世人迷惑顛倒,用貪瞋痴去求,怎麼可能得到幸福快樂?用三學六度去求,你才真正能得到。三學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是戒定慧的擴展,應用在生活上就是六度,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快樂、美滿。處事待人行門的綱領是三福、六和。我們修行就是要從三福修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修起,這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我們沒有了世尊所說的那些障礙習氣,然後三皈五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可見得這是很踏實的行門,我們真正能得福,真正能得自在。

  (2)佛號具足真善美慧

  念佛才是唯一真正提高了生活的品質,使我們真正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這一句佛號把真心念出來,受用真正不可思議,真正是大自在!唯有真心念佛的人才具足真善美慧。

  如此這一生會很快樂、很幸福,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更快樂、更美滿,那叫真正的幸福。這是一條光明的大道,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的一生圓滿成佛的無上菩提大道。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74)
 

5.法供養者,如普賢大士所說,「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苦、勤修善根、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等是也。

  『法供養者,如普賢大士所說,「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苦、勤修善根、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等是也。』

  此是《普賢行願品》裡的經文。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先說「財供養」,然後說「法供養」。一切財供養皆不如法供養,與《金剛經》的說法完全相同,「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無量無邊,僅是舉幾個例子而已。我們必須從這些例子中明白,所謂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而後才能在生活中圓圓滿滿的用上;我們的生活才能自在,方能美滿。

   第一、「如說修行」。佛怎樣說,我們就怎樣做。「行」是行為,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如果我們身、語、意三業的行為,與佛講的不一樣,必須依佛所說的修正過來,方是「修行」。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我們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講錯了,都得修正過來。依照佛經上的標準是「如說」,以此為標準修正我們身、語、意三業錯誤的行為,方是「如說修行」。

  佛在本經講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想想自己有沒有做到?布施範圍很廣,整個生活,身心活動都包括在其中。我們的心有牽掛、有憂慮、有煩惱、有妄想,即是「有住」;而佛教導我們「無住生心」。如果真正修行,就要依照經上所講的,把一切妄想、執著、憂慮、牽掛都放下,都捨離。真的做到「無住」,才是如說修行。如果心裡還有住,就沒修行。若不「如說修行」,何能成功?學了一輩子,學得的不是真的,那就是佛的叛逆弟子,而不是佛的孝順弟子。

  佛教導我們如是做,我們照做,決定有大利益。世間人愚癡,學了佛,為何不能把佛所說的都做到,原因是對於佛所講的真實義不僅不了解,也不知其功德利益,是故做不到。如果真的明白,任何力量都擋不住,他非照做不可,即是「信心不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利益太大了。做不到,是理不清楚,亦不清楚事實真相。由此可知,經的講解就非常重要,要講得透徹、明瞭,使大眾知道如說修行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第二、「利益眾生」。怎樣利益眾生?一定要如說修行。這七句就像七層寶塔一樣。「如說修行」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那來的第二層。第二層建立在第一層的基礎上;第三層建立在第二層的基礎上。所以,「如說修行」是大根大本。不能如說修行,其餘都是空的,如蓋七層寶塔,第一層沒有蓋成,上面六層就別講了。修行從那裡修起,就從這一句修起。《金剛經》上講得太高了,我們想做,真的做不到;可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標準較低,凡夫都能做得到。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條是「人天法」,若不想墮三惡道,想在六道裡作人、作天人,標準就在這四句;做不到這四句,必定墮三惡道,人天沒分。自己的前途,不必問別人,多念一念經典,反省一下,就知道自己屬於六道的那一道。一般習慣說「人死作鬼」,其實人死不一定作鬼;有六道,如何斷定人死了都作鬼。然而此話也不無道理,那個人沒有貪心!貪心重的人墮鬼道,是故說「人死了作鬼」,也有道理。瞋恚心重的人墮地獄,愚癡重的人變畜生,此是三惡道的業因。人天道要修五戒十善,是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升人天道的殊勝之因;從這個基礎上方可建立佛法。

