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堅固」,我學佛七年才出家,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了兩年才受戒,受戒之後,到台中去看李老師,老師遠遠的看到我,指著我說:「你要信佛!」當時我愣住了。然後老師給我解釋:「信佛不容易。」所以我們想想,我們信不信佛?什麼樣的人才叫「信佛」?依教奉行的人。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講了六種信,第一「信自」,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有佛種,信自己決定能成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第二「信他」,「他」是老師、是佛。佛雖然不在世間,但是佛的遺教流傳在世間,我們讀經典如同見佛,展開經卷就如同聽佛的教誨。佛所教導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來的。佛是明心見性,我們是迷惑顛倒;撇開迷悟不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沒有兩樣。經上常講:「自性本具德能,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都是圓滿具足的。聖人覺悟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上了。我們迷失了自性,雖有,用不上,我們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錯在這裡。諸佛菩薩從未離開世間,問題是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哪一天你覺悟了,宗門所說的「大徹大悟」,你豁然就覺察到周邊全是諸佛菩薩,這一部《大藏經》活活潑潑的就顯在我們生活範圍之內,六根所接觸的無不是諸佛如來的大經大論,這叫信他。自他不二,這是第一對。
第二對,「信事」、「信理」。「事有理無」,所以事是幻有,稱為「妙有」;「理無」,理是空寂,稱為「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事實真相。第三對,「信因」、「信果」。因果是世出世間法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我們起心動念、造因不能不注意,種善因必定得善果。可是我們現在真的是迷惑顛倒,沒有能力辨別善惡,常常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就是佛法講的「顛倒妄想」。如果我們信有根,就是信裡有十善業道,把十善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佛所講的這些戒條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哪有做不到的?不是佛菩薩制定這個東西來約束我們,佛菩薩只是幫助我們恢復性德,消除煩惱習氣,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而已。我們首先要相信,然後你才歡喜接受,真正用功,洗刷自己的過失,恢復自己的德能。所以,信具足十善,十善業道落實在信根,「深信堅固」,你的信心不會動搖了。
「精勤匪懈」,十善落實在進根,進是精進。我們現在懈怠、懶散,這是煩惱習氣。精神提不起來,什麼原因?我們精進裡面沒有十善。換言之,有精進的空殼子,沒有內容,想精進也精進不起來。精進具足十善,精進就有內容,是真精進!大經常說:「自他不二」,度人就是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眾生。說到極處,「生佛不二」。
「常無迷忘」,這是念根的成就。由此可知,我們現在常常迷惑、常常忘記,這是念沒有根。「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這就是佛法所講的「當下一念」,這是念的本義,念念不失。
佛說六道凡夫真正常無迷忘的一念是「我」,末那識(第七識)就是我執,堅固的執著,無論在何時、何處,從無間斷。如果「我」這個念頭斷了,就超越六道輪迴。佛教導我們把這個念頭換過來,而一切法門中,念佛法門最殊勝,把「我」換成「佛」,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不要念「我」,念「佛」,所以稱作「念佛法門」。廣義而言,諸佛菩薩所說的無量法門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
而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只是在一切念佛法門裡的一個特別念佛法門,這是世尊為我們選擇的,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常言:「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還有其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錯就錯在這裡。佛教導我們要看破。所謂「看破」,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看破之後,才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心恢復到真心,宗門講「明心見性」的境界就現前了,見性就是佛。由此可知,我們最大的障礙不是外頭,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正念不能現前,都是被這些東西妨害了。
什麼人一生肯定成就?我們從古人經驗當中體會得,二六時中除了一句「阿彌陀佛」,決定沒有一個雜念,這個人成功了。對我們現前而言,除「阿彌陀佛」外,其餘的全是妄念。所以,祖師的念佛堂只有一句佛號,念佛堂裡不講經,真正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念佛堂不是普通人能夠進去的,普通人進去是結緣,不是真正用功。真正用功,宗門裡面的道場是「選佛場」,淨宗的念佛堂是「成佛堂」,到那兒就成佛了。從這些地方,我們才體會得這種道場的殊勝、莊嚴與本質。
我們不具足這個條件,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能不求教。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禪堂,也沒有念佛堂,只有講堂。講堂是幫助你看破,看破之後,你自然就放下,自己就會用功,這是著重在教學。我們的煩惱習氣是無量劫帶來的,我們很想斷斷不了,這就說明相當不容易斷,這才在教下下功夫。教下下功夫也要懂得方法,不懂方法,這一生功夫也就白費,不能契入。
修學決不能貪多,最忌諱的是當「通家」,一切經論樣樣都通,最後是樣樣都不通,得不到利益。你一門深入之後,「一經通,一切經通」,就契入境界。一切經通了之後,還是專學這一門,這是佛菩薩、古大德教導我們的方法。契入之後,永遠不會迷忘,這個念就有根。念有根,哪有不成就之理!念有根,也就是儒家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念」底下是「定」,「知止」就是「念」,止於至善。儒家的教學,總綱領就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孔孟之道!
