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庭教育
   
 
 

精華文章

幸福錦囊集 - 四、問題篇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該怎麼辦

孩子犯錯時就是教育機會點

有一天學校中午的飯後水果是西瓜,吃飯的時候,很多同學盯著那個最大塊的西瓜看,他們狼吞虎嚥地吃完飯,立即飛奔過去把最大塊的西瓜拿起來就吃。老師在旁邊看到這一幕一幕在上演,也很沈得住氣,按兵不動。第二天上課,老師就問:「諸位同學,假如今天我們要搶那塊最大的西瓜,請問會產生什麼效果?」吃飯的時候狼吞虎嚥,就會把胃弄壞,這是「身有傷,貽親憂」。當他飛奔過去,把最大的那塊搶到時,請問所有的同學對他是什麼印象?同學們就說:「不要跟他做朋友,這麼貪心。」老師把情況分析出來,讓學生知道:原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自己的聲譽,都在影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接著老師又分析說:「這位同學搶到了一塊大西瓜,他能快樂多久?」吃下去的時候很快樂,可是他已經養成貪心的習慣了,假如下一次最大塊的被別人搶去了,他會怎麼樣?很生氣!當他這種凡事都要最大的、最好的這個貪心養成了,可能以後得不到的東西會怎樣?想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得。老師如此一分析,結果第二天吃水果時就發生了很微妙的變化,學生們都是挑那個比較小的來吃。當老師的要抓住機會點來教育學生,你不能在那裡對學生說:「老師怎樣教你的?為何不會做?」如果老師對學生是這樣的罵聲,效果肯定不太好,往往你用一些很善巧的方法來分析給學生們聽,孩子們自己就會有所領會。

假如孩子犯錯,我們馬上就發脾氣,這個教育的機會點就斷送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教育孩子絕對不能情緒用事,要很理智的觀機,因勢利導,讓他從中汲取教訓,這樣就會經一事長一智,當然你要能心平氣和才能契機契理。

犯錯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現在很多孩子喜歡飆車,這是對自己的生命安全不負責任。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孩子為什麼會去飆車?去飆車的原因是孩子的內心空虛。為什麼會覺得空虛?他覺得自己沒什麼價值。若我們進一步去了解這些孩子的家庭,很多都是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愛造成的。我們把孩子內心空虛的原因找到了,也就是把孩子犯錯的真正原因找出來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教育和幫助孩子們改正錯誤。當孩子不知道人生的目標,不知道人生的本分,他就很可能遊手好閒,到最後誤入歧途。所以,我當老師就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你對這個孩子愈關心,他的內心就很充實,進步就愈大。

孩子常常忘東忘西怎麼辦

依賴的習性會害家長孩子一輩子

假如妳的小孩讀小學一年級,有一天打電話回來跟妳說:「媽,我的語文作業簿忘了帶,昨天我都寫完了,下一節老師要檢查了,妳趕快幫我拿過來。」這時候你會不會幫他拿過去?會!這樣好不好?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如此,不只是父母在做,還有爺爺奶奶、所有的長輩也都聽他的使喚。當這個作業本給他送過去了,孩子就知道他有源源不絕的救兵。所以,在這件事中,他沒有形成對事情的責任心跟警覺性,反而形成了依賴性。

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必須要「慎於始」,能掌握教育的要點,當父母的就不會那麼辛苦。這個簿子從小學要幫他送到什麼時候?可能他以後生了孩子也會交給你:「爸爸,就給你養了!」現在的年輕人責任心不足,甚至於二十多歲了,還在家裡看電視不去找工作,沒有責任感。誰來幫他找?爸爸媽媽還要使出混身解數,通過很多關係幫他找工作。找到以後,他還有點不耐煩對父母說:「好!看你的面子,我去做一下。」他能不能把工作做好?到時候脾氣來了,又不願意做了,你這輩子不知道要為他的事勞碌到什麼時候!

自己做的事 要承當責任

盧叔叔的女兒第一次作業本忘記帶了,打電話回來請他幫她送去。他馬上跟女兒講:「沒有帶作業本是妳自己造成的,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擔責任,被老師處罰也是應該的。」說完電話就掛下去。這個電話一掛,女兒的心情會如何?很沮喪,但是也印象深刻。電話掛下去,代表父母教育的一個原則,就是威嚴。女兒回到家,要不要繼續罵她?「你看忘東忘西的!」她已經夠沮喪了,你又繼續罵,這樣就太過了,威嚴已經有了,接下來就要略施恩德。所以,盧叔叔把女兒叫過來:「今天有沒有被老師處罰?」小女孩點點頭。「爸爸告訴你一個方法,你這輩子就不會因為沒帶東西被老師處罰了。」女兒一聽精神就來了,盧叔叔就告訴她:「你只要運用聯絡簿,把明天該帶的東西一一列好,在睡覺以前檢查書包,把已經放進去的課本、作業本,在上面打勾,全部都打勾了,就可以安心去睡覺了,今後就再也不會有同樣的過失了。