  佛經裡常見「善男子、善女人」,此「善」是有標準的,不是自以為很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自以為善,未必真善。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標準,就是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但非《金剛經》的標準。《金剛經》前半部須菩提尊者說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真正發無上菩提心之人,方是《金剛經》上半部之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下半部善的標準更高,一定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同樣的「善」字,其標準在一切經裡不一樣,不能不認識清楚。

  小乘經中講的善,標準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金剛經》上說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方是大乘善。「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大乘善。我們要做到才行!「如說修行」,要真的做到。佛法重行,不重解。淨宗重行,華嚴也重行。何以見得?看三聖的排列就知。普賢菩薩代表行,文殊菩薩代表解。《華嚴經》上普賢為長子,是重行;文殊為庶男。解擺在第二,行擺在第一。西方三聖之中,觀世音菩薩表行,大勢至菩薩表解;勢至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是故,佛法重實踐。

  「開悟」,悟有「解悟」與「證悟」,主要重在證悟。證悟才得受用,解悟沒有用處。會說不能行,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一定要「如說修行」,才能「利益眾生」。佛與大菩薩們示現在人間,純粹是利益眾生。如釋迦牟尼佛在生活中表演的樣子,利益眾生。我們今天如說修行,要自利利他;而佛與大菩薩自利圓滿,所表現的純粹是利他。

  第三、「攝受眾生」。為一切眾生作好榜樣,讓眾生看到就生歡喜心、生羨慕心、生尊敬心,而後方生學習之心,此是「攝受眾生」。我時常提醒同修們要認真修學。真正認真修學,我們的樣子就不一樣,心與一般眾生的心也不一樣。我們的心真誠、清淨、慈悲。現代人講,磁場與別人的磁場不一樣,眾生只要接近,即生歡喜心。何況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想像。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就是識;識會變相。

  人心清淨、真誠、慈悲,相貌會變,體質會變。本來身體不健康,現在身體一年比一年好,相貌一年比一年圓滿,一年比一年年輕,人家看到就羨慕,就是「攝受眾生」。「你何以這麼好?」「學佛得來的!」「你做生意何以賺錢」?「阿彌陀佛加持的」。可見在在處處皆是修行,都是利益眾生、攝受眾生。若沒有利益眾生之心,沒有真正修持的心,無論何法,也不能攝受眾生。

  第四、「代眾生苦」。各人有各人的業報,如何能代?佛也無法代我們受苦!雖不能代,可以等流。「等流」就是相似。以在家同修而言,若前生修得不錯,福慧雙修,則這一生既聰明又有福報。我們真正明白佛所講的道理,就能把自己的物質生活降低一點,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就是「代眾生苦」。譬如,我可以住兩百萬的房子,現在只住一百萬的房子,另外一百萬就可以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減少自己的享受,即是代眾生苦。

  出家人接受信眾的供養,信眾好心供養師父,就是希望師父改善生活品質。師父還過苦日子,生活並沒有改善,拿你的供養去修布施,這也屬於代眾生苦。換言之,能省的應當儘量節省,把財物用於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離財布施。我們印經需要錢財,講堂的設備是為眾生的,最新、最好的錄影機,價錢也是最高的;希望畫面、品質達到最好,讓沒有機會參加現場的人,聽到錄音帶,看到錄影帶能生歡喜心。這些都是利益眾生。省吃儉用,代眾生苦。

  第五、「勤修善根」。自己能真正誠懇的如是做,即是「勤修善根」。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癡」。縱然不能把貪、瞋、癡三毒煩惱完全拔除乾淨,但的確減輕了。雖然減輕了,還要減,一定要減到完全沒有,就成佛了。菩薩善根除了不貪、不瞋、不癡之外,還要加一個「精進」。

