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9.29  星期六  VOL.67


 

雪公言:「咱這團體,以少花錢為原則。有錢買不到道,所以不是錢在辦道。大皇帝錢很多,死了還是要下六道。我花錢,一個錢能當三、四個錢用。我自己的錢,馬馬虎虎用可以,叫我慷他人之慨,我絕不幹。一草一木都有報應,你欠人家的早晚得還,懂局的,知道吃虧方佔大便宜。」

 

卷首語
編者的話

 

本期的《十善業道經講記》已刊登圓滿,下期開始,繼續刊登《了凡四訓講記》。

「三時繫念略記」這期將第一時繫念講解圓滿,下期繼續講解「第二時」。

最近網站上的「文字講堂」,新增的有《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49集∼第52集,歡迎同修上網閱讀下載。

此次,淨空老法師於台北的講演,講題為「護國息災安定社會人心」我們會儘快刊登於網上,供養諸位同修。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67)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 

上一期「十八不共法」講解至第六條,此期從第七條開始。

第七以下的六個科目:「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這六種都圓滿具足,無絲毫欠缺,這是自性的果德。但如來果地上還有「欲」嗎?這個字與一般講的「愛欲」,名詞雖相同,意義完全不一樣。如來果地上離念,心裡沒有念。由此可知,這裡面所說的都是果德的究竟圓滿。實在講,這個「欲」就是願一切眾生圓成佛道。若要說如來有什麼願望,如來只有這一個願望,就是「願一切眾生速成正覺」。佛應化在十法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就是這個單純的目標。這幾條,凡夫、二乘、菩薩都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唯有如來果地上才是究竟圓滿。

第十三至十五:「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應化在十法界,現身說法,身、口、意三業也有造作,但是佛的種種造作是「隨智慧行」。而凡夫的身、口、意則是隨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造種種業。《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示現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但是他們的身語意隨智慧行,沒有過失。因此,佛的種種示現,無非是利益一切眾生。

有人聽了這個說法也許會疑惑,為什麼如來種種示現,有時會誤導眾生?確實有利益眾生的,也有誤導眾生的。哪些眾生得利益?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得利益。哪些眾生會被誤導?煩惱、習氣深厚的。看到佛的示現,他總是往惡的那邊想,就變成誤導了;如果佛的種種示現,他都能向善的這邊想,他就得利益。佛無心而示現,眾生各個感受不相同,道理在此地。

佛在本經教導的總綱領:「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善的行為,我們用心觀察,還是善的。所以,大乘經上說,世出世間法沒有善惡、沒有邪正、沒有真妄,所有一切相對都沒有,所有相對都是心想生。你心想善,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善;你心地不善,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是善的。因此,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從根本修」,心想就是根本。

所以,我們應當學佛菩薩,看地獄、餓鬼、畜生造作種種不善,在我們心目當中都是清淨業,我們就成佛了。為什麼會看到這些都是清淨業?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確實是清淨的。可惜我們沒看出來,以為它是染污的,其實它是清淨的,確實本善,純善無惡。如來果地上純善無惡,一切眾生也是純善無惡,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句話是絕對正確。因此,過錯不在外境,過錯不在別人,外境沒有過錯,別人沒有過錯,諸佛菩薩、餓鬼、畜生、羅剎、修羅都沒有過失,都是清淨無為的。過在我們的念頭錯了,我們的看法、想法錯了。這個道理深!因為你體會不到,所以你不肯做、不肯修。你能體會得幾分,你學著去做,受用無窮!真的是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清淨。我們這才曉得,原來佛住極樂世界,菩薩住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在哪裡?就在這裡,它跟娑婆世界是無法分開的,但是各人住各人的境界。如果你沒有這個思想、理念,不肯契入,這個境界你永遠得不到,永遠在懷疑,永遠不能現前。這一樁事情,佛菩薩再有能力也無可奈何,因為佛幫一切眾生只能做到「開示」(「開」是說明,「示」是做示範)。《大方廣佛華嚴經》前面三分是「開」,末後一分「入法界品」,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示」,為我們做示範。學人要會悟、要會入,「悟入」佛幫不上忙,要靠自己。根性利的很快就悟入,根性鈍的就非常困難。

利鈍從哪裡分?利根人聽話,百分之百順從。善導大師在《觀經上品上生章》講,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我怎麼做就怎麼做,教我不可以做就決定不做,這是上上根人,決定能夠悟入。不能隨順佛菩薩教誨,還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妄想執著,就永遠不能悟入。讀了佛經,滿腹狐疑,這樣學佛不但不能得利益,反受其害。佛不害人,是我們自己害了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最後三條:「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德用,十方三世無所不知。阿羅漢能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只限於五百年,過去五百年、未來五百年,五百年以上就沒有能力知道了。

《法華經》有一個公案,有一個老人想發心出家,而出家要有善根。佛讓這些大阿羅漢觀察他有沒有善根?這些阿羅漢看了都搖頭:「沒有善根,與佛無緣。」佛說:「他有善根,無量劫前,他是一位樵夫,上山砍柴時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他,他就爬到樹上念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點善根,這一生遇到釋迦牟尼佛,他可以出家。這是說明佛知道無量劫前的事,菩薩、羅漢都不知道。

總而言之,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都是如來果地上的圓滿德能,這個德能是自性本具的圓滿顯露。

「一切佛法,皆得圓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圓滿。他們就是依十善業而圓滿的,而十善業從哪裡下手?《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先從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做起,然後再學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貪、不瞋、不痴。深度、廣度隨著自己的修行不斷擴展,擴展到與自性完全相應,就是「性本善」。

經有四種:教、理、行、果。「教經」,教訓、教誨;「理經」,佛所講的一切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行經」,依教奉行,《十善業道經》是屬於行經。我們常講「修行」,修行要靠這一部經,因本經具足一切圓滿的佛法,豈能疏忽?豈能輕視?由此可知,我們學佛這麼多年,毫無成就可言,每天還生煩惱、起無明、造惡業,這是什麼原因?疏忽了十善業道,認為這是小小事,殊不知小小善是成佛的大根大本,一切佛法都不離十善。我們常看到佛的畫像,圓光頂上寫了「唵、阿、吽」(「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因此,佛放的光是十善之光,純善無惡。

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等」,包括當時以及後世有緣讀到本經的一切大眾。這是世尊親口宣揚,教導我們「應勤修學」,應該勤奮學習,不能疏忽。修學十善得什麼樣的果報、什麼樣的成就?完全在自己的用心。佛是平等心,若以平等心修十善,你就成佛了。菩薩是六度心,你以四攝六度修行十善,你是菩薩。以慈悲喜捨修學十善,果報在天道。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的修學,否則這一生就空過了。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

這是流通分。「城邑」是城市,「聚落」是鄉鎮村莊,都不能離開大地。「一切藥草卉木叢林」,這是指植物也是因地而生長。這是說明所有一切生物,若離開大地就不能生長。這是佛舉了一個譬喻來說明,「大地」比喻「十善」。此十善道亦復如是,十善道就像大地一樣,情與無情共同要依靠的。

