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10.06  星期六  VOL.68


 

世人尋常說話,在最沒要緊處,也要帶幾分虛頭,以壯說話聲勢或身分地位,此虛頭長養了浮誇不實的習氣,修行人當以務實為本,不以虛頭自欺誆人。

 

卷首語
編者的話

 

上期雜誌中,「十善業道經講記」已刊登圓滿,從這一期開始,將刊登淨空法師2001年4月於鳳凰衛視宣講的「改造命運心想事成」(即《了凡四訓》)。印祖指示我們從《了凡四訓》做起,這是一條正確的方向、道路。所以,我們把這四篇文章當作古文來讀,當作功課來做,字字句句細心研究、觀察,怎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為上,我們就得受用。從這個基礎再入佛門,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期三時繫念法事略記,刊載「第二時」的講解。

公雞有靈性,還知道念佛,那牠為什麼會墮畜生身?請看本期小故事「公雞往生」,這很值得我們念佛人作為警惕的。

最近網上「文字講堂」新增的內容有:《華嚴經》至第440卷、《十善業道經》至第10卷、《三時繫念》至第3卷。「學佛問答」也有增加新內容。及新增一則淨空法師對於驚爆美國的911事件的開示「如何消災免難」,歡迎同修們上網閱讀。

此外,有同修來信,希望「佛陀教育雜誌」的底色能改為白底,以方便列印。在此,我們很感謝同修們對此雜誌的支持與喜好。我們為了讓雜誌不顯於呆板,因此加上色彩,以顯佛陀教育的活潑性與現代性。所以,若有同修們想列印流通,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將其改為黑白底色,再個別傳給同修,以便於列印,謝謝!

 

返回

 

經論輯要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1)  淨空法師講於鳳凰衛視  講記組整理

 

前言

《了凡四訓》一書對我影響非常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我非常愛好這本書,也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過去所講的跟現在所講的,當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講的依舊可以做參考。當年印光大師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和《感應篇彙編》,而且流通量很大,我感到非常驚訝!印祖是佛門大德,淨宗一代祖師,為何不流通佛經,而流通這三部書?我認為其中必有大道理。因為中國在近一個世紀,捨棄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佛教也衰微到了極處。雖然儒與佛是世間純正之法,但是疏忽的時間太久了,如果再以儒跟佛來教化眾生,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印祖才採取因果教育,這真是印祖真實智慧、無盡悲心的表徵。

現前世界社會動盪不安,我愈發覺得因果教育之重要性。然而因果教育最好的教材,無過於《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和《感應篇彙編》。無論出家、在家,能以因果教育為基礎,決定能得殊勝成就。這也因此啟發我宣演這三部書。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姓袁,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縣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距今四百多年。「四訓」,是了凡先生教導兒子的四篇家訓。我們從這四篇家訓來觀察,改過自新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特別是前二十年很辛苦,到晚年功夫成熟了,斷惡修善是愈來愈容易。

印光大師為《了凡四訓》寫了一篇序文,這篇序文非常重要!序文開端說:「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誠』是真誠,真誠是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一個人如果能用真心本性做事待人,就稱為聖人,在佛法就稱為佛菩薩。由此可知,佛聖與我們凡夫的差別,在於用心不同。佛聖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而我們凡夫則是用妄心處事待人接物。真心純善!《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大乘經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不是佛?因為我們現在不用真心而用妄心,妄心就是虛情假意,妄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佛儒的教學,目的就是教導我們捨妄心用真心。用真心,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德。世間人多半求福,不知道福是從真心流露出來的,一切災禍是從妄心變現出來的。這是基本的道理,印祖一開端就為我們指示出來。

『明』是智慧,這種智慧也是我們真心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所以,儒佛的教學,都是從「誠敬」下手。一分誠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十分誠敬,自然流露十分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過去、現在、未來,一般人講超越時間、空間,這樣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了。這種智慧德能,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真心、本性;如來的智慧、德能和相好,都是真心自性本來具足的,它是平等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把我們點破了。我們今天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我們把本有的智慧、本明變成了無明,變成了妄想;把我們的無量德能,變成了分別;無量的相好,變成執著、煩惱,這是迷而不覺。迷而不覺是凡夫,覺而不迷是佛菩薩,所以凡聖在一念之間。可是我們凡夫迷得太久,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真心,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妄心最基本的,就是以為有一個「我」。《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就是執著、分別,如果我們還分別有個我,執著有個我,就不是菩薩。

祖師大德教我們「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執著「我」,把執著「我」的這個錯誤觀念修正過來就是從根本修。從根本上修正,就得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自古至今修行的人很多,他們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們也用許多時間和精神,但一生得不到成就。原因何在?「我」沒有放下,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所以道業寸步難移。古往今來祖師大德成就的因素何在?無非是放棄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社會大眾著想,念念行行幫助一切大眾離苦得樂。

