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願王回向偈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是《華嚴經》修學的總綱領。菩薩若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因此普賢行是菩薩行最重要的科目。十願最重要的是「禮敬」與「懺悔」。「禮敬」包括「稱讚」、「供養」;「懺悔」,包括了後面七條。
「修行」,「行」是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行為有了錯誤,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就是「修行」。佛門常講「開悟」,發現自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就是開悟;悟後起修,就是「修行」。
淨宗修學的綱領,第一、佛在《觀經》教給我們「淨業三福」。第二、「六和敬」。第三、「戒定慧」三學。第四、大乘菩薩修行的綱領「六度法門」。第五、「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最高、最圓滿、最究竟的修行標準。這五個科目就是修正行為的標準。
第一、「禮敬諸佛」。佛弟子見了佛像,都會恭敬的對佛像頂禮三拜,這是不是「禮敬諸佛」?不是。為什麼?跟普賢不相應。「普」是普遍,我們的心不普,我們的心有分別、有執著、有界限,因此我們的禮敬範圍很窄小。普賢菩薩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沒有分別、執著,他的心是盡虛空、遍法界,以這樣的心修禮敬,就是「普賢行」,就是普賢菩薩的「禮敬」。
「諸佛」,不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是指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包括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世尊在經上介紹了不少。過去諸佛,也說了很多。未來佛在哪裡?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一切人是未來佛,一切畜生也是未來佛,一切蚊蟲、螞蟻還是未來佛。不但這些有情眾生是未來佛,乃至於無情的眾生也是未來佛。《華嚴經》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換言之,盡虛空、遍法界統統是諸佛。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對待,就是「禮敬諸佛」。第一願如是,後面九願,願願都如是。
我們要如何將自己的修學標準達到普賢菩薩的水準?一定要從「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逐漸向上提升,才能達到這個標準。若用普賢行的標準修行,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才顯示出十願的殊勝。
第二、「稱讚如來」。『稱』,稱揚;『讚』,讚歎。第一句講「諸佛」,第二句講「如來」,「如來」與「諸佛」名稱換了,意義也就不一樣。「諸佛」是從相上說的,在相上,我們要以平等心、恭敬心對待。「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我們的真誠、清淨、平等,對佛菩薩如是,對一切天神如是,對一切眾生如是,對妖魔鬼怪亦如是,決定沒有差別。我對佛的恭敬心跟對魔王的恭敬心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這是「禮敬」,是平等的。但是「稱讚」就不一樣了,必須是善的、美的,我們才稱讚;不是善的,不是美的,我們不毀謗,也不稱讚。這是諸佛菩薩教給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我們應該要這樣做法。
世間有善人、惡人,有好人、壞人,有好事、壞事,我們要讚歎好的,讚歎善的;不善的、不好的,不讚歎。《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時都禮敬、讚歎,唯獨三個人,他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個人,第一是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第三是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欲。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所以有禮敬,沒有讚歎。
「禮敬」對一切要平等,「讚歎」要能辨別一切善惡,這樣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會傷害眾生。
第三、「廣修供養」。從前人跟現代人意識型態、思想觀念不一樣,以前的人多少還有一點道義,現在的人無一不追求財富。人人都追求財富,為什麼有人求得到,有人求不到?難道求不到的這些人,聰明智慧不如你?運氣沒有你好?不見得。世出世間一切法,唯有佛法講的透徹,解釋的合情合理,我們聽了真的心服口服。佛告訴我們世出世法都不出因果定律,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富是果報,果報從因來的。一生辛苦努力,是「緣」。如果沒有「因」,再辛苦、再努力也得不到果。「因」是什麼?過去生中的布施、供養。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能夠修三種因,必定能得這三種殊勝的果報。你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人不能沒有福報,佛講:「貧窮學道難」,一天三餐都不能維持,修行就很難。所以,福報非常重要。
