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 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

 
 

海贤老和尚说念佛、成佛是大事,
其他都是假的,所以要统统放下。

 
 
   
  本期专栏:三皈传授(二)
  本期内容简介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90)
  印光大师开示:明对治习气
  伦理道德:中华传统家庭的特色,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30)
  心得交流:eh15305同学的学佛心得
  答疑解惑
  网路讲座:净空老和尚网路首播
  法宝流通
  信息交流
.
我要订阅/取消 杂志下载 学佛问题 2017.3.1 星期三 Vol. 465
 
本期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如下:

  真正佛弟子就一生尽形寿我们要受持三皈,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要接受佛觉正净的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请看本期专栏

  ‘持此义以为人,则能胸襟旷达,不惹烦恼,而得自在。亦知谨言慎行,不错因果,而无挂碍矣。’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

最新讯息:严正声明FacebookMP4及MP3下载

  目前发现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费信箱,会被isp当作广告信挡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请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无收杂志建议使用其他Email信箱订阅,谢谢!

 
本期专栏:三皈传授(二)
 
 

  (二)形相三宝亦重要

  除了自性三宝之外,还有形相上的三宝。佛像是佛宝,经典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如果没有形相的三宝,佛教育在世间不能推行,一定会消失。佛教育要靠形相三宝才能在世间建立,才能帮助一切大众。所以形相三宝有很高的价值,使佛教育能普遍推行在世间。因此我们对形相三宝一定要尊重,一定要维护。

  真正佛弟子就一生尽形寿我们要受持三皈,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要接受佛觉正净的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像诸佛菩萨一样,在这个社会上做个好人,佛菩萨是最好的人,没有一点瑕疵的人,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但是,凡夫总要找个形象的依靠,没有形象的依靠太空洞了,觉正净太空洞了,那我们在形象里面也找个代表。

  1.阿弥陀佛代表佛宝

  皈依佛,我们找阿弥陀佛做代表,我们就依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用释迦牟尼佛来做代表?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我们皈依阿弥陀佛,很听话!释迦牟尼佛欢喜。如果我们皈依释迦牟尼佛,不皈依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就很难过,这个孩子不听话。不听话,就没法子了,没法子教,所以我们用阿弥陀佛代表佛宝。

  2.净土三经代表法宝

用什么来代表法宝?我们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这两部经来代表法宝。“净土三经”还有一部《观无量寿佛经》,看个几遍就可以了,很难修。我们的学习还是依《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两部经同时学可以,学一种也可以,我们就依靠这一部经,一生就依靠这部经。古大德教我们学习的方法,念一遍经,念一千声佛号,可以用这个方法做早晚课。其他一切的仪规、形式都可以不要,专修净业。

  3.普敬僧宝

  讲到“僧”宝,所有一切出家人都是僧,都是我的皈依处,这就对了。出家人他戒行清净,他是个好出家人,依教修行证果的,我依靠他;他是个破戒的出家人,我也依靠他,这是怎么回事?就是说:他做的如法,我们跟他学;他做的不如法,我们反省,我们不能跟他学,他来提醒我们。所以一个从正面教导我们,一个从反面教导我们,对我们都有利,关键在我们会不会学,“会学”比什么都重要。

  4.心保持觉正净非常重要

  务必让自己心地清净,清净心就没有分别。不是不明了,不明了就变成白痴,哪里是佛弟子!一切都明了,绝不放在心上,心地清净。你问我,这个人善、那个人恶,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没有问我的时候,我心里头一尘不染,一切都是平等的。你问我,我给你分别;你不问我,我的心境完全平等,这是佛菩萨,这是觉悟的人。永远保持自己心地的觉正净,这个就在菩提大道当中,这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总的方向。八万四千法门,那是达到总目标的方法。方法尽管不同,方向相同、目标相同,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要有分别、执着。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心就被染污,就不清净,也就不平等,也就不会觉悟了。决定不可以放在心上,让自己的心永远保持觉正净,这是非常重要。

  二、分说“三皈”