修十善業,能得善果。「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種善因決定得善果,這是有求必應的道理。世間人求願的太多了,為什麼沒有感應?不懂道理與方法,求的不如理、不如法,所以沒有感應。

早年章嘉大師教我:「我們向佛菩薩求願,不能滿足願望,這是有業障障礙住。我們要反省,覺察自己業障之所在,努力消除業障,所求就滿願。」如何消除業障?大師告訴我:「懺悔。」這與普賢菩薩說的「懺除業障」,是一個意思。「怎麼懺法?」他說:「後不再造。」這一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是真難。儒家講:「不二過」,過失只有一次,不能重複犯過,這是真懺悔。

所以,知道自己的過失,把過失改正,就是修行。修行不僅僅是念經、念佛,念經、念佛是修行的方法,而真正修行是要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從哪裡修?「從根本修」。起心動念是根本,這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我說話說錯了,下次我改過;我做事情做錯了,下次我再不敢做,這是從事上、從身上修,不是從根本。根本是從起心動念處改過,身、口自然就沒有過失了。因此,念頭才起就要覺察到,古德常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這是當然之理,因為只要沒有證得究竟的果位,就還有念頭。

等覺菩薩就是一念生相無明念念相續,所以才示現出根身世界。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變現出來的,它是無明相續而現的世界;如果這一念無明斷了,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那佛還度不度眾生?不度眾生了。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到這個境界,最後一品無明斷不斷?不斷。但他不是沒有能力斷,他有能力斷而不斷,這是「倒駕慈航」、「帶惑潤生」。

所以,等覺菩薩與如來果地是同等的,同等裡有不等,不等在哪裡?等覺菩薩那一品無明沒有能力斷,佛有能力斷而不斷,差別在此地。佛不斷是因為斷了之後就不能度眾生,就不能現相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就是那一品生相無明起作用;若這一品無明斷了,就不起作用了。

因此,我們用功就是在起心動念處覺察自己的過失,二六時中,晝夜不間斷。自己念頭錯了,要真誠懇切痛加懺悔,過失才能改掉。眾生無始劫來,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的習氣薰習太深了,若不痛切懺悔,病根拔不掉,不時它又起現行,起現行就產生障礙。最怕的是臨命終最後一念又起現行,來生就又要輪迴三途六道了。我們念念想往生,被最後這個妄念破壞了,這是很有可能的,我們不能不警覺。千萬不要以為,「我還年輕,到我老的時候再來真幹」,恐怕到不了老,你的壽命就終了。這樁事情以前不知道是無可奈何,現在知道了就要認真幹!在日常生活中學佛菩薩,事上可以跟眾生和光同塵,心地決定不染著,心地清淨,智慧明瞭,這就是功夫。

何以能不染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面境界是假的,根身也是假的,這是「看破」。唯有真正看破,才會甘心情願的放下,歡歡喜喜的放下,再也不染著了,這是真修行,真做功夫。誦經、拜佛這些儀式,說老實話,都是表演作戲接引眾生的。自己修行真正在心地功夫,不在形式。形式做得好看,是接引那些還沒有回頭、還不知道佛法的人。我們表演這個形式接引眾生,讓他走進佛門,走進來之後,要把真的東西傳授給他,不能一味去搞表面。

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從這裡能看到十善業道的重要性,它是整個佛法的大根大本,不僅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依此為根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不依此十善大地建立一切佛法,離開十善就沒有佛法可言。由此可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都與十善相應,你就是在學佛。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十善像大地,你的法門、宗派就像高樓大廈,都是建立在地面上。沒有地,到何處建立?佛將十善比喻作大地,一切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一切佛法也依這個基礎而得究竟圓滿。

所以,十善業道須臾不可離,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學的法門再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總綱領就是「十善業」。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過去自己愚昧,輕視、疏忽了根本,所以修學佛法幾十年,功夫都不得力,那是自己的過失。

學佛的人重視戒律,受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而所有戒行都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沒有十善,既使三皈也不能成就。我往年講「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好比三層樓,沒有第一層,如何能蓋第二層?第一層是第二層的基礎。第一層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層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如果沒有十善,哪來的三皈、五戒?我們學佛有這麼多障礙,就是沒有基礎,猶如蓋房子沒有土地一樣。十善業是學佛的基礎,有了基礎才能進一步建設。

不管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要先有十善才能建立。此地所舉的,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五乘佛法。「一切人天」,人天乘。「一切聲聞」,『一切』包括此界、他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獨覺菩提」,就是緣覺。「諸菩薩行」,諸菩薩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一切佛法」,天台家講「藏、通、別、圓」,這是四種佛;賢首家講「小、始、終、頓、圓」,這是五種佛。一切佛法都依十善大地而得成就,然後你才想到,本經是多麼重要,這是佛法修行的根本大法!

十善:「身三、口四、意三」。身三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在家同修不邪淫);口四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三善,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做到了,等於你有了土地。什麼土?法性土,這才有資格學佛。學佛從三皈五戒開始,你有資格皈依三寶,有資格受持眾戒。如果沒有法性土,你連立足之地都沒有,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我們學的是什麼佛?修的是什麼道?根本立足地都沒有,那修的道是妖魔鬼怪的道,決定不是正法,決定不是佛道。不但不是佛道,也不是天道、人道,人天都要以十善為基礎。由此可知,走的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這幾道沒有說以十善為基礎。十善為基礎的道,從人天起,「一切人天,依之而立」。換言之,不修十善,就是三惡道。因此,想得人天,就要好好修十善業道,才能得人天果報。一切佛法究竟圓滿的大道,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娑竭羅」,譯為「鹹水海」,「鹹水海」表「苦海」。佛在娑竭羅龍宮,就表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居住的環境是苦海。「龍」,善於變化,比喻現代社會人心、造業,千變萬化。

苦海無邊,人情事理變化多端,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應付?用什麼方法來生活?用十善業道。也許有人說:「我們果然照十善業道來做,那我們不是處處吃虧上當,在這個世間活不了。」這個世間活不下去,就到天上去了。你是善人,應該有好的果報,天上果報比這兒好,極樂世界比這兒更好。具足十善,沒有受三皈五戒,念佛都能往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講得很清楚,具足十善業,念阿彌陀佛能往生,所以何必留戀這個世間?何必與這些人勾心鬥角?沒有必要。

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就是真修行人的好榜樣,「安貧樂道」,甘心情願過一種貧苦的生活。實在講,「貧」是真的,「苦」是假的。修道人貧而樂,世間人貧就苦。孔子的學生顏回,「簞食瓢飲」,這是形容他物質生活條件很苦,吃飯用竹子編一個簍當作飯碗,喝水用瓢作杯子,生活苦到這個程度。而孔老夫子讚歎他,「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別人過這種生活非常憂愁,顏回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他不是貧苦,他是貧樂。基督教《聖經》講「甘貧」,甘貧有兩個意思:一是甘心情願過這個貧苦生活;另一,「甘」是甜美,貧得很快樂。我們要懂得,要能過這種生活,十善業道就不難了。

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十善業?我們不願意過貧苦的生活,貪圖物質上的享受。貪圖是貪心,十善是不貪、不瞋、不痴,你的貪心在作祟,十善業就修不成。所以,一定要斷貪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再惡劣的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決定沒有瞋恚心。不貪、不瞋,這是大定,《楞嚴經》講的「首楞嚴王三昧」。不痴是智慧,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樣樣清楚,身三、口四自然做得很圓滿,哪裡會有過失?

