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最後的一天,
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比念佛重要。

 
 
   
  本期專欄:圓(輪)的表法意義(上)
  本期內容簡介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99)
  印光大師開示:明對治習氣
  倫理道德:要在孝、敬、誠上用功夫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39)
  心得交流:ed22368同學的學佛心得
  答疑解惑
  網路講座:淨空老和尚網路首播
  法寶流通
  信息交流
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2017.7.15 星期六 Vol. 474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圓(輪)表空有不二,空是真空、有是妙有;又圓周是依圓心而有的,就是現在所謂物質是無中生有的。請看本期專欄

  『離心緣相,即是離念。「緣」指攀緣。心緣,即是起心動念。心若動念,必有所攀緣,便落於名字相矣。』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嚴正聲明Facebook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圓(輪)的表法意義(上)
 
 

  「法輪」是佛法裡面最常用的標誌。輪是什麼?是圓,這一個形相確實相當奧妙。

  圓的作用廣大無邊,今天世界科技的發展,從哪裡來的?都是從圓來的,離開了圓就恢復到原始的時代。

  圓一定有心,圓心;圓周就是從圓心來的,而圓心是個抽象概念。那麼,圓心到底有沒有?它確實有,但是它沒有痕跡。你要在圓心上點一點,那一點在顯微鏡下是很大的面積,那就不是點,幾何裡頭的點是抽象概念。點移動,這個線就出來了。點移動是線,線能看得見;線移動,那是面,那就更明顯;面移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立體,三度空間。單的面是兩度空間,面移動是三度空間,我們現在居住在三度空間裡面,這個空間的一切人事物,就像圓周。圓(輪)代表了體相用,體是空寂的,清淨寂滅,但是這個空不是無,它能生能現,現的是相。相是什麼?相是圓周。圓周不但是相,而且顯示出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太大了。

  以我們現前的科學技術來說,科技種種發明都離不了圓;這個輪轉動,帶動那個輪,再複雜的機器或者再簡單的機器都離不開輪,輪的作用就是永遠沒有止息的在運轉。而這個運轉裡面,還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周而復始,終始不斷」,這個現象表的意思很深很深。我們從中去體會,就能體會到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一、表宇宙人生真相

(一)真空妙有 空有不二

  圓(輪)表空有不二,空是真空、有是妙有;又圓周是依圓心而有的,就是現在所謂物質是無中生有的。不但物質是無中生有,精神也是無中生有,都是從真心生出來的。正如《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個色就是圓周,空就是圓心。所謂「真空不空」,這個空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的,它能夠生出有,無中生有,空中現色,圓心正顯示出這個意思;那現的相叫妙有,「妙有非有」。顯示出空有不二。

(二)清淨心能生智慧

  圓是代表「心法」,心要清淨,心要空虛,心裡頭不能有東西,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我們的心是空、靈,心是空,它就靈了,心要是有了東西就不靈。我們現在心裡拉拉雜雜的東西太多了,牽腸掛肚的太多了,所以心不靈了。要把心裡拉雜的東西統統清除掉,什麼都沒有,這個心就靈了,無量的智慧就生起來了。煩惱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煩惱愈多的人智慧愈少,所以,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執著,不可以有憂慮,不可以有牽掛,不可以有分別,統統都不能有,心就清淨了,清淨心就是健康的心理。

(三)動靜一如

  圓心不動,圓周是動的;圓心要動,圓就破壞了,就不成為圓,所以動中有不動,動跟不動是一體,不二。正所謂「不取於相,如如無動」,「不取」是不著相,相有沒有?有。有,不執著、不分別,在相上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對外,不取著。內怎麼樣?內不動心。不動心是什麼?不生分別、執著的心,不生分別、執著,就是離一切妄想執著,這個境界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四)本自具足 能生萬法

  真心在不動的時候,那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自具足」,這個話很抽象。它什麼都沒有,本自具足,什麼都沒有,它一樣也不缺,為什麼?遇到緣能生萬法,緣是什麼?緣是動的,起心動念那是緣。遇到這個緣,圓周就成了,而圓周大小是無量無邊,千變萬化。

