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開智慧是轉凡入聖之樞紐。經云,「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剛般若。故此經所明義趣,皆是開其金剛智也。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是也。離念即是斷無明。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等覺菩薩,復用此法,斷最後一分極細無明而成佛果。
無論修任何法門,『開智慧是轉凡入聖之樞紐』,念佛亦是如此。念佛人愈念心愈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現前,境界慢慢轉。我們在講席中也常提醒同修們,轉輪迴心為菩薩心。輪迴心是貪、瞋、癡、慢、疑,人只要有這些東西,就是搞六道輪迴。菩薩心是慈、悲、喜、捨。輪迴心是煩惱心、污染的心;菩薩心是清淨心、是覺心,覺而不迷。大家學佛入佛門,一進門就傳授三皈戒。三皈戒講轉凡成聖,教我們三個方法。佛是覺,覺而不迷,轉迷為覺,即是「皈依佛」;轉邪為正是「皈依法」;轉染為淨是「皈依僧」,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講的。
『經云,「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剛般若』。講了這麼多,到此處才點題,把經文的鎖扣起來。
『故此經所明義趣,皆是開其金剛智也』。般若智慧最殊勝的是金剛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般若,是至高無上的金剛般若。智慧如何開?也就是「以是名字奉持」。如何奉持?『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是也』。此是奉持金剛般若波羅密之法。我們要記住,受持金剛般若,不是每天把《金剛經》念一遍;那樣還是搞迷、邪、染,還是搞六道輪迴。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念,不是念《金剛經》時離相,經放下來,在生活中又著相。
《金剛經》是課堂作業,學了要會用,在生活中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每天工作,在工作裡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每天許多應酬,與一切大眾往來,也要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這方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密。心境真轉過來,便不是凡夫。
『離念即是斷無明。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念」是無明。念頭愈少,無明愈少;妄念愈多,無明就愈多。從妄念變成執著,就是煩惱,即最重的無明。所以,我們先斷執著,這是最重、最粗的;再斷妄想,就是起分別;最後斷念。分成這三個階段,從粗到細,這個次第比較恰當。無明一分一分斷,法身一分一分證。大乘經上講,無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圓教初住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破盡,法身圓滿顯現,就是圓教佛果,也稱為妙覺位。等覺之上就是妙覺,妙覺就是佛。『等覺菩薩,復用此法』。等覺菩薩依然用此方法,離念而已。
『斷最後一分極細無明而成佛果』。這裡交待得很清楚。佛法修學,無論大乘、小乘,無論那一個宗派、法門,原理、原則是一個,就是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如果掌握不住這個原則,無論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因為心不能恢復清淨。此理不難懂。以下兩段是小註的總結。
27.總而言之,此兩節經旨,即是先須了徹無有定法,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更須破除攀緣心想,以截斷妄念之流。此是能斷。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
『總而言之,此兩節經旨』。兩小段經文的宗旨,『即是先須了徹無有定法』。徹底明瞭無有定法,『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妄念之源」與「無有定法」關係密切。我們凡夫總以為有定法,一天到晚打妄想,就是找定法!這就是妄想之根源。無量劫來,大家看到世間的自然現象,宇宙的運行,很有規則。四時的變化,二十四個節氣,一點都不錯亂,這樣的規則被認為是有定法。誰安排的?找來找去找不到,於是發明一個上帝,大概是上帝安排的。上帝是人發明的。所以,科學是妄想,哲學也是妄想。
最近在洛杉磯淨宗學會的小刊物上,我看到刊載的一篇中文翻譯,有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他是西方的大科學家,到晚年說出科學不是真實的,是妄想,哲學也是妄想。這很了不起!怎麼虛妄,他沒說出來。知其當然,未知其所以然。妄想從那裡來,他沒說明;佛經上說得清楚。須知道一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定法,我們就不會再打妄想。不知道的會想人從那來?宇宙怎麼形成?地球是什麼年代形成的?這是打妄想。現在多少科學家還繼續不斷打妄想,怎麼想也想不出。所謂答案,似是而非,不能令人心服口服。若知道無有定法,知道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連續相,就不再妄想,把它放下。此是正本清源之妙法。不想,智慧就現前;一想,煩惱就現前。
諸位記住此話,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一想,煩惱就現前;不想,智慧就現前。不想,心清淨,就照見;一想,心不清淨,照就消失,即落在意識裡。意識不是智慧。
『更須破除攀緣心想,以截斷妄念之流』。其實,妄想起來還不可怕,怕的是妄想不斷發展,不斷延續。所以,佛又教導我們,要把攀緣心斷除。攀緣心斷除,雖有妄想,不會擴展。換言之,妄想起來有限,就好控制,容易斷,決定不能讓它繼續增長。是故,一切法裡不要攀緣,隨緣就好。世間人不懂隨緣的道理,用攀緣心過日子,過得非常辛苦。世間人,名利放不下、財產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這是攀緣,所以日子過得很辛苦。無明、妄想不斷擴張發展,果報就變成三惡道。
學佛的人,最低限度要深深相信因果報應,深深相信人生在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然能深信不疑,攀緣的念頭會熄掉一大半。須知道打妄想、攀緣,命裡沒有也是枉然;命裡有,不打妄想、不攀緣,到時候它就會來。因此,近代印光大師在世時,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與《感應篇》。這都不是佛經,老法師一生大力提倡,道理就在明瞭因果報應,我們的攀緣心即會熄掉。
「以截斷妄念之流」,就是不讓妄念繼續發展,『此是能斷』。「能斷」就是金剛般若,就是受持之意。『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教下用功的方法是修學「止觀」;淨宗修學的方法是「持名念佛」,這些手段都能斷煩惱、斷妄想、斷妄念。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