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集網站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澳洲淨宗學院華藏淨宗學會
 
每天上午9:00共讀《太上感應篇》 【公告:2020/8/20】


網路同步讀誦:多元文化台頻道

每天讀誦一遍太上感應篇很重要|悟道法師晨間開示

  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我們大家每天讀誦《感應篇》一遍,這個讀誦非常重要,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讀誦它有很大的力量,我們現在讀了遍數愈多,對於經書當中義理的理解、領悟會愈深入。所以我們的祖先,古聖先賢這個教學,從幼兒開始就教讀誦,三歲慢慢就教了。教讀誦,不要跟他講意思,就讓他讀、讓他背,他讀多了,自然他就會理解。所以這次大慶,馬萬龍居士他的小女兒三、四歲,現在他們教她讀《聖賢根之根.小兒語》,她聽我講課,我講人不學佛,像行屍走肉一樣。她就會引用「小兒語」是哪一段來對照,沒有跟她講解,就是讓她讀讀讀,她聽了自然就明白。這個年紀愈小來讀是愈好。

  所以古人這個教學,讀誦為什麼不跟他講意思?我們佛法修學的總原則,不管哪個法門,顯宗密教、大乘小乘,包括世間的這些聖賢都是修戒定慧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就是規矩,遵守規矩,我們遵守規矩心才能定,規矩就很多方面。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不厭其煩重複的一直講,就是勸我們讀誦的時候,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你就至誠恭敬的讀,每個字、每句讀得清楚不要讀錯,不要讀漏掉,清清楚楚這樣就好。妄念起來,就不要理會妄念,專注在這個經文上面,讀任何的經典都是這個方法。這種讀誦主要是修定的,教小孩讀也是要他修定。因為我們凡夫都有妄念、妄想,如果心沒有定在一處就胡思亂想。本來妄念就很多,現在再加上外面這些境界的誘惑,那就更嚴重了。所以讀誦它是修定,讓我們心定下來,讓我們的心沉澱下來,先靜下來。

  所以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我們放在外面五欲六塵的心,把它收回來。《太上感應篇彙編》前面有一大段的註解,也非常重要,就是講人能收攝浮氣,遇親便能孝,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這個浮氣以前我看也看不懂,什麼叫浮氣?後來才知道心浮氣躁叫浮氣。我們心浮氣躁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因為心浮躁。我們每天接觸,特別現在電腦網路這個資訊太多了,讓我們心浮氣躁更加的嚴重。所以我們現在每天有個時間收收心,是非常需要的。像我們大家來這裡上班,坐車匆匆忙忙來到這裡,心也是七上八下的,趕時間心浮氣躁。到佛堂來讀一遍《感應篇》十五分鐘,時間不太長,大家收收心。所以讀誦這個就是要收心,把心定下來,沉澱下來,不能心浮氣躁。我們讀誦往往都會犯一個毛病,趕快把它讀完,後面還有很多事情還沒有做好。因為我常常這樣,所以我這個體會,可能你們也有,後面好多事情。這樣的話,這個時候當下我們就心浮氣躁,就浮動了。

  所以我們正在讀誦的時候,這十五分鐘就必須放下萬緣,讀完再說,現在不要去想到那些事情。我們做任何事情,就先把心定在那樁事情上面,這樁處理好,再處理另外一樁,這樣這個心才不至於兩用,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做好。所以讀誦就是修行,戒定慧同時修的。我們淨老和尚以前都是勸人讀經,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經典是《無量壽經》,所以讀《無量壽經》。你讀任何經典都可以,原理原則是一樣,就是修戒定慧的,你只要抓住這原理原則,讀誦任何經典都會開悟的,都會有成就的。如果這個原則沒抓住,我們讀了心還是會很散亂,收不到很好的效果。雖然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有讀比沒有讀要好,有讀,總是說我們薰習了一遍;沒有讀,那你一遍都沒有。

  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佛法有分正法、像法、末法、滅法四個階段。正法時期有修有證,有人講經,有人聽經,聽了他可以理解,理解還可以依教奉行,還證果,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證得佛果,那這就是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真修的,但是證果的少了,得禪定的多。末法,像我們現在是末法一千年,講經的還有,聽經的也還有,理解的人也還有。但是做不到,沒去做,沒有去行,信解行證就是停留在信解這個地方。沒有進一步去修行,自然證果的就沒有了,這是末法。滅法,講的人、聽的人統統沒有了,看經的人也沒有了,這個法就沒有了、就滅了。所以我們雖然現在還未必做得到,但是你有讀誦,總是還沒有滅。如果這個不要那就滅了,就沒有了。所以經書印了那麼多,放在那邊,那也是滅法,沒有人去看,沒有人去讀,看跟讀都沒有了,依照這個經教去修行那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我們來讀誦不管怎麼樣,做到怎麼樣,做得到、做不到,做到幾成,總是有它的功德。

  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保持每天讀個一遍,因為我們大家都有工作,所以我就不能帶大家讀《無量壽經》,那一讀下去就半天去了。所以《感應篇》十五分鐘這是剛剛好,還可以,我們收收心十五分鐘,這個時間點也剛好,不會影響大家太多時間。所以讀誦是為了修定,收攝浮氣。所以我們現在先練習,我們每一次來讀,不要急著把它讀完。不要讀的時候:還有什麼事情沒辦,趕快讀一讀。這個時候你就會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就不能去領會經書的義理,你的領悟就達不到。雖然達不到,總是念了一遍,總是有薰習,但是效果就不明顯。所以我們大家還是保持這個原則,就是收心的。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把你放外面那個心,把它收回來。所以以前我當兵的時候,放假一個星期回到部隊,班長就說我們來做個收心操,你們在外面玩了一個星期,心沒有收回來,做個收心操。

  所以一切的學問都是在這個上面,你從事世間的各行各業,研究科學技術,也離不開這個原則。你心很亂、很分散,你能夠研究出什麼東西出來?那些能夠研究出來他還是心要很定,他智慧才開。他在研究室裡面,他也要心定在那個地方,他才能深入。所以都離不開這個原則的,戒定慧三學。我們現在讀了效果還不明顯,第一個遍數不夠,遍數不夠要加強。第二個就是沒有收心,心浮氣躁沒有收攝好,沒有收攝到心平氣和,所以我們讀的效果就比較有限。如果我們能夠收心,先回歸到心平氣和,讀任何經典都一樣,這樣你的感受就不一樣了。大家可以試看看,明天來讀,你看我們急著要給它讀完,還是照正常速度來讀。聽到大家讀的聲音,也可以感覺到大家這個時候的心態,你是急著要讀完,還是平常心在讀。我們只要抓住一個平常心就對了,禪宗講平常心是道,我們也不要太急,也不要太慢,保持中道,這就是在修行,讀誦也是在修行。進一步能夠領會經書裡面的義理,落實在生活當中,就真正把這經義落實在生活當中去修行,那就會證果了。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