  第六、「不捨菩薩業」。菩薩事業是度化眾生,菩薩沒有其他的事業。《四十華嚴》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示現在人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論示現什麼身分,目標一致為教化眾生。為某一個行業的眾生,為某一類生活方式的眾生作最好的榜樣。這個標準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作覺、正、淨的榜樣,這是菩薩事業,是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決不只是出家人的事,出家當然要擔起,在家人亦不例外。

  佛門四眾是一家,四眾要和合,佛法才能久住世間,才能利益一切眾生;四眾分了家,佛教就滅亡了。如果以為如來家業,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不負此責任,這就不是佛弟子,不解如來所說義。我們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法身大士所示現的,只有五位是出家人,其他的全是在家人,這些人不捨菩薩業,都在紹隆佛法。荷擔如來家業,在家與出家不分彼此。四眾密切合作,佛法才能長住世間,才能利益廣大的眾生,無量無邊的功德!

  第七、「不離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不離菩提心,落實在實際生活,就是不離三皈依。「三皈」是覺、正、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不離菩提心」就是不離覺、正、淨。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先接受「三皈依」,此乃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離開三皈就不是佛法,不是佛弟子。是故,最後一條非「不離菩提心」不可。「不離菩提心」是總結。自始至終,開始是「如說修行」,最後「不離菩提心」,始終一如。「始終是一」,意思非常深。《維摩經》說「不二法門」,「始終不二」,此是真的入不二法門。淨宗講「得一心」,始終是一心。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示念佛方法
 

  回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三)復章道生書

 
倫理道德:傳統教育要從胎教抓起
 

  根,在中國是講究胎教。母親懷孕就開始端正心念,沒有邪思,小孩稟受母親的正氣,這叫胎教。文王的母親懷孕十個月,典籍裡頭記載,「目不視惡色」,邪惡的東西不看,「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攝身語意,因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影響胎兒。她生下的兒子周文王,大聖人。文王的妃子,太姒;文王母親,太任;祖母,太姜,三代名字都有太,所以婦女稱太太就從這來的。太太是什麼?聖人之母,生出來、養出來的、教出來的是聖人,這個稱呼非常尊貴。周家出了三個聖人,文王、武王、周公,大聖人。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仰慕的,周公,距離他比較近。

  出生之後,小孩就會看、會聽,他已經在開始學習了。所以《弟子規》是童蒙養正必須修學的,不是教他念的,是父母落實《弟子規》做給他看,他這樣學會的。這一千天,從出生到他三歲,這一千天,父母要盡責任,在他面前表演得純正。不是純正的不能給他看,不能給他聽,不能讓他接觸到。所以他這一千天所接觸到的,純淨純善。所以古人說,古諺語「三歲看八十」,就是說的這樁事情。三歲之前奠定的這個根基,八十歲都不會改變,根深蒂固。他懂得孝、懂得忠,再大的威脅利誘,他不會變節,根深蒂固。所以他的智慧、學問能成就,母親教的。

  現在,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沒人教,做母親的人不知道。誰教他?現在是電視教他。你看小孩一出生,眼睛就看電視,電視裡頭五花八門,他全學會了。所以現在做母親很苦,小孩不聽話。學校的老師,我也遇到很多,學生不聽話,很不好教。原因是什麼?紮根的那個年齡疏忽掉了。三歲以後教,遲了,來不及了,他都學壞了,不容易改掉。

  中國古人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小時候教的就像天性一樣,不容易改變。中國人懂得胎教,懂得紮根教育,全世界沒有第二家,只有中國人懂。所以世界上四大古文明,前面三個沒有了,中國還存在,靠什麼?就靠這個。這是歐洲二次大戰之前,歐洲有些學者研究這一個科目,為什麼中國還存在?結論,大概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的關係。這個結論一點都不錯,非常正確。

  但是現在中國人把傳統教育丟掉了,苦頭來了。家裡,兒女不懂得孝道;在學校,學生不懂得師道。不知道尊師重道,那學聖賢書就沒指望了。中國這些古東西要學習,完全靠恭敬。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聖賢來教你,你都得不到。誠敬心從哪裡來?這是真正的麻煩。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六0集)2013/2/4 檔名:02-040-0160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14)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人能如我存心。

