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05.26  星期六  VOL.49


 

這息心念佛,究竟要息什麼心呢?古德云:要息一切名心、官心、慾心、世間心、貪戀心、貢高心、遮護心及人我是非心。息了以上這些虛妄心,才能得到念佛的實益。

 

卷首語
編者的話

 

最近有多位同修來信詢問關於因果之事理,許多人對於「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略有疑問。對此,首先我們要知道,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錢,如果能勸人改過向善、啟發別人智慧或良知,擔任義工,照顧老病,鼓勵安慰別人,維護環保,時時心存慈悲,面帶笑容,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善待一切眾生,則這些都比捐款更具功德。然而行善更要注重「修持」,不能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惡業,例如犯五戒十惡,或做些損人利己、傷天害理之事,否則所有善行都將被抵銷漏盡,甚至功不敵過,還遭惡報。

如果行善是出自於真心,此種無相布施的功德是最大;反之,如果是為了沽名釣譽,或是由於自私原因而布施,其福報則非常有限,但還是比完全不布施要好得多。這就是為何有人布施後福報很明顯,有人卻不明顯,其道理之所在。因此,若有人長期行善而毫無感應,則其主因除上所說之外,佛經也云:「為善必昌,為何不昌?必有餘殃,殃盡乃昌;為惡必殃,為何不殃?必有餘昌,昌盡乃殃。」這就是最好的解釋。

因此,千萬不可怨天尤人,反而更應該具備耐心,並深信因果,只要持續認真行善,斷惡修善,誠心懺悔,將來必定業障消盡,得到解脫。另外,更重要的是,除了行善外,一定還要修慧,因為唯有了解佛法,培養智慧,才能清淨心靈,免除煩惱,了脫生死。總之,只要一切都看得開、放得下,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4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第二「觀受是苦」,受是享受,說貼切一點就是感受。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必須曉得我們所接受的統統是苦,決定沒有樂。經上通常用三苦、八苦,來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實際上就是三苦的苦苦。苦苦,後面一個「苦」是名詞,前面一個「苦」是動詞與形容詞。生、老、病、死這四苦是一切眾生都不能避免的,在世間上至皇帝,下至乞丐,都無法避免。生之苦,我們已忘記,但是佛經卻說得很清楚,眾生不出六道輪迴,就必須接受下一次生命的出現,因此就又有了生,有生就有老、病、苦,這是我們親身體驗的。尤其現代社會,孝順的兒孫愈來愈稀有,老人就可憐了。而我們這一代又沒有照顧上一代,我們造的因不善,下一代還能照顧我們這一代嗎?因緣果報,現在造不善的因,果報決定不善。

八苦裡面,生、老、病、死是內苦,身體之內的苦。身外也歸納為三類,第一「怨憎會」,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生活環境偏偏遇到,沒有辦法避開,幾乎每個人一生都不能例外。第二「愛別離」,我們喜歡的人、事、生活環境,偏偏不能長久,這是現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事實。第三「求不得」,我們的願望、希求不能實現。這三類把我們身外之苦包括盡了。最後是「五陰熾盛苦」。

如果把八苦區別來說,前面七種屬於果報,最後這一種是苦因。換言之,我們何以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原因是五陰熾盛。五陰用現在話說,就是我們的身心不健康,身心都在造不善業,所以才得不善的果報。如果身心健康,所造的都是善業,如經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八苦就沒有了。

第三「觀心無常」,這是最重要的。「心」是妄心,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心是無常的,剎那不住,念頭生滅就像洪水一樣,要知道如何去防範、疏導。徹底解決的方法是高級的佛法,讓我們捨棄妄心,常住真心,這是究竟徹底正本清源的方法。

心是念頭,念頭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楞嚴經》講的「常住真心」,常住是永遠不變的,真心是永遠不變的,清淨寂滅。我們現在真心起了念頭,念頭就是無明,無明是個動相;真心是寂靜不動的。佛家講修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禪定。為什麼佛教這樣重視禪定?禪定不是指禪宗修禪定,其實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禪定,念佛也是修禪定。戒、定、慧三學,離開了定,哪來的智慧?禪定生智慧,亂心生煩惱。亂心就是雜念,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六道凡夫各個都是這樣子,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永遠不會停止。你要把念頭停止,止就是定、止觀,真實的功夫就是怎樣把妄念止住,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而念佛法門是所有法門中最方便的法門,是用念佛的方法把妄心止住。

