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 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

 
 

海贤老和尚说念佛、成佛是大事,
其他都是假的,所以要统统放下。

 
 
   
  本期专栏:人生的三苦和八苦
  本期内容简介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87)
  印光大师开示:明对治习气
  伦理道德:古人称领导人为父母官更恰当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27)
  心得交流:eh15305同学的学佛心得
  答疑解惑
  网路讲座:净空老和尚网路首播
  法宝流通
  信息交流
.
我要订阅/取消 杂志下载 学佛问题 2017.1.15 星期日 Vol. 462
 
本期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如下:

  《佛地经》第五卷曰:“逼恼身心名苦。”这个逼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压力,精神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在这个社会上人情世故的压力,各种压力太多了,身心两方面都有。恼是烦恼,让你身心都不自在,这叫苦。请看本期专栏

  ‘因为无有定法,所以不可执有,不可执无’。有、无都不能执着。‘必须离相反照,庶几证入也’。此条很重要,教我们如何证入。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

最新讯息:严正声明Facebook

  目前发现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费信箱,会被isp当作广告信挡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请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无收杂志建议使用其他Email信箱订阅,谢谢!

 
本期专栏:人生的三苦和八苦
 
 

一、何为苦

  《佛地经》第五卷曰:“逼恼身心名苦。”这个逼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压力,精神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在这个社会上人情世故的压力,各种压力太多了,身心两方面都有。恼是烦恼,让你身心都不自在,这叫苦。

  世间苦难太多了,由于分类不同,众多的苦可分为“二苦”,即“内苦、外苦”;“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六道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这些苦,人人都要受。

二、三苦和八苦

  苦事众多,大乘教里常讲“三苦”、“八苦”。往往我们以为八苦比三苦多,其实不是的,三苦是总说,八苦是细说,细说苦苦,是这个意思。

(一)苦苦

  第一个苦是个动词,第二个是名词。我们这个身是苦果,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是因。造的不善业感得这一生苦难,这个身不是病痛,就是横祸,它有报应。身是苦果,再加上种种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

  苦苦再细分,就是八苦,“八苦者,乃人间之苦”,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免,前四种“生老病死”这是内苦,本身的,统统不能避免。古人常说,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人人都逃不了生老病死。后四种“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是身外的苦。

  1.生苦
   人投胎在母亲肚子里,受胎到出胎都是苦,佛把这一段期间(这十个月)形容为地狱。母亲喝一杯热水,就好像在八热地狱,难过、痛苦;喝一杯冰水,就像在八寒地狱,苦不堪言。出生的时候更苦,犹如在地狱中受夹山地狱之苦。刚刚出生皮肤柔嫩接触到外界空气,佛形容有如利刀割我们的皮肤一样,所谓风刀解体,那样的痛苦。所以小孩一生下来就哭。我们每个人都经过,只是把痛苦忘掉了。

  2.老苦
   人的年龄大了就会老态龙钟,耳也聋,眼也花了,动作也不灵了,处处需要人照顾,多半被人嫌弃。这是老之苦!如果不想老苦,那只有短命;要想长命,那非受老苦、病苦不可。人生多难过!

  3.病苦
   病有两种,一种身病,一种是心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这讲病的现象,“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倔强就是不柔软、僵硬,身体僵硬。“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病苦,特别是现在,物质环境的染污,心理、精神、情绪、生理的染污,一天比一天严重,奇奇怪怪的病比从前多了很多倍,苦不堪言啊!

  4.死苦
   死有二种,一种“病死”,生病死亡的;第二种“外缘”,我们叫横死,“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这都是死苦。死是真苦,佛在经上形容死之苦,讲我们的神识(俗话讲灵魂)离开身体,那痛苦就像生龟脱壳。所以临命终时,那一口气不好咽,不容易断,非常痛苦。