【發明】先要看清楚「存心」這兩個字的意義,然後才講到「人能如我」;又須先認識心是什麼東西,然後再講存與不存。就像教人取寶,必須先要知道藏寶的地方。

☉人心與道心的分辨,是儒家千古以來,聖人們代代相傳的真正命脈。道的根源出自上天,這只不過是模糊、類似的話,並非孔子、顏子道脈的宗旨。而世俗學儒的人有意毀謗佛教,憑空造出「釋氏本心」、「儒家本天」的說法,傷害了自己的心學淵源,獨獨將鎮家之寶讓給佛教,實在非常讓人惋惜。於是知識淺薄的人,竟然有跟隨附和這些說法的,哪裡會有大聖大賢起來糾正這種錯誤的言論呢?

☉聖賢人的學問,只不過是要人求得「放心」二字。但心既然放下了,誰還會再去求它呢?一放一求,好像是有兩個心;如果沒有兩個心,為什麼又說求與放呢?這個地方應該反覆去研究,不可以草率地帶過。

☉儒家談論「心」,到了「靈性不迷惑,具足一切理,順應一切事」的說法,真是精確純正極了!但這種義理本來是出自《華嚴經》、《楞嚴經》的各種注解,孔子、孟子以後,周敦頤、程灝兄弟以前,儒家從來就沒有這樣的說法,朱熹將它揭露出來,不能說無功於儒家。

☉朱熹在十八歲時跟隨劉屏山求學,屏山認為他一定會熱衷於科舉功名,但是搜查他的書箱,裡面竟然只有《大慧禪師語錄》一套(詳見《尚直編》與《金湯編》)。他屢次與呂東萊、張南軒參訪各地禪師,與道謙禪師最談得來,常有警醒、啟發(道謙禪師去世以後,朱熹寫了祭文,記載於《宏教集》)。因此,在《學庸集注》中所闡述的心性,稍微接近於禪意。他晚年住在小竹軒中,常常讀誦佛經,著有〈齋居誦經詩〉。若說朱熹完全不知道佛典,那就錯了!(魯公與孔子談得很投機,孔子很稱讚他。魯公說:「這不是我所講的話,我是從老師那裡聽來的。」孔子說:「您已經入道了,直心就是道。」既然如此,那麼愛護朱熹的人,正不必替朱熹掩飾才是。)

【論心】

心不在內

  愚癡的人都認為心是在體內,只是因為誤認五臟六腑的心就是靈性的本體罷了!殊不知一個是有形狀的心,會隨著軀殼而生死;一個是沒有形狀的心,不會隨著軀殼而生死。有形的心是在體內,無形的心不在體內,如果說是同一種東西,那麼堯舜與桀紂的心,相差就像天地那麼地遠,為什麼同是犯了心痛的病,卻都是一般的診候、一般的療法呢?既然如此,那麼服藥的心與善惡的心,很明顯地就是兩種東西。

心不在外

  有人懷疑:有形相的既然不是心,那麼能知能見的必定就是心。但是所知所見的東西都是在外面,足以證明能知能見的心也是在外面呀!曾經試著閉上眼睛回轉過來觀察,只能在面前看到它的形體,而不能從眉根、眼底、面皮裡看見它的形體。譬如身體在室外,所以只能看見室外的牆壁、窗戶,不能從窗戶中隱約地看見裡面。實話說,不是這樣的!知苦知痛的也是你的心,別人吃黃連,你不說苦,蚊蟲叮咬你的皮膚,你就喊痛,怎麼能說心是在外面啊!

心不在中間

  有人懷疑:心既然不是在裡面,又不是在外邊,一定是或出或入而在中間。實話說,不是這個樣子!如果有出有入,就不是中間;定一個中間,就應該是沒有出入。況且你以什麼作為中間呢?如果在皮內,仍然是裡面;如果在皮外,仍然是外邊。若還要去找中間,那只不過是皮膚紋理與皮下肌肉之間的污垢罷了,難道這就是你的心嗎?