「三皈」,「皈依佛,二足尊」。「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二」是兩種圓滿,第一是福報圓滿,第二是智慧圓滿。福報如何圓滿?佛的財布施圓滿,所以他的福報圓滿;佛的法布施圓滿,所以他的慧也圓滿。「福慧雙修」就是修財布施、修法布施。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法布施是以「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依教奉行,修因證果,果報無比殊勝美滿。
第四、「懺悔業障」。我們長劫六道輪迴,無法出離,是什麼原因?業障障礙了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出離六道輪迴。要如何消除業障?懺悔。「懺悔」是梵華合一,「懺」是梵文音譯,「悔」是中國字,「悔」跟「懺摩」很接近,所以將這兩個字合起來造成這個名詞。
懺悔最重要的是發露,後不再造。我們所造的一切過失、錯誤,不要遮蓋隱瞞,否則罪過就愈來愈深。所以,好事不要讓人知道,好事讓人知道,一讚歎,好事都報掉了。做的壞事,知道的人愈多愈好,每個人說你一句就報掉了。
「發露懺悔」,對自己是「後不再造」,這是真懺悔,真消業障。我們一天能改正一個錯誤,繼續三年,縱然不能成為聖人,也算是賢人。以這樣勇於改過自新的修持,求願往生,決定得生淨土。
第五、「隨喜功德」。這是佛菩薩特別教給我們破除嫉妒障礙的煩惱。人都有嫉妒,看到別人比我好,心裡就很難過,這是很大的煩惱,也是與生俱來的習氣。嫉妒是瞋恚的一部分,「隨喜」就專門對治嫉妒。看到別人好,不但不嫉妒,能生歡喜心,而且能盡心盡力幫助他,成人之美!把他的好處看成自己的好處,他的功德看成自己的功德,心量拓開,這才能與大乘佛法相應。
嫉妒、瞋恚心很重的人,心量非常窄小,那是修行很大的障礙,要想出三界不容易。不但修定修慧難,世間法做學問、成就事業也很難。世俗人常說:「大人有大量。」做大事業的人度量很大,斤斤計較,執著的人度量很小,成就不了大事。
諸佛菩薩及佛弟子的事業是要「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事業太大了,沒有廣大的心量,怎麼能度一切眾生?這絕對不是世出世間小心量所能做到的,「隨喜功德」就非常重要。
第六、「請轉法輪」。第七、「請佛住世」。佛法是人天眼目,苦海慈航,無明黑暗裡的明燈。我們遇不到佛法,沒有機會脫離苦海,超越三界,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唯獨遇到真正的佛法,才有機會脫離苦海,超越三界。「請轉法輪」就是請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這個福報無比殊勝。
我們想修福修慧,以什麼方法能修到最殊勝、圓滿的福慧?請佛菩薩講經,這個福慧是無比的殊勝圓滿。我們現在找不到佛菩薩,甚至於須陀洹也找不到,怎麼辦?要找有修有學的法師大德為我們宣揚正法,這個福慧是相等的。
我們在經典裡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甚至於一部經還沒有講完,就有開悟證果的。在古人傳記裡也曾經看過,但那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的人業障習氣很重,必須要長年累月天天聽,天天薰習,天天改過,或者十年、八年,或者二十年、三十年才能開悟證果。所以,請一位法師講一次經,效果不大,一定要「請佛住世」,請法師常住,此地的人才能得利益。李炳南老師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講經從未中斷過,所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多,道裡在此地。
但是法師、大德住在那個地方講經,要因緣成熟才行。何謂緣?是不是對法師招待得很好,供養得很好?不是的!真正善知識是要利益眾生,不是來求享受,求名聞利養的。真正的緣是這個地方有些人真想學,真想脫離生死輪迴,真想在這一生成就菩提道業,諸佛菩薩自然會應化到此地,所謂「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如果這地方沒有這樣的人,只是口頭上說說,求的是福報、升官、發財、求好兒女,以這種心願求,佛菩薩不會來。真正求了生死、出三界,求往生極樂世界,佛菩薩會應化到此地來。所以,「請佛住世」,這是感應道交。
當然因緣的成熟,要靠「請轉法輪」。大家經聽多了,苦難的日子過久了,逐漸覺悟了,曉得生死輪迴是麻煩事,才有出離的心。西方極樂世界聽多了,覺得這是個好地方,我們應該移民到那邊去,有這個心願就是「感」,有「感」才有「應」。
普賢菩薩修行的總綱領,就是菩薩行的標準,實際上就是這七願。第八、第九、第十這三願都是屬於迴向。大經講「迴向三處」: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迴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與一切眾生共享,絕不自己享受,這個心量大!這是真實的福報。如果只是個人享受,福報很快就享完了。與一切大眾共享,與一切諸佛菩薩共享,福報是永遠享不盡!因為諸佛的福報無量無邊,眾生雖然有罪業,但是眾生也有修善積德的一分,那一分功德合起來,力量就大了。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
我們在《無量壽經》第二品念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由此可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西方極樂世界大眾修行的標準。我們今天雖然做不到,要熟悉,要心嚮往之,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陌生了。