  (一)皈依佛

  1.皈依自性觉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久远劫以来,在六道里轮转,实在讲无依无靠,这是非常的可怜,这也是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今天遇到好老师了,老师教给我们,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什么?依靠自性觉,我们自性本来觉。所以皈依佛,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土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统统是自性佛。所以我们皈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觉,佛就是觉的意思。从今天起,我们要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事、对物,要觉悟,决定不能迷惑,觉而不迷,就是真的皈依了。如果我们皈依佛了,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颠三倒四,也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这种皈依是有名无实,是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是皈依自性觉。

  从妄想、分别回头,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回头,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皈依佛”。

  “觉”的反面是迷惑。我们今天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生活、工作、应酬之中,常常犯过错。佛菩萨是明白人,佛菩萨了解其中的关系,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菩萨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没有错误,这确实可以做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佛菩萨代表自性,我们要依佛菩萨的大觉。
   从迷回头,依觉,这叫“皈依佛”。而不是说“皈依佛”,佛是我的依靠了,我有什么苦难,佛菩萨就来帮助我、保佑我,这种想法错了。世间谚语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怎么会保佑你!哪有这种道理!我们要想得幸福美满,家庭、事业,样样顺利,就要照佛的话去做。

  2.佛像代表觉

  我们为什么供养佛菩萨形像?提醒自己,看到佛像就提醒自己要利人利己,这就觉了。佛像代表“觉”,决定不干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如果有个老师再好,天天跟你说“你要做好人,不要损人利己”,你天天听这个话,听了讨厌,听烦了,不爱听了,你生烦恼。塑一尊佛菩萨的像,雕塑那么美,你愈看愈欢喜,这个好。用佛像提醒自己,这就是佛菩萨真正保佑你。

  佛菩萨是一切众生的榜样和表率,供养佛像有两个意思:

  (1)佛像表不忘本

  这样圆满的教学,这样美好的教育,释迦牟尼佛创办的,我们供养他的形像就像中国人供祖先牌位一样,我们对很远的老祖宗念念不忘,不忘本。千百年的祖先都不忘,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如何提倡孝道?祭祀祖先是提倡孝道方法,这一条很重要。儒家教学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的教学也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亲尊师。

  佛法是师道。过去读书人供养孔夫子的牌位,夫子去我们两千多年,这是中国第一个办教育的老师,我们不忘他,所以眼前的老师我们非常尊重,我们怎能背弃老师的教诲!我们供养佛像,供养菩萨像,菩萨是我们的同学,是我们的学长。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他们有成就,他们可以做我们修学的模范,做学生的模范。所以供养佛像的意思是不忘本,返本报始。这第一个意思。

  (2)佛像表见贤思齐

  佛是人修成的,佛的生活层次提升了,我们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提升。佛是究竟圆满智慧的人,我们也希望自己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这是供养佛像的第二个意思。

  3.寺院道场大殿供佛表法意义

  如果我们看到寺院道场大殿上所供奉的佛像,就知道它代表实质。通常供养佛像是供一佛二菩萨。佛像代表本体,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体起用。所以佛没有言说,心性没有话说的。从体起用就能现相,就能说法。现相、说法再多,总不出两大类,一个是智慧(解),一个是慈悲(行)。“行”是慈悲,“解”是智慧。解行是一,解行不二。这就是佛像代表的意义。

  种种庄严都是表法的。在佛像前供花、供果,花是不是给他看的?果给他吃的?我天天好花供养,三德六味供养,佛菩萨就要保佑我。这是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以为每天贿赂一点,他就要来保佑我们。这不但没福,还造作了重罪。用这种心态对佛菩萨,对待一切人,这是错误的。佛菩萨是教导我们。

  总之我们归依之后,以后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会用觉悟的心,就不再迷了。我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而且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这叫归依佛。

  >>续载中……

  ——恭录自上净下空老和尚历次讲演的《三皈传授》及《认识佛教》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90)
 