(五)心動的後果

  1.智慧不生 煩惱重重

  心不動,還能辦事,還能解決問題嗎?能,心不動是智慧解決問題;心動是情識在解決問題,這一動就變成識了。情識解決問題會產生很多流弊,為什麼?他是迷,他不是覺,智慧解決問題決定沒有後遺症。所以佛菩薩是智慧解決問題,我們凡夫是情識解決問題,就是用感情、常識。感情本身就是問題,煩惱!知識是什麼?知識是所知障,全是煩惱習氣,沒有真智慧。

  2.心動即是「生死輪」

  心動了就叫妄心。這一動就有分別、就有執著,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這個我們通常講三心,三心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這是三個根本的妄心。妄想、分別、執著。阿賴耶是妄想,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
如果沒有妄念,它就是真心,它就是自性。它能現,能現為什麼會起變化?這個情形像水一樣,你看小池塘的水,水不動的時候,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四周圍的風景它照得清清楚楚,這就是見聞覺知起作用了。如果起了風有浪了,水就動了,動了,能不能照?也能照,照得怎麼樣?支離破碎,這個畫面不完整。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動的,照外面的時候,把外面景觀全部都破壞了,所以就產生很多錯誤的見解,不是真智慧。因為錯誤的見解,就會做出錯誤的事,就感受錯誤的果報。
錯誤的果報是什麼?六道三途。六道裡愈往下,心動得愈大,好像這個水波浪愈大,照的功能就越差;天道往上面去,波浪愈小,總是有波浪;沒有波浪,六道就沒有了。

  3.「動」與「不動」的差別

  凡夫是外面動了,裡面也動,統統都動了,這叫凡夫。二乘是什麼?二乘是裡面不動,外頭也不動,這就變成阿羅漢、辟支佛。二乘是內外都不動了,沒發菩提心。佛與菩薩是內不動,外面動,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我們要學什麼?外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內裡頭如如不能動。

(六)身動心不動身心最健康

  我們明白圓(輪)的道理,就懂得怎樣養生了,我們的身是物質,這個身體有形相;心在哪裡?心在形相裡頭。養生就是心要清淨,心要寂靜,身要運動,身動心不動。我們拜佛就能體會到,拜佛的時候,心裡一念不生,心清淨,身在運動。真能懂得這個道理,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現在人真顛倒了,不該動的他動,該動的他不動,心動身不動;不能有的,偏偏叫它有,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麻煩大了,心壞了。心主宰這個身,心理不健康,身就受連累,身體多病。心理要是健康,這個身決定不會生病。佛在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

  由上可知,圓才能夠真正顯示出不二法門:空有不二,虛實不二,心是虛的,圓周是實在的,是實的;理事不二,心是理,外面圓周是事;性相不二,心是性,外面圓周是相;迷悟不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動靜一如,染凈不二……圓是本性。自性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才藝、有圓滿的相好,樣樣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不能在上面加一點,加一點它就凸出來;也不能少一點,少一點它凹下去了。圓是達到究竟圓滿。我們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圓滿的性德不能現前。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智慧德能就現前。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恭錄自空老和尚講演集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99)
 

8.離心緣相,即是離念。「緣」指攀緣。心緣,即是起心動念。心若動念,必有所攀緣,便落於名字相矣。

  『離心緣相,即是離念。「緣」指攀緣。心緣,即是起心動念。心若動念,必有所攀緣,便落於名字相矣。』真的離心緣相,此人在一切法中,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有沒有境界相?有,照樣穿衣吃飯、工作、迎賓接客,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一再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作榜樣給人看。「說」是將道理、事實真相為人說清楚。如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是表演給我們看的,多自在。如果在一切法中依然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四相具足,決定是凡夫,決定繼續搞生死輪迴,逃不出三界。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惕。

  禪、教、密都要遵守這個原則。亦即是說,在一切法裡還起心動念,則修持都是假的。禪定,雖然沒能斷煩惱,功夫伏住了煩惱。真正得禪定的人,心裡沒有財、色、名、食、睡的念頭。能不起心、不動念,用定功將它伏住,並不是真的沒有。定功很深,這些念頭不起現行,這樣的功夫有沒有成就?沒有。將來往生,不過初禪天、二禪天而已,仍在三界之內。這功夫多難!我們能做得到嗎?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能不動心嗎?由此觀之,方知其它的法門難修。