「寂然調順」,這是十善業落實在定根所起的作用。世出世法若沒有定根,就是沒有一個堅定的志願,於是心是浮動的,見異思遷,很容易受外界的誘惑而動搖心志,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定」,簡單的講就是「胸有成竹」,自己內心有主宰。這個主宰不是成見,有些人成見很深,也不會被外境動搖,但這與定完全不一樣。定是從信、進、念而生的,有信、進、念,這個定是「正定」,不是邪定;成見很深的人好像有定力,那個定是邪定。唯有正定才能建大功、立大業,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教乘法數》解釋「定」是「攝心正助,相應不散」,這是通途的解釋。
『寂然』是心地清淨,清淨心自自然然就產生調順的作用。「調」是自受用,「順」是他受用。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為什麼不能恆順眾生?我們沒有「寂然調」的功夫。「調」,用現代話來說是「調和、調整」。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能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身心調整了,就與性德圓滿的相應。性德像水一樣,它沒有執著,地形彎就彎著流,地形直就直著流,決定不固執「我一定要這麼走法」。能這樣調適自己的身心,就得大自在。跟一切眾生相處,順境很好,逆境也很好,什麼都好,這樣才真正能做到恆順眾生,與自己絲毫都沒有妨礙,自己的心永遠是寂然不動。
我們與一切眾生往來,自己心動搖了,這就是錯誤。如何能做到心寂靜不動?就像《壇經》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當然不動。我們現在心裡不止一物,拉拉雜雜的無量無邊,所以心是動的,不是寂靜的。動是妄心,寂是真心。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手段不一樣,目標都是禪定。淨土宗用執持名號的方法修禪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如果這個法門與戒定慧不相應,就肯定不是佛法。因此,我們要揀別它是不是佛法,很簡單的方法:它與戒定慧相不相應?相應是佛法、是正法,不相應是邪法。不管哪個宗派、法門,沒有例外的。
古大德講:「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無為」是寂靜、寂然,「無所不為」是調順,所以無為是自受用,無所不為是他受用;無為是不變,無所不為是隨緣。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楞嚴經》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他的心確確實實常住在無為,「常住真心」,他還是用真心沒有用妄心,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
我們現前是初學凡夫,就用通途這個方法,心要定在正助法中。什麼是「正法」?淨宗法門所依據的《無量壽經》、《彌陀經》,都是主張「持名念佛」。《十六觀經》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等,這是讓我們選擇。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是正法,心要常住在這裡。什麼是「助法」?助法非常之多,綱領就是斷惡修善。印光大師教我們用《了凡四訓》、《感應篇》做為助修,從《了凡四訓》醒悟過來,真正相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因決定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深明這些大道理,信心就堅定了。順境絕不起一念貪愛之心,貪愛是煩惱,煩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障礙你往生。逆境決定不生瞋恚,生瞋恚是造業,是嚴重的錯誤。逆境,要像諸佛菩薩一樣逆來順受,業障就消了,順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好增上緣。你有智慧能夠辨別,知道如何運用,佛家所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們才體會得到。如果你不會運用,則日日是惡日,時時是惡時;惡是造業,好是積功累德。
由此可知,外面境界有沒有善惡?沒有!好惡完全在自己的心。你以善心看一切法,一切法都善,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人;你以惡心去看,諸佛菩薩都是惡人,「境隨心轉」。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佛勉勵我們用「真心」,真心是純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是純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是相對的,不是真善。真善裡沒有善惡,惡也是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在這個地方修學,這都是屬於性德,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具足。佛菩薩證得,我們迷失。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我們讓我們從迷失裡再把它找回來,如此而已。
所以,心決定要安住在正助二法當中,二六時中,念茲在茲。我們這一生唯一的願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有願必成。這個身體還住在世間,每天跟許多人事物接觸,完全依靠經典的教誨。善導大師講得好:「佛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做的,決定不違犯。」