18.持此义以为人,则能胸襟旷达,不惹烦恼,而得自在。亦知谨言慎行,不错因果,而无挂碍矣。

  ‘持此义以为人,则能胸襟旷达,不惹烦恼,而得自在。亦知谨言慎行,不错因果,而无挂碍矣。’“持此义”,我们这一生作人,守住《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当然胸襟大,心量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种心量多么广大!心量一大,就没有烦恼了。烦恼从妄想、执着生的。放下妄想、执着,心地清净广大,就与虚空一样,真自在,真快乐。此法好,烦恼不要着意去断,自自然然就脱落了。此是高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方是自己真实的受用。

  我们还没有往生,身体还在人间,还要与迷惑颠倒的人打成一片,过日子用什么态度?“谨言慎行”。“谨言慎行”就“恒顺众生”。不仅言语谨慎,起心动念、一切行为造作,都要谨慎。谨慎就是守规矩、守法,绝不犯法、绝不违规。国家的宪法、地方的法规,乃至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等,我们都遵守、都尊重,自然与社会大众能和睦相处。

  虽然恒顺众生,然“不错因果”,此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会把因果搞错;有智慧,决定不错因果。自己的心善、行善,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自然不错因果。如此,生活就没有挂碍。“无挂碍”就是身心自在、快乐幸福,一生中受用不尽。由此可知,佛经不是随便说的,不是谈玄说妙;而是很实用的,它确实可以落实在实际生活中。你懂得《金刚经》,就会作人。

19.持此义以处世,则知万事皆空,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亦知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持此义以处世,则知万事皆空,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亦知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此是讲“处世”,我们的行持,要适合于现代环境的生活。我们要用《金刚经》的原理原则处世。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些话要牢牢记住,并应用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上。如何才是用上?用佛门的术语讲即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是知道“万法皆空”。知道万法皆空,就不会在一切法里起分别执着。别人执着,我不执着;别人分别、我不分别。我在社会上,自在得很!你执着,我随顺你执着;你分别,我随顺你分别,即是恒顺众生。虽然随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亦即“不错因果”,清楚明了,决定不迷惑、不染着。

  境界转不过来,原因是众生迷得太深。种种想法、看法、做法,后来的果报会带来很多苦难。我们劝告他,他不听;向他解释,他说我们清规太多,不能接受。那怎么办?“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修行人要超越。我常讲“照”,我们在此世间,要作个看戏的人,不要作演戏的人。演戏很辛苦,看戏则自在。那些人演戏?有分别执着之人。他们的日子有苦有乐。他演他的戏,我看我的戏,方能得自在。

  佛菩萨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就是看戏。中国俗话常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何以能清?因为他没有利害得失,对因果看得很清楚。当局者有利害关系,所以他想的、看的,皆有错误,有偏差。唯有局外人清楚,我们学佛要作局外人。这个“局”是指六道轮回。我们必须有能力身在六道,而心超越六道。在世间而超越世间,那才自在!有没有办法?有。用什么办法?金刚般若波罗蜜,能帮助我们在世间而超越世间,得大自在。
“亦知人情世态,纷纭往复”。这个世间,因因果果,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安危苦乐”是众生相。菩萨随顺,随遇而安,因为他不着相。众生在苦中,真有苦受;菩萨在境界里不受苦。众生在顺境里有乐受,菩萨在顺境里,没有感觉得快乐。菩萨的心永远清净,永远平等。苦乐忧喜舍,起伏波浪不平等,那是众生心,佛菩萨心是平等的。

  平常自己家里供养佛,供养具很多、很庄严。供养具里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清水,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水清净、平等,看到这杯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表这个意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在极不清净的环境里修清净心;在极不平等里修平等心,方是功夫,方是修行。菩萨“随遇而安”,道理在此。

20.持此义以当大任、作大事,以不着相故,事来即应。心神泰然,不为所动,条理秩然,头头是道。世出世法,一切尽摄,事事奉持,时时皆修,在在受用,处处皆是佛法也。

  ‘持此义以当大任、做大事,以不着相故,事来即应。心神泰然,不为所动,条理秩然,头头是道’。至此是一小段。世间人由于过去生中积德修善,此生得大福报。得大福报的人在世间,多半是领袖人物,统理大众的,指挥很多人。大则如总统,管理一个国家的国民;小则是公司的老板,员工几百人、几千人。无论大事业、小事业,总而言之,皆是领袖人物。不仅为自己一人,还要为此团体中每一分子的生活、前途着想,责任重大,即是“当大任、做大事”。