  我們要得救,唯有靠阿彌陀佛,佛力加持,帶業往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照樣可以往生。念佛法門殊勝,就在於此。往生的條件:信、願、行,三資糧。真正相信、真正發願,要生極樂世界,要見阿彌陀佛。行就是念佛,當作一生中唯一的大事,二六時中,無論何時,心中有佛,其他的東西都放下了。其他的法門,心裡有佛都不行,都是障礙。念佛法門,心裡可以有阿彌陀佛,就容易多了。心裡什麼都沒有,太難!心裡有一樣東西取代一切妄念,那就容易多了。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道理在此。

9.《起信論》又云:「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此節論文,正此處之注腳也。

  『《起信論》又云:「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相待」就是相對的。染淨是相對的,大小也是相對的。所有一切法都是相對的,科學家早已發現相對論。凡夫確實生活在相對的世界之中。但相對不是真的,離開這邊,那邊就沒有;離開那邊,這邊也沒有,是相對建立的。不但六道,十法界都是相對建立的,是故虛幻不實,唯有一真法界方是真實的。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本」是根本。我們以為有物質、有精神。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沒這回事,物質、精神都是妄想,絕非事實「非色非心」。『非智非識』。色、心是所變的;智、識是能變的。所變的境界,沒有色心。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多,所變的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非色非心。如果諸位學一點法相唯識,就很容易明瞭。《百法》裡將心識都列在有為法。有為法包括心法、心所法,皆屬於心。色法屬於色。心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都是有為法。《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說明「非色非心」;全是從妄想變現出來的,不是事實。智與識是能變,就是妄想;色與心是所變。

  『非有非無』。「非有」,絕對沒有這個事實,當體即空。「非無」,有剎那的幻象。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不能說「無」;但是這些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能說「有」。「非有非無」,乃是事實真相。『畢竟不可說相』。此是真話。「相」既然不能說,更不能執著。『而有言說者』。釋迦牟尼佛不能說,而為我們說了四十九年;不能講,卻講了三百餘會。『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是故,佛在本經說,「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我們須體會如來說法之真實義,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在此。『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千經萬論,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乃至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之法,都是一個宗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無非教一切眾生離念而已!「離念」就會歸自性,歸於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實智」就是般若,是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由於心裡念著一切法,有牽掛,放不下,心方變成生滅心。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不能現前,可惜!『此節論文,正此處之注腳也』。江味農居士採《起信論》這一段話,作為《金剛經》此段的註解,註得好,講得實在透徹、明瞭。

10.「非識、非有、非無」,此三句,總謂一切諸法,不過彼此對待相形,雖似有而實無,當體皆空。

  『「非識、非有、非無」,此三句,總謂一切諸法,不過彼此對待相形,雖似有而實無,當體皆空。』此段文還是解釋。《起信論》說,「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將一切法的真相為我們說破,亦即是「諸法實相」。「總謂一切法」,不僅說世間一切法,出世間的一切法亦不例外。世出世間合起來講,就是佛法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六凡」是世間,「四聖」是出世間,一切法的實相確實是「彼此對待相形」。相待即是相對的,從見相對起,因為有見分這一邊,便產生相分的那一邊。假如對於事實真相還無法體會,可以用更淺的比喻說明。如想像,想是「見分」;一想就有相,即是「相分」。我們想一個人,心裡就現那個人的相,是相待相形建立的。我們想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相就現形。

  想是「見」這一邊;「相」是另外一邊。因為人有想,所以就有相。有定功的人,世間人講,有天眼通的人,你打妄想,他都知道。因為你妄想時現相,他能看到。你在想什麼,他都見到;你在夢裡幹什麼事,他也看到,因為夢中有相,夢也是妄想變現的。我們有身體,周邊的生活環境,森羅萬象,所有現象亦是從妄想變現的。離開妄想,就沒有一切法。此理很深,事情很複雜。