現前社會是古今中外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一個大動亂的時代,人活在這個世間非常可憐!富貴人家有千億財富,貴為總統、國王,心都不安;換言之,身心沒有安全感。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很可悲,但是也很幸運。怎麼說很可悲?我們不幸生在這個局勢動亂的時代,一生沒有安全、沒有幸福可言,這是可悲。幸運什麼?在這個時代,如果我們能看得破、放得下,不隨波逐流,修養道德,幫助社會,這是成就自己無邊功德的大好機會。印祖指示我們從《了凡四訓》做起,這是一條正確的方向、道路。所以,我們把這四篇文章當作古文來讀,當作功課來做,字字句句細心研究、觀察,怎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為上,我們就得受用。從這個基礎再入佛門,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返回

 

楊枝淨水
念佛堂功用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組恭敬整理

     

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最後的目標就是念佛堂。進入念佛堂,一定要把你所信、所解落實在生活之中,這樣才能得到佛菩薩教誨的真實利益。「信、解、行」結合成一體就是證,證就是證明你所信、所解、所行與法相應而已。由此可知,行門是佛法修學關鍵的一環,如果有解無行,等於不解;同理,有信無解等於無信。有行無信解,與信解不相應,就是無證;有行無證,依舊不免輪迴。這些道理,學佛的人一定要清楚。

《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吉祥雲比丘、海雲比丘、妙住比丘,這三位是表佛、法、僧三寶。善財童子去參訪,學的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的道理、方法與功德利益,《華嚴經》說得非常詳細,《彌陀經》則說得簡單。所以,佛常講,念三寶最吉祥,是世出世法第一吉祥。吉祥雲比丘告訴我們,念佛法門同攝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一不是念佛法門。但是在所有念佛法門裡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最捷徑、最穩當、最快速的法門。

《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能超出其外。「是心是佛」,從理上講,一切眾生都有心,有情眾生稱為「佛性」,無情眾生稱為「法性」,佛性與法性是一個性。有思有想就變成有情眾生,無思無慮就變成無情眾生,於是變成兩種不同的形象,這個道理法相宗講得非常清楚。

由此可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念佛就是作佛,當然成佛。作佛的關鍵,念佛是第一,念佛最直捷。《無量壽經》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一切諸佛都讚歎的一尊偉大的佛陀,真實究竟圓滿的果報。大經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這是教我們專念阿彌陀佛的道理。大經又云:「一即一切」,我們念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念到了,不必再分別、執著,這是真正的圓滿殊勝。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事實的真相與理論,進入念佛堂自然就能老實念佛。

在念佛堂要「整肅威儀」,這是自行化他。所以,有必要建念佛堂,有必要共修。世尊在世時,眾生根利,民風淳厚,個人修行都能成就。可是到了像法時期(「像」是相似,已經不那麼真實),佛法逐漸變質。因此,百丈大師、馬祖道一和尚(距今一千三百年左右),當時深深覺察到修行人煩惱習氣太重,沒有能力克服障礙,以致個人修行功夫不得力,所以才建叢林、立規矩,提倡共修,依眾靠眾,互相監督,互相勉勵,這完全從自利方面來說。如果從利他來講,可以為眾人做榜樣,功德更是殊勝不可思議。

現代人生活非常緊張,妄想、雜念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苦不堪言!我們在念佛堂念佛的人,要為眾生做好榜樣。進入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念佛,去除疲勞,恢復精力,這對他人起了立即的效果,這是「花報」。花報如此殊勝,果報當然更殊勝。所以,我們在念佛堂念佛真正是自行化他,續佛慧命、利益眾生都能圓滿做到,這是世出世間第一殊勝的功德。所以,講經說法,苦口婆心,千言萬語,幾十年的勸勉,目標就在此地。如果你不肯認真念佛修行,經講得再好,既使講得天花亂墜,天人供養,依舊不免輪迴生死,出不了三界。如果你有能力控制煩惱,來生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如果你的煩惱還是一樣起現行,你只是在畜生道、餓鬼道享福而已。這都是事實,我們要明白。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念佛堂的成就,這是我發願講經說法四十年的成果,得來真正不容易。如果不是大家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十方三寶加持,這個道場不會出現。因此,在這個念佛堂念一天佛,確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聞法的機緣現在有了,尤其現在我們利用網路向國際上廣播,等同現場直播,大家立刻能見到;念佛堂就不容易。個人在家念佛,自利行可以做得到,若要自利利他,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皆圓滿做到,機會就在念佛堂。而且念佛堂決定是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一年到頭不中斷,這個場所是往生不退成佛的菩提場,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樣的道場就是無比殊勝希有的第一道場!