六道輪迴的根源是什麼?就是妄想。所以佛教我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止住,以一個念頭止息一切的念頭。念佛要如何念功夫才得力?妄念才起,就提起「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要有高度的警覺,念頭無論是善念、惡念,要統統打掉。為什麼?善念是三善道,惡念是三惡道,都出不了六道輪迴,淨念才能超越六道輪迴。

世間人知道惡念不好、善念好,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善念在三善道享福,享完之後惡業又現前了,所以這是不究竟法。究竟法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善惡是兩邊,兩邊都放下,中道的念頭也沒有,這時常住真心就現前了,常住真心現前才是住真實慧,真實慧就見到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就是心性,即《無量壽經》講的「真實之際」,你才能見到,才能夠證實,然後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方能現前。

所以妄念不是好東西,我們有思想,思想也不是好東西。中國古人造字有智慧,心上畫了格子稱作「思」,心裡有個相稱作「想」。心裡起分別就稱作「思」,著了相就稱作「想」,思和想都不是好東西。你把格子去除、相去除,心才是真心。有思有想是六道凡夫,離思離想就超越六道。因此,用思想就障礙了真實智慧,能夠不用思想,用的就是真實智慧,一定要曉得無常的心不是真心。

現代社會人心無常到了極處,我們一定要曉得。在這個動亂的時代當中,佛教我們要自度;換言之,我們救不了別人,至少要救自己。救自己不是找一個避難所,今天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沒有一處是安全的,所以要把避難的念頭斷除。如何保全自己?決定不怕死,要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我們的身雖死了,但精神不死,外國人說「意識」,肉身毀了,意識存在;中國人講「靈魂」,佛經講「神識」,印度教稱作「神我」。六道裡面投胎是它去,身體像衣服一樣,壞了脫掉換一件。佛法講神我還是假我,不是真我,真我是自性,自性就是靈性、覺性,《楞嚴經》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真我。眼能見,能見的見性是真我,能聞的聞性是真我,六根雖然隨著根說性,性實在是一個,不是六個。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個工具,這個意思諸位要是不懂,我們可以用電器來做比喻,電通過攝影機能夠錄像,通過收音機能夠聽到聲音,通過爐灶能夠煮飯,電只是一個。我們把電比作真性,這個東西在我們身上,這個人就是活人,離開就變成屍體,所以它好像電器一樣,接上電源就起作用,電源拿掉,它就死了,但電仍存在。

佛講性才是真我,《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性、同一個阿賴耶識。知道同是一個,慈悲心就生出來了,佛家言:「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念念為別人想,就是慈悲,就是愛。

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愛人才是真正愛自己,敬人才是真正敬自己,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因為虛空法界是一體。大乘佛法的教學,就是講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所以,我們一定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慈悲,慈悲就是愛(愛裡面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就稱它作慈悲),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心來生活,用這個心來工作,這是把這個心完全導向最正確的方向,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方向,佛家稱之為「大菩提心」。人能有這個心,自然能放下,自然能看破。看破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通達,放下是絕對不自私自利,全心全力無條件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

第四「觀法無我」,教我們對於自身有正確的觀法,爾後再放眼世界,一切人事物是世界,佛用一個「法」字做總代名詞。萬法皆空、萬法緣生,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無我」,我就是一個自體,萬法沒有自體,所以《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就是四念處觀。一切有為法皆是夢幻泡影,怎麼個觀法?佛具體教導我們,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從這四方面仔細觀察,都是夢幻泡影,了不可得。《金剛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無常。所以,學佛入門首先講看破,知法無我、知心無常就是看破,沒有這個功夫,怎麼能入得了門?