古大德教我們「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是一切人天佛法的根本,不貪、不瞋、不痴是十善業的根本,我們要從這裡下手,十善才能修得成功。如果不從斷貪瞋痴、遠離貪瞋痴下手,十善就很難做到圓滿。換言之,連作人的基礎都沒有,其他什麼都不必談了,學佛只不過是跟佛法結個緣而已,佛法殊勝的功德,你絲毫都得不到。

這一部經我們就講到此地做個圓滿,希望大家聽了之後,要認真努力,「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希望這一生不要空過,決定要有個結果,要有成就。《十善業道經》講竟。

 

返回

 

楊枝淨水
在亂世中如何生活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組恭敬整理

    

最近幾年,災變頻繁,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聽說有許多重大的災難,新聞與報紙都不報導,唯恐人心惶惶,造成心理不安,帶來社會動亂。而災變的原因,佛所講的與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科學家著重事實證據,就事論事,而佛法所講的是深入根源。但是非常可惜,佛法雖然說得如此清楚,世間人對於佛法有嚴重的誤會,一直將佛法看作宗教、迷信,這個損失無法估計。如果我們能信佛的教誨,依照佛的方法去做,這些災難確實可以避免。

佛說娑婆世界的四禪天(福天),福報最大,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初禪有三災,水火風是大三災;二禪天有水災與風災,沒有火災;三禪天只有風災。《楞嚴經》講,瞋恚是火,火災的根源是瞋心。所以,人瞋恚心現行時,整個身體都發熱,臉色紅潤,火氣上升。水災的根源是貪心,貪愛是水;風災的根源是愚痴,是無明風動;而心地不平就招來地震、海嘯。但是許多人不明瞭其中真正的道理,對佛所說的很難接受,認為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說真實話,佛所講的理論與事實根據甚深甚廣,世間人見不到,所以稱之為「深密」。這決定不是思惟、研究所能理解的,唯有甚深禪定才能見到這個事實真相,見到世間所有一切災變的根源。

佛家的教學最令人佩服的,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我們都可以證實,所謂是「信、解、行、證」。我們相信佛說的,對佛所說的都能理解,然後依照方法修行,最後證實佛所說不是騙人。佛的教學合情、合理、合法,而佛法的修持法門雖多,總不離禪定。換言之,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手段,都是修禪定。禪定的定義,依《金剛經》的講法,「不取於相謂之禪,如如不動謂之定。」你懂得這個原理原則,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樣樣都能不著相,樣樣都能不動心,這是真修禪定。現在一般人誤會,以為一定要面壁打坐才是禪定,實際上這只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一門,除此一門之外,還有很多方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無量的修行方式,都是在修禪定。我們今天用執持名號的方法修禪定,《彌陀經》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即是禪定。這雖然方式不相同,原理原則是一樣的。

明白這個道理,要解救社會問題,理當標本兼治,治本就是要改變心理。若能斷貪瞋痴,超越六道輪迴,你的福報就大了。縱然不能做到斷貪瞋痴,也要把貪瞋痴控制住,不讓它增長。現代人為貪求富裕的生活,在世間追求財富、名聞利養不擇手段,胡作妄為,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直到果報現前才知道苦。世出世間聖賢對這些現象都認識得很清楚,明白這不是別人造給自己受的,是自作自受。最明顯的例子,譬如最近東南亞的經濟災難,受害的人很多,我們細細想想,受害的人也是自作自受。我知足,粗衣淡飯過得很自在、很快樂,不貪財,不貪圖名聞利養,安分守己過日子,就不受這個災害。這是非常明顯的例子,從這個小例子觀察整個世界災變,道理是相同的。

現在災難一天天逼近,好像眼看就要來了,這是共業所感。我們要如何自處?要真幹,真斷貪瞋痴,真修戒定慧。以戒來控制貪心、欲望,以定來控制瞋恚,以智慧來控制愚痴。所以,佛說的「三無漏學」涵蓋了全部的佛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修行、教化眾生,不離開這個原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遵守這個原則。三學是從對治眾生病根而來的,六道十法界眾生的根源就是貪瞋痴,佛稱它作「三毒煩惱」。我把它稱作病毒,最嚴重的病毒,所有一切病毒都是從它而生的,它是根本。夏蓮居老居士教我們「真幹」,就是從這裡真幹。學佛的同修也有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但懂得不夠透徹,所以聽了佛的話,對佛很尊敬,相信佛沒有妄言,但仍猶豫不決,始終下不了決心,還在徘徊不肯做。

由此可知,佛法經論的研究討論,對我們而言是很重要的課題。佛在經上也教導我們深入經藏、深解義趣,唯有深入深解,我們才肯真幹。若還不能真幹,就是解得不夠深,入得不夠深,所以「能解必能行,能行未必能解」。有些人雖不能深解深入,卻也能行,這是因為他善根、福德深厚。他雖然不明白這些道理,不知其所以然,但是他相信佛的教導就真幹,這種人難能可貴,他過去生中宿根深厚。

所以,我們見到學佛真正有成就的,這一類人佔多數。中下根性的人要靠深解深入,我們就是中下根性的人;那些接觸佛法就相信,不必理解就真幹,是上根人。我們往往誤會,輕視上根人,以為他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會,瞧不起他,哪裡知道人家念幾天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上上品往生。我們自以為聰明,依舊是搞六道輪迴,無法與人相比。

在現前災變頻繁的時期,我們要覺悟,生命非常短暫,在剎那之間。印光大師教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上,時常想到死,時常想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會提高警覺,就會放下一切。放下貪瞋痴,勤修戒定慧,我們就有救。自己有救,眾生也有救,世界也有救。你能救自己、救眾生、救世界,你就是佛菩薩再來,就不是凡夫。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勉勵。

 

返回

 

淨空法師佛教觀-超度
中峰繫念法事三時全集略記(5)

 

◎十大願王回向偈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是《華嚴經》修學的總綱領。菩薩若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因此普賢行是菩薩行最重要的科目。十願最重要的是「禮敬」「懺悔」。「禮敬」包括「稱讚」、「供養」;「懺悔」,包括了後面七條。

「修行」,「行」是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行為有了錯誤,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就是「修行」。佛門常講「開悟」,發現自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就是開悟;悟後起修,就是「修行」。

淨宗修學的綱領,第一、佛在《觀經》教給我們「淨業三福」。第二、「六和敬」。第三、「戒定慧」三學。第四、大乘菩薩修行的綱領「六度法門」。第五、「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最高、最圓滿、最究竟的修行標準。這五個科目就是修正行為的標準。

