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舉國孝養【雜寶藏經】
無量劫以前有個惡劣的國家,國名叫做棄老。那個國家有一條王法,凡是年紀大的老人都要驅逐。有一個大臣非常孝順,偷偷地造一個地室,把父親藏在裡面盡心供養。有一天,有個天神手裡提著兩條蛇問國王說:「若能分辨出兩條蛇的雌雄,我就保護你的國家平安,要不然就要消滅你的國家。」國王非常憂慮,訪遍朝廷所有官員,沒有人能夠知道。那個孝順的大臣偷偷地請問父親,父親說:「把牠們放到細軟的東西上,性情急躁的就是雄蛇,性情柔和的就是雌蛇。」大臣就用父親的話來答覆天神。
天神又問:「誰對於迷睡的人來說叫做清醒?誰對於清醒的人來說叫做迷睡?」大臣就問父親,父親說:「這說的是比丘,和凡夫相比,叫做清醒的人;若和羅漢相比,就叫做迷睡的人。」
天神指著國王的大象問有多重,大眾又很懊惱。大臣又回去問父親,父親說:「把大象放到船上,看船沉入水中的水位有多少,再用稱過的石頭放進船上,讓它和大象的水位相同,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
天神又問:「怎麼讓一捧水多過大海水呢?」大臣的父親傳話說:「如果能夠具備至誠心,以一捧水供養佛僧和父母,以及困境中的病人,所得到的福報就無量無邊。海水雖然很多,只不過是一劫而已。」
天神變成一個飢餓的人,瘦弱得只剩下皮包骨,而來問說:「世間飢餓的人有比我更悲慘的嗎?」大家都無法回答他。大臣父親說:「人如果吝嗇、貪婪、嫉妒,後世墮落在餓鬼道,百千萬年都聽不到水漿這個名詞;一舉一動,骨節就像火燒一樣。這種身出飢餓火焰的痛苦,應當超過你百千萬倍。」
天神又變化成一個人,手腳都被鐐銬,脖子又扣上枷鎖,身上出火,全身焦爛,而來問說:「世上有比我更苦的嗎?」大臣父親說:「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忤逆、陷害師長,誹謗三寶,後世墮落地獄中,一天一夜,萬死萬生,應當是比你悲慘百千萬倍。」
天神變化成一個女人,長相端正無比,而來問說:「世上有比我更美麗的嗎?」大臣父親說:「如果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喜歡布施、忍辱、精進、持戒,就會投生到天上,端正殊勝,超過你百千萬倍。拿你和他相比,就像是一隻瞎獼猴。」
天神取一根四面方正的旃檀木問說:「哪一頭是樹根,哪一頭是樹尾?」大臣父親說:「放進水裡,根自然在下面,尾端自然在上面。」
天神又以兩匹白母馬,體型顏色並沒有差別,而問說:「哪隻是母?哪隻是子?」大臣的父親說:「拿草給牠們吃,如果是母馬,必定會讓草給子馬吃。」
這樣的幾次發問,大臣父親都一一答覆。天神大為高興,就答應保護國土。這時國王大喜,而問大臣說:「是你自己知道的,或是別人教你的呢?」大臣就把實情稟告國王,國王就迎請他父親來供養,尊他為國師。大臣說:「國王應當普告天下,不准拋棄老人;如果有不孝的人,就要判處重罪。」從此惡法就消除了,人人都知道要孝養老人。
【按】佛說:「當時的父親就是我,當時的大臣就是舍利弗,當時的國王就是阿闍世王,當時的天神就是阿難。」
異香遠聞【法苑珠林】
唐朝的慈州刺史王千石,生性仁慈孝順,以沉著謹慎聞名,尤其精通佛典。貞觀六年,為父守喪,哀傷超過一般人。他親自為父親修造墳墓,並在墳墓左邊搭棚居住,每天晚上必定誦經,以增加父親的福報,那個地方常常聽到非常清脆的擊磬聲,幾里遠都能聞到奇妙的香氣。
【按】剛剛死去的人,神識昏迷不清,前面無法見到光明,張目望去不見任何同伴,四十九天內恐怖驚惶,痛苦無量,時時盼望陽世的親人為他修福救拔。所以,孝子慈孫不但要使父母的形體得到安葬,並且要使父母的神識有適宜的歸處。就像是桃李的果核,能夠不斷產生生機的是它的果仁,而不是殼。現在的人只知道接近父母的屍體和棺木時,必須非常地誠懇,不能夠欺騙,而對於父母的神識,反而不讓他有適宜的歸處,這難道不就是保護他的殼而拋棄他的果仁嗎?