  《華嚴經》說,無量因緣,不是很單純的;但是總原則都是相對建立的。表面看好像存在,事實確實不存在,是故當體皆空。我們看到這些相明明存在,而沒有看到當體皆空,那是因為粗心大意,心裡的妄想執著,從來沒有間斷過。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沒間斷過,於是幻象就呈現在眼前。如果念頭斷了,現象就沒有了,如永嘉大師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什麼是「覺」?迷的念頭斷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妄想變現的,妄想是迷執;迷執沒有,現象就沒有。

  由此可知,只要有現象,自己就要知道,我的迷沒有斷,無明妄想沒斷。怎知沒斷?相現前,就沒斷;斷了,相就沒有了。自己有沒有破無明,有沒有斷妄想,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明對治習氣
 

  念佛,亦養氣調神之法,亦參本來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時紛亂,若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悉皆漸見消滅;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試念之,則覺得心中種種妄念皆現。若念之久久,自無此種妄念。其最初覺有妄念者,由於念佛之故,方顯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則不顯。譬如屋中,清淨無塵;窗孔中透進一線日光,其塵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淨。孔子慕堯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此常時憶念,與念佛何異?佛以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致成染汙。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洪名聖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顯現。(正)復馮不疚書

 
倫理道德:要在孝、敬、誠上用功夫
 

  人具足信心,你已經成就百分之九十,太重要了!這個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我們做事力度用不到點,偏了。你真正都通達明白了,我們這個力度用到點。要在孝字上用功夫,要在敬字上用功夫,要在誠字上用功夫。真誠的孝心,真誠的敬心,我們這個根紮得穩,成就就不可思議。這兩個字是大學問,講一輩子都講不盡。古人講到究竟處,有一絲毫的疏忽,有一絲毫的大意,都是不敬,都是不孝。心要細密,無微不至,方方面面都要想到,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這真不容易。小心翼翼,奉事父母,奉事師長。

  同樣一個道理,父母對兒女照顧真是無微不至,用心細密。兒女跟父母比,差遠了。一般人常說,如果能用照顧兒女那種細心、細緻對待父母,這是真正的孝。大孝,超過!對待父母的細心超過對待兒女,這是大孝,這真孝。現在這個世間,到哪裡去找這個人?我們如果不做出來,跟社會大眾講孝敬,他沒見過、沒聽說過,他聽了也點頭,但是懷疑,他也會說這是一般人做不到,自己也做不到。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一0四集)2013/1/3 檔名:02-040-0104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39)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廣行三教。

【發明】三教聖人都具有救世的心理,只是各家所採用的方法不相同罷了!儒家專講入世的事功,佛家專行出世的方法;道家表面上好像是出世,而實際上卻未曾出世。孔子、顏子雖然是聖人,但要藉著他們來驅除鬼妖,那就是迂腐;佛道雖然高超,但若要用來求取科第功名,那就是荒唐。這就是三教之所以有不得不分別清楚的情況。

☉人不是只用一種方法就能教化的,所以聖人教育必定分為三種。好像三大良醫,一個精通內科,一個精通外科,一個精通小兒科,醫術雖然不同,但治病目的都是一致。如果三個人都學同一種醫術,所救的人就不能廣泛。所以說,為善的方法不同,但同樣都是導歸於安定。