  5.求不得苦
   众生都有欲望、希求,求不得就感到很痛苦。求得了怎么样?求得了还是苦,怕丢掉;患得患失,人生绝大多数的烦恼来自患得患失,没有不苦的。

  6. 爱别离苦
   你喜欢的人、物,要常常离别,不能常常聚会,很痛苦。这都是人之常情,愈是亲爱的愈要别离。

  7. 怨憎会苦
   愈是讨厌的,不喜欢见到的人,天天看到;不喜欢的环境,想离也离不开,怨憎会苦。

  以上七种是苦果。

  8.五阴炽盛
   这是苦的因。五阴炽盛是我们的妄想、烦恼、忧虑、牵挂在里面像火烧一样。

(二)、坏苦

  人生苦多乐少,有时候偶尔苦中断了一段时期,就觉得很乐。其实那不是乐,而是苦暂停,你就感觉乐,这是迷惑颠倒,不清楚事实真相。譬如怎么说乐是苦?佛法通常讲真妄的标准永远不变,这是真的,凡是会变的是假的。譬如讲苦,我一天不吃饭很苦,两天不吃饭更苦,三天不吃饭还苦,绝对不会说四天不吃饭会快乐起来。所以苦是真的,不会变的。乐,譬如饮食,喜欢吃的,吃一碗好吃,吃得很快乐,再吃一碗还可以,叫你连续吃个十碗、二十碗,苦了。它会变苦的,乐会变苦,乐就不是真的,而是假的。跳舞很乐,叫你连着跳七天七夜,那苦不堪言。乐会变成苦,苦不会变成乐。乐是坏苦,所以乐是暂时、片刻的,苦就在后面,乐极就生悲,不会长久的。

(三)、行苦

  “行苦是非苦非乐”,这个境界很好,如果能够常远保持,这就叫定,心地清净,没有苦乐;不能常远保持就是行苦。譬如青春不能永驻,这是行苦。一天一天生理都在变化,虽起变化我们不能够觉察,这一类就是叫做行苦。行就是不住,不能够停止在那个地方,我十八岁不能永远停止十八岁,毕竟是一年一年要衰老。

三、三界统苦 火宅无安

  三界统苦,不要以为有乐。如果以为三界里头有乐,那是看错了;三界里面没有乐,只有苦。在欲界里面,有三苦、有八苦;在色界天里面,有行苦、有坏苦。纵然生到无色界天,身形都没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灵界,灵界连这个色相都没有了,他还有行苦。三界统苦这是事实的真相。三界的果报叫苦报,这个苦是指三界六道的果报。业在果报之先,造业才会有果报。经里面一再告诉我们,造作善业,有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有三恶道的果报,不管是善是恶都是苦。三善道也苦,我们现在人道,人苦不苦?我们今天作人,尝到人的滋味,人苦!诸天,佛经里面讲,欲界天有五衰之苦,色界、无色界天有死堕之苦,死了之后要堕落。

四、西方极乐世界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三界统苦,找不到一个安乐的处所。想要真正找到安乐的处所,必须超越三界,跳出六道轮回;也就是说唯独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苦你永远没有办法离开,决定要受。
西方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无苦就是乐,这是西方世界缘特别殊胜。第一个,没有“罪报之苦”,没有三途六道,只有一法界,没有十法界;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一真法界,真是不可思议,殊胜到了极处。

  西方世界的日常生活造作都是讲经说法,研究讨论。其他的事情就是到十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所以,他不造业,不但不造恶业,也不造善业。心真正清净,没有苦因、苦果。
我们非常有幸,这一世当中得人身、闻佛法,已是不易;闻到净土法门,又闻到持名念佛往生的法门,太难太难了。有机缘遇到了就要抓住,我这一生决定超越轮回。

  ——恭录自净空老和尚讲演集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87)
 

14.因为无有定法,所以不可执有,不可执无。必须离相反照,庶几证入也。

  ‘因为无有定法,所以不可执有,不可执无’。有、无都不能执着。‘必须离相反照,庶几证入也’。此条很重要,教我们如何证入。要想证入境界,首先要“无住”,不着有,不住“法相”;不可以执无,不住“非法相”。法相与非法相都不执着,心就清净;清净心就能反照。如何反法?反字的意义很深,《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怎么反闻?“反照”就是反视。我们的眼睛怎么能回头看自己?难在“反”字。反的意思是不看相,要看性,是从相上反归自性,就成功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菩萨何以觉而不迷,就是懂得反照,懂得反闻。反闻与反照是一个意思。《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用“闻”字作代表,反视自性。你要知道怎么反法,才会用功夫。要是不懂此字的意义,天天想这个字,回头看自己,想久了得神经病!怎么反都反不过来。我们听到外面音声,怎么能回过来闻自己?如果这样想法,即是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