第一、「禮敬諸佛」。佛弟子見了佛像,都會恭敬的對佛像頂禮三拜,這是不是「禮敬諸佛」?不是。為什麼?跟普賢不相應。「普」是普遍,我們的心不普,我們的心有分別、有執著、有界限,因此我們的禮敬範圍很窄小。普賢菩薩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沒有分別、執著,他的心是盡虛空、遍法界,以這樣的心修禮敬,就是「普賢行」,就是普賢菩薩的「禮敬」。

「諸佛」,不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是指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包括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世尊在經上介紹了不少。過去諸佛,也說了很多。未來佛在哪裡?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一切人是未來佛,一切畜生也是未來佛,一切蚊蟲、螞蟻還是未來佛。不但這些有情眾生是未來佛,乃至於無情的眾生也是未來佛。《華嚴經》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換言之,盡虛空、遍法界統統是諸佛。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對待,就是「禮敬諸佛」。第一願如是,後面九願,願願都如是。

我們要如何將自己的修學標準達到普賢菩薩的水準?一定要從「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逐漸向上提升,才能達到這個標準。若用普賢行的標準修行,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才顯示出十願的殊勝。

第二、「稱讚如來」。『稱』,稱揚;『讚』,讚歎。第一句講「諸佛」,第二句講「如來」,「如來」與「諸佛」名稱換了,意義也就不一樣。「諸佛」是從相上說的,在相上,我們要以平等心、恭敬心對待。「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我們的真誠、清淨、平等,對佛菩薩如是,對一切天神如是,對一切眾生如是,對妖魔鬼怪亦如是,決定沒有差別。我對佛的恭敬心跟對魔王的恭敬心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這是「禮敬」,是平等的。但是「稱讚」就不一樣了,必須是善的、美的,我們才稱讚;不是善的,不是美的,我們不毀謗,也不稱讚。這是諸佛菩薩教給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我們應該要這樣做法。

世間有善人、惡人,有好人、壞人,有好事、壞事,我們要讚歎好的,讚歎善的;不善的、不好的,不讚歎。《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時都禮敬、讚歎,唯獨三個人,他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個人,第一是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第三是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欲。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所以有禮敬,沒有讚歎。

「禮敬」對一切要平等,「讚歎」要能辨別一切善惡,這樣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會傷害眾生。

第三、「廣修供養」。從前人跟現代人意識型態、思想觀念不一樣,以前的人多少還有一點道義,現在的人無一不追求財富。人人都追求財富,為什麼有人求得到,有人求不到?難道求不到的這些人,聰明智慧不如你?運氣沒有你好?不見得。世出世間一切法,唯有佛法講的透徹,解釋的合情合理,我們聽了真的心服口服。佛告訴我們世出世法都不出因果定律,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富是果報,果報從因來的。一生辛苦努力,是「緣」。如果沒有「因」,再辛苦、再努力也得不到果。「因」是什麼?過去生中的布施、供養。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能夠修三種因,必定能得這三種殊勝的果報。你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人不能沒有福報,佛講:「貧窮學道難」,一天三餐都不能維持,修行就很難。所以,福報非常重要。

「三皈」,「皈依佛,二足尊」。「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二」是兩種圓滿,第一是福報圓滿,第二是智慧圓滿。福報如何圓滿?佛的財布施圓滿,所以他的福報圓滿;佛的法布施圓滿,所以他的慧也圓滿。「福慧雙修」就是修財布施、修法布施。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法布施是以「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依教奉行,修因證果,果報無比殊勝美滿。

第四、「懺悔業障」。我們長劫六道輪迴,無法出離,是什麼原因?業障障礙了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出離六道輪迴。要如何消除業障?懺悔。「懺悔」是梵華合一,「懺」是梵文音譯,「悔」是中國字,「悔」跟「懺摩」很接近,所以將這兩個字合起來造成這個名詞。

懺悔最重要的是發露,後不再造。我們所造的一切過失、錯誤,不要遮蓋隱瞞,否則罪過就愈來愈深。所以,好事不要讓人知道,好事讓人知道,一讚歎,好事都報掉了。做的壞事,知道的人愈多愈好,每個人說你一句就報掉了。

「發露懺悔」,對自己是「後不再造」,這是真懺悔,真消業障。我們一天能改正一個錯誤,繼續三年,縱然不能成為聖人,也算是賢人。以這樣勇於改過自新的修持,求願往生,決定得生淨土。

第五、「隨喜功德」。這是佛菩薩特別教給我們破除嫉妒障礙的煩惱。人都有嫉妒,看到別人比我好,心裡就很難過,這是很大的煩惱,也是與生俱來的習氣。嫉妒是瞋恚的一部分,「隨喜」就專門對治嫉妒。看到別人好,不但不嫉妒,能生歡喜心,而且能盡心盡力幫助他,成人之美!把他的好處看成自己的好處,他的功德看成自己的功德,心量拓開,這才能與大乘佛法相應。

嫉妒、瞋恚心很重的人,心量非常窄小,那是修行很大的障礙,要想出三界不容易。不但修定修慧難,世間法做學問、成就事業也很難。世俗人常說:「大人有大量。」做大事業的人度量很大,斤斤計較,執著的人度量很小,成就不了大事。

諸佛菩薩及佛弟子的事業是要「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事業太大了,沒有廣大的心量,怎麼能度一切眾生?這絕對不是世出世間小心量所能做到的,「隨喜功德」就非常重要。

第六、「請轉法輪」。第七、「請佛住世」。佛法是人天眼目,苦海慈航,無明黑暗裡的明燈。我們遇不到佛法,沒有機會脫離苦海,超越三界,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唯獨遇到真正的佛法,才有機會脫離苦海,超越三界。「請轉法輪」就是請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這個福報無比殊勝。

我們想修福修慧,以什麼方法能修到最殊勝、圓滿的福慧?請佛菩薩講經,這個福慧是無比的殊勝圓滿。我們現在找不到佛菩薩,甚至於須陀洹也找不到,怎麼辦?要找有修有學的法師大德為我們宣揚正法,這個福慧是相等的。

我們在經典裡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甚至於一部經還沒有講完,就有開悟證果的。在古人傳記裡也曾經看過,但那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的人業障習氣很重,必須要長年累月天天聽,天天薰習,天天改過,或者十年、八年,或者二十年、三十年才能開悟證果。所以,請一位法師講一次經,效果不大,一定要「請佛住世」,請法師常住,此地的人才能得利益。李炳南老師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講經從未中斷過,所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多,道裡在此地。

但是法師、大德住在那個地方講經,要因緣成熟才行。何謂緣?是不是對法師招待得很好,供養得很好?不是的!真正善知識是要利益眾生,不是來求享受,求名聞利養的。真正的緣是這個地方有些人真想學,真想脫離生死輪迴,真想在這一生成就菩提道業,諸佛菩薩自然會應化到此地,所謂「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如果這地方沒有這樣的人,只是口頭上說說,求的是福報、升官、發財、求好兒女,以這種心願求,佛菩薩不會來。真正求了生死、出三界,求往生極樂世界,佛菩薩會應化到此地來。所以,「請佛住世」,這是感應道交。