孩子懶惰怎麼辦

懶惰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孩子從小都是很活潑的,為什麼愈長大會愈懶惰?現在很多家長都跟孩子說:「你只要把書念好就好,其他的事都不用管。」這一句話教出來的孩子會不會很勤勞?不會!很多太太都抱怨先生懶惰不幫忙做家務,「我也是工作一整天,為什麼家裡的活都是我做?」但是她卻把自己的痛苦又建築在往後孩子的身上,因為她教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說:「你什麽事都不用管,把書念好就行。」結果她的孩子以後也會很懶惰,又會讓另外一個女人痛苦,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孩子模仿大人做事時要給予鼓勵

小孩最強的能力是模仿。我的小外甥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他母親在那裡擦桌子,剛好擦到一半因為其他的事走開一下,這時孩子走過來拿起抺布就開始擦桌子。父母很勤勞,孩子就會模仿父母的動作;但是勤勞的父母不一定能教出勤勞的孩子,還要教對方法才行。其實我的小外甥還不會擦桌子,他只是玩耍,要模仿媽媽而已。 我姐姐走回來,就對他說:「小偉,這麼小就懂得幫媽媽的忙,懂得幫媽媽擦桌子,真有孝心,真是個好孩子。」這句話講完,孩子抬頭挺胸,擦得更起勁。我姐姐接著又跟孩子說:「小偉,你下一次擦桌子一定要記住,這四邊的角也要擦到,假如你連四邊的角都擦乾淨,那你擦桌子是做得非常完美,一百分!」這個孩子記住了什麼?記住了做事的方法,記住了做人要有孝心,所以他同時學孝又學做事。

孩子什麼時候教?一歲、二歲就能教,而且任何一個情況都可能是你教導他的機會點。當他養成習慣,從小就很勤快,我們已經幫孩子奠下非常好的做人做事的根基。我在教學過程當中,很多的小孩腦筋特別好,交代他辦事特別靈活,這樣的小孩往往在家裡都很認真幫忙做家事,因為當他做事的經驗愈豐富,他的腦筋就得到愈多的鍛鍊。

孩子撒謊怎麼辦

撒謊的日子不好過

我之前帶了一班,其中有個孩子他的父母離婚,爸爸又娶了後母,他跟後母相處的狀況並不佳。我剛接手這個班,很關心他們的情況,而這個孩子已經兩個月沒有繳營養午餐費,我就找他來了解情況。結果他說他們家的情況很不好,因為他弟弟沒飯吃,他就把營養午餐的錢拿去買麵包、買牛奶給弟弟吃。我聽了他的敘述,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想立刻買一堆東西送到他家。我說:「今天老師跟你一起回家。」這個孩子立刻就很緊張說:「老師不用了!」這個孩子的口才確實很好,可是我聽了以後覺得有點問題,就打了一通電話給他後母,他後母把他講得很不好。兩邊的說法差距太大了,我不能聽片面之詞。

有一天我開車回家,突然在網吧前面停下來,這家網吧是當地最大的,我就想進去看一看。我走到網吧最角落的地方,結果看到了那個學生。他一見到我,整個臉都綠了,原來他把營養午餐費都用在上網吧了。我最生氣人家欺騙我,他也很警覺,我就把他帶出來。而憤怒解決不了問題,我趕快讓心情平靜下來,以便把事情處理好。我告訴他:「你這樣欺騙老師不對!」我馬上把他帶到他家裡,也跟他的後母道歉,但是在道歉的過程中,確實感受到後母對他不好,對自己的孩子比較好。小孩都很敏感,你對他不是很親,距離逐漸就會疏遠。畢竟孩子已經六年級了,我們還是要引導他反省自己,修正自己。

這個孩子慢慢跟我愈來愈熟,我也分配一些工作讓他做,譬如讓他管理我們班的圖書,同學到圖書館借書都要跟他登記。這個孩子有事沒事還會走到我的書桌前面,對我說:「老師,今天有沒有什麼事要叫我做?」以後我問他:「那段時間你都在說謊,好不好受?」他說很難受,每天就好像老師是員警,他是小偷一樣,這種生活就如同忍受煎熬。我們也進一步引導他,絕對不要欺騙別人,那樣太痛苦了。他還覺得我這個老師很像福爾摩斯,還會探案。