  反是从相上见性,反过来见自性。性是了不可得。其实我在前面已透露过一些方法,如果你很留意听,在此一听就明了,就能会入。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相是一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楞严经》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象之生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导我们“无住”;又因为相是相续不断,所以佛教我们“生心”。生心、无住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证明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若能明白此理,见色闻声观察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即是反闻,即是反照,自己的心立即平等,决不会执着,因为了不可得。不仅外面境界相了不可得,乃至能见能想的心也了不可得,内外都了不可得,就证入实相。“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现前。此乃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修行的方法。我们凡夫很可怜,见到相,随着相转,听到声,随着声转,这个好听、那个不好听,烦恼都起来。诸佛菩萨是听而无听,视而无视。因为反闻闻自性,都归到自性。自性了不可得,万法平等,当体即空。如此则心清净,得大自在!

15.相即性体之用,有体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灭。则知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

  ‘相即性体之用,有体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灭。则知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这几句说得很简单,可是义理相当深广。我们首先必须明了道理,然后修行才有着力之处,即是功夫才能得力。

  性与相是一件事,是一体的。“性”是体,“相”是用,有“体”一定有“用”。古人说至此处,唯恐听众不能体会,所以就用比喻说明。“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金”比喻“性”,以“器”比喻相;性永远不变,相是可以变化的。

  十法界相:佛相、菩萨相、缘觉相、声闻相、天相、修罗相、人相、畜生相、饿鬼相、地狱相。譬如,这些相都是用黄金造的,黄金是一样的。黄金是体,用黄金造一尊佛像,若不喜欢佛,喜欢观音菩萨,就把佛像融掉,再铸一尊观音菩萨的像,还是黄金。金没有变,相变了。“相”就是“体”的起用。“用”会变,“体”不会变,是故“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做器皿,何止千万种花样,可是金的体只有一个。明白人知道“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没有两样。无论用黄金做成什么样的器皿,器都是金,无二无别。因此,它的作用是不会消灭的,也就是说,相是不会灭的。若不要佛像,可造一尊菩萨像。若不要菩萨像,什么都不要时,则黄金是一块的相,它总有个相。没有相,也就没有金;只要有金,一定有相,此道理一定要懂。

  我们把黄金比作“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会现相,现的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金”与“器”随着我们的“意识”而变化,我们想要什么,就把它铸成什么像。十法界这些依报、正报的现象是怎么来的,是谁主宰的?随着众生的妄想、执着而变化。有妄想就现出十法界;有执着就变现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十法界、六道轮回是我们妄想、执着变现的。如果离一切妄想执着,真性所现的相是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在《华严经》上称为“不思议境界”,这“不思议”用得太好,《普贤行愿品》即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的题目比较详细:《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华严”的四分,信、解、行、证。“末后一分,入法界品”是“证”,“入”就是“证入”,《八十华严》省略为“入法界”。什么法界?《四十华严》上讲得详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是“一真法界”。如果有思有议就不能“入”。有思有议就掉到“十法界”了。十法界是本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是虚妄的,是故一定要离“思议”。

  “思”就是妄想;“议”就是执着。离一切妄想、执着,“一真法界”就现前。此才是恢复性德,真心本性完全显露。是故,“相”不会灭,而会转变。因为相会转变,所以佛才教我们生心。虽然现相,这个相决定了不可得,当体即空,是故又佛教导我们一定要“无住”。由此可知,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与法性的现象完全相应。如此才是“随顺法性,称性起修”,宗门称之为“明心见性”,即是此境界。生心,是令我们生无条件为一切众生服务之心。