◎讚佛寶
佛寶讚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
「佛寶讚無窮」,「佛寶」是修德成就,依修而證。
「功成無量劫中」,依照前面的十願來修學,無量劫的修學,修成了圓滿報身,就像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一樣。
「巍巍丈六紫金容」,這是果報成就的大用。『巍巍』是果報的作用,『丈六』是劣應身。過去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印度成佛,他的身相就是示現的丈六身。
「覺道雪山峰」,『雪山』是喜瑪拉雅山,當年世尊修道的處所,這是讚歎他自修成就。
「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玉毫光』指白毫放光,光中化佛,佛度眾生,舉這一種德行。『昏蒙』指六道眾生,佛示現成佛,廣度六道眾生。這句是讚歎利益眾生的功德,佛利生的功德無量無邊,說之不盡。
「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演說』,就是必定說這個法門。『法真宗』,就是淨土宗,教人念佛成佛,這是大乘佛法的「真宗」。「真宗」不是指其他的經典,就是指「淨土三經」,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兩句是讚歎當來下生彌勒佛。《無量壽經》前半是阿難尊者當機,從三十二品以後是彌勒菩薩當機,所以彌勒菩薩是佛的傳法弟子。世尊把這個法門特別囑咐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來下生成佛,一定要講《無量壽經》,一定要講「淨土三經」,弘揚這個法門,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是「龍華三會願相逢」。
彌勒菩薩何時到世間來成佛?《彌勒下生經》說,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歲,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所以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才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
假如你要發願求生彌勒淨土,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你就跟他一道下來做他的弟子,然後再聽他講經說法,勸你老實念佛,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些人接受淨土,現在就到極樂世界去,他們至少還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來。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佛了,看到他們:「你們怎麼這個時候才來!」所以,這個帳要算清楚,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無比殊勝。
◎開示
人人分上。本有彌陀。箇箇心中。總為淨土。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
「彌陀」是無量的意思。阿彌陀,就是一切眾生真心自性本分上的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德能、無量壽命,一切的無量,我們統統具足。跟阿彌陀佛比,跟一切諸佛比,我們絲毫沒有欠缺,完全相同。
「箇箇心中,總為淨土」,一樣的殊勝、莊嚴,這是講性德,性德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現在沒有修,性德透不出來,所以日子過得這麼苦,得不到受用。
「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佛法教什麼?就是「了」、「悟」二字。「了」是明白。學佛就是教你做一個明白人,做一個覺悟的人。對於一切法都能明瞭、覺悟,就是佛菩薩;不明瞭、不覺悟,就是凡夫。凡夫與佛差別在此,除此之外,沒有差別。而佛的教學就是把糊塗人教成明白人,這就是佛法,這是佛教的教學。
自從無始。迄至今生。一念違真。六根逐妄。隨情造業。縱我為非。
「自從無始,迄至今生」,這就是迷。怎麼迷的?無始以來到現在統統都在迷。
「一念違真」,『違』,違背;『真』,真心本性。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都不用真心,用的是妄心,違背真心太久了,不知道什麼是真心,把妄心當作真心。不學佛確實不知道,學了佛才曉得所有眾生用的心都是假心,虛情假意。我們看清楚了,與人相處就會處得很自在,知道大家都是假的,說什麼也不要認真。什麼人用真心?諸佛菩薩用真心,阿羅漢接近真心,還不是真心,妄心裡比較真實而已。唯有佛與大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那是真心。《華嚴經》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用的是真心,以下的都是用妄心。
「六根逐妄」,六根都追逐這些妄相,「眼、耳、鼻、舌、身、意」都在打妄想。相也不是真的,《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隨情造業,縱我為非」,『情』是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五欲(財、色、名、食、睡),隨著自己的情欲造業。
身業則殺盜邪婬。口過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惡則常起貪瞋。深生痴愛。
