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的「普入一切世間」,著重在「普」字,這個法門就是我們現前正在推動的多元文化。「一切世間」就是多元文化。如何能夠「普入」?普是平等,真誠、清淨、平等。我們對一切世間各個不同的國土、族類,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歷史文化,一律平等看待,這樣才能「普入」。
現前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不安定、不太平,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大多數都沒有安全感,這是非常可悲痛苦的現象。我們再仔細一觀察,古往今來,這個世界有不少的宗教,創教的這些神聖都提倡要愛世人。佛家所說的大慈大悲,跟「神愛世人」的意思完全相同。伊斯蘭教的經典,幾乎每一段經文的頭一句:「阿拉是仁慈的」。由此可知,這些教主、神聖他們心目當中,確實沒有國家界限,沒有族群的界限,也沒有宗教的界限,心胸都是廣大的,都是「普入一切世間」。
這些宗教傳到今天至少都有一千多年,基督教兩千年了,如果再往上推,從《舊約》裡面去看,超過四千年。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也有三千年。印度教就更早,印度教是佛經裡講的婆羅門教,現在世界公認他們至少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這些宗教在全世界傳播、弘揚,都是普入一切世間。為什麼今天社會還是這樣動亂、不安?這些救世主降臨在這個世間,並沒有帶給我們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這是什麼原因?實在說,神真的是愛世人,佛真的是大慈大悲,我們怎麼知道?從經典教誨裡面知道的。
他的愛,他的和平安定、繁榮幸福,不是他賜給我們的,我們以為要求他賜給我們,這個觀念錯了,這是迷信。應當是我們學習他,向他學習,實踐他的教誨,這就正確了。基督教徒要學習耶穌,伊斯蘭教徒要學習穆罕默德,佛家的四眾弟子要學習釋迦牟尼佛。他們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把他的言教都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落實在自己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就落實了。每一部佛經最後一句:「信受奉行」,人人都能夠依教奉行,就是神聖、諸佛菩薩的加持,這是他們對我們的保佑、恩賜。
佛教用現代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其他每一個宗教,我仔細去讀他們的經典,與佛教沒有兩樣,何嘗不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些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我們後人尊稱他為神聖。中國人對於神、聖的解釋,意思很接近,這兩個字的意思都是指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而沒有障礙,即《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稱作神、聖。由此可知,神人、聖人就是一個通達明白事理的人,對於事理迷惑而不通達、不明瞭,就稱為凡人、凡夫,凡聖差別在此。
經論裡面常講,凡夫覺悟了,就是聖人;聖人迷惑了,就是凡夫。凡聖不二,怎麼不二?凡夫跟佛過去不二,佛過去沒有成佛的時候,也是凡夫;我們現在是凡夫,跟佛過去在修行、初發心的時候,不是不二嗎?佛跟凡夫也不二,凡夫聞到佛法,將來修行證果成了佛,跟佛也不二了。佛在經裡這些話講得很多,我們要細細去體會,尊重自己的性德,不再迷惑顛倒,就能夠轉凡成聖。這是這一生我們作人唯一的一樁大事,其餘都是雞毛蒜皮,不足以掛懷;換言之,應當完全放下,就對了。
學佛是這個學法,修學其他宗教都沒有例外。我們從《華嚴經》裡面得到很大的啟示,世出世間所有的賢聖、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乃至於宗教的領導人、傳教師,哪一個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其他宗教聽到我們這個說法,他要是真正懂得意思會點頭,他要是不懂這個意思就會反駁。站在他那個教的立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他們上帝的化身。《華嚴經》上講「主伴圓融」,一個主,其他都是伴;在佛教,釋迦牟尼佛是主,其他宗教教主是伴;在基督教,基督是主,釋迦牟尼佛也是伴。主不是一個,各個都能作主,這才叫「一」。所以,「一」不是獨一,是任一,在佛法裡面就見到清淨平等覺。
說真實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哪一個眾生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都是。諸佛如來是什麼?不是一個人,你若將諸佛如來看作是個人,就講不通了。諸佛如來是自性,《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一不是二。我們說話為了方便起見,說心是體,識是作用,體跟用是一樁事情。稱佛、稱如來,稱佛是從相上、事上講的,稱如來是從性上、理上講的。我們把這些名詞的含義都搞清楚,問題就解開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哪一法不是心性?哪一法不是如來?哪一法不是諸佛?法法皆是。
為什麼會有六道、十法界?總的說法,就是迷悟不同。徹底覺悟,在事相上成佛了;迷惑顛倒,在事相上是凡夫。生死凡夫是從事相上講的,不能從性體上講,從性體上講完全平等,沒有兩樣,眾生與佛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必須深深去體究,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是一體,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才講到真正究竟的圓滿,他在相上當然是「普入一切世間」。我們今天在事上普入,宗教的傳教確實不論哪個宗教,不分國家、不分族群,都在傳播,希望一切群眾信我的教,這就是普入一切世間。
他是普入一切世間群眾,沒有普入一切世間宗教,宗教與宗教對立,我不入你的教,你也不入他的教,這還是不能普入,這個入只入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不能入。這又是什麼原因?還是妄想、分別、執著。佛門裡面還要分宗分派,彼此格格不入,這是對於諸佛菩薩的慈悲完全不了解,他只慈悲他自己小圈圈裡面的人,不同宗派的人就不慈悲,那不同宗教的人當然就更不慈悲;不但不慈悲還對立,一對立之後就變成鬥爭,人走上鬥爭,社會怎麼會安定和平?民生的福祉全被破壞了,這不是佛法。
所以,不僅佛門裡面,所有一切宗派法門,我們都要平等的尊敬。《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修學的法門都不一樣,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自己謙虛,推崇別人,這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華嚴》是世尊示現成佛第一部講的經,第一部經就教導我們修學的良好態度,我們要把這個意思引伸,對待世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術思想,都要包容、尊敬。
讀了《華嚴》之後,我們很清楚,「本是同根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思想,就像一棵大樹不同的枝幹,根是一個。所以,任何宗教、學術思想只要深入,真正像佛法講的徹法底源,問題就解決了,什麼爭執都沒有了。因此,諸佛如來看到一切眾生,不管你講什麼,他都點頭,因為他真正徹法底源。我們沒有找到根本,在枝葉上,這個枝跟那個枝會打架。找到根時,原來是一家,原來是一體,什麼都化解了。由此可知,這個世界的動亂紛爭,根本解決之道,用佛家的術語來說,就是「深入經藏」、「深解義趣」。
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絕不拉信徒,要他信我的教。我們鼓勵他,深入他的經藏;他要是入得深,到最後跟我們就變成一家。他入得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產生矛盾、對立,化解就困難了。因此,一定要深入,深入到最後,一個根生的,原本是一體,都沒有錯,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才真正能夠「普入一切世間」,得大解脫,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節錄自《華嚴經》第37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