在念佛堂的同學,一定要整肅儀規,有威儀、有秩序,讓人看到肅然起敬,歎為希有,你就度化眾生了。見者聞者歡喜讚歎宣揚,這就是弘法利生。因此,弘法利生不是用口,是以真實的行動。當然注重儀規,整齊有序,這樣念佛不免有一點壓力,但是我們要發大心,作影響眾,為教化眾生,利益大眾。而晚上念佛就可以採取輕鬆的方法,可以採取諦閑老和尚教導的方法,完全沒有壓力。你喜歡繞佛就繞佛,繞累了坐下來止靜,可以不出聲,心裡默念;不默念,聽大家念佛也行!休息好了,趕快起來再跟著大家繞佛。如果想活動筋骨,就到佛像前面去拜佛。

所以,在念佛堂調身的方式有三種,繞佛是像散步一樣經行,坐著是止靜,再加上拜佛。這三種方式自由調整,你覺得哪個方式好,就採取哪個方式。實在念累了,就到旁邊休息,和衣而睡,稍微打個盹。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一心念佛求佛加持,使我們真正能夠減少睡眠,進而離開睡眠。睡眠是可以捨棄的,財色名食睡都可以捨棄,無法捨棄是業障太重。

所以,晚上念佛可以採取這個方式,白天還是整齊為佳。我們希望為其他的道場做一個好樣子,這是無量功德。大家都能如法修學,世間災難一定可以消除,縱然不能消除,必定能減輕,必定能延緩,這要靠大家共同努力。

 

返回

 

淨空法師佛教觀-超度
中峰繫念法事三時全集略記(6)

 

參、第二時法事

◎四句偈

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

「今朝」,今天。「樂邦」,極樂世界。「化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至今已經十劫,我們現在去都嫌晚了。這一生不去,更是違背阿彌陀佛的本願,及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期望。所以,大師教我們「成佛」今天就去,不要等來世,不要等後世,一定要在這一生成就。

「那堪更欲之乎者」,『欲』,想要;『之乎者』,是指研究經教。研究經教很耽誤時間,因為經教像羅網、像迷宮,鑽進去之後,再想鑽出來,相當不容易。這句話是說許多通宗通教的人,迷在教海之中,把一生大好的光陰耽誤了非常可惜!而且通宗通教未必能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實話。

這四句是中峰大師對我們提出最好的警策,告訴我們成佛的機緣非常難得。誠如開經偈云:「百千萬劫難遭遇」,及彭際清居士所言:「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所以,一定要珍惜因緣。

◎開示

原夫遍十方是極樂世界。山光水色。似空合空。盡大地是清泰故鄉。華笑鳥啼。如鏡照鏡。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全憑願者承當。

「十方都是極樂世界,盡大地都是清泰故鄉」,這二句對的非常之好,將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語道破。但是很容易發生誤會,「清泰故鄉也是極樂世界,我們還要不要往生?」古德言:「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根本沒有去,我還念佛幹什麼?這也是說事實真相,可是很容易引起誤會。這些話是從理上講的,對經教有相當素養的人能理解,但是不能對初學人說,怕他產生誤會。悟的人理事是一不是二;迷惑的人,不曉得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因此容易產生誤會。假如真的明白了,就是菩薩,凡夫與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

「自是不歸歸便得」,『歸』是回頭。『自是不歸』,是我們自己不肯回頭;『歸便得』,一回頭就得到了,關鍵在「歸」字。

佛弟子一入佛門先求「三歸依」,從哪裡歸?從娑婆世界歸極樂世界。歸了沒有?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還有牽掛捨不得放下,就是「自是不歸」。「三歸」,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這是「歸依佛」。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頭,依正知正見,這是「歸依法」。從一切污染回頭,依清淨心,這是「皈依僧」。煩惱就是污染,心裡有貪瞋痴慢、是非人我、憂慮牽掛,身怎麼能不污染?所以,我們曉得從哪裡歸,這一歸就是「歸便得」,得「覺、正、淨」。「覺、正、淨」是自性三寶,這是佛法的總綱領、總方向,也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

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用通途的方法做不到,所以佛教我們用念佛求生淨土的方法,捨棄娑婆,歸向西方,這個方法容易,稱為「易行道」,易行道是對其他法門而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就得到了。

「五湖煙景有誰爭」,中國人一般說「五湖四海」,就是稱中華的國境,而這句話實在是形容「回頭就是」。這句話是解釋「便就今朝成佛去」,這一「歸、得」就是成佛了。

「黃金臂晝夜常垂」,修淨土的同修們多半供養阿彌陀佛垂手接引的像,我們見到「垂手接引相」,念佛的心格外懇切,佛垂手在那裡接引我們,我們還不趕快回去!

「惟許行人獨委」,『行人』是發願求生淨土的人;『獨委』,我把我的生命委託給阿彌陀佛,就是「一心歸命」。

「白玉毫古今不昧」,阿彌陀佛白毫放光,佛光注照十方世界,接引一切願生的眾生。

「全憑願者承當」,佛時時慈悲接引眾生,問題在我們肯不肯去、願不願去,是不是真的想去?