  如果能应用《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一定是非常成功的领袖,会得到群众的拥护与爱戴,建功立业。因为‘以不着相故’,则心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用此心统理大众,确实能令众生心服口服,听从指导,而自己则身心自在。事来了,有智慧,会应付得恰到好处;事情过去了,身心泰然。

  “不为所动”。不管怎样烦乱的事,心清净,绝不为它所动;反而“条理秩然,头头是道”。再累、再乱的事,到他面前都清清楚楚,有条不紊,此是金刚般若用在办事上。无论大事、小事,人只要有金刚般若,就快乐自在。
‘世出世法,一切尽摄’。我们从此段经文里细心体会,确实世间法作人处世,当大任、做大事,离不开般若波罗蜜。出世间法,从小乘须陀洹至一切大乘圆教,乃至如来果位,也离不开金刚般若波罗蜜。一切尽摄!

  ‘事事奉持,时时皆修’。金刚般若波罗蜜即是穿衣、吃饭、工作、处世、待人、接物,没有一件事不是。世尊在开经时为我们显示“入舍卫大城乞食”,即是出家人每天的工作;“着衣持钵”是生活,点点滴滴显示圆满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佛不仅会讲,实际上,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心行。佛不欺骗人。金刚般若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性德自然之流露。凡夫迷失了自性,障碍了性德,所表现的是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也真的在生活上、工作上、处世、待人、接物上,表现无遗,烦恼无边。我们过的是苦日子,恰恰与金刚般若相反,是故要知道“一切尽摄,事事奉持”,事事皆显示圆满的般若波罗蜜;“时时皆修”,一分一秒都没有离开。

  ‘在在受用,处处皆是佛法也’。佛法在那里?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迷了,就无有一法是佛法;觉悟了,无有一法不是佛法。问题就在迷悟之间。“无住生心”,即是觉悟之相。“妄想执着”,则是迷惑之相。我们在这个总纲领、总原则上,时时刻刻检讨自己,反问自己,何以又起分别执着!

  一个人常知道自己迷,他就不迷了。迷的人不知道自己迷。知道自己迷的人就快要开悟,就有回头的可能。我们今天不求别的,就求时常觉得自己迷,知道迷在那里,即是开始觉悟了。由是可知,金刚般若不能不学,金刚般若对于我们此生,关系太大太大了。即使不学佛,不求往生,我们也应希望过幸福快乐美满的一生。若想达此目标,此经的确帮得上忙,而且很容易让人满愿。如果用此经帮助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不仅往生,而且品位高高。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师开示:明对治习气
 

  三障者,即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即无明,亦名为惑。即是于理不明,即贪瞋痴也。妄起各种不顺理之心念。欲灭各种不顺理之心念,先须了知世间一切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三毒,无由而起矣。见三编与谢融脱书。业即由贪瞋痴烦恼之心,所作之杀盗淫等恶事,故名为业。其业已成,则将来必定要受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途恶报也。(三)复宁德晋书

 
伦理道德:中华传统家庭的特色,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
 

  中国人是最懂得家教的,从小就把小孩教好,读书明理,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不会违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家对中国这个族群、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做出伟大的贡献。所以中国人,所谓离乡背井,离开家乡到外面工作,年岁大了,退休了,一定是回老家,叫落叶归根。为什么?家养老。中国人把一生享福放在晚年,退休之后,晚年是人生享福的一段时期。你看童年就严加管教,没自由,不像外国小孩活活泼泼。中国人要把小孩教得规规矩矩,像小大人一样,他懂事、懂理,好好把书读好。少壮,为社会付出。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观念,有家的观念,一生是为家而活着的,为家而存在的,所以他心量大。