「妄言」就是妄語。愚痴是過去今生造業之因。你為什麼會造業?愚痴就造業,明白人不造業。
由茲三業。鉤鎖妄緣。常汩汩於塵勞。但茫茫於歲月。
「三業」是貪、瞋、痴。
「鉤鎖妄緣」,『緣』是條件,造善業、造惡業的種種條件。因加上緣,業就造成功了,就起業相。
「常汩汩於塵勞」,『汩汩』是沉淪,『塵勞』是六道,墮落在六道裡是果報。「但茫茫於歲月」,這是講今生後世「惑、業、苦」的循環沒完沒了,一片茫然,沒有出頭的日子。
欲思出離。唯憑懺悔熏修之力。俾眼耳鼻舌身意之過愆。應念頓消。使色聲香味觸法之浮塵。即時清淨。
「欲思出離,唯憑懺悔熏修之力」,想要解決超越,這個人就開始覺悟了,這是始覺。要想出離六道輪迴,脫離三界苦海,「唯憑懺悔熏修」。『懺悔』是方法,『熏修』是功夫,要長年累月不間斷的熏修。
「俾眼耳鼻舌身意之過愆,應念頓消」,懺悔、熏修的樣子從哪裡看?六根不再造業了,因為覺悟了。
「使色聲香味觸法之浮塵,即時清淨」,內淨六識心,外清六塵境,功德就圓滿了。這兩句話講的輕鬆容易,要做到就真難!依照這個原則修行,可以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沒有一個人有指望。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的一切經、一切法門,就是這個原則,要這樣才能成功。理論沒有錯,方法也沒有錯,可是我們辦不到。諸佛如來知道我們這些人業障深重,這條路走不通,所以才有阿彌陀佛為我們開廣大的易行道,使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人也能成就,就是「念佛法門」。
又極樂求生。全憑發願。
真正想去,真正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發這個心比前面「內淨六識,外清六塵」容易太多了!
◎四句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這是《華嚴經》上普賢菩薩的一首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過去一直到今生,我們所做的一切惡業,這是「業果」。
「皆由無始貪瞋痴」,這是「業緣」。
「從身語意之所生」,這是「業因」。身語意是造業的工具,貪瞋痴是造業的主使。
「今對佛前求懺悔」,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立下大願,要求懺悔,改過自新,一定要把過失真正改過來。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無始劫來發願的總綱領,可以說是一切諸佛共同的通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歸納起來都不外乎這四願。同時,這四願也教給我們修行的次第,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教我們發心發願為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而學佛。世尊在《無量壽經》說了三個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想教一切眾生得到這三個真實的利益,先要成就自己,先要修自己。從哪裡修?先斷煩惱。所以,修學先修德行,斷盡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習氣,從這裡下手。
「法門無量誓願學」,然後再求學問,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至誠感通。
「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後自行化他,究竟圓滿,才能度一切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才能真正實現,真正圓滿。
所以,後面三願是完成第一願的必須條件,自己不能得度,如何能度別人?因此,先度自己,再度眾生。度自己,一定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不能將這個順序搞顛倒了,顛倒就不會有成就。
◎開示
夫淨土之為教也。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夫淨土之為教也」,看起來這好像是阿彌陀佛建立的教學,實際上,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成就的教化眾生的大事業。往生就不退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諸佛如來度一切眾生的平等法門。《無量壽經》講的「清淨、平等、覺」。「平等」的意思,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成就的法門,一切眾生平等得度,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之法」。