所以道。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萬法是心光」,這句話理事都說到究竟圓滿,要以現代科學家的眼光來看,真正是不可思議!過去科學家總認為物質確實存在,像原子、電子、粒子、基本粒子這些東西,縱然小它還是存在。而近代科學家發現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波動現象所產生的,就是「心光」。所以,佛法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心光的波動。實際上,宇宙就是這個現象。

「諸緣惟性曉」,真性、習氣全是屬於幻覺,這個道理與事實境界,佛在《楞嚴經》、《圓覺經》上說出了真相。

「本無迷悟人」,真心本性沒有迷悟,迷悟不是真實的,因為眾生有「迷」,所以佛才相對建立一個「悟」。迷沒有了,還有一個悟,就變成「頭上安頭」,又壞了。迷沒有了,悟也不存在。好比一個人生病吃藥,病好了,藥也不要了。病好了,天天還吃藥,又吃出病了。因此,有病才需要藥,藥治好了病,藥也不要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是幫助你破迷的,你開悟了,迷沒有了,佛法也不要了。若再執著佛法,又迷到佛法裡去了,所以對佛法也不能執著。我們現在迷要用它,覺悟了要把它捨棄,這才是對的。六祖大師云:「本來無一物。」如果你要執著「本來無一物」,你又有一個執著。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皆乖」。一開口就錯,一動念也錯,不能動念的境界才是真實的。

「只要今日了」,『了』就是完全明白。學佛就是學作一個明白人,明白自己與自己生活的環境,如此而已。果然明白了,就是佛;不明白,就是凡夫。佛說世間所有一切苦難根源,就是從迷而來,你不明白自己,不明白宇宙的環境,就有痛苦、災難。如果真相完全明白了,苦難、災難就都消除了,所以稱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世間樂不是真實的,因為有迷,所以樂裡有副作用。只有明白人,樂裡沒有副作用,那才是真樂。

【琉璃池上懸明月。菡萏華閒戲水禽。】

這是形容明白人生活的快樂。「琉璃池上懸明月」,是形容「明心見性」,就是對於自己及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完全明瞭了。「菡萏華閒戲水禽」,是形容「遊戲神通」,這個生活多自在、多愜意,這是真樂!

◎四句偈

是心是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歸來重檢點。華開赤白與青黃。

「是心是佛將心念」,『是心是佛』是性德,『將心念』是修德,性修不二。「念佛成佛」這個法門的理論依據,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要是明白了,你對淨土法門絕對不會懷疑。「是心是佛將心念」就是「是心作佛」。我們的心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大乘經云:「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確實從心想生,我們想佛就作佛,想菩薩就作菩薩,想什麼就作什麼。因此,大乘佛法修行「觀想」非常重要。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去想苦。想苦,苦就來了;想災難,災難就來了;想老就老了,想病就病了;想死,焉能不死!所以,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心理不健康。同樣是想,為什麼不想阿彌陀佛?卻要去想老、病、苦,想這些無聊的事情!「阿彌陀佛」是我們真心自性的德號,想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成佛。明白這個道理,修行念佛不可思議,確實能帶給我們身心健康,長生不老。

「念到心空佛亦忘」,這就是剛才講的佛號是藥,病好了,藥就不要了,佛也沒有了,我們真如本性圓滿顯露。

「撒手歸來重檢點」,『撒手歸來』是回歸自性。『重檢點』,重新再檢點那個境界跟以往完全不一樣,以往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現在完全回過頭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華開赤白與青黃」,這一句是形容回歸到「法爾自然」的現象。『赤白與青黃』,這是《阿彌陀經》講的四色蓮花,比喻自然。我們常說自然生態的平衡,就是「法爾自然」的意思。在我們觀念當中,生態平衡是指地球;地球以外的的外太空,我們的智慧、能力還達不到,所以知道的並不多。佛經講要能保持盡虛空、遍法界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這是「華開赤白與青黃」所表的深義。

◎開示

教中道。惟心佛亦爾。惟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教」是經典,佛在經典裡這樣說。「心」是講「本體」,《起信論》講「本覺」。心性在覺而不迷時,所現的相稱作「佛」;心性在迷而不覺時,所現的相稱作「眾生」。佛與眾生都是真心所現的相,因此佛跟眾生一個是悟的相,一個是迷的相。體是一個,體上沒有迷悟,相上有迷悟。所以,「心、佛、眾生」是一體,一而三,三而一,所以眾生一定能成佛。關鍵是要分清楚,什麼是佛?什麼是心?什麼是眾生?我們修學就有下手之處。

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

「肉團心」,就是我們的心臟。佛經講的不是這個心。

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

「緣慮心」,能夠思惟想像的心。現在人以為這是腦,把腦當作「心」,這也不是真心。

曰靈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炳然獨照。卓爾不群。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靈知」是靈敏覺知,這才是真心。大師在此地說的簡單,大乘經上說的心不止這三種。但是說得再多,也不出這三個範圍。既然不出這三個範圍,說這三種就可以把經上所講的種種心都包含了。

「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第一句講不亂,第二句講不變,也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的意思。

「炳然獨照,卓爾不群」,『炳』是火燒得很盛的樣子。這兩句是比喻我們的真心靈知獨立,不會隨任何境界轉。這個心是每個人都有的,而且一天到晚都在用,睡覺作夢也用,雖用卻不知道這就是真心。我們天天用妄想心、用緣慮心,不曉得用真心。《楞嚴經》上的「十番顯見」,就是解釋這八個字。當年波斯匿王聽了,快樂的不得了,因為他找到真正的自己。生滅是幻相,輪迴也是幻相,原來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滅。

我們要辨別清楚,六根的根性是真心,真如本性;六識是妄心、是緣慮心。佛菩薩是真心作主,緣慮心是作用。好比真心是主人,緣慮心是傭人,所以佛菩薩自在!凡夫是緣慮心作主,就是傭人當家,主人聽傭人擺佈,所以凡夫可憐!佛經常講:「迷惑顛倒」,佛為我們說出,我們才曉得迷在哪裡?顛倒在哪裡?