孩子撒謊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說謊是個壞習慣,什麼時候養成的?又是哪些情況會讓孩子說謊?我們要善於從根本、從原因上謹慎觀察,把他導正。

1、覺得好玩

現在很多家長還覺得,孩子年紀很小就這麼聰明,很好!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會寒毛直豎。孩子小,聰明好嗎?老實忠厚才好。記得小時候讀過一個故事,叫「放羊的孩子」。有一天,這個孩子在放羊時,覺得好玩就大喊:「狼來了!狼來了!」農夫們都很淳樸,一聽到他有危難,都拿起這些耕作的東西當作武器來幫助他,結果一看,狼根本就沒有來,他自己還在旁邊哈哈大笑。第二次他又大喊:「狼來了!狼來了!」只有一半的人來幫忙,另外一半的人覺得他是不是又在騙人!結果又是假的,農夫們很無奈回去了。第三次,狼真的來了,他在那裡喊了半天,一個人也沒有來,結果這些狼就把羊群都吃了,也把這個放羊的孩子吃了。所以,孩子絕對不能因為開玩笑而撒謊,這是我們要值得謹慎的。

2、逞能

現代的孩子攀比心很重,有時候同學說我們家有什麼,他立刻就說,我們家也有,我們家還有更多的,在那裡比來比去,言詞就會愈來愈誇張,這個要謹慎。

宋朝有位名臣叫司馬光,他在小時候,有一次跟他姐姐在剝青核桃。在剝核桃的過程中,他姐姐剛好離開一下,他們家的僕人就對他說,你只要用熱水燙一下就好剝了。後來他姐姐回來,看他剝得特別快,也剝了很多,就問他:「你為何剝得這麼快?你是如何知道要用水燙一下的?」司馬光立刻就說:「我自己會的。」他的父親聽到了很警覺,立刻告訴司馬光:「自己有多少本事說多少話,不要欺騙別人去逞能。」父親懂得「慎於始」,他第一次逞能撒謊,就把他糾正過來,才成就了司馬光的德行。司馬光曾經講過:「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誰的功勞?父親家教的功勞。所以,小孩在第一次逞能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因為逞能而撒謊的不良行為。大人在孩子面前講話也要謙卑,不要說謊話,不然孩子也會學壞。

3、貪圖利益

中國大陸有個教育官員提到,有一個朋友告訴他,說自己的兒子很聰明,為什麼很聰明?有一天他來跟我說:「爸爸,你給我兩塊錢。」他爸爸拿起一張兩塊錢的鈔票給他,接著他兒子說:「爸爸,你給我兩張一塊錢。」「同樣是兩塊,為什麼要兩張一塊的?」他爸爸就問他。他接著跟他父親講:「因為你給我兩張一塊的,我可以到訓導處兩次,說是我撿到的,拿一塊就計十分,拿兩次計二十分。」聰不聰明?他的爸爸聽了在那裡哈哈大笑,還告訴別人說自己的兒子很聰明。這個教育官員覺得很無奈,這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意識太低了,公然在引導孩子去撒謊,還是為了要貪圖功勞,貪圖學校的稱讚,這也是要謹慎的地方。

4、掩飾過失

父母長輩眼光要銳利,當孩子第一次撒謊要掩飾過失時,絕對是可以從他的臉上看出來的。有個小孩把衣架弄壞了,其實衣架弄壞了,很簡單可以把它弄好,但是小孩弄壞東西很驚恐,就趕快藏起來不講。結果被其他同學看到了,報告老師。老師看到這個情況就跟學生說:「你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是把東西弄壞,第二是沒有承認;第一個錯叫做『無心非,名為錯』,第二個錯是『有心非,名為惡』,第二個錯比第一個錯嚴重很多。假如你欺騙老師一次,往後可能就無法贏得老師的信任,『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所以往後只要犯錯,要勇於承認,不可逃避。」

5、大人帶頭撒謊

有一部電影叫做「手機」,這部電影中有一個統計數字,是講一個成人一天之中在電話裡講的謊言有二十五次之多,家長都公然說謊,孩子當然就學會了。這個孩子正在房子裡面玩耍,媽媽拿起電話來,可能是要找他父親,對方說:「妳先生在不在?」「我先生不在!」他爸爸就坐在那裡,怎麼會不在家?小孩聽了一頭霧水。這樣好不好?不好,這是錯誤的。絕對不要用撒謊的方式來拒絕他人,當你用撒謊的方式,以後孩子就會出現一樣的撒謊情況。「詐與妄,奚可焉」,絕對不能欺詐,不能講妄語。