我初學佛時遇到章嘉大師,他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的具體方法就是四念處觀,放下的具體方法就是四如意足、四神足。四正勤就是十善業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佛法的基本法。離開基本法,無量無邊法門,不論怎樣勤修,最後都會落空,所以基礎比什麼都重要。

「我」的定義,佛法說得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意思有兩個,一是「主宰」的意思,一切諸法沒有主宰,自己做不了主,包括我們的身體;自己要是能作主,就不會老、不會病。二是「自在」的意思,一切諸法,自己得不到自在,自在就是自由,任何一法都逃不出這個定義,我們要仔細觀察。

《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不但自己不能生,也不能共生。我們今天說一切諸法因緣而生,這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中觀論》云:「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才是真實。諸佛菩薩清楚,才真正得大自在,證得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皆具有「常樂我淨」。觀身不淨,他淨得到了;觀受是苦,他是樂;那個心是常住真心;諸法真的有我,真有主宰、真有自在。凡夫沒有常樂我淨,不但六道裡沒有,十法界裡也沒有,到一真法界才有。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給我們啟示,引導我們放下六道、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真在哪裡?法身是真的,般若是真的,解脫是真的。法身是體,般若是能證性體的智慧,解脫是受用。這是佛對一切眾生無盡的慈悲。

「觀心無常」就是《金剛經》講的「三心不可得」;「觀法無我」就是萬法皆空,《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法緣生,緣生無性,沒有自性。這一切法的現象,真相就是緣聚緣散。緣聚,現這個現象;緣散,這現象就消失。真正看清楚了,緣聚,諸法不生;緣散,諸法不滅。它沒有生哪有滅?如果你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你的心就清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一切放下就得大自在,就入境界,得大自在是自受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我們今天做不到,什麼原因?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講四科:信、解、行、證,我們今天止於信解,沒有行證,所以得不到真實受用,一定要真正行。行什麼?改變我們的觀念,觀念改變了,言語、行為就都改變了,改變之後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徹大悟之後,入佛境界,《法華經》講:「入佛知見」。入佛知見之後,表現出來的樣子,在十法界裡,無論他現什麼樣的身分,決定是大慈大悲。他示現在世間,決定是大開方便之門,幫助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覺悟。我們今天無法契入境界,就是不知道三心不可得,不知道萬法皆空,「無我」就是空。

真正能到觀法無我,心才真正得清淨,像諸佛菩薩一樣,無量劫來積功累德,度化無量無邊眾生,一塵不染。《金剛經》講,「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實無眾生」是心裡不著相。為什麼不著相?觀法無我,還要有居功的念頭,就是著相,就是凡夫,不但出不了十法界,恐怕六道都出不了。凡夫要想出六道難,因為他有:「我做了多少好事,我積了多少功德」,這只能在六道裡享受有漏的福報。要把有漏的福報變成無漏的功德,實在講連無漏功德也了不可得,才真的是無漏功德。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才叫真實功德。你心裡還有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是變成有漏的福報,再大的好事都是有漏福報。

我將四念處做一個總結,就是「看得破」,四如意足是「放得下」。你要是不懂什麼是看破、放下,就細細研求這兩科。世尊對於這兩科的開導,在大小乘經論裡面,常常可以看到,所以古大德說,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總不出三十七道品。我們不能把三十七道品看作小乘,天台家智者大師講的藏、通、別、圓,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圓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所以才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總之,四念處是智慧的觀察,這個觀法是正確的,確確實實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與《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一個意思。如果我們要像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四念處就是最好的下手方便。前面三條屬於人生觀,教我們觀自身的變化,進而清楚的明瞭自己;末後一條是教我們觀宇宙之間的萬事萬法,從而清楚明白萬法的變化。思想、見解與諸佛菩薩等同了,然後才能體會到諸佛菩薩在十法界是遊戲神通,我們在六道裡是受業報,造善業受福報,造諸惡業受苦報。

實際上,四念處的義理無有窮盡,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努力修學。《心經》的目標就是四念處觀,要我們用智慧觀察世間,才能得知世間法的真相,才能修清淨心,才會放下,不染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世間法不染著,出世間法也不染著。《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樣才能漸漸契入佛菩薩境界,這是我們常講的轉業報身為願力身,你就自在了。

在世間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自己一念行善的念頭都不起,這是真清淨,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向這個目標、方向邁進,這稱作「成佛之道」。

 

返回


楊枝淨水
入華嚴境界的條件-用真心待人處事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華嚴經》是究竟圓滿的心地法門,顯示出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我們通過這部經的學習,將真心體用、現相、因果,了解一個大概,所得的受用確實是無量無邊。然後才知道,一一法中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之中,無一不是「大方廣佛華嚴」。能信、能解,福報就很大;能行、能證,就超凡入聖。這個「聖」不是小聖,是大聖,也就是證得究竟圓滿。