一切眾生是九法界眾生,上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平等得度,這個不可思議!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成就,這更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很難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那些菩薩、阿羅漢對於我們這些人聽了會相信,都搖頭:「奇怪!他們這些人為什麼會相信?」究竟是什麼原因?《無量壽經》說,我們今天聽到能相信,絕非偶然,是過去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今天善根成熟才會相信。阿闍王子五百人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還不能完全相信,這就知道我們的善根超過阿闍王子。假如我們跟阿闍王子一樣的善根,我們今天聽了,頂多是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還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聽了就想去,善根就超過阿闍王子,也就是我們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的善根超過四百億。權教菩薩、二乘聖者沒有這個神通,看不到我們過去生中這樣殊勝的善根、福德、因緣。阿羅漢只能看到五百世,超過五百世,他就看不到了。
信者。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
「信願行」,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重要的三個條件。第一、信,一絲毫都不懷疑,要相信自己這一生一定會往生。「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一定會往生,見阿彌陀佛,要有這樣強烈的信心。
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
「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這一句是理。「感應道交」,這一句是事。
「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這些事理,我們在《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都有詳細的解釋,諸位多聽幾遍,信心才真正清淨堅固。
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是行者。是名正行。
「行」,如何修法?《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自然就都攝了。所以,不必打妄想,想用什麼方法來攝心,老實念就行了,老實念就是「淨念」。真正能做到不懷疑、不夾雜,這是「淨念」。「不間斷」就是「相繼」。所以,「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淨念相繼」。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借,不假是不再借用其他的方法,像參禪、持咒、持戒、研教的方法,統統不需要,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下去,自自然然開悟。『心開』,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密宗講的「三密相應」,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而且所達的效果,往往比那些方法、法門還要殊勝。
所以,我們真正發心這一生一定得生淨土的人,我們要把早晚課變成相應的方法。早課我們採取《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晚課第三二品到三七品,持戒念佛,都是修淨念相繼。如果工作非常繁忙,沒有時間做早晚課,怎麼辦?我傳授諸位同修「十念法」,十句不間斷,這是「相繼」。十句佛號,沒有懷疑,沒有雜念,這是「淨念」。所以,這十句佛號確實是「淨念相繼」,時間只要一分鐘,很容易,但是一天要做九次。一天九次,對於工作、生活都不妨礙,不但不妨礙,有很大的幫助。吃飯之前念十句,幫助消化,吸收營養;工作之前念十句,頭腦清楚,辦事聰明,不會做錯。一方面是淨念相繼,一方面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加持,功德實在不可思議。所以,「十念法」值得廣泛的提倡推廣,確實能利益一切眾生。而《阿彌陀經》上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與「十念法」完全相應,這是「正行」。
行而無願。即不成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
「願」是關鍵,如果不願意求生淨土,雖有「信」有「行」,還是不能往生。我們早課定第六品四十八願,就是每天念四十八願,我的心、願與阿彌陀佛完全相應,以佛的心做我自己的心,以佛的願做我自己的願,我跟阿彌陀佛志同道合。我們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是真正的同志。我們往生有充分的把握,絲毫的懷疑都沒有,信心無比堅定,道理都在此地。所以,常常有人問:「淨空法師,你為什麼那麼肯定?你到底有什麼把握?」我說:「我當然有把握,一點也不懷疑。」
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這是修學淨土,往生的三資糧,一定要做到真信、真願、真行。
◎讚佛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這是比喻,阿彌陀佛是大醫王,確實能治眾生一切病,能治眾生煩惱病,能治眾生妄想病,能治眾生牽腸掛肚的一切病,能治眾生生死病。
「巍巍金相放毫光」,這是讚歎自行的功德。
「苦海作慈航」,這是讚歎教化眾生的功德。
「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這是我們自己願意生淨土,願意親近阿彌陀佛,我們也願一切眾生跟我們一樣,都能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三時繫念,第一時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