☉我曾經閱讀貴州銅仁府誌,知道銅仁的本名叫做「銅人」,因為當地有銅人山,所以就取這個名字。後來把「人」改為「仁」,而地和山都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山在大湖之中,山下都是水。曾經有一年大旱,只見山下的水全部乾涸,惟有三個大銅人,頭部頂著這座山,高高地矗立著,而這三個銅人恰好是穿著三教的服裝。我心裡想,這座山是天地開闢時就有了,那時還沒有三教的名號,而銅像又不是人力所鑄造的;於是我才了解,三教門庭本來就是自然形成,當時就存在的。何況帝君的德位超過人類之上,哪裡不知道孔子、顏子的大道已經成為世間的常道,卻一定要將其牽引,使之與佛道融合,用來訓誡讀書人呢?我又研究南閻浮提,名雖然是一個洲,但是當中國土很多。每一個國土各有聖賢主掌世間的教化,像孔子、老子這樣的聖人不計其數,只是在各國的姓名不同罷了!至於各國的書籍、法門,也有六十四種;現在儒生所讀的書,只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書,此外所見聞的知識能有多少呢?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經文、龍宮秘典的語言,不但沒有見過,就算見到了,反而會加以排斥,認為如果不這樣做,就不像是儒道;不僅從嘴裡講出來,而且還寫成書籍,無不橫加歪曲,大肆毀謗,全都是妄加測度,武斷而不能變通,固執己見,專顧自己的私心,養成拉攏同黨、排除異己的惡行。至於考察他們白天所做的,夜裡獨處時所想的,無非是爭名奪利,欺世害人;甚至於拉攏、巴結,賭博遊樂,無所不為。凡是儒家正心誠意的學問、濟世安民的道理,全部都不講求了。這只會損壞儒門的名望,哪能增進學術的光輝。帝君指示廣泛地推行三教,可以作為午夜警醒世人的鐘聲。

☉人能學習孔子,釋迦一定會高興;人能學習釋迦,孔子也一定會高興。如果一定要隨從自己的教派就高興,不隨從自己的教派就不高興,那就是奴隸投靠主人、士兵投靠將官的作法而已,哪裡是三教聖人的本意。

☉「廣行」這兩個字是就心地來講,而不是就行跡來說。人能修仁好義就是實行儒道,不一定要穿著青衿讀書、束著黑帶做官才算是儒士啊!人能明心見性就是修行佛道,不一定要剃掉須髮、穿著方袍才算是僧人啊!

☉不知變通的讀書人一聽到「廣」字,必定會譏嫌學問太雜,他不知道雜也是有所分別。例如天理(1)摻雜人欲(2),王道(3)摻雜霸術(4),米粟摻雜秕糠,這是絕對不能夠摻雜的。至於三教所說的道理,都是有益於身心的事。泰山不會嫌棄小小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滄海不會挑選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度。怎麼也會憂慮它雜呢?一個家庭之中,有食物、有衣服,有錢財、有寶物,有奴婢、有田園,這可以說是很雜了!但假使不這樣,這個家就必定不能算是富裕。若是論及肚子裡所吃的東西,那麼就有飯、有粥,有羹、有肉,有醋、有醬,有鹽、有梅,可說是雜亂極了!但假使不這樣,人必定不能肥胖。為什麼獨獨對於三教就產生懷疑呢?

 (1)天理:指人的善良本性。
 (2)人欲:個人的私欲。
 (3)王道:以德化人,施行仁政。
 (4)霸道:與王道背道而馳者。

【論廣行之益】

 助揚王化

  國家太平所依靠的辦法,不過就是「賞罰」這兩種。以嚴明的刑罰來輔助教化,這就必須廣行儒學。但賞罰所能達到的範圍,只不過是千百分之一罷了!如果要追究私底下所做的、念頭所想的,那麼即使家家有一位孔子,戶戶立一位皋陶(5),也是達不到的啊!所以世人怕國法,還不如畏懼上天的懲罰;因為國法是可以逃避的,而天罰卻無法逃避得了。若能夠廣行佛道二教,使因果學說在世上盛行,那麼世人心中自然有所畏懼,不敢胡作妄為,比起孔子作《春秋》,功勞不會比他還小。

 (5)皋陶:也稱「咎繇」,傳說為舜的臣子,掌管刑獄之事。

【按】南朝劉宋文帝對何尚之說:「范泰、謝靈運曾經說《六經》本來是為了濟世化俗,如果要尋求心性真諦,就必須以佛理作指南,使全國都受到佛法教化,朕就能輕而易舉地使天下太平呀!」何尚之說:「自從遷都渡江以來,王導、周顗、庾亮、謝安、戴逵、許珣、王蒙、郗超、王坦之,以及我的高祖兄弟,沒有不皈依三寶的。如果百家之鄉有一人持五戒,就會有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會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會去一惡,去一惡就能免除一個刑罰。一刑免除於家,那麼萬刑免除於國,陛下所說的輕而易舉使天下太平,這是真正可以做到的事。」那些後來的讀書人忌諱說到佛,只想靠君子小人四個字來輔助賞罰所達不到的事,我看這是他們學問過於不足了!