這部經自始至終都是說一樁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會上聽一次經,讀一段經文,若有體會,若能契入,都得圓滿的功德利益。所以,只要有緣接觸到,哪怕是一天、一個小時,都是無量劫善根、福德、因緣的圓滿成就。有緣自始至終學習圓滿,自古以來都很希有,因此短暫的接觸,福報都說之不盡。一定要真信、真解、真行,正如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才能與《華嚴》教義相應。要學習《華嚴經》,最好能夠很細心的去看《纂要》、《疏鈔》和《合論》,才能深解義趣。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改變心理,佛在經上教我們怎樣做,一定要認真把它做到。

我們是凡夫,斷煩惱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拓開心量比斷煩惱來得容易。一定要學習推己及人,想到利益自己時,也同時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逐漸將觀念換過來。我們起心動念第一個想到自己,第二個念頭再想到別人就很不錯了。若能將觀念轉過來,念頭一起就想別人,然後再想自己,這就入了佛門。更進一步,只想別人沒有自己,就住佛之住、行佛之行,這才是名副其實的菩薩。無論你過怎樣的生活,無論從事任何行業,無一不是菩薩行,就是所謂「超凡入聖」,我們學習《華嚴》才真正有成就。自己成就,就是正法久住,就是成就眾生。

何以自己的成就,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因為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所以這種成就其影響所及是盡虛空、遍法界,點點滴滴皆不可思議,在佛法裡稱為「稱性起修」。在相上修的、事上修的,就是圓滿與性德相應,點點滴滴皆是性德的流露。具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入華嚴境界,這是我們學習必須具備的條件,有這個條件一定得利益。得益淺深、廣狹都在自己的發心,不在說法的人。所以,古德有言:「會說不如會聽」,說的人還沒開悟,聽的人已明心見性,這種例子自古至今很多,都是因為用心不同。說的人如果煩惱習氣沒斷,不能開悟;聽的人心地真誠清淨,往往一聽、一見就悟入。所以,有沒有相應、能否契入,都在你會不會用真心。會用真心的人,哪有不成就的?

假使聽經聞法課誦禮佛的時候用真心,平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用妄心,行嗎?如此作法,你聽經、拜佛依舊是屬妄心。我們要明瞭,「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真心裡決定沒有夾雜。我們在經論裡體會到,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把妄心轉變成真心,這才叫學佛。妄心轉不過來,佛法的真實利益,我們這一生就不能得到。這一生也與過去生一樣,種一點善根而已,無法起現行。要在這一生中得真實的受用,一定要學會用真心。

真心講得最簡單扼要的是菩提心,每一部經論裡,佛菩薩都勸勉大家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以真誠心為基礎,真誠心起作用是好善好德,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好善好德也不著好善好德之相,也不生好善好德之念,是法爾自然的,也就是對人、對事、對物,都慈悲、關懷、護念,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的主要目標,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與外界一接觸,性德自然就流露,沒有通過作意,純粹是自然,經上講「法爾如是」;如果「作意」,就有這個意思,這就落在意識心裡。

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不是數字,因為數字再大還是有限量,有限量不是真大,所以「十」是表法的,以此來表究竟的圓滿。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無處不是「大方廣」,無時不是「大方廣」。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契入華嚴境界,就是「佛華嚴」。佛華嚴是究竟圓滿覺者的生活,是佛與法身大士的生活,只有用真誠心、菩提心才能相應。這部經的因緣希有難逢,如開經偈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能遇到,一定要認真努力依教奉行。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正)與衛錦洲書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訪問錫克教

      

我曾訪問錫克教,錫克教的教堂,一般人講祭壇,就是他們禮拜的地方。錫克教沒有神像,他們拜的是經典。他的祭壇上有兩個大箱子,裡面放的是經典,外面用布蓋起來,有兩個人拿著拂塵照顧,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他對我們非常禮遇,請我們到他的祭壇。我到祭壇的時候,我也去跪拜,錫克教徒看到歡喜。我們拜三寶-佛、法、僧;他們拜法寶,三寶裡最重視的是法寶。因此,如何能將虛空法界融合成一家,我們帶頭做,我們不做,誰來做?我進他的佛堂,拜他的神,拜他的經典;他看到了,將來到佛堂來,他也拜佛,也拜《大藏經》,這是一個道理。他有分別、執著,我們沒有分別、執著,覺與迷在一念間。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153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打坐念佛時間稍長便昏沉,起聲念佛也不能收伏亂心,不知應如何應對?