出家報父【緇門崇行錄】
唐朝的謝某,父親以捕魚為業,不幸落水淹死。謝某想到父親殺業非常多,必然會墮落惡道,於是落髮出家為僧,法名師備,發憤修持苦行。有一天帶領僧眾下山,足部受傷流血,忽然大悟。後來夢見父親來道謝說:「我仰仗你出家修行明心見性的功德,現在已經生天了,所以特地來告訴你!」
【按】《賢愚因緣經》說:「就像有一百個盲人,有一個明醫能治好他們的眼睛,頓時就能見到光明;又有一百個犯人應該挖去眼睛,一個有能力的人能挽救他們的罪,讓他們不會失去眼睛。這兩個人的福報雖然無量,還比不上讓人出家及自己出家的功德宏大。」既然如此,那麼兒子能夠出家,父母因而生天,又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呢?
樹德資親【感應篇廣疏】
宋朝的朱壽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兒子。他的母親劉氏出身低微,在壽昌七歲的時候,父親鎮守雍地,把壽昌的母親嫁到民間。壽昌長大後非常思念母親,哀傷不已,就辭官找尋母親,走遍四方,歷盡艱苦。為報答母恩,刺血書寫《水懺》一部,刻印流通,日夜念誦不斷。後來走到同州,忽然和母親相遇,兩人相擁痛哭,感動了過路的行人。於是迎請母親回家孝養,又出來擔任司農少卿,士大夫為他作傳的非常多。
【按】刺血寫懺,晝夜念誦,多麼精誠,難怪能夠忽然遇到母親。但是《小學》(1)裡面反而把這件事省略了,這是什麼居心呢?
(1)學:這是南宋朱熹、劉子澄所編著的童蒙教材。書中滲入「人死如燈滅」的神滅論思想,以便達成滅佛私心,造成後世學人普遍不信因果報應,爭相毀謗佛教。因此,怎麼可能會將朱壽昌念誦佛經的感應事蹟記載進去呢?
樹德資親【感應篇廣疏】
福建的林承美,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守節撫養他。後來母親死了,承美日夜不停地哭泣,憂慮自己不能報答母恩。有一位禪師告訴他說:「孝子思親,痛哭是沒有用的,應當尋求怎樣報答的方法。俗話說:『作善事,親人就會得益;作惡事,親人就有憂患。』孩子想要報答親恩,惟有戒殺放生、廣積陰德,才能真正報答。」承美聽後有所省悟,發願戒殺放生,廣行善事。後來享年九十六歲,科第為閩中第一名。
【按】世上有善於盡孝的人,有不善於盡孝的人。我盡到自己的誠心,能夠使父母親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是善於盡孝的人;我盡到自己的誠心,卻無法使父母親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是不善於盡孝的人。如果說哭泣盡哀就叫做孝,縱使兩個眼睛淚流得像潰決的江河,對於父母親又有什麼利益呢?如果說身披衰麻就叫做孝,任你積麻成山,坐臥其中,對於父母親又有什麼利益呢?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原本就是作為人子所必定不可廢棄的常情,但要讓辛勞生養的父母得到真實的利益,那就要用禪師所說的方法,而不是只用這種表面的形式。
>>續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