  一个家庭通常是五代同堂,实际上不止五代,总有六、七代,五代从自己数是往上看,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下面自己还有儿子、孙子。这种大家庭往后不可能再出现了,所以我们就期望着,现在社会里头各种不同的社团,取代中国家庭的那种精神。果然能够取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还会出现千年盛世。把家道、家规、家学、家业、家风,由社团来继承下去,能行得通。能不能做得好,全靠教育,要恢复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社会这些团体,不同的团体,才能够继承中国传统的家道。这是中国这个族群里面的特色,中华传统的特色,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六一集)2013/4/11 档名:02-040-0261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30)
 

清朝昆山周梦颜安士氏述/民国蓬岛思尼子新译

正直代天行化。

【发明】正就是没有邪念,直就是没有弯曲。这本来就是天之所以叫做天的道理所在。一个人只要能够正直,就是顺应上天的教化,哪里一定要身居官职来管理百姓呢?如果要代天行化,就非得拥有权势不可。

⊙代天行化,就是帮助天地间的教化与培育,加入天地化育万物的一种人,着力在这个“行”字。这个“行”字当中,就有经营谋划、因时制宜的作用。玩味下面“慈祥为国救民”这一句,那么代天行化好像只是就卿相而说的。

⊙在世聪明正直,死后必定做神明,这是一定的道理。就世俗来说,这是超升;如果是明眼人看来,这是堕落。因为世俗人只看见第二世,不能看见第三世罢了!因为既然做了神明,必定会享受血食;一享受血食,就会堕落地狱、畜生,这简直是一眨眼或一口气之间的事情。必须在代天行化时,看破做神的危险,努力念佛求生净土,来端正前进的方向;时时发度生大愿,来稳定往生基础,才能免除走错路途的牵累。

⊙天天希望人们行善的是上天,惟恐人们造恶的也是上天。愚痴的人只看见开阔辽远的天,说它是轻清的气体,哪里知道实在是有一个主宰,像四王天、忉利天,每天都在考察人间的善恶呢?这是不容许取代的呀!

【下附征事】

 检校善恶【立世阿毗昙论】

  帝释天王将到善法堂,许多天神都恭敬围绕。进入善法堂,帝释升上狮子座,左右各坐十六天王,其他天神依次而坐。有两位太子,一个叫旃檀,另一个叫修毗罗,是忉利天的两大将军,又坐在三十二天王的两边。四大天王靠着四门而坐。这时,四大天王把人间的善恶上奏给帝释知道。如果世间人受持五戒、八戒,以及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的人很多,帝释就会很高兴,认为将来生天的人会很多,生阿修罗的人就少;否则就忧愁不乐。因此,在每月六斋、十斋的日子,会派遣飞天神将巡游世间,广泛地考察善恶。

【按】世俗人说玉皇大帝有时会降临人间,这是错误的说法。天人看人间非常污秽,离开地面百由旬以外就臭得难以靠近;那些到人间巡视的,只是有福报的鬼神罢了!但是赏善罚恶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误。至于夜摩、兜率天以上,那些天人更加尊贵,并不理会世间的俗务。

  >>续载中……

 
心得交流:eh15305同学的学佛心得
 

标题:生命是永恒的

  个把月前,末学在念佛中突然跳进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不断地闪烁在末学的佛号中挥之不去。末学干脆停止念佛随顺这个念头,原来是末学以前最喜欢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一个情节。这个情节的主线就是李元芳遭人暗算落水,后被她人救起后失忆的环节。为何这个情节会这么强烈围绕着末学的脑海呢?于是末学便忆想此中的细节,原来是李元芳失忆后的一系列行为。初,末学还没察觉到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但脑海里却不断反复出现他“失忆”的过程。

  “李某”被救失忆后,忘记了过去的一切,重新生活在新记忆的环境中,且忘记自己本来是李元芳反而肯定了自己是“水生”(被救后的新名字),于是他以水生为自我。后来,他以前的同事找到他,大家都告诉他是李元芳,是大将军,是狄大人的护卫,并且拿着他以前使用过的东西还给他,但他都不信,还觉得他们都想欺骗他。不管人们怎样以事实描述他的过去,然而“水生”都无动于衷,全盘否定,甚至还怀疑这些劝说他的人的用心。他过去最为敬重的狄大人为他解说他的过去,“李”为了眼前的“爱”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差点伤害了他过去的恩人狄大人。“李”虽然失忆,但他个人的习气和武艺却依然如旧,就是死不承认他的过去。