答:這是自古以來一般人通有的現象。打坐的時候,坐久了會打瞌睡,甚至於睡覺、打呼,這是「昏沉」的現象。另外一個是「掉舉」,就是妄念特別多,不念佛的時候好像沒有妄念,一念佛的時候妄想雜念統統都起來了。要知道,這個妄想雜念決定不是念佛念出來的,而是你本來心裡就這麼亂,是你沒有發現,現在念佛想收心才發現了。這兩種是很普遍的現象。

如何對治?三十七道品的「七菩提分」,就是對治的方法。如果感覺得自己坐的時候有昏沉的現象,就起來經行、繞佛、拜佛,這是對治昏沉的方法。至於掉舉,比對付昏沉要困難,但是最高的原則,就是要把妄念放下。放下談何容易?愈想放下是妄念愈多。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要集中全部精神專注佛號。妄念雖然起來,不必理會,沒有關係;妄念跟佛號同時都在,我們專注在佛號,不要理會妄念,時間久了,妄念自然就少了。這是一個好方法。

問:一生作惡多端,但臨終真心懺悔念佛,仍可帶業得生西方淨土。而極樂淨土雖有諸樂,無有眾苦,此一現象是否與因果理論有矛盾之處?

答:沒有矛盾。你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周邊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換言之,都是善知識,決定沒有惡友來誘惑、干擾你。所以,縱然我們帶業是帶了惡因,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緣,因遇不到緣不會起現行。而西方極樂世界是純善的緣,所以把我們阿賴耶識裡的善因、善緣集合,這樣一生才圓滿成就,道理在此地。這還是因果,與因果理論決定沒有違背。不過,真心懺悔是非常希有難得,這是諸佛如來都讚歎的。懺悔愈早愈好,現在就真心懺悔,不但決定往生,也可提升品位,有志氣的人要力爭上游。

問:彌勒淨土法門是否也是念佛法門?求生彌勒淨土將來會退轉嗎?

答:彌勒淨土也是屬於念佛法門,是念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我們賢劫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所以經典上稱他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他現在還是等覺菩薩,後補佛。念彌勒菩薩,修彌勒淨土,目標是兜率陀天彌勒內院,修這個法門要修定。彌勒菩薩是法相唯識的大士,所以修彌勒法門多半都是修法相宗,也稱作「唯識宗」。研究唯識,執持彌勒菩薩名號,生到兜率天,將來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降到人間來示現成佛,這些人都示現為彌勒佛的大弟子,就像釋迦牟尼佛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樣,做彌勒菩薩的弟子,幫助彌勒菩薩來教化大眾。

當然,這也不是個簡單事情。兜率天有內院、外院。外院是凡夫天,內院是聖人天,是凡聖同居土。要想進入彌勒內院難,怕的是你進不去。什麼條件才能進去?唯識宗的經論,入門的第一部經是《百法明門論》,它的宗旨就是「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是講的百法;「無我」是人無我、法無我。到「無我」,最低限度是須陀洹的果位,因為那是凡聖同居土,你要是沒有到達須陀洹果位,你的「我執」沒有斷,你只能生兜率天外院,生不到內院。因此,你要是不能通達百法,不能做到二無我,彌勒菩薩的大門,別說進去了,門都找不到,這比彌陀淨土難得多。

誰曾經進去過?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看到,虛雲老和尚進去過。而且《年譜》上說,虛老和尚入定時,定中到了彌勒內院,見到彌勒菩薩,還看到座上有幾個法師是認識的。

還會不會退轉?無著菩薩的兄弟師子覺,也是生彌勒內院,結果到外院就退轉了。在外院看到天宮享受榮華富貴,看到許多天上的綵女、天女,他就被迷了,就不到內院去了。師子覺三兄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經典上有記載的。這跟彌陀淨土不一樣。

問:弟子身體有病,不知道有何方法解救?