心非有在有不在

  有人說,心若是不存在,那麼眼睛就看不見,耳朵就聽不到,吃東西就不知道味道。如果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到,吃東西知道味道,這就是心有存在了。既然這樣,那麼心本來就是有時在、有時不在嗎?實話說,這是六識而不是心。而且像美女在前,就會產生愛慕,這是因為眼睛與美色相對而成為識;說到酸梅,口水自然滋生,這是因為舌頭與滋味相感應而成為識;登上高處往下看,兩腿自然會發抖,這是因為身體與接觸的對象互相迫近而成為識。如果認為這是靈性不昧的本體,那麼相差就太遠了。「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所說的就是這個。

心含太虛

  《楞嚴經》中,佛告訴阿難:「十方虛空存在你的心中,就像一片雲朵飄在太空裡。」

☉佛與阿難以七個地方來徵詢心之所在,七問七答,完全破除阿難的妄心,然後漸漸顯露妙明真心,使阿難心地空曠而後大悟,這一段可說是深切顯明啊!

【按】「心」字既然含糊,那麼「存」字也不是準確的。如果一定要述說出來,那就將錯就錯,姑且以「未嘗虐民」及「救人之難」等作為帝君的「存心」,仰賴而效法他,這是可以的。

  >>續載中……

 
心得交流:eg11195同學的學佛心得
 

標題:專科班報告節選——如何克服修學障礙

  我們修行的根本障礙就是三種煩惱,第一是無明煩惱,第二是分別,第三是執著。如果能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最後連無始無明的煩惱也放下,就成佛了。那要如何放下呢?師父上人的老師章嘉大師說,看得破就能放得下。我們很多人,包括弟子都是覺得自己學佛多年,已經看破了。但就是忍不過,所以也就放不下。如果真的看破了,一切都是假的,還能忍不過嗎?就好比有人無緣無故的打你一巴掌,你如果真的看破了,就仿佛虛空中刮過一陣強風,吹到臉上,有點疼。那你會和風發脾氣嗎?會因為風而生起強烈的憤怒嗎?所以說,放下的前提一定是看破。

  我們的習氣確實是很頑固,不是一時半會能改正過來的。弟子的體會是要依靠經教,因根性頑劣,念佛總是無法攝心。倒是看師父上人的講義,能夠完全讓心安定下來,我可以從早晨一個人關門看師父的講義,直到天黑看不到了,才放下,一天心都在經教上,很是受用。如今照顧父親沒有這樣的條件了,但忙裡偷閒,抓緊零碎的時間,也是看講義。遇到有感悟的段落就反復看,往往會法喜充滿。相信等熏習的時間再久些,信心就會更堅定一些。只有有了定力,才不會被外界環境所干擾,順逆境界都能保持清淨,這才是真功夫。

  現在是一但環境產生污染,立刻就被境界所轉了,心煩意亂。目前也有些同修,覺得自己修學多年不功夫得力,便放下世俗的工作,家庭的責任,到道場或寺院去靜修,希望得到內心的安寧。弟子覺得,雖然我們學佛之人,要儘量減少外緣,以求客觀上創造良好的修學環境。但佛法不違世間法,畢竟我們是塵世中人,這緣分就是如此,所以,無論修學成就的心理如何迫切,都必須面對目前的實際情況。所以,弟子覺得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不同,但大多數人都不該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與家庭義務。除非有福報可以出家,那就名正言順的專職學佛,不必承擔其他角色了。在沒有這緣分的時候,就敦倫盡分,做世間人的好樣子。只是身在世間,不可避免的面對很多誘惑,煩惱會比較多,那就要時刻用經教提醒自己,用佛號轉換念頭,做起來挺困難的,可這就是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在喧鬧的紅塵中,慢慢讓心定下來。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弟子發願,「修成正果,乘願再來,在娑婆世界弘法利生,講經說法度眾生。眾生受苦,弟子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只是個習氣深重的凡夫,不知是否為空願?如果落空,是否改為求生淨土,然後倒駕慈航?