  世尊在本经教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布施”就是为众生服务。“无住布施”就是无条件的为众生服务,就与“性相”的事理相应,其中义理甚深,而且极其微细。如果有住生心,即是住相生心,便造六道轮回业。无住要是不生心,就“着空”,“着空”不能出三界,就到四禅“无想天”去受生。功夫更高一点的,就升到“四空天”,这就是“无住不生心”,落得如此的果报。“生心而有住”就落在“色界”、“欲界”里轮回。是故,佛教导我们“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方能超越六道轮回。

  “必应离名绝相”。“必”是必须、应该,若不如此做则不行。“离名”不是不要名字,否则无法与别人沟通往来。“名相”是与一切众生沟通的一种方法,没有它不能沟通。是故,要名相,佛经里多少专门名词、术语,不能不要。“离名”是心里不执着。心里执着就错了,它只是与一切众生沟通的工具而已。这种工具是假设的,并不是真的。我们知道这个性质,心里对于“名字相”就不执着。不仅名字相不执着,“言说相”亦不执着。言语还是与众生沟通的工具,亦是因缘所生,所以不应当执着,我们应当要用它,不要执着它。“离”即是“不执着”。

  “绝相”。“相”是指形相。人有人的形相;畜生有畜生的形相。在生活环境里,住的房屋有其形相,桌椅板凳各有其形相,可见形相也是性体的起用。无论是动物的相、植物的相、矿物的相,全是性体的作用,相也是随着分别执着变化的。这些相,我们可以用,但是不能执着。“绝”就是断绝心中对于一切形相的执着,离名字,离言说,离一切形相。

  “破其我见”。“我见”是对于自身的执着;对于所有一切形相的执着亦是“我见”。此处的“我”是广义的,凡是执着一个形体真的存在,即是“我见”。佛在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此是告诉我们,虽然有“相”,它的“性质”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不是真的存在,有是假有,是幻有,是暂时的存在。说“暂时”亦不妥当,说真话,它根本就不存在。讲真话,我们不懂,无法体会;说暂有,暂时有,我们还能勉强同意。其实根本就没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方是真相。

  真正明了真相,方不执着,心里妄想执着真的放下了。然后就能随缘,如佛与大菩萨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见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此两愿,不容易做到。若无彻底了解,焉能做到!“恒顺众生”,要真正看破才能做到。“随喜功德”,要真放下才能随喜。成就自利利他的无量功德,方能破除我见。我见破除了,《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皆破除,方是真正的菩萨。菩萨即是真正觉悟之人。

  如果还有丝毫我见未除,那就还有分别,还是会起心动念;只要起心动念就着相。着什么相?《金刚经》上说的“四相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就不是菩萨。佛在经上讲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为我们说明何以要离相,如何离法。此处讲得很清楚、很透彻。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师开示:明对治习气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正)复高邵麟书四<

 
伦理道德:古人称领导人为父母官更恰当
 

  在今天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要认真去做正名的工作,名不正,言不顺。譬如中国跟外国,看这些做官的,中国人观念跟外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观念自古以来父母官,各个单位的领导人是父母官,官是人民的父母,人民是官的子女,他对子女好不好?他要不要好好教他?外国人官是什么?是我家的佣人、仆人。仆人对你家的人忠心,还是你父母对你家的人忠心?不一样。民选出来是人民的公仆,公仆不好,你家财不错,捞一把走了。你把他当仆人看待,他做了几年下台要走,当然可以捞一笔走,理所当然。父母对儿女就不一样,父母你看挣的家产留给儿孙,他有亲情,他有爱心,不相同。

  所以我还是赞成父母官,这个意思好,有伦理的意思在里头,比仆人好多了。尤其仆人叫公仆,公仆他就不照顾你私人了,我照顾团体,我不照顾你私人,人民的死活他不管,那你私人的事情。所以这个称呼我觉得不太好,还是父母官好。国家领导人是最高的父母官,这是一国的父母官,省领导人是一省的父母官,县的领导人是一县的父母官,乡领导人是一乡的父母官,我们村有个村长,是这一村的父母官,好!这绝对不是落伍。古今,你想想这里头的含义,真比现在好。好的东西要留下来,不好的东西可以改革,好东西不能改。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五五集)2013/4/8 档名:02-040-0255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27)
 