答:解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請教醫生,一定要找真正高明的醫生,這是從外緣。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裡面做一個大轉變,這是必要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像三皈依裡面講的,轉污染為清淨,轉驕慢為平等,轉自私自利為大慈大悲。你要是這樣雙管齊下,這個病苦很容易就解脫了。一切身體患病的同修都可以做參考。

問:怕念佛把握不當,還要加一點密咒,這樣功夫能得力嗎?

答:如果你不放心,加一點密咒也可以,正助雙修,以持名念佛做正修,用持戒、密咒做為助修,這是可以的。而蓮池、蕅益大師所提倡的,正修是執持名號,助修還是執持名號,他把正、助統統合一,這是祖師的方法。

世出世間法成敗的關鍵,確實是在信心;如果信心不具足,成就很難。以「看病」的例子來說,你的病是不是醫生把你醫好的?不見得。怎麼好的?是你的信心把病治好了。你對於醫生有信心,你對於醫生開的處方有信心,是這麼好的。如果你遇到再高明的大夫,你對他沒有信心,對他疑惑,他給你診斷的方子就沒有效。由此可知,不僅僅是佛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世間法亦如是,沒有一法不是取決於信心。這就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問:我有煙癮,斷不掉也伏不住。我真的不想抽,如果抽,將來會障礙往生嗎?

答:淨土五經一論裡,雖然沒有說抽煙會障礙往生,但是不抽比抽要好。現在我們都懂得,抽煙傷害生理,會導致疾病,能夠把它戒掉最好。你說戒不掉也伏不住,這是你自己沒有決心,有決心確實可以戒掉。

問:弟子好希望趕快去極樂世界,可是上有父母,心中放不下。但又唯恐自己不小心再造業,真擔心日後不能到極樂世界修行成佛、乘願再來。想到這個問題好煩惱,請問我應該如何處理?

答:你應該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讀誦、聽經,最好能保持兩個小時以上,天天不間斷,有個半年到一年,你的境界就會轉過來了。總之,這是對於教理認識不夠透徹,如果真正認識透徹,信心清淨,願心堅固,你的疑慮就沒有了,你的願望一定可以達到。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自私自利不能往生

 

李木源會長帶了個團到中國大陸去朝山、參訪,這個團有一百多人,都是念佛人。結果在朝山旅途當中,看到同修們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吃飯時,有人要選座位。會長說:「你為什麼要坐那個位子?」他說:「這個位子安全,因為那邊有人上菜、端菜、上湯,不小心就會把衣服搞髒了,這邊不會。會長,你要坐到這邊來。」會長說:「你決定不能往生。」上巴士,就先去佔好位子。從這些地方看,都是不知道要照顧年歲大的人,都是自私自利。菩薩是把好地方讓給別人,苦難自己來承當,這種人決定能往生。處處要佔小便宜,這種人佛念得再多,肯定不會往生。我們常講,起心動念為自己的人是凡夫,起心動念為別人的人是菩薩,迷悟就從這裡看。

李會長樣樣走在人後面,不在人前面,處處為別人,他所贏得的是廣大群眾對他的尊敬。處處想到自己,佔到有利的地位,把別人擠下去,雖可以得利於一時,但輪迴三途的日子就有得過了。能在這一生當中,處處讓別人,處處走在別人後面,眼前看好像是吃虧,將來決定得生佛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個事實,要能夠原諒一切人的過失,不要去責備別人。說實在話,我們沒有資格責備別人,為什麼?我們自己本身有過失,本身沒有過失才可以責備別人。誰沒有過失?佛沒有過失,所以菩薩見人都謙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還有慚愧心。到如來果地才沒有過失,可是諸佛如來責備人都非常慈悲。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去學習。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31集)

 

返回

 
學佛心得

發心念佛偈                             江正凰

 

發心念佛偈
       ——於臺北淨宗學會

清淨圓滿念佛行
梵聲一舉法界入
身毛直豎至誠心
願諸眾生得離苦

面面彌陀念念佛(註)
帝珠交錯光光攝
身心投誠憶世尊
願我如佛予眾樂

頂禮彌陀睹相好
觀見世間多苦難
念念發心拔眾苦
願佛加持不退轉

大慈大悲阿彌陀
感應威神難思議
唯以此心至誠念
得生淨土普救濟

(註)淨宗學會念佛堂,甚為殊特,四壁上乃掛有面面彌陀世尊聖像。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