當然因緣的成熟,要靠「請轉法輪」。大家經聽多了,苦難的日子過久了,逐漸覺悟了,曉得生死輪迴是麻煩事,才有出離的心。西方極樂世界聽多了,覺得這是個好地方,我們應該移民到那邊去,有這個心願就是「感」,有「感」才有「應」。

普賢菩薩修行的總綱領,就是菩薩行的標準,實際上就是這七願。第八、第九、第十這三願都是屬於迴向。大經講「迴向三處」: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迴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與一切眾生共享,絕不自己享受,這個心量大!這是真實的福報。如果只是個人享受,福報很快就享完了。與一切大眾共享,與一切諸佛菩薩共享,福報是永遠享不盡!因為諸佛的福報無量無邊,眾生雖然有罪業,但是眾生也有修善積德的一分,那一分功德合起來,力量就大了。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

我們在《無量壽經》第二品念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由此可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西方極樂世界大眾修行的標準。我們今天雖然做不到,要熟悉,要心嚮往之,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陌生了。

讚佛寶

佛寶讚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

「佛寶讚無窮」,「佛寶」是修德成就,依修而證。

「功成無量劫中」,依照前面的十願來修學,無量劫的修學,修成了圓滿報身,就像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一樣。

「巍巍丈六紫金容」,這是果報成就的大用。『巍巍』是果報的作用,『丈六』是劣應身。過去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印度成佛,他的身相就是示現的丈六身。

「覺道雪山峰」,『雪山』是喜瑪拉雅山,當年世尊修道的處所,這是讚歎他自修成就。

「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玉毫光』指白毫放光,光中化佛,佛度眾生,舉這一種德行。『昏蒙』指六道眾生,佛示現成佛,廣度六道眾生。這句是讚歎利益眾生的功德,佛利生的功德無量無邊,說之不盡。

「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演說』,就是必定說這個法門。『法真宗』,就是淨土宗,教人念佛成佛,這是大乘佛法的「真宗」。「真宗」不是指其他的經典,就是指「淨土三經」,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兩句是讚歎當來下生彌勒佛。《無量壽經》前半是阿難尊者當機,從三十二品以後是彌勒菩薩當機,所以彌勒菩薩是佛的傳法弟子。世尊把這個法門特別囑咐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來下生成佛,一定要講《無量壽經》,一定要講「淨土三經」,弘揚這個法門,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是「龍華三會願相逢」。

彌勒菩薩何時到世間來成佛?《彌勒下生經》,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歲,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所以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才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

假如你要發願求生彌勒淨土,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你就跟他一道下來做他的弟子,然後再聽他講經說法,勸你老實念佛,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些人接受淨土,現在就到極樂世界去,他們至少還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來。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佛了,看到他們:「你們怎麼這個時候才來!」所以,這個帳要算清楚,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無比殊勝。

◎開示

人人分上。本有彌陀。箇箇心中。總為淨土。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

「彌陀」是無量的意思。阿彌陀,就是一切眾生真心自性本分上的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德能、無量壽命,一切的無量,我們統統具足。跟阿彌陀佛比,跟一切諸佛比,我們絲毫沒有欠缺,完全相同。

「箇箇心中,總為淨土」,一樣的殊勝、莊嚴,這是講性德,性德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現在沒有修,性德透不出來,所以日子過得這麼苦,得不到受用。

「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佛法教什麼?就是「了」、「悟」二字。「了」是明白。學佛就是教你做一個明白人,做一個覺悟的人。對於一切法都能明瞭、覺悟,就是佛菩薩;不明瞭、不覺悟,就是凡夫。凡夫與佛差別在此,除此之外,沒有差別。而佛的教學就是把糊塗人教成明白人,這就是佛法,這是佛教的教學。

自從無始。迄至今生。一念違真。六根逐妄。隨情造業。縱我為非。

「自從無始,迄至今生」,這就是迷。怎麼迷的?無始以來到現在統統都在迷。

「一念違真」,『違』,違背;『真』,真心本性。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都不用真心,用的是妄心,違背真心太久了,不知道什麼是真心,把妄心當作真心。不學佛確實不知道,學了佛才曉得所有眾生用的心都是假心,虛情假意。我們看清楚了,與人相處就會處得很自在,知道大家都是假的,說什麼也不要認真。什麼人用真心?諸佛菩薩用真心,阿羅漢接近真心,還不是真心,妄心裡比較真實而已。唯有佛與大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那是真心。《華嚴經》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用的是真心,以下的都是用妄心。

「六根逐妄」,六根都追逐這些妄相,「眼、耳、鼻、舌、身、意」都在打妄想。相也不是真的,《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隨情造業,縱我為非」,『情』是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五欲(財、色、名、食、睡),隨著自己的情欲造業。

身業則殺盜邪婬。口過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惡則常起貪瞋。深生痴愛。

「妄言」就是妄語。愚痴是過去今生造業之因。你為什麼會造業?愚痴就造業,明白人不造業。

由茲三業。鉤鎖妄緣。常汩汩於塵勞。但茫茫於歲月。

「三業」是貪、瞋、痴。

「鉤鎖妄緣」,『緣』是條件,造善業、造惡業的種種條件。因加上緣,業就造成功了,就起業相。

「常汩汩於塵勞」,『汩汩』是沉淪,『塵勞』是六道,墮落在六道裡是果報。「但茫茫於歲月」,這是講今生後世「惑、業、苦」的循環沒完沒了,一片茫然,沒有出頭的日子。

欲思出離。唯憑懺悔熏修之力。俾眼耳鼻舌身意之過愆。應念頓消。使色聲香味觸法之浮塵。即時清淨。

「欲思出離,唯憑懺悔熏修之力」,想要解決超越,這個人就開始覺悟了,這是始覺。要想出離六道輪迴,脫離三界苦海,「唯憑懺悔熏修」。『懺悔』是方法,『熏修』是功夫,要長年累月不間斷的熏修。

「俾眼耳鼻舌身意之過愆,應念頓消」,懺悔、熏修的樣子從哪裡看?六根不再造業了,因為覺悟了。

「使色聲香味觸法之浮塵,即時清淨」,內淨六識心,外清六塵境,功德就圓滿了。這兩句話講的輕鬆容易,要做到就真難!依照這個原則修行,可以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沒有一個人有指望。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的一切經、一切法門,就是這個原則,要這樣才能成功。理論沒有錯,方法也沒有錯,可是我們辦不到。諸佛如來知道我們這些人業障深重,這條路走不通,所以才有阿彌陀佛為我們開廣大的易行道,使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人也能成就,就是「念佛法門」。

又極樂求生。全憑發願。

真正想去,真正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發這個心比前面「內淨六識,外清六塵」容易太多了!