清朝昆山周梦颜安士氏述/民国蓬岛思尼子新译

【下附征事】

 五里铜盆【杂宝藏经】

  拘留沙国有个恶生王(1),看见一只金猫从园堂东北方进入西南角,于是命人挖开,获得三层铜盆,里面装满了钱,五里之内都是这样。国王非常怀疑、奇怪,就请问尊者迦旃延(2)。尊者回答说:“过去九十一劫之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就是庄严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这尊佛涅槃以后,有比丘乞食,把钵放在路上,而后告诉人们说:‘如果有人以钱财放到这个坚固的仓库中,一切的国王、盗贼、水火都不能夺走它。’当时有一个贫人听到以后,高兴得跳跃起来,正好身上有卖柴的三文钱,就拿出来布施。在回家的五里路中,步步都发出欢喜心;回到家门口要进屋时,又遥遥地向僧人顶礼发愿。当时的贫人,就是现在大王您啊!”

 (1)恶生王:国王名,又叫琉璃王,舍卫国末利夫人(胜鬘夫人)所生,他杀尽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
 (2)迦旃延: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即摩诃迦旃延,译为大文饰,在佛弟子中列为议论第一。

佛弟子中列为议论第一。

【按】佛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妇人至心布施一钵饭,佛授记说她的福报会非常多。她的丈夫心中产生怀疑,认为哪有布施一钵饭就能得到这种福报的。佛呼叫他而问说:“你看尼拘陀树的高度有多少呢?”他回答说:“高四五里,每年结果实几万斛。”佛又问果核的大小,他回答说:“只是像芥菜子那么大。”(这种树天竺国有)佛说:“地是无心的东西,一粒芥菜子尚且能够每年收获几万斛果实,何况人是有心的东西,能够至诚地供奉一钵饭给如来呢?”夫妇二人于是心开意解。末世薄福的人,眼光非常短浅,听到“五里铜盆”的说法,哪会不起上面所说“一钵饭的福报”的疑惑呢?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舍卫国有一个贫穷人家,布施一穗葡萄给比丘,比丘说:“你已经有一个月的布施了。”穷人说:“我只是布施一穗而已,为什么说布施一个月了呢?”比丘说:“这一穗葡萄,一个月前就已经有了布施的念头,念念都不间断,这不是布施一个月了是什么呢?”

【按】布施的事情或许可以偶尔中断,但是布施的心念不能片刻中断,必定要让它念念相续,才能培植菩提种子。

⊙供养庵院一钵饭,使人得益最多,使得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能天天供养三宝。

 指上植福【譬喻经】

  从前有一位长者叫阿鸠留,他不相信有后世。有一天经过险路,三四天看不到水草,正当快要饿死时遇到一位树神,于是告诉他非常饥渴;树神就从手指端变化出饮食,来救助长者和他的同伴。长者就问:“您有什么福德,手指能够如此呢?”神说:“我在迦叶佛时,本来是个穷人,一直是在城门磨镜,看见沙门乞食,一定举起右手指,指示他们有斋饭的地方。一直都是这样做,所以今生受用都依靠这根手指。”长者心有所悟,从此大修布施,每天供养很多僧人,后来生到第二层天,做了散花天人。

【按】没有智慧的人,有财不能修福;有智慧的人,无财也能修福。若能够学习树神的手指头,那么他人的钱财都可以为我所用。用手指头替人指路,福田从手而广大;赞叹劝勉,福田从口而广大;奔走效力,福田从脚而广大。看看自己的耳目手足,没有不可以修福的。佛法利益一切众生,真是广大无边,凡夫哪里有这种智慧!

 身小声宏【贤愚因缘经】

  波斯匿王带兵经过祇洹时,听到一位比丘诵经,声音非常美妙,就顶礼佛陀说:“希望与诵经比丘相见,布施十万钱。”佛说:“必须先给钱,然后才能见面。国王如果先见他,绝对不会布施钱财。”国王就布施给他。而后看见这位比丘外貌非常丑陋,又非常矮小,果然生起后悔的心理,就请问佛其中的因缘。佛说:“迦叶佛涅槃之后,当时有一个国王建立一座塔庙,四个臣子督工,其中一个懈怠,国王责备他,他就很气愤地说:‘这座塔太大,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盖成呢?’就因为这一句怨言,五百世中身体非常短小。工程完成之后,他顺便布施一个宝铃放在塔里,所以五百世中声音非常美妙。”

【按】六根所造的因,善恶互相交替,因此所得到的果报,苦乐互相依附。从前有人住在海上的山内,看见一人发出不寻常的光芒,面貌端庄,以天乐自我娱乐,只是他的嘴就像猪口。问他原因,原来前世是个修福的人,只因无故犯下口过,常说淫秽的话罢了!唉,因果可畏啊!

