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当知念之为物,当处起,当处灭,刹那不停。病在前念灭,后念又起,念念相续。随灭随起,并无实物,犹之空花,幻有无实。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当知念之为物,当处起,当处灭,刹那不停’。这是一念无明之真相,即《楞严经》说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处”,实在是极短暂的时间,短暂到我们无法想像,无法思惟。经上凡是比喻,只能比喻个大概,无法比得恰好。世尊比喻的,我们已无法想像。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平常弹指弹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即是说,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方是无明,方是妄想。是故,不要搞错了,以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即是“妄想”。佛讲的不是这个,此种妄想太粗了。佛讲的是一刹那九百生灭,当处生,当处灭,刹那不停。
‘病在前念灭,后念又起,念念相续’。十法界六道轮回是这样变现的,妄念不停,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前念灭尽,后念又起,刹那九百生灭。何以有十法界不同的相?十法界是讲大的,细说,每个众生都不同,每个现象都不同,就是因为念头变化不同。要是不变,生与灭皆同。它会变,一变就不同,就是世尊在大经上讲的“无量因缘”。因为无量因缘,现无量的相。现的相不同,没有见到两个人的面貌相同,因为念不相同。念要是相同,两个人的面貌一定相同。
佛的面貌相同,因为佛没有念,所以现的相都一样的。菩萨的相很接近,但还是不同,因为菩萨还有一念生相无名没断。这一念生相,彼此也有差别,所以菩萨的相大同小异。罗汉的相就各个不同,因为罗汉没破无明,所以他们的念差别很大。罗汉的相貌各个不同,何况凡夫!道理在“念念相续”。若把这句话讲清楚、讲明白,就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连续相)。我们眼前的现象,就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要是认为真有,就错了。《金刚经》教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应如何做,现在总算明白了。
不著名字相,不着言说相,不着心缘相,心里干干净净,一法不着,方是“受持”。自己受持,作榜样给大家看,即是“演”。别人来问,为他说明,称之为“说”。受持、演说,就是真正修般若,真正修金刚般若波罗密。
教你不执著名字相,不是没有名字;教你不执着言说相,不是没有言说;教你不执着心缘相,不是没有森罗万象,必须在境界里明了不二。经上常讲,懂得会归自性,方是真正修般若行。譬如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不断,手上掐珠不断,心里决定没有能念、所念的念头,能、所两边都离。“阿弥陀佛”句句不停,不着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相。念佛不着空相;心里又若无其事,能念、所念都没有,不着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空有两边不住,方是真会念佛,即是理念,往生实报庄严土。若着相念,有能念、所念,信心坚固,愿心恳切,生凡圣同居土。
‘随灭随起,并无实物,犹之空花,幻有实无’。这不仅是讲理,理中有事,即是眼前的现象。说得确切一点,即我们的身相,日常生活周边环境的现象。环境不外乎人事环境,跟我们往来的人;物质环境,即我们衣食住行的受用。这些都是念念相续,随灭随起,没有东西,犹如空花。佛在经中常常用“空花”比喻,空中确实没有花,什么时候看到空中有花?眼睛害病就看到空花,害过眼疾的人有此经验,见到空中有花,见到灯上有圆影,实则是自己的幻觉。
“幻有实无”。幻觉似乎是有,实在没有。不但没有此身,也没有此心。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根本没有;起心动念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不是真的,都是有为法。《金刚经》末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不但身没有,能思惟想像、起心动念的心亦没有,方是事实真相。众生现在生活得如此痛苦,如此可怜,原因是把幻有不实的东西当作真有,无量无边的苦恼皆由此而生。本来没有的事,天天打妄想,天天过苦日子,若豁然明白事实真相,就得大自在。尔后,我们在世间天天游戏神通,快快乐乐,永无苦恼。我们过的是一如不二的日子。“一如不二”是诸佛与大菩萨的生活,永脱六道轮回。
‘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知道念与无念是一不是二,就觉了。所以,有念不怕,只怕不觉。觉了就是佛菩萨,不觉即是生死凡夫。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一念之间。
19.归源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念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盖作观,可说是智念,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杂乱之念。
‘归源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源”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彻底明了事实真相。唯有一条路,确实没有二路。此路乃是离念而已。因为离念太难了!是故佛为我们开八万四千法门,开无量法门。在无量法门中,‘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一切诸佛赞叹念佛法门,不是随便赞叹的。诸佛如来的智慧已经究竟圆满,所说的话决定真实,我们方知念佛是所有一切法门中的第一法门。尤其是断念方法之方便,是究竟方便,彻底方便。‘不念他念而念佛’。即是方便之方便。‘亦是转换一个念头’。并没有断念,是将念头转了,一切念头都不念,只念佛。
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念什么就现什么相,心念佛就作佛;心念菩萨就作菩萨。十法界是相之变化,无量相之变化。变化的因,即是念头。因为念头不同,是故形象不同。专念佛,就变成佛相;念菩萨,则变成菩萨相;念悭贪,就变饿鬼相;念瞋恚、嫉妒,则现地狱相;念愚痴,即现畜生相。念佛,将念头转为第一殊胜,就变佛。‘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宗门教下,法门无量,总而言之,不外乎止观的原则。
念佛比修止观更殊胜,因为‘盖作观,可说是智念’。禅定是般若,中国禅宗修的是般若波罗密,而不是六度里的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一开端就说出宗旨,“总修般若波罗密多”。中国禅宗修般若,以《金刚经》印心,依《金刚经》的理论、方法修行。是故,止观是“智念”,把念头转成智慧。一切言说相、名字相、境界相都不着;不着是智慧,所以是智念。‘念佛则是净念’。念佛不是智念,而是净念,是‘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我们过去的念头是污染的、不清净的,用这句佛号把一切杂念、染念换过来,变成净念。是故,念佛法门称之为“净”土法门。
‘一心念之’。念佛的秘诀就是一心称念。如何得“一心”?第一、不怀疑;第二、不夹杂;第三、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即是净念。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净念相继”。“净”就是不疑、不杂;“相继”就是不间断。‘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杂乱之念’。“治”是对治。把从前杂乱的念头换过来,换成纯一之念,所以它殊胜。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http://www.amt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