◎四句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這是《華嚴經》上普賢菩薩的一首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過去一直到今生,我們所做的一切惡業,這是「業果」。

「皆由無始貪瞋痴」,這是「業緣」。

「從身語意之所生」,這是「業因」。身語意是造業的工具,貪瞋痴是造業的主使。

「今對佛前求懺悔」,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立下大願,要求懺悔,改過自新,一定要把過失真正改過來。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無始劫來發願的總綱領,可以說是一切諸佛共同的通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歸納起來都不外乎這四願。同時,這四願也教給我們修行的次第,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教我們發心發願為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而學佛。世尊在《無量壽經》說了三個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想教一切眾生得到這三個真實的利益,先要成就自己,先要修自己。從哪裡修?先斷煩惱。所以,修學先修德行,斷盡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習氣,從這裡下手。

「法門無量誓願學」,然後再求學問,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至誠感通。

「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後自行化他,究竟圓滿,才能度一切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才能真正實現,真正圓滿。

所以,後面三願是完成第一願的必須條件,自己不能得度,如何能度別人?因此,先度自己,再度眾生。度自己,一定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不能將這個順序搞顛倒了,顛倒就不會有成就。

◎開示

夫淨土之為教也。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夫淨土之為教也」,看起來這好像是阿彌陀佛建立的教學,實際上,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成就的教化眾生的大事業。往生就不退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諸佛如來度一切眾生的平等法門。《無量壽經》講的「清淨、平等、覺」。「平等」的意思,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成就的法門,一切眾生平等得度,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之法」。

一切眾生是九法界眾生,上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平等得度,這個不可思議!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成就,這更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很難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那些菩薩、阿羅漢對於我們這些人聽了會相信,都搖頭:「奇怪!他們這些人為什麼會相信?」究竟是什麼原因?《無量壽經》說,我們今天聽到能相信,絕非偶然,是過去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今天善根成熟才會相信。阿闍王子五百人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還不能完全相信,這就知道我們的善根超過阿闍王子。假如我們跟阿闍王子一樣的善根,我們今天聽了,頂多是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還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聽了就想去,善根就超過阿闍王子,也就是我們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的善根超過四百億。權教菩薩、二乘聖者沒有這個神通,看不到我們過去生中這樣殊勝的善根、福德、因緣。阿羅漢只能看到五百世,超過五百世,他就看不到了。

信者。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

「信願行」,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重要的三個條件。第一、信,一絲毫都不懷疑,要相信自己這一生一定會往生。「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一定會往生,見阿彌陀佛,要有這樣強烈的信心。

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

「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這一句是理。「感應道交」,這一句是事。

「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這些事理,我們在《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都有詳細的解釋,諸位多聽幾遍,信心才真正清淨堅固。

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是行者。是名正行。

「行」,如何修法?《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自然就都攝了。所以,不必打妄想,想用什麼方法來攝心,老實念就行了,老實念就是「淨念」。真正能做到不懷疑、不夾雜,這是「淨念」。「不間斷」就是「相繼」。所以,「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淨念相繼」。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借,不假是不再借用其他的方法,像參禪、持咒、持戒、研教的方法,統統不需要,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下去,自自然然開悟。『心開』,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密宗講的「三密相應」,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而且所達的效果,往往比那些方法、法門還要殊勝。

所以,我們真正發心這一生一定得生淨土的人,我們要把早晚課變成相應的方法。早課我們採取《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晚課第三二品到三七品,持戒念佛,都是修淨念相繼。如果工作非常繁忙,沒有時間做早晚課,怎麼辦?我傳授諸位同修「十念法」,十句不間斷,這是「相繼」。十句佛號,沒有懷疑,沒有雜念,這是「淨念」。所以,這十句佛號確實是「淨念相繼」,時間只要一分鐘,很容易,但是一天要做九次。一天九次,對於工作、生活都不妨礙,不但不妨礙,有很大的幫助。吃飯之前念十句,幫助消化,吸收營養;工作之前念十句,頭腦清楚,辦事聰明,不會做錯。一方面是淨念相繼,一方面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加持,功德實在不可思議。所以,「十念法」值得廣泛的提倡推廣,確實能利益一切眾生。而《阿彌陀經》上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與「十念法」完全相應,這是「正行」。

行而無願。即不成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

「願」是關鍵,如果不願意求生淨土,雖有「信」有「行」,還是不能往生。我們早課定第六品四十八願,就是每天念四十八願,我的心、願與阿彌陀佛完全相應,以佛的心做我自己的心,以佛的願做我自己的願,我跟阿彌陀佛志同道合。我們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是真正的同志。我們往生有充分的把握,絲毫的懷疑都沒有,信心無比堅定,道理都在此地。所以,常常有人問:「淨空法師,你為什麼那麼肯定?你到底有什麼把握?」我說:「我當然有把握,一點也不懷疑。」

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這是修學淨土,往生的三資糧,一定要做到真信、真願、真行。

◎讚佛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這是比喻,阿彌陀佛是大醫王,確實能治眾生一切病,能治眾生煩惱病,能治眾生妄想病,能治眾生牽腸掛肚的一切病,能治眾生生死病。

「巍巍金相放毫光」,這是讚歎自行的功德。

「苦海作慈航」,這是讚歎教化眾生的功德。

「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這是我們自己願意生淨土,願意親近阿彌陀佛,我們也願一切眾生跟我們一樣,都能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三時繫念,第一時圓滿。

 

返回

 

蓮語珠磯
印光大師開示

 

凡為善知識,一舉一動,皆有關於如來慧命、眾生善根,非止升座說法,方為弘法利生也已。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天人送供養

 

「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這一句,唐朝道宣律師的故事可以作證,這是真的,《史傳》上有詳細記載。道宣律師是唐朝人,律宗始祖,當年在終南山修行,戒律精嚴,感動天人供養。他日中一食,毗沙門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缽飯供養,這真正是「感動諸天,天龍鬼神。」

當時法相宗祖師窺基大師,他是玄奘大師的學生,是了不起的一個人。有一天窺基大師經過終南山,順道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聽到消息很歡喜。窺基大師學問好,講經說法一流,但是戒律不嚴,他以為窺基大師對於戒律疏忽,不太重視,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養來感化窺基大師。哪裡知道談話談到中午過了,也沒有人送飯給他們。到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養來了,道宣律師就問:「昨天中午為什麼沒有送供養來?」天神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冒一身冷汗,生慚愧心知道自己錯了,小看了別人,高抬了自己。

我們讀《華嚴經》知道,真的入華嚴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窺基大師持戒比道宣律師清淨,道宣律師持的是律儀戒,窺基大師持的定共戒、道共戒,這不一樣!窺基大師可以和光同塵,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戒行就圓滿了。道宣律師雖然持戒精嚴,還小看別人,還要做出樣子來感動人,還有這個念頭就錯了,心就不清淨。所以,不是道宣律師感化窺基大師,而是窺基大師感化了道宣律師。

(節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50卷【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請問收舍利的儀式應如何?