 十粒除贫【法苑珠林】

  隋朝终南山的释普安是个圣僧,所到之处,人们就聚集过来,争相设斋供养。有一天来到大万村,有个田遗生的人家徒四壁,四个女儿衣不蔽体。长女名叫华严,年纪已经二十岁,看看家里没有一点物品,只有二尺粗布,悲伤家中穷得没有一点东西,无法修福,仰头看着屋顶而悲伤,偶然看见屋梁上的孔隙中有一团杂乱的谷子,取下来一看,找到十粒黄色的谷子。磨去秕糠,连同粗布,打算要布施圣僧,却又看到自己没有衣服可穿,不能够出门,就在黑夜里爬行前往,把布远远地丢进僧房,而将十粒谷子亲手放进饭桶内,默默祈祷说:“我因为前世悭贪,今世才受到苦报,今在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之物供养僧众。如果我的贫穷业报从今天起已经完结,愿炊具中所炊的饭都变成黄色。”于是才含着泪水回家。第二天早晨,僧人看见炊具中所煮的五石米饭,颜色都变成黄色,不久就查知它的原因,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爱好仁义的人士,各自以财物救济她。后来这位女子就出家学道。

【按】虽然只是二尺布、十粒谷子而已,但就田氏女来说,则是竭尽一切来布施了,前世的业报怎能不从此随之消除呢?

  >>续载中……

 
心得交流:eh15305同学的学佛心得
 

标题:情执生起的时候

为何近日来心里多起了一念,为何这一念有这么强烈,为何这一念让我不得安静,我从内心中寻寻觅觅。哦,原来是情执的生起,情执像一条无形的绳子,系住我的心,牵引我的念,拖着我到另一个地方,一个我曾起心向往的地方。远方的影子不断地在我心中起伏,远方的境相在心中不断的浮现,啊,那是多么美好的地方,还有可爱和蔼的人儿。天是那么的高,地是那么的远,真的是一边的相思,或会两头生愁,如是何时了。

  生活中的烦恼已经够受了,现在又多曾了妄想,洗洗染染,如是何时能显清净心。虽说见色生心,人之常情,但于佛弟子来说是心受境转,诚是自心不定。这才知道,学佛一年,佛在身边;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如云烟!如是者正信弟子夫?

  我自问佛祖:佛啊佛,我念的您为何老是不见,我不念的她却老是浮现?为何老是生妄念!是啊,色即是空,一切都是缘起,缘和、缘灭,不可攀,只能随,不可逆,只可顺。情执就是枷锁,放下便是自在。无缘的空想就是妄念,妄念就会障碍真心,失去真心难得正道,自性不显谈何清净。一切妄念都是梦幻泡影,一切法由心想生,老实修持想佛念佛才是正道。

  (文章来源“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问:诵《地藏经》时看到许多无形众生在旁边,诵经完毕后,就会向我们索取食物。但是我们施食后,众生仍不愿离去,请问这种情形应该如何应对为妥?

答:施食之后还找你,不肯离去,大概你施食的太少,他还没吃饱;如果他满足了,他就会离开。另外一个就是施食不如法,你虽然施食,他并没有真正得到,做这些佛事专门超度鬼神的,所供养的食品都要打开,像罐头,纸包食品,你不打开他就吃不到。要诚心诚意去供养他,一切能够如理如法,鬼神是不会找麻烦的。找麻烦总是有原因的,自己要认真检讨,有哪些地方不如法,好好的改进。对鬼神最重要的,跟对人一样要真诚恭敬,要尊重他们。

问:弟子前妻留下泰国一个佛子(鬼仔),请问应如何处理?