《楞嚴會》上,阿難是當機者,佛教給阿難「捨識用根」。「捨識」,不是不要識,不要就不起作用了;要識,但要它做傭人。「用根」,根是主人,我自己做主人。所以,我們眼見色要用「見性見」,不要用「眼識見」,就會用真心了。「識」有分別、執著,「性」沒有分別、執著。我們第一念是「見性見」,還沒起心動念,所見外面的境界是平等相、清淨相、真實相。第二念是傭人當家,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就有了分別、執著,那是緣慮心。因為我們自己當不了家,這才有輪迴生死,無盡的苦難。

我們果然做到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佛菩薩,真正解脫了。凡夫被煩惱所繫縛,把自己綑綁得不能自由。誰綑綁了你?就是緣慮心、妄想心。而佛教化眾生要用妄想,不用妄想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何能教化眾生?佛菩薩將妄想心變成他受用,佛沒有執著,是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這就是佛的靈知心作主,緣慮心起用。我們凡夫是緣慮心作主,靈知雖然存在,把它疏忽了。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聖』是佛菩薩,佛菩薩沒有加一點點,博地凡夫乃至於地獄眾生,也沒有缺少一點點,完全是平等的。

諸佛悟之。假名惟心。眾生迷之。便成妄識。

「諸佛悟之,假名惟心」,諸佛菩薩覺悟了,但不得已要為它取個名字,不取名字就不好說法。在教學上,名相是教學的工具,不是目的;目的達到,工具就不要了。這就是《金剛經》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為「覺悟」取個名字,就稱為「心」、「性」。

「眾生迷之,便成妄識」,『識』是佛家的名詞,法相唯識講「八識」。由此可知,「識」是「緣慮心」,「心性」是「靈知心」。為它取個不同的名字,悟了稱作「心」,迷了稱作「識」,而「心」、「識」是一不是二。

是以佛即眾生。眾生即佛。且心外無佛。亦無眾生。

「佛即眾生」,佛就是覺悟的眾生。「眾生即佛」,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且心外無佛,亦無眾生」,佛跟眾生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相分。

唯迷悟之有閒。故凡聖而迥異。豈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迷悟是一體,但不知道是一體時,那個受用差別就很大。差別在哪裡?眾生是苦不堪言。大家親身感受日子過得好辛苦,人人都苦,沒有一個不苦。貧窮人苦,富貴人也苦。貧窮人憂慮沒飯吃,沒衣服穿,沒房子住。富貴人憂慮錢財貶值,怕遇到強盜、土匪。佛說不僅人間苦,天王怕阿修羅搶他的位子,他也苦。佛在經上講六道都苦,要把苦的根源找出來,只要覺悟了,苦就沒有了。「豈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講的事實真相。

永嘉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這是永嘉大師的《證道歌》所說的。「夢」是迷,迷的時候有六道輪迴,悟了之後就沒有了。悟了之後是不是輪迴真的沒有了?不是的。沒有輪迴是指在我們自己觀念當中沒有了,不是「事」沒有了,而是事上有輪迴,心裡沒有輪迴。在輪迴裡自由自在,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想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如同《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稱為「遊戲神通」。就像一般人在作夢時,不知道自己在作夢,所以在夢裡生煩惱。有少數人作夢時,知道自己在作夢;既然在作夢,就不妨快快樂樂繼續做下去,那個夢就不一樣。因為他覺悟了,就沒有苦了。覺悟之後,就是《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迷而不覺的時候,理與事有妨礙,事與事有妨礙,樣樣都是障礙,那就苦了。悟了以後,事事無礙,神通自在。佛經講的「神通」,絕對不是一般人觀念當中迷信的神通。「神通」的意思非常廣泛深遠,「神」是神奇莫測,普通人常識想像不到的;「通」是通達,沒有障礙,樣樣明瞭,樣樣清楚。他真的自在無礙,這個境界稱作「神通」。

既然如是。則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總不出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也。

這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理事圓融,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念佛自然不會有懷疑,心定下來了。

◎四句偈

大圓鏡裡絕纖埃。碧藕華中有聖胎。遙望金沙池沼外。寶光常照玉樓臺。

「大圓鏡」,比喻真心本性。『大』是廣大而無邊際;『圓』是圓滿;『鏡』比喻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這是「照見」。所以,佛法高級的修學不用思惟,不用想像,不可以分別。換言之,緣慮心完全捨棄,純一真心,這是「照見」。落在思惟就有界限,不會圓滿,你能明白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佛法教我們修定,定心沒有分別、執著,真心容易現前。定的愈深,見的境界就愈廣,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都能在定中看見。那個境界是親眼所見,不是推測的,也不是想像的,稱作「現量境界」。這個境界現前,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一執著,真心就沒有了,妄心當家就著魔了。所以,無論什麼境界現前,《般若經》教導我們一個總綱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統統不執著就對了。何況這些境界相,它是會變化的。為什麼會變化?它從心想生,一切眾生妄想無量無邊,千變萬化,都是幻相,所以不必計較執著。