  于是末学设想,如果有一位智者对末学说:你的前生是这样的或那样的话。或许末学是不会相信的,甚至还认为此人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另有所谋。这就像“李”的行为那样。这是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表现,也是不相信智者之言或三世因缘的普遍心理,此中反映出人的“自我感性”极强,甚至是刚强难化的。于是末学想,如果生命有连续的话,那么我今生的生活,难道不就是“失忆”之后的生活吗?那么人的生命真的是连续的吗?

  于是末学带着问题寻找老恩师的相关开示。老恩师在《大乘无量寿经》中明确开导:“生命是永恒的,不是一世的,有过去世、有未来世”,又开示:“我们要牢牢的记住。生命是永恒的,身体是短暂的,这总得要清楚”。通过老恩师的开示来观察李元芳失忆后的生活状态,回想我的人生,末学有点恍然大悟似的,这不就很明确的说明,我的今生不就是“失忆”之后的人生吗?只是不承认自己有过去而已!啊,原来是这样!

  “生命是永恒的”说明我们不仅有过去,而且还有未来。然末学就像“李”一样不恳切相信佛言和师劝。虽说也学佛,就是心中散漫,觉得有些事情还有明天可完成,这是多么颠倒啊。佛言“诸事无常”此乃是佛的法印之一,印祖重训晚辈要将:一个死字贴在额头,做今天会死之想;也难得上净下空老恩师开示时说:不要白来做人一趟。佛菩萨、祖师都苦口婆心告诫我等,生命是永恒的,只因受业力牵引起到转换而已,但却是连续的。虽然我们忘却了过去,但坚信佛言、师训,相信自己有过去甚至还受其决定了今生,同理,就是还要相信今生的修行决定会改变未来,虽然忘却了过去,但要坚信“生命是永恒的”,且今生将是转凡成圣的唯一机会,因此决不能“白来做人一趟”。

  净宗要义指出: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末学相信生命绝对是连续的,是永恒的。末学今生的就是“失忆”之后的生活。因此,末学要坚信今生虽受过去业力所牵,但今生却能改变未来,这就是生命连续的现状,今生也是能转凡成圣唯一时机。末学要听佛言师训,要珍惜时光,老实念佛,求得今生得度极乐净土,圆成佛道。

  上之所述,是末学一个念头过后的又一个念头,然末学认为这还是以一个自认的正知去代替、认识一个幻化的故事念头,于是末学认识到当下的“我”就是那个失忆后的“李元芳”。而后来的李元芳终于醒悟了,不仅肯定认知了他的过去,而且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爱护狄大人和他的伙伴们。

  (文章来源“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问:我是一名在校学生,几个月前学习强牛老居士推荐的“呼吸念佛”,觉得有一定收效。但不少人认为这个方法有问题,说呼吸念佛培养的是末那识念佛,并不是出于至心。虽然末那识念佛,心中还是妄念纷飞,起不到效果。请问呼吸念佛这个方法能不能用?念佛时妄念不断,是否妨碍效果?

答:念佛时妄念不断,初学的人都有这个现象。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真正在从前净土寺院里面修行,像印光大师灵岩山的道场,这是在中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净宗道场,念三年,一支香还会起三、五个妄念。哪有一开始念,妄念就没有了。怎么样对付妄念?妄念起来不要去理会它,你去理会它,妄念就又多了个妄念,这增长妄念。根本不去管它,把整个精神集中在佛号上,这样子妄念慢慢就少了。念到真正一个妄念不生,二、三十年的功夫都未必能做得到。