答:前妻的冤亲债主如果不走,还留在你家,那可能是与你们家里有关系,这个要谈条件,要超度他。通常你跟他商量,问他叫什么名字?过去生在人间是哪里人?什么原因找到这里来?需要怎样超度他?或者是诵经、或者是拜忏、或者是念佛给他超度,他要是得到超度,他也会感激,他会离开。

问:请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与当时的菩萨、阿罗汉,身份暴露了还不走?

答:如果你今天修证,你能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放下,你就证得阿罗汉。你可以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什么时候走那是随你意,你想走真走得了,你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所以这个情形不一样。如果现在是应化再来的,身份一般不暴露,为什么?暴露之后麻烦就来了。哪个人不来拜你?你还能修行吗?还有避免冒充的,冒充佛菩萨的人很多,给人说我是什么佛再来,什么菩萨再来的,目的是叫你来拜,叫你来送供养。所以佛这个制度一立定就不能冒充,你暴露身份你就得走,你要不走就是假的。这对于正法的维护产生很大的效果。

  如果佛没有这个措施,妖魔鬼怪都来冒充佛菩萨,整个佛法就乱掉了,众生想学佛学不到,在这里苦死了,所以有这么个规定。真的是菩萨再来的,就是人家晓得了,他也决定不承认。印光大师,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的,他老人家在往生之前四年,身份暴露了。但是没有人知道,只有一个念初中的女孩子。她梦到观世音菩萨托梦,说大势至菩萨在这个地方,告诉她,印光大师就是的。以后他们全家人到印光法师那儿去拜他,就说出这个梦,印光法师把她狠骂一顿,“决定不能说,你要说了,以后你就不要再见我”。

  所以一直到印光法师走了,往生了,才说出来,这是正确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细心去观察印光大师一生的行持,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的很像,你愈去思惟就愈像,真的像大势至菩萨。所以身份暴露还要炫耀,那决定是妖魔外道,决定不是真的。

  (节录自21-343学佛答问)

 
净空老和尚网路直播台
 

◎净空老和尚最近讲演资讯,详细内容请参考网路直播台CN镜像站)。

 
法宝流通
 

◎净空法师讲演音带、DVD及书籍,皆免费结缘,请就近向各地净宗学会索取。
◎台湾地区同修索取法宝,请至“华藏净宗学会弘化网-法宝结缘”。
◎大陆同修若欲索取 净空法师讲演带及法宝,请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联络:[email protected]

 
信息交流
 

◎诚邀全世界各净宗学会提供贵会的佛事活动消息,利用敝刊为世界佛教徒提供学佛信息。请寄[email protected]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成立缘起:我们常常收到各地网路同修来信,皆言及虽有心学佛,却不知从何学起,应如何听经学习。又 净空老和尚的讲演有大小性相,各个宗派的经论典籍,法海深广,初学者不知修学之次第,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以故学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终惰,退悔初心,实为可惜!今佛陀教育网路学院之成立,正是针对上述缘由,将现有网路的文字(教材)与影音(讲演画面)合为一体,如同“网路电视台”,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于学佛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路修学环境。网路学院一切课程之排列,皆是以 净空老和尚为澳洲净宗学院所订之课程,从初级到高级,从本科到专科的修学次第,也是为实现澳洲净宗学院将来能真正达到远距教学的前哨站。今日社会是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的时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扬妙法,阐释正教,令佛法传递无远弗届,才将进一步利益更多学人,将般若文海遍及环宇,使一切有缘众生得佛正法薰习之机会。若有心想修学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参观访问。

净空法师英文网站网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网站主要以配合 净空法师的和平之旅,同时接引国外众生认识佛教。提供 净空法师多元文化理念及国际参访等相关资讯。敬请诸位同修将此网址广为流通给外国同修,让他们更有机缘认识佛教,功德无量!

净空法师专集大陆镜像站网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记忆。大陆地区同修可以就近访问这个网站。若同修于浏览中有发现任何问题,欢迎来信告知,请至[email protected]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佛陀教育杂志由华藏净宗学会网路讲记组恭制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四段333之1号2楼  电话 : (8862) 2754-717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