答:收舍利沒有一定的儀式,最重要是恭敬心。舍利分布情形也不一定,舍利有骨頭結成的、肉結成的、血液結成的,也有毛髮結成的,它的形狀、色彩都不同,這不難見到,可以多看看。

而最重要的,我們要了解舍利是如何形成,為何會有?章嘉大師告訴我們,舍利與清淨心有關,也就是與定功有關。心地散亂決定不可能有舍利,心地清淨、有禪定功夫就可能有舍利。而舍利的多少、顏色不定,要看功夫的淺深。舍利、留肉身都不能證明修行有成就,只能說修行有功夫。同時舍利與願力有關,許多真正修行有成之人,他不想留舍利,也不想留肉身,這與願力有很大的關係。一般留舍利無非是給後人做紀念,亦是給學佛同修一種鼓勵作用。

問:請問菩薩是如何現畜生身度化眾生?大公雞往生之例是菩薩現身嗎?

答:菩薩現畜生身是度畜生不是度人,現畜生身度不了人,現人身也度不了畜生,所以佛菩薩現身是隨類現身。菩薩現公雞身,因為雞裡面有許多善根成熟的,菩薩在裡面示現度化。菩薩度化豬群,菩薩就投豬胎,以豬的身分為牠們講經說法,也勸牠們念阿彌陀佛,但念的聲音可能與我們不同。這是隨類現身,隨機說法。

大公雞往生例,不一定是菩薩化身。但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過去生中牠一定是念佛人,因為臨終念佛時一念差錯,打了妄想墮到畜生道。然而善根深厚,雖墮畜生道,沒有忘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牠有這種現象。

問:請問法身大士起心動念遍虛空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界與六凡眾生是否侷限於自己的心?或是也遍虛空法界?

答:法身大士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法身大士的應化是感應道交。眾生起心動念,菩薩都知道,所以我們動一個念頭,念頭是波動,現在講思想波,這個波動確實也傳遍虛空法界。我們一個善念、妄念統統周遍法界,若不周遍法界,菩薩如何會知道?

菩薩心清淨,我們一動念頭,他就能接收得到。凡夫為何無法知道菩薩的心念?菩薩沒有心念,所以凡夫不知道。但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還是有心念,凡夫何以不知道?凡夫的心念太粗,菩薩的心念微細,好比水一樣,菩薩的波浪是小浪,凡夫是大浪,大浪碰到小浪,小浪知道大浪,大浪不知道小浪,就是如此的情形。因此,我們無法知道四聖法界的心念,不但不知道四聖法界,連諸天的法界都不知道。天人還是有妄念,他們的妄念微細,我們的妄念粗,他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他,道理與前面相同。《無量壽經》講,十方世界的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西方世界的人都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他們六根的能力幾乎如法身大士一樣沒有障礙,這是淨土法門的殊勝。

問:學佛多年堅持素食,和單位同事用餐時,肉製品剩得很多,扔掉非常浪費,請問是否可將這些肉製品送給其他吃肉的人?

答:可以。這不是殺生,他們丟棄東西,浪費是過失,不是好事情。你能分給一些貧苦的人,這是一樁好事情。你可以念佛、念往生咒為這些眾生迴向,也與他們結了法緣。

問:請問只專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不讀經典也不聽師父講經,能否往生?

答:能。只要你信心堅定、願心懇切就能往生。若有疑惑,還會被境界動搖,聽經對你斷疑生信會有幫助。

問:弟子就職於一個規模龐大的公司,在弟子的部門,約有六、七人合在一起偷取公司的客戶據為己有,此是間接偷盜公司的收入,這不法的勾當已經持續兩年有餘。請問弟子是否應該揭發該等罪行,若這樣做是否造業?

答:實在說,個人造業個人受報,別人這樣做,你知道是不如法,自己決定不做,自己要做得如理如法。至於他為什麼要這樣作法,是不是為生活逼迫,還是別有原因,你要想干涉這樁事情,就要先查明清楚,然後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往年,永明延壽大師未出家前,他時常偷國庫的錢,他偷去不是自己享受,而是偷去放生,替國家修福。所以,你一定要查問清楚,他們是什麼原因做這件事情,你願意干涉就要調查清楚,不願意干涉就不要放在心上,自己好好念佛就好了。所以,這要看事實真相,才知道應當如何處理。

問:弟子一晚在海邊跑步,發現很多非法移民者,弟子本想即刻報警,然而想起這些可憐的生活處境,好不容易才能過來謀生,弟子心中不忍。請問佛法與國法如何平衡?

答:《梵網經》教導我們「不作國賊,不謗國主」,《瓔珞經》教導我們「不漏國稅」。其實戒律中有許多地方,世尊都教導我們要守法。你生了慈悲心,憐憫他們而沒有報案,雖沒報案,新加坡報紙也時常刊登,也有不少人被發現遣返,這是我們時有所聞。佛法也不外乎情理法,一定要深入,同時平常要認真修行,為社會、為國家祈福。祈福絕對不是僅限於禱告而已,而是要真正以行動來祈求,行動總不外乎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捨己為人。要時常聽經,時常學習經教,這些道理你透徹明瞭之後,世法與佛法是一不是二,決定沒有衝突,你慢慢去體會。

問:弟子出家三年來專聽師父宣講的《無量壽經》,近來一些同參道友勸我聽師父宣講的其他經典,請問這是否會破壞一門深入的修行?

答:淨宗的修學,古大德教導我們要「正助雙修」,如此對我們的修學幫助比較大。專學《無量壽經》,這是你的正修,如同我們在學校念書,這是主修的課程,聽其他的經典是助修。為什麼要聽其他經?好處是對《無量壽經》有更深的理解,觸類旁通,其他的經能幫助你在這部經開悟。一門專修一定要得定,定能開慧,智慧開了才能旁通。假使這個修法時間需要十年,若加上助修,你開悟的時間可能五年就達到,這把你開悟的時間提前。但是主修跟助修一定要辨別清楚,我們整個精神要專注在主修的經論上,功夫要下得正。助修是隨緣,可以聽不必在上面下功夫,因為那是幫助主修的課程,這樣作法就對了。

問:一位密宗的朋友送我一本有如意寶法王所傳的《往生淨土修行法本》,意思是說只要照它的儀規去修,念滿三十萬遍彌陀心咒和一百萬遍阿彌陀佛,就保證往生。並且蓋上自己的印章和他上師的印章,以示證明。弟子得到之後疑惑甚大,從理上講不通,但又駁不倒他,使弟子不知所措,請法師開示。

答:保證往生很難得,但有沒有效果?問題在此地。那兩顆印章靠不住,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淨宗法門顯密圓融,往往有人念《彌陀經》或《無量壽經》,還將密咒(往生咒)加進去。就是在念完《彌陀經》,加念三遍往生咒,顯密圓融。而在《法本》裡面告訴我們,念往生咒三十萬遍,阿彌陀佛就現身來接引。在台灣有一位寫總統紀念歌的居士看到這個,他真發心念滿三十萬遍往生咒,還是沒有消息。來跟我說:「法師,這靠不住!我三十萬遍念完了,消息都沒有。」這是經典上說的,經典說得靈不靈?我們知道經典講的肯定是靈。那為何念了三十萬遍沒有感應?誦經、念咒、念佛的要領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有沒有發菩提心,是不是一向專念?《彌陀經》的標準更高,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難,一向專念我們可以做到。所以,不是經典說的不靈,是我們沒有真正理解經典的道理與方法,我們念的就不靈。