「碧藕華中有聖胎」,這是比喻,就像經上所講的淨極光通所現的清淨寶相。

「遙望金沙池沼外,寶光常照玉樓臺」,這是讚美西方極樂世界環境之優美。

◎發願迴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盡。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這兩句很重要,是這首偈關鍵之所在。何謂「大歸依」?我們真正發願求生淨土,就是「大歸依」,無上的歸依。如何「懺悔三業罪」?念佛。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念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滅罪,這個效果功德之大,不可思議!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往生咒的開示,引經據典說得很透徹。他說:「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亦勝持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告訴我們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一定要以真誠心求生西方。

◎讚法寶

法寶實難量。如來金口宣揚。龍宮海藏散天香。覺者誦琅涵。玉軸霞條金寫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來唐。萬古為敷揚。

「法寶實難量」,『法寶』是經典,佛現在不在世,我們修學唯一的依靠,就是佛留下來的經典。『實難量』就是難思量,將宇宙人生的實相講得這麼清楚,實在是難得,真正不可思議。

「如來金口宣揚」,這些經典是佛說的。

「龍宮海藏散天香」,當年世尊說法,大龍菩薩將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收藏在龍宮裡。龍樹菩薩曾經去參觀過,見到佛所說的一切經,他告訴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多大的分量?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一部經要是拿出來,我們整個地球都容納不下。所以,他從龍宮帶出來的《華嚴經》,不是全經,只是大綱,有十萬偈,就是我們現在讀的《華嚴經》。

「覺者誦琅涵」,唯有真正覺悟的人才歡喜接受,真正聰明人才肯讀。

「玉軸霞條金寫字」,『玉軸』,經卷的軸是玉做的;『霞條』是絹;『金寫字』,用金粉寫在絹上。這是讚歎世間對經典的寶貴與尊重,將之當作珍寶來看待。

「似排秋雁成行」,這是形容書法寫得非常精美,一行一行,整整齊齊,讚歎經卷之美。

「昔因三藏取來唐」,唐朝時,玄奘大師到印度將佛經帶到中國,就是「三藏取經」的故事。

「萬古為敷揚」,流通萬世,廣利眾生。

◎開示

具行猶人具眼目。願如日月燈光明。依光照燭見分明。行者方能達前境。

「願如日月燈光明」,『日月』是光明的,『燈』也是光明的,用『日月燈』比喻無所不照。日照白天,月照晚上,日月照不到的,燈可以照到,所以用日月燈表光明遍照。

「依光照燭見分明」,「日月燈」就是比喻佛所說的經教。我們唯有得到佛的經教,就像得到日月燈的光明,才能將人生、世界、宇宙的真相慢慢看清楚。

「行者方能達前境」,修行人才能達到理想的願望目標。

是以念佛之人。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虛設。以不順佛故。

這句話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願,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是不順佛願。佛的願望是希望我們快快生到極樂世界,佛對我們的教導也是希望我們在這一生圓滿成就。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有所貪戀,不願專心一意求生淨土,就是違背了佛的希望,違背了佛的教導,這是我們不可不知道的。真正明白了,當然我們會順佛的願望,順佛的教導,不辜負佛菩薩對我們的大恩大德,真信切願,老實念佛。第二時竟。

 

返回

 

蓮語珠磯
印光大師開示

 

富貴迷人,可畏之至。平常人,手中或有轉交之錢,尚非己物,則心念便變,而為諸惡,況真有大權,而不變其心者,能有幾人?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公雞往生

 

諦閑法師在溫州頭陀寺的時候,有一隻大公雞,每天跟著大眾一起念佛。有一天佛念完了,這隻公雞還在佛堂不走,香燈師要關門了,就趕牠走。牠跑到大殿當中,面對著佛像,叫了三聲,站著死了。老和尚把牠當作出家人一樣,荼毗安葬在山後。這隻公雞前世一定是出家人,修行功夫也不錯,臨終一念之差變成畜生身,但牠還有靈性,還知道念佛。

我記得在台灣高雄(哪個地方我記不得了),有一隻狗也是每天跟著出家人上早晚殿。牠上早晚殿時,到打三皈牠就走了,大概牠從前是這個廟裡的住持和尚。以後被一個出家人發現,有一天把這隻狗叫來訓了一頓,「你現在是畜生,不是方丈,課誦沒有做完,不可以離開。」訓了一頓之後,果然就乖乖的,到課誦完了跟大眾一起離開。好像過了幾個月之後往生了,所以有人說牠的前生是這個廟裡的老和尚。他有靈性,修得還不錯,為什麼會墮畜生身?執著這個寺廟是他的,捨不得離開,所以只有投畜生道在待在這個寺廟裡。這些故事我們聽得很多,是真的不是假的。

(節錄自《華嚴經》第432卷【眾生痴所覆,流轉於險道,佛為放光明,離垢神能證。】)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在工作環境中不得不聽一些邪知邪見,因而難免落入印象,為此而生煩惱,請問應該如何處理?