從哪裡做起?從十善業道做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常常想到,跟佛的教誨相應,遠離十惡,勤修十善,念念都在十善當中,這是助道。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果不修十善業,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真實說,不修十善業,佛也無法念得好。
由此可知,念佛要修善,不修善不行。我們每天反省檢點,就用這個做標準。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不殺生」這一條有沒有做到?有沒有傷害小動物?有沒有損傷他人的念頭?不但是行為上沒有,念頭都沒有,念頭是念念愛護眾生。今年我們特別提出「愛的教育」,念念愛護眾生,決定不能有一念傷害眾生。別人傷害我可以,因為他不學佛,他還在迷。我學佛,已經覺悟了,不再迷了,縱然別人傷害我,我也不能有絲毫報復的念頭。我有這個念頭,依舊要搞輪迴,只有輪迴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脫離輪迴,決定不能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不要說對人,對一隻螞蟻、一隻蚊蟲都不可以,牠也是一條命,也是眾生,牠也是造作罪業轉生為動物,殺一隻螞蟻跟殺一個人沒有兩樣。對於這些小動物的騷擾,不可以有厭惡心,要知道牠今天來騷擾我,是我們過去也騷擾過牠,冤冤相報,理所當然。怎麼改進?用真誠心跟牠溝通,真誠心是一個妄念都沒有,誠就靈了。人真正在行道,小動物都會感動,也會護法,就不來干擾了。我們各人有各人生活的空間,我們幫助牠,牠也幫助我們。不但這些小動物,連我們居住附近的花草樹木統統都護法,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共存共榮。花草長得特別茂盛,讓我們接觸到的時候心開意解,看到這些花草好像都在笑,我們心境多舒暢!如果我們不修善,天天造惡,會有很多小動物來騷擾,花草樹木也會很不高興、很不耐煩的樣子。
所以,用清淨、平等、真誠來調心,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能與一切眾生調和。調和到極處,「生佛不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一體。「一體」是真性,佛家講「真性」、「自性」是一個,虛空法界都是這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見性之後,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清清楚楚。為什麼?他性跟我性是一個性,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一樣,蚊蟲在手上叮一下,我們全身都知道。《無量壽經》講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迷了,迷就是麻木不仁,蚊子叮都不知道。但是這一塊麻木了,那一塊並沒有麻木,麻木是暫時的,它會恢復,覺悟就恢復了。
「斷諸煩惱」,是五根最後的慧根,《教乘法數》講「以觀自照,抉擇分明」。這一句話著重在「觀」,所以佛家修行的綱領,稱為「觀照」、「作觀」。不僅是眼觀,耳聞聲也叫觀,鼻嗅香也叫觀,六根接觸六塵都叫做觀,用這一個字來代表。何謂「觀」?「離心意識」就是觀。所以佛法不講「研究」,研究沒有離開心意識;佛家用「參究」,參究就是不用心意識。心意識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用虛妄的心意識,決定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妄不能證真,只有真才能證真。「真」是真性,觀是自性起用,研究是意識起用,在形式上看好像相似,實際上大不相同。
學佛的人何以能夠修行證果,世間人何以做不到?總的說一句話,就是錯用了心。你不知道用真心,你用妄心,真心才能見到真相,真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要曉得,心集起就是妄想,妄想變成阿賴耶識的種子,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不用心意識,換言之,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妄想(不用阿賴耶),沒有分別(不用第六意識),沒有執著(不用第七識)。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主張「捨識用根」,就是捨八識,用六根的根性。六根根性是真心,根性沒有分別。所以,他教導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萬法,用聞性聽一切音聲,就見到真相。你要是會用六根根性,你就成佛了。
諸佛如來(最低程度是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不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十法界的眾生,包括十法界的佛,都用心意識,都沒有離開八識。離開八識就到一真法界了,《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華藏世界,完全不用心意識。我們曉得這個道理,還是轉不過來,因為無量劫來用心意識用成習慣,學佛還是用心意識學,所以學佛不開悟,學教不能大開圓解,參禪不能大徹大悟,念佛不能一心不亂,都是用心意識,不懂得作觀。