因此,上師傳給你的《法本》,你照儀規去做,你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若你的心與佛心不相應,你還是自私自利,念滿三十萬遍就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可能的。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不善,自私自利的心,投機取巧、僥倖的心,怎能往生?密法雖好,還是要把道理講清楚才行。

章嘉大師告訴我:「要想學密,先要學習顯教。」西藏的規矩,顯教需修學十年,並經嚴格的考試,考試及格有一個學位稱為「格西」,取得學位後才能灌頂修學密法。若沒有顯教基礎,傳給你一個咒,教導你天天受持念誦,這是與你結緣。我跟隨大師三年,沒有得到他密法的傳授。為什麼?時間不夠,至少要修學十年。他也為我做了一個結緣的灌頂,傳我「六字大明咒」,教我天天念,但那不算學密,只是結緣。

密宗確實也有修淨土法門的。無論是顯是密,要知道密是顯之密,顯是密之顯,顯密是一不是二。你明白這個道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能成就;不明白這個道理,成就很難,不但密不能成就,顯也不容易成就。一定要明理,理論、方法、境界,《無量壽經》都講得很清楚,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對法門有疑惑,可以不學。淨土法門也很多,選擇自己有信心,能夠理解的,這是最好的。不能理解就相當困難,總免不了疑惑,疑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道理一定要懂。

問:經常聽到師父提到,如果有福報會建祠堂,請問祠堂是何模式建築?在祠堂應講什麼經典?

答: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知道孝順父母,就不會懂得尊師重道,這是一定之理。多年前,有些法師到國外弘法,也有移民到國外,我曾經勸他們,到國外不要蓋寺廟,要蓋祠堂,提倡孝道。大家都懂得孝道,懂得孝養父母,然後再建佛寺,佛法才有根。我講過不少次,他們到國外還是建寺廟,沒有建祠堂。這是眾生的福報,眾生沒有福,佛法是教學,教學就無法紮根。

至於祠堂是何種式樣,如何建法?可以到大陸參觀,大陸雖然祠堂多半被破壞,可是還有一些保留的。最近我看到同修們帶來的錄像帶,看到九華山附近還有不少祠堂存在,現在開放為觀光旅遊。過去祠堂是如何建立的,你們可以去看看,這是常識。看看中國從前的文化、典章制度、人民的生活,我們從裡面吸取經驗、吸取教訓。

祠堂應講什麼經典?應當講倫理、講孝道。儒家講的五倫、五常、八德,佛經也講到這些,都可以在祠堂講解、教學。我們把祠堂做為多元文化的弘揚中心、族群團結的中心。中國民族能夠綿延五千多年,沒有在世間消失,祠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問:請問人往生後,在家居士(指密宗的金剛上師)可以幫助亡者辦皈依嗎?往生後骨灰應如何處理才如法?

答:在家居士如果具有金剛上師的身分也行,能夠找到出家人更好。而骨灰的處理方法,最好在他沒有往生之前先問他的意願,我們尊重他的願望。譬如最近「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往生,他的遺囑是將他的骨灰灑在海上。我記得過去中國領導人周恩來先生也是如此,把骨灰灑在海上、或山上,這是遵從他自己的願望。

問:「淨宗學會」準備開辦「兒童讀經班」,請問應如何選擇教材?

答:小朋友讀經應由《弟子規》、《三字經》入門,先學基本做人的方式。修學在現在確實有相當的難度,難處何在?父母未學,小朋友學了之後,天天看父母犯過失,於是他的信心就喪失了,所以一定要家長配合。應如何做?譬如小朋友學《弟子規》,父母也要學《弟子規》,父母學了都能照做,小朋友就有信心,因為他看到父母果然是這樣作法。教育一定要身教,只有言教沒有身教,學的人會懷疑,很難收到效果。

問:請問經論研討班是否應先從《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開始討論之後,再研討《無量壽經》?

答:這是印光大師為我們現前眾生做出的順序,現前社會四眾同修最重要的是深信因果,我們在佛法裡才能得到真實利益。如果對於因果的問題半信半疑,無論修學什麼法門,只是種善根而已,現前很難得到利益。現前要得利益,一定要深信因果、斷惡修善。不能改正自己的毛病習氣,這一生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念佛也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只有二、三個。」

念佛往生一定要具足「淨業三福」的基本條件,修學淨土之人忽略了這樁事情,所以一生念佛還是繼續輪迴。印祖看得很清楚,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得真實的利益,這才為我們示現,教導我們用《了凡四訓》、《感應篇》和《安士全書》來落實「淨業三福」。這三部書就是「淨業三福」十一句的詳細註解,亦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去作佛,作佛的淨業正因是「三福」。如果我們沒有認真修行,沒有真正落實,怎能成就?

問:佛法與世間法之間,請問應如何取捨?

答:古大德告訴我們,淨土宗最殊勝,為什麼?淨宗修學不礙世間法,所謂是不離世法而完成佛法,完成佛法也不礙世間法。無論你從事何種工作,功夫真正上軌道之後,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依舊可以不間斷,關鍵在於你對淨宗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都要清楚。

由此可知,經教不能不深入。世尊教導我們要「深解義趣」,如果我們對於學習的經典解得淺,在日常生活中就會產生許多煩惱疑惑。解得透,解得深,在日常生活中,你就沒有疑惑,你可以運用得很自在,知道如何使功夫得力。所以,經不能不聽,不但要聽而且要多聽,不間斷的聽。念佛可以採取「十念法」,一天九次絕無中斷,一次只需要一分鐘,一天九分鐘的念佛,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每天聽經不能少過半小時,天天不間斷,一定要把經典道理聽清楚。在日常生活中鍛鍊,要放下煩惱習氣,隨順佛陀教誨。如果沒有時間讀經,《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裡將經典中最重要的開示記錄下來,總共選了一百多條,要常常看、天天看,發心認真努力做到,這樣就好。

 

返回

 

淨空法師弘法訊息
最新消息

 

◎ 9月22日∼10月10日 淨空法師於台灣弘法

講題:護國息災安定社會人心

地點:世貿國際會議廳

時間:9月29日(六)

   下午2點入場,3點到5點由悟道法師主持恭誦《無量壽經》

   5點30分至6點30分用餐(需登記)

   7點至9點 聆聽 淨空法師講演

歡迎諸位同修共霑法益,增長福慧

入場卷免費索取,及其他詳情請至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有網上直播,敬請收聽。

◎ 10月3日∼11月7日  淨空法師於美國弘法取消

◎ 10月10日往後兩個月  淨空法師於香港弘法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