答:這個問題向新加坡許哲居士學習就很好。她說:「我見到不善的事,聽到不善的言語,就像在馬路上看到陌生人聽他們說話一樣,沒有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不把它放在心上就不會生煩惱。怎樣才不落印象?陌生人從馬路走過來,有沒有看到?看到,但是完全不記得。有沒有聽到他們講話?聽到,但講什麼完全不知道。這就是沒有落印象,這是個好方法。

問:家人信神道教,弟子為恆順眾生而入神廟,請問學佛人的禮儀應如何?是否也拿香跪拜?

答:如果是在家居士,可以跪拜;出家人則不能跪拜,只能上香、問訊。在家人對神的尊敬可以禮拜,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禮敬諸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應當禮敬。

問:請問書寫的經文應如何處理才如法?

答:這要看它的價值,如果是書法寫得很好、很工整,經書可以做為藝術品供養,家裡珍藏也可以,送給寺院或圖書館都很好。假如寫得不是很工整或是用鉛筆、鋼筆書寫,就自己收藏作紀念。

問:最近台海關係緊張,請問佛教徒應以何種心態來看待這件事情?

答:把心定下來老實念佛,求佛菩薩保佑,求佛力加持,希望能夠化險為夷,我們能盡到這一點就很好。

問:第一次到念佛堂念佛,自己的眼淚一直流不盡,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答:《無量壽經》說:「這是過去生中善根的發現。」換言之,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但沒有成就,這一生當中有緣又遇到,心裡不知不覺起了感觸。這個現象明白就好,不要放在心上,時間長了就會恢復正常。

問:老法師說:「一句佛號裡面要三心(直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足,三心是菩提心。」古德說:「佛號一起,念念求佛接引。」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請問應如何持名念佛?

答:念佛的方法很多,境界也相當複雜,而如何念佛功夫得力,這才是自己現前最重要的課題。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過去生中修學的經驗也不一樣,因此別人用功得力的方法,我們可以參考,因為自己的根性與他未必相同。他用那個方法能得利益,我用他的方法未必得利益,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教化眾生沒有定法,佛的方法真的是因人而異,如同大夫為人治病一樣,一定是診斷之後再處方。現在佛不在世,我們找不到這樣的好老師,所以自己修學可以多做一些試探。試試看這個方法,對自己有沒有效果,多試幾次,覺得哪個方法對自己很得力,不妨採用這個方法,這樣比較可靠。

「三心具足」是「發菩提心念佛」,這是總綱領。我們這個心發不起來,如果這個心一發,就是菩薩,不是凡夫。凡夫要學菩薩,必須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習氣裡面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這就難了!菩薩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所以為一切眾生不想自己。我們應該要學習,盡量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減輕,想自己同時也想別人,而後慢慢養成只想別人不想自己,就能契入佛的境界。

念佛加上觀想佛來接引或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幫助斷妄想,不至於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妄想夾雜在佛號裡面,佛號的功德全都破壞了。而觀想也是念佛,《觀經》有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所以這是如法的。

大勢至菩薩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話是念佛法門的總綱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喜歡看外面境界,耳朵喜歡聽音聲,我們的心總是從六根往外跑。「都攝」就是將六根收攝回來,稱作「都攝六根」。這樣我們的心就清淨,清淨心念佛稱為「淨念」。「淨念」裡面決定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的念佛就是「淨念相繼」。用這個原則來念佛,沒有不成就的。

問:自己在道場修學,父母不信佛起煩惱。請問應繼續留在道場,還是回家滿父母的願?

答:這樁事情要看實際上的狀況,要細心觀察你家人的根性,你要善巧方便幫助家人學佛。學佛是好事情,為何家人不相信而起煩惱?大概是你學得不如法。假若你學得很如法,家人應當歡喜才對。可能你很執著,智慧沒開,學佛又未必完全通達,看到家人不學佛,看得不習慣,常常說:「你們天天造業,將來要墮落」,家裡人聽到當然難過。你吃長素,家人還吃肉,你就說:「你們吃眾生肉將來要還債的」,這不是得罪人嗎?這就沒有智慧。真正學佛明白道理,跟家人相處要處得更好,真正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讓家人看到你很可愛,你比從前還要好,他們就不反對了。

學佛的人決定沒有煩惱,生活愉快、安詳、莊重、又活潑,誰看到不歡喜?你的心地清淨、慈悲、真誠,我相信你的家親眷屬、朋友、鄰里鄉黨都會被你感動,你是大眾當中的榜樣。佛法要注重形像,經上說:「菩薩成佛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相好,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信佛的人看到你的外表非常好,他會羨慕。所以,用外表接引眾生,即現在人講的「包裝」,很重要!學佛人的包裝就是這個身體,你身體不健康,人家一看:「佛不能學!」看到你面黃肌瘦,人家會說:「不能吃素,吃素沒有營養。」如果你吃得肥肥胖胖,身體很健康,人家會覺得「吃素還不錯!」所以,我們要注重外表,外表是接引眾生的工具。菩薩成佛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他不是為自己,是為了接引眾生。相好從何而來?從清淨心、福報來的。因此,要接引眾生不能不修福,而修福絕對不是為自己享受,是為了接引眾生。

問:用《朝暮課誦本》做打佛七的儀規,請問可否?