禪宗修行三階段,最初功夫是「觀照」,相當於淨土宗的「功夫成片」。有這個程度,在禪宗、在教下不能成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但是在淨土宗有這個功夫,就肯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淨宗不可思議,殊勝就在此地。往上再提升是「照住」,照住就得定了。最高的功夫是「照見」,照見是明心見性。《心經》云:「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最上乘的功夫。所以,修學其他的法門,一定要到「照見」才能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就是證得諸法實相。但是在淨土宗,有「觀照」的功夫就能生凡聖同居土,「照住」生方便有餘土,「照見」生實報莊嚴土,西方世界的四土是這麼成就的。又有一個特別,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所沒有的,西方世界雖有四土,四土平等,這個不可思議,諸佛讚歎!我們這個世間四土不等,我們見不到法身大士,也見不到阿羅漢。阿羅漢的功夫是第二個層次「照住」,法身大士是「照見」。
到功夫成片,在一般法門來講,是小乘須陀洹的境界,這是剛剛入門,我們也無法做到。小乘須陀洹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執著自私自利,連身都不執著,何況身外之物?這就是常講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才成片;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功夫就不能成片,往生就沒有把握。智慧能斷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功夫成片,破了第一層,這是「觀照」;到「照住」就破第二層,到「照見」就破第三層。
「止觀」,「止」是定,「觀」是慧。由此可知,煩惱要是不斷,不是聖人。「聖」的意思就是明瞭,正確的明瞭,沒有絲毫疑惑,在佛法講是「覺悟的人」,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都稱為聖人。正覺是小聖,正等正覺是大聖,這個說法大家好懂。眾生在迷,迷而不覺;諸佛菩薩不迷,覺而不迷。他為什麼覺?他用「觀」,不用「想」。我們是用思、用想,思想是錯誤的,思想是虛妄的。聖人用真心,不用思想,凡夫用思想。「思」是分別、執著,心裡起了界限,「田」字是界限,心本來是廣大無邊的,現在劃成很多格子就壞了,不是真心;真心裡沒有相,「想」就有個現相,那個相是幻相。
永嘉大師說得妙:「分別亦非意。」他有沒有分別、執著?有,他的分別、執著不是思,也不是想。真心為什麼會有思想?因為你們有思、有想,我要是不用思對你的思,不用想對你的想,你怎麼會懂我的意思?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照一個,底片落個影子;聖人用心像一面鏡子,照得清清楚楚,痕跡都不落。不但照過之後不落痕跡,正在照的時候也不落痕跡,這是「分別亦非意」。所以,他示現在世間,跟世間人和光同塵,實際上絲毫都不沾染,這是他的本事,佛家術語稱為「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這是佛,這個佛是廣義的,宗門裡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法身菩薩)就稱為佛。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裡面註解,「諸佛」就是從圓教初住菩薩到究竟果位,這四十二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位次,加上等覺、妙覺,妙覺是究竟佛果),稱作「諸佛」,他們不用心意識。還用心意識,用得很正,沒有用錯,這是「相似位」,就是十法界裡的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天台家四教所說的藏教佛、通教佛,沒有見性,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別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四教所講的「別教初地」,相當於「圓教初住」;由此可知,別教的佛果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在斷證相當於二行位的菩薩。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然後自己冷靜去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做到?不要說高品位,我們連一個須陀洹果都不容易做到。
而淨土法門的功夫成片下下品都能往生,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十方一切諸佛無一不讚歎阿彌陀佛,他真正是普度一切眾生。下下品的功夫成片,煩惱一品都沒斷;雖沒有斷,用這一句佛號控制住了。所以,念佛要會念,心裡念頭才起,不管它是善念、惡念,立刻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二六時中決定不容許自己的念頭起來,這是下下品的功夫成片。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徒弟,念佛三年成就了,沒有別的,就是會用這個功夫,決定不許心裡有一個雜念,只有一個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專想,他成功了。他往生那麼自在,預知時至,站著往生。
人身體很健康,天天懷疑:「我這裡痛,有病!」過幾天真的有病了,為什麼?想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為什麼不常常想健康,要想生病?你為什麼不天天想快樂,要想煩惱?世出世間念頭都是主宰。出世間到上乘法是沒有念頭,有念才有善惡。有念,有邪正、真妄;沒有念,也就沒有邪正、真妄,才到純真不妄,法身大士入這個境界。十法界裡面有邪正、有真妄、有善惡,一真法界沒有,這才能真正斷煩惱。因此,慧要是沒有根,就斷不了煩惱;有根還要再往上提升,要有力。底下一段講到「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