答:如果你真的把三教的根紮穩了,沒有一個不得力。小時候疏忽了,現在補習還來得及!我們半年多以來,在安徽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是去年十一月開辦,到現在不到一年。我們召集的三十位老師,我們要求他百分之百自我落實《弟子規》。他們在不到三個月就落實了,很難得!中國國家的政策,現在對於學儒不反對,對於宗教還是有限制的,教育中心裡面不能學習宗教,所以《十善業道經》不能學,《感應篇》是道教的也不能學。三個根只有一個根,一個根也算不錯了!這一個根紮穩,那兩個根比較容易,如果有機會學,會很快。你能夠真的把根紮下去,你才可以真正幫助別人。為什麼?你講經人家相信,你做到了;你做不到的,別人不相信。一定要自己先做到,然後再教人。

問:打開《地藏經》,佛所說的五逆十惡,一切罪我統統都做了,像我這樣重罪凡夫,能懺悔往生嗎?怎樣在心地下功夫?

答:《觀無量壽經》裡面,阿闍世王殺父親,囚禁母親,跟提婆達多聯手來破和合僧,五逆十惡都造盡了,阿闍世王臨終時懺悔,念佛他往生了。現在《大藏經》裡面,有一部《阿闍世王經》就是講這個故事。《觀經》裡面講造五逆十惡,往生西方極樂是下品下生。我們也以為阿闍世王是下品下生,結果經上講,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闍世王往生是上品中生,我們看了非常驚訝,才知道懺悔功德不可思議。由這一點對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千萬不要瞧不起造作罪業的人,說不定他將來臨終懺悔往生,在我之上,我還不如他!所以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當然懺悔的心也有九品,看你用的是什麼心,真正徹底懺悔,那個力量太大!

問:年輕法師不敬長輩,當眾批評信眾食品不好,請問這是否為末法時期,邪師說法?

答:現在年輕法師不敬長輩,他沒有出家的時候,就不尊敬尊長,甚至於連父母都不尊敬!這就是今天世界動亂的根源,我們疏忽了教育。教,必定是從小教起,不從小,他已經養成習慣了,那就教不了。所以小孩從小就學壞了,這是現在社會動亂的根源,我們不能不小心謹慎來提防。家裡面管得再嚴,一上學就學壞了。接受西方人的思想,不相信有倫理道德,不相信有因果報應。等到他哪一天相信,已經遲了,不知道造了多少罪業!

  所以要下一代好,自己必須要做好,要做好樣子,你的兒女從小就看到,他才能紮根。現在傳媒愈來愈發達。我們講經可以再利用媒體來傳播。我們現在鼓勵,要利用這些工具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同時也鼓勵多多的播出正面的、有教育意義的。現在有許多同修告訴我,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注意到這樁事情了,電視黃金時段的節目,像從前殺盜淫妄都已經開始禁止。但是現在找不到好的片子來代替,游本昌告訴我,他的「濟公傳」好多年了現在又搬出來了。最近二十三集的《了凡四訓》也可以播出來。《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現在有八集。我鼓勵他們盡量要做正面的東西,歷史故事、倫理道德、因果報應,這個好!

  世間人爭取五欲六塵,以為這個有樂;五欲六塵之樂裡頭有真苦,你不擇手段,你來世就到三途地獄去了,真苦!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我們看到真是苦,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真苦。其實他裡頭有真樂,他的樂決定超過做國王的五欲六塵之樂。如果不超過,他為什麼幹這個事情?這是我們一般人想不到,不知道他裡頭有真樂。所以孔子、顏回,你看《論語》裡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是真樂。佛菩薩的真樂比那個又高很多層次,我們要用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盡量的減少物質上的欲望。

  (節錄自21-338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email protected]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email protected]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相關資訊。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email protected]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