  >>續載中……

 
心得交流:ed22368同學的學佛心得
 

標題:修行人要時時想到別人,不為自己

  今天學習淨公老和尚九八年的早餐開示《修行人要時時想到別人,不為自己》很有感觸。在沒有接觸佛陀教育之前,弟子的確是一個心墮落在三惡道中卻還不自知,甚至還自以為很高尚的罪惡凡夫。多虧前些年生的那一場病給自己敲了警鐘,因此,真心感恩那一場病,讓自己從三惡道中回頭親近善知識。特別感恩的是尊敬的淨公上人,如今雖已是九旬老人,卻仍不辭勞苦,為救度眾生而忙碌奔波。

  弟子也非常感恩淨公老和尚所教導、培養出來的諸位法師、大德和老師。他們在不同的領域裡教導眾生,為眾生做好榜樣,使大眾對學佛生起信心,進而念佛求生淨土。更為感佩的是我們學院的老師及義工菩薩,默默地為大眾奉獻。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時時刻刻想到別人,不為自己。真正地為我們示現修行人的模範,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感恩老和尚,感恩諸位法師、老師、大德!感恩一切!阿彌陀佛!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法師在「早餐開示」說,大心凡夫才有資格、才有能力學《華嚴經》,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是上上品。請問指的是凡聖同居土,還是實報莊嚴土的上上品?

答:凡聖同居土,不是實報土,為什麼?實報土那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這從理上講就清楚,你能夠把執著放下,生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把分別放下,再破一品無明,才是生實報土。所以大心凡夫,如果他是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放下的,心量大,有利於他放下執著。我們中國人常講,量大福大,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面,他的品位就很高,這是我們能夠相信的。

問:有一位年輕居士平日依老法師教誨修學。最近在夢中能看著自己的屍體;或是與人交談時,會離開身體看著自己與人說話,也感覺自己不久即將死去。請問為何會有這種現象,該如何消除?

答:這個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靈魂離開身體,外國有些醫學裡面的報告也有這個現象。有這種情形,要修定,這都是諺語所說的神不守舍,才出現這種現象。如果他心地清淨,能定下來,就不會有這個現象。念佛、誦經、拜佛,把心定下來,都可以消除這個不正常的現象。

問:我是天津的一名居士,得知有一位比丘尼到東北拜了一位七十多歲的居士為師父。這位師父自稱為「元父」,並稱他弟子的靈魂都是他給的。教人修如意世界,並著了一本書叫《善法》,這位比丘尼到處弘揚這部書。請法師慈悲開示。

答:比丘尼是佛弟子,一定要依佛陀的教誨,否則的話,就背叛了佛菩薩,這個罪就很重。而且同時,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靈魂是別人給的,如果佛菩薩說靈魂是他給的,這個佛菩薩是魔,他不是真的佛菩薩。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靈魂這個事情是你自己本有的,實在講就是佛性,佛性迷了,叫靈魂;覺悟了,就是佛性,是真如自性,本來有的,不生不滅。靈魂這個東西在佛的經教裡面,就稱為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真的那一分是阿賴耶的本體,是自性,是你本有的,本來是佛;迷了之後,它裡面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阿賴耶識,是這麼回事情。所以絕對不是說哪個人給的。

我們的自性跟一切諸佛的自性沒有兩樣,跟一切眾生的自性也沒有兩樣,這是《華嚴》講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經上常常用比喻說,把自性比喻大海,共同的;我們的阿賴耶識是什麼?是海裡面一個水泡,他的阿賴耶也是海裡頭的水泡。阿賴耶沒有破碎的時候,各個不一樣,我的水泡不是你的;如果覺悟了,覺悟就沒有了,沒有了就一樣。所以說「共同一法身」,這個要知道!《華嚴經》上,我們最近又念到「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才是正法,正教。哪有說靈魂是別人給的?哪有這種事情?這決定是錯誤的。所以學佛不能不讀佛經,不能不依佛經去學習。

 

  (節錄自21-346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email protected]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email protected]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相關資訊。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email protected]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