答:打佛七有一定的儀規,規矩都是祖師大德們指定的,效果非常殊勝,所以打佛七要按照佛七的儀規。若不是打佛七,只是與自己的同參好友在一起念幾天佛,可以用《朝暮課誦本》的儀規。

問:我是運輸汽車司機,夜晚開車時,公路兩邊的青蛙常擁向公路,往往被奔馳的汽車活活輾死,數量之多慘不忍睹。迫於生計無可奈何,我也造了這種殺生之業,心中非常難過,也為牠們念佛迴向,請問不知如何避免或補償?

答:這確實是一種嚴重的殺業。這些青蛙夜晚在公路上,而且數量這麼多,佛法講這是共業。若是學佛的司機,可以把車停住,下來把牠們趕到馬路兩旁再走,做的次數多了,可能將來牠們就會自動讓開了。牠有靈性,千萬不要以為牠愚痴沒有靈性,動物也能通人情。

早年澳洲人開車只要看到前面有動物,就將車停下來,讓這些動物走過去之後再開車。若要砍樹,看到樹上有鳥窩,窩中有鳥蛋,樹就不能砍,一定等小鳥出生可以飛走再砍樹,這是真正知道愛惜動物。

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李金友居士,在山上種菜,決定不殺生,愛護動物,六年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們堅持不用農藥、化肥,到第六年,病蟲害少了,收成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幾。你不殺牠,牠也不擾亂你。殺生是愈殺愈多,殺不盡。平常我們居家廚房裡面有螞蟻、蟑螂,這些小蟲總是不能避免的。學佛的人會把牠趕走,其實連趕都不要趕,要以慈悲心、愛心與牠們共同生活,時間久了之後,牠就不來了,何必要趕牠?趕牠表示我們討厭牠,不趕牠表示我們愛牠;我們愛牠,牠也會愛我們。我們真的去做,真的得到效應,這些都可以做參考。

問:我們是發心放生的人,有人說:「你們放生的人愈買,他們捕捉也就愈多,這不是幫助他們增長貪心、幫助他們造業嗎?」我們也很困惑,不去放生實在於心不忍,請問應如何是好?

答:放生是好事情,但慈悲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佛教導我們放生,是我們平時到市場偶然看到活潑的動物,仔細觀察判斷,牠決定能活得下來就買,若不能活就不要買。遇到捕捉動物的人,我們常常買去放生,他就常常去抓。你不理會,以後他沒有銷路就不會去抓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問:弟子近來有病,懷疑體內有癌細胞,醫生要我做切片檢查。法師曾說:「有些病是過去累劫以來的業障,藥物是無法治好的。」所以,開始天天迴向和懺悔。但最近舊病復發,請問要如何做才對?

答:我們只要發心把業力轉變成願力,這個事情就解決了。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十二年前得了癌症,醫生為他診斷只能活三個月。他自己很清楚,萬緣放下,把家裡的事情、生意統統交代清楚,到居士林念佛等往生。他不看醫生也不吃藥,以後漸漸覺得好了,再檢查時,癌細胞沒有了。這就是不把病放在心上,每天一心念佛,發願全心全力為佛教、為眾生,所以病好了。

我常講,癌症沒有什麼了不起,癌症不會死人,癌症死的都是被癌症嚇死的。你要是不怕它,不在乎它,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西醫治療癌病很困難,但中醫沒有問題。我覺得若有這類的病,經過西醫檢查診斷之後,最好請中醫治療。我上一次在北京遇到一位劉老先生,也是很有名的中醫,他治好很多癌症。但是他有一個原則,癌症不能開刀,不能化療,如果經過化療、開刀,就很難治好。

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心理健康,生理一定就健康;心理不健康,身體健康的也會生病。怎麼生病?從心想生。人身體本來很健康,天天想病,病就真的出現;真的有病,心裡完全不想它,完全不在意,病很容易就好了。再者,病人對醫生的信心也非常重要,你相信醫生,相信他的處方、藥物,你的病就會好。醫生再高明,病人沒有信心,懷疑他的用藥,病就決定治不好,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

 

返回

 

淨空法師弘法訊息
最新消息

 

◎ 9月22日∼10月10日 淨空法師於台灣弘法

講題:如何護國息災及達到世界和平

地點:高雄市元亨寺 梵音講堂及光明樓

    (高市鼓山區元亨街5號)

     電話:07-5213236

時間:10月6日(六)

   7:30∼9:30

歡迎諸位同修共霑法益,增長福慧

 

高雄淨宗學會

聯絡地址:高雄市鹽程區七賢三路236號
聯絡電話:07-5219988
法會結束後舉行皈依儀式

◎ 10月10日往後兩個月  淨空法師於香港弘法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