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印造經文。
【發明】雖然有美好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高的真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世上最容易失去的是人身,最難聽到的是佛法。如來如果不出現在這個世間,那麼天上人間就像是漫長的黑夜,不只普通人侷限於自己所看到的,即使是讀書人也拘泥於自己所聽到的。抬頭看天空,以為只有太陽和月亮,卻不知道還有無窮無盡的國土。以為最初人類是肇始於盤古,卻不知道在久遠劫以來,已經經過無量劫時間。天帝天仙,就以為是至高無上,卻不知道他是輪迴在六道,還是與凡夫一樣。人死之後,就以為形體滅絕,神識就消散,卻不知道一點靈性的光輝,生生世世都不會昏暗。父母眷屬死亡以後,就認為沒有辦法挽回,哪裡知道得到這個佛法,即使經過千生萬劫,自然會有酬報、補償的方法。好人坎坷、惡人如意,就說天道難以依靠,哪裡知道這是前世業力所招來的,一點都不會有差錯。如來的教典是多麼地深廣啊!真是所謂渡海的慈航、暗路的寶燈、嬰兒的乳母、荒年的稻粱呀!難怪阿難結集經典的時候,梵王和帝釋都為他撐起彩旗寶蓋,四大天王都為他捧著高座的四足,哪裡是世間的普通書籍可以相比的!印製佛教經書能夠停止嗎?
☉世尊在無量劫以前,為求佛法而捨棄身命。有時為了求得一句一偈,或者割捨王位,或者離棄妻子,沒有做不到的事。這原是因為像甘露般的法門,不能夠長久出現在世間(所以必須把握)罷了!世間人不了解,往往輕視佛經,他哪裡知道再過二、三千年之後,想要再得到一片紙、一個字,已經是不可能了呢?《法滅盡經》說:「佛法將要消滅的時候,比丘所穿的袈裟自然變成白色。」何況是三藏教典呢?(《楞嚴經》最先消失,《彌陀經》最後滅)從此以後,必須再經過八百八十萬六千多年(前面八百四十萬六千餘年,應當是在第九小劫內算;後面四十萬年,應當是在第十小劫內算),然後彌勒菩薩才從兜率天宮下生成佛,這個世間才會再有佛法(賢劫第五佛)(1)。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個小劫都沒有佛(人壽一減一增是一個小劫,每一個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到了第十五小劫師子佛出世以後,相繼成佛的共有九百九十三尊,可說是最盛時期。而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四個小劫又沒有佛。等到第二十小劫,樓至如來(即韋馱菩薩)出世之後,這時一千佛的數目才圓滿,娑婆世界也就壞了。從此以後,再經過六十小劫(二十小劫世界壞,二十小劫世界空,又過二十小劫,未來星宿劫的世界又形成了),才有日光如來出世(這是未來星宿劫的第一尊佛)。因為佛法難逢到了這種程度,我們有幸生在有佛法的時代,哪能入寶山卻空手(沒有收穫)而歸呢?
(1)根據佛經之記載,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過了三千年,佛法住世還有九千年。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必須再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人壽八萬歲時,彌勒菩薩才會從「兜率天」下生人間成佛,這時世間才會再有佛法。而在這段期間,彌勒菩薩縱然示現於世間,救度有緣的眾生,也絕對不會洩露自己的身分!假如身分曝光了,就須立即圓寂,絕對不會繼續留在世間。這是諸佛菩薩在中國示現的共同慣例與原則。假如有人說自己是某佛菩薩再來,卻又沒有立即圓寂,這絕對是欺騙人的。現今末法時期,自稱是某佛菩薩再來,或者說自己已經證到某種果位,種種妖言惑眾的現象特別多,想要修行的人應當謹慎、明察,必須「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以佛教《大藏經》作為修學依據,以免受人蠱惑,誤陷邪說羅網,而遭受苦報。
☉北俱盧洲的人,壽命都有一千歲,想衣服就得到衣服,想食物就得到食物。眼睛看不到憂愁的狀況,耳朵聽不到爭奪的聲音。和唐堯、虞舜三代相比,還勝過百千倍。從世俗的眼光來看,以為是非常興盛的時代了,但還是列在八難(2)中的原因,因為他們只是享受癡福(前世所修的只是癡福),不相信佛法僧三寶,不知道有出離世間的佛法罷了!(韋馱菩薩不能感化這一洲的人,所以只是稱為三洲感應)因此,我讀到有人焚毀經書的句子,就忍不住生出憐憫之心。
(2)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這當中的地獄、餓鬼、畜生是屬於三惡道,因為業障太重,所以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的人雖然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因此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修無想定而往生的地方,那裡的人也不能了生脫死。瞎子、聾子、啞子因為受到業障所隔,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間人仗著小聰明的人,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出生在佛出世之前或涅槃之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