  妄念是我们无始劫来养成的习惯,它自然就生起来,你压也压不住。一定要知道长时间的熏修,慢慢的减少,这就好了。如果你能够检点我今年的妄念比去年少,这就有进步;如果想到今年跟去年差不多,甚至于今年妄念比去年还多,那你就不行,你就退步了。你要这样去想就对了,至于用什么方法也不一定,各人根性不相同。“呼吸念佛”也不是强牛居士发明的,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跟数息观连在一起。哪种方法对自己真的有效果,就是让自己妄念少,佛号能不间断,那就好。

问:很多人认为念佛时应当心中想着佛,如大势至菩萨说的,怀着一种“如子忆母”的思念心去念佛,方有效果。如果不忆念,只念佛号,或者是心念耳闻,只能做为除妄念、入定的一种方法。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答:学佛、学道,或者是古时候人求学,最重要的在师承。师承是跟一个老师学,你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容易成就。现在师承没有了,你学佛会听到许多的音声。音声纵然都是正确的,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正法,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么要学?众生有无量的根性,你没有无量的法门你就度不了无量的众生。可是你一定要晓得,你必须先成就自己,才能学无量法门。一开头就学无量法门,你的心是乱的,你的思想是乱的,你不能成就。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戒定慧,戒就是规矩,目的是要得定。念佛三昧就是定,《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就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这才能解决问题。

  你跟一个老师,跟一个人学,你就会有成就。一个老师教是一条路,两个老师两条路,两条路你怎么走法?三个老师,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要搞个十几个老师,你怎么办?你怎么会有成就?古人老师对学生要负责任,他一定帮助你把你带出来,从迷惑颠倒带到觉悟,破迷开悟;可是你要是有怀疑,对老师有怀疑,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非常不容易。

  李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放下、看破,看破、放下,真的是教我们放下。看破是智慧,帮助你放下,放下之后,又帮助你更深一层看破。以后我明白了,原来成佛之道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到等觉菩萨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放下,他就圆满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真放下了,就证阿罗汉果;再把分别放下,你就证菩萨果;最后再把妄想放下,就成佛。

  (节录自21-343学佛答问)

 
净空老和尚网路直播台
 

◎净空老和尚最近讲演资讯,详细内容请参考网路直播台CN镜像站)。

 
法宝流通
 

◎净空法师讲演音带、DVD及书籍,皆免费结缘,请就近向各地净宗学会索取。
◎台湾地区同修索取法宝,请至“华藏净宗学会弘化网-法宝结缘”。
◎大陆同修若欲索取 净空法师讲演带及法宝,请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联络:[email protected]

 
信息交流
 

◎诚邀全世界各净宗学会提供贵会的佛事活动消息,利用敝刊为世界佛教徒提供学佛信息。请寄[email protected]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成立缘起:我们常常收到各地网路同修来信,皆言及虽有心学佛,却不知从何学起,应如何听经学习。又 净空老和尚的讲演有大小性相,各个宗派的经论典籍,法海深广,初学者不知修学之次第,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以故学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终惰,退悔初心,实为可惜!今佛陀教育网路学院之成立,正是针对上述缘由,将现有网路的文字(教材)与影音(讲演画面)合为一体,如同“网路电视台”,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于学佛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路修学环境。网路学院一切课程之排列,皆是以 净空老和尚为澳洲净宗学院所订之课程,从初级到高级,从本科到专科的修学次第,也是为实现澳洲净宗学院将来能真正达到远距教学的前哨站。今日社会是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的时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扬妙法,阐释正教,令佛法传递无远弗届,才将进一步利益更多学人,将般若文海遍及环宇,使一切有缘众生得佛正法薰习之机会。若有心想修学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参观访问。

净空法师英文网站网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网站主要以配合 净空法师的和平之旅,同时接引国外众生认识佛教。提供 净空法师多元文化理念及国际参访等相关资讯。敬请诸位同修将此网址广为流通给外国同修,让他们更有机缘认识佛教,功德无量!

净空法师专集大陆镜像站网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记忆。大陆地区同修可以就近访问这个网站。若同修于浏览中有发现任何问题,欢迎来信告知,请至[email protected]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佛陀教育杂志由华藏净宗学会网路讲记组恭制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四段333之1号2楼  电话 : (8862) 2754-717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