【下附徵事】
龍求齋法
從前有一個守園的人為國王看守園林,在水池邊獲得一個美好的果子,是世間所稀有的,於是把它獻給國王。國王竟然命令他天天都要送來,否則就要處以死罪。守園人大為恐懼,就呼叫上天申訴冤屈。水池裡住了一個龍王,變作人的樣子,用金盤盛著果子來安慰他說:「你不必憂愁,可以將這個果子獻給國王,我只要求能滿足我的一個願望:從前迦葉佛(這是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佛,在人壽二萬歲時示現成佛)涅槃之後,我和大王一同求受八關齋戒,大王如理如法受持齋戒,過了中午就不再飲食,所以今世投生做了國王。我接受他人誘勸,過了中午竟然還飲食,因此墮落為龍。我現在還想得到這個齋戒法,廣泛推行,勸化眾生。國王如果儘速將齋戒法送來給我,我就會保護你們的國家,否則我就要讓你們的國家淹沒。」然而這時剛好是沒有佛法的時代,哪裡還會有八關齋法呢?國王非常地憂愁。當時有一個大臣的父親告訴兒子說:「我們家大廳的樑柱上常常放出光明,可以把它劈開來看看。」大臣就遵照父親的話去做,果然得到兩卷佛經,一本是《十二因緣經》,一本是《八關齋法》。於是就將經卷獻給國王,國王大為歡喜,就送給龍王。龍王就和五百龍子共同修持齋戒法,後來命終都投生到忉利天。
八關齋法
一、不殺生:凡是有生命的都不能殺害。
二、不偷盜:物品若不是自己的,別人並沒有送給我,就不能私自取用。
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只是制定不能有夫妻之外的男女關係,但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裡,連夫妻間的淫欲也要斷除。
四、不妄語:心裡想的和嘴裡說的要一致,一點都沒有虛假。
五、不飲酒:酒會亂人心性,喝了容易造作各種過失。
六、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為了去除貪愛之心,所以頭上不插香花,身上不施脂粉,來裝飾自己。
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倡伎即是琴、瑟、簫、管等樂器。自己去觀聽,就會妨礙、破壞道心。
八、不坐高廣大床:恐怕生起貪戀之心,以及放縱自己之故。
九、不非時食:不是飲食的時間卻還要飲食,心神就容易昏沉。
前八條是「戒」,最後一條叫做「齋」。關是關閉的意思,齋是整齊劃一的意思。用前面八條戒來關閉各種惡事,用後面一條的齋讓神志清朗,正念分明。不非時食,是指過了日中就不再飲食。這是佛陀讓在家人受出家人的戒律,方便讓世人種植出世間的善根。因為在家人既然有妻室,就不容易斷除淫欲;各人都有職業,不容易做到不非時食,所以八關齋戒的期限只是一天一夜。是說從今天早晨求受,到明天天亮就算圓滿。想要多多受持,應當天天求受。其他的各種戒律都是以盡此一生為一期,惟獨這個戒是以一天一夜為期限。如果能夠發起菩提心,持戒清淨,還能往生西方,何況是生天!假如不能如理如法受持,那就只是成為虛名而已。受戒時應該請比丘在佛前講述戒條;如果沒有比丘,則可在佛像前自己陳述受戒;若沒有佛像,對著佛經也是可以。如果是有比丘,卻不肯請求授戒,而還自己在佛前自說受戒,便是輕慢佛法、輕慢僧人,所得到的利益就隨著這種輕慢心而減少。無論是沒有受戒,以及已經受了五戒、菩薩戒的人,都可以求受八關齋戒,因為它是屬於加行的戒。
寫經脫苦【法苑珠林】
唐高宗龍朔三年,長安劉公信的岳母去世,不久,他的妻子陳氏也突然死亡,看見她母親在石門內受盡種種痛苦,哀告女兒說:「趕快替我寫《法華經》一部,就可以免罪了。」話一說完,石門就關閉了,陳氏隨即甦醒,對她丈夫陳述這件事情。丈夫就請妹夫趙師子寫經。趙用已經寫好的《法華經》一部,交付給劉公信去裝潢裱褙。由於這本經書原本是姓范的人出錢寫的,但劉實際上並不知道。不久,陳氏又夢見她母親來索取經書,女兒說已經寫好了,母親哭著說:「我正是因為這本經而轉受其他痛苦。這本經原來是姓范的人所修的福,怎能奪來當作自己的功勞呢?」陳氏醒來之後就去詢問這件事情,范氏果然曾經出錢二百元,於是另外再寫一部經來作為供養。
【按】揚州有一位嚴恭的人,在陳朝大建初年寫《法華經》流通。當時有一個宮亭湖廟的神明託夢給商人,要將廟中的財物都送到嚴恭那裡,作為寫經的費用。又有一天,嚴恭到街市買紙,還缺少三千文錢,忽然看見街上有一個人拿著三千文來付給他,說:「幫您買紙。」說完就不見了。隋朝末年,盜賊到了江都,都互相地告誡,不能去侵犯「嚴法華」,所以里民活下來的人很多。到了唐朝末年,嚴家還是不停地寫經。既然如此,那麼經文必須印製,連神明也都知道啊!
枕經失薦【感應篇注疏】
穎上人高天佑,夥同兩位讀書人到江寧去應考,聽說雞鳴山的守源禪師很有道行,就一起去向他請益。禪師說:「兩位都會考中,只有高君不能,因為他誤用《楞嚴經》作枕頭罷了!」高天佑非常驚訝,想了很久,才知道書箱中有《楞嚴經》,睡覺的時候沒有取出來,就用它來作枕頭罷了!等到發榜,禪師的話果然應驗。
【按】也許有人會懷疑,一切書籍都應該要重視,為什麼只是推崇佛典呢?殊不知文字雖然相同,但如來的大法能夠普遍利益眾生,一切天龍八部都是信受奉行,本來就不是一般書籍可以相比的。譬如皇帝的敕命,不應當和普通文牒同等看待。
☉輕慢的人得到這種果報,那麼印製經書的人,功德就可想而知了。
>>續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