用德行真誠來感化

有一位年輕人,他開車送父親到一個遊樂地區去休閒,然後跟他父親相約下午四點在這裡見面,他就開車到加油站去加油。去了加油站,他覺得時間還有幾個小時,他就到旁邊的電影院去看電影。結果一看忘了時間,已經耽擱了一個多小時,他趕快跑到加油站,把車開到跟父親會合的地方。

他心裡想父親一定會罵他,於是想了一個理由,跟父親講是因為車子拋錨去修理。我們不能怪他,因為他沒有學過《弟子規》的「倘揜飾,增一辜;無心非,名為錯」,他現在是「有心非,名為惡」。他自以為很聰明,看到父親就說:「父親,因為車子拋錨,所以這麼晚才回來。」他父親說:「你為什麼要欺騙我」?他還不放棄又說:「父親,我講的都是實話。」他父親接著說:「我已經打電話到這個加油站,他們告訴我,你的車子一直都放在那裡。」他的謊言立刻被揭穿了,心裡很慚愧!

他父親接著說:「我很生氣,不是生你的氣,是生我自己的氣。我教了十六年的兒子,居然會為了怕我責備而欺騙我,這是我教子無方,所以我應該好好檢討自己,這一段旅途我自己走回去。」這裡離他們家十八英里,一個小時差不多才走四、五英里,他父親真的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回去,兒子開著車在後面跟著老爸。兒子說這是他一生走過最煎熬的路,但是也是他這一生上過最好的一堂課,他說從那時至今就沒有再撒過謊。這個父親是用他的德行、用他的慚愧心,喚醒了孩子的慚愧心。

孩子自私怎麼辦

自私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我跟孩子的家長說,孩子很自私是一個中心問題。一個孩子很自私,他處處就會無禮、傲慢,只要我喜歡的東西就不給人;他會懶惰,會不孝,他所想的都是為自己。我再跟家長說:「我們回到孩子小時候,他一、兩歲的時候,跟爺爺、奶奶還有你們夫妻倆一起吃飯,請問你第一口菜夾起來先給誰吃?有沒有找到問題根源?」我每次這樣一說,孩子的媽媽們都笑成一團。

「大學」裡有一句話:「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事情的先後順序錯了,為人子之道就錯了,為人父母之道也錯了。夾菜夾錯了,孩子的孝道就建立不起來,因此做事的先後順序特別重要。人要有智慧,才能懂得事物的先後順序、輕重緩急,所以做人要認真學習聖賢之教,才能增長智慧。我們把根源找到了,就要教育孩子孝順長者,對長者要有禮敬的態度,時時刻刻為長者著想,他就不會自私,也不會貪心。

自私是寵出來的

「但力行,不學文」,不學習聖賢的教誨,就會「任己見」,只會隨著自己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就會「昧理真」,就做錯了。所以,菜一夾起來,「小明,媽媽特別為你炒這盤菜,趕快多吃一點」。爺爺、奶奶都很疼孫子,不甘示弱:「乖孫子,這兩盤菜也很好吃!」誰的菜是滿滿的?孩子的。所有的家人都為誰服務?為孩子。所以,小皇帝出現了,小公主出現了。中國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侍奉皇帝就像陪伴老虎一樣,隨時都怕牠吼叫起來,所以小皇帝的脾氣特別不好。現在十個孩子有幾個脾氣不好?七、八個都不好,有沒有找到原因了?

我的師範院校的老師,有一次站在師範院校的附屬小學的校門口,這個小學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講師、教授的孩子。那天下雨,剛好有一台名貴的轎車開過來,車門打開了,一位媽媽拿著雨傘從車裡快步走過來,她的女兒站在校門口對著她說:「妳白癡呀!現在才來!」我的老師正好在這個小孩的旁邊,突然聽到她用這樣的口氣對媽媽講話就愣住了。結果更誇張的話出來了,她的母親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來晚了。」所以,為人長輩一定要很謹慎,不能把孩子寵成這般模樣。

自私是學出來的

還有些媽媽買了好的水果,回到家裡還要很謹慎把它藏起來,等公公、婆婆都睡覺了,才把水果拿出來,拿出來以後,還跟她兒子說:「這是媽媽特別買給你吃的。」孩子一定會學得很徹底,以後他買了水果會給誰吃?我們用好惡的心教孩子,他所養成的就是好惡的心,他往後買水果一定給他女朋友吃、給他自己的孩子吃,不會給父母吃。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要循正道而行,這樣才是最正確、最省力的教導。

孩子自私是能轉變的

因此,為人夾菜要有智慧,先後順序不能顛倒。在我記憶當中,父母把水果拿出來,一定是先給爺爺、奶奶吃。那時候我們年紀還小,當父母做出來的是孝、是德行,孩子看到內心會很歡喜,進而就會模仿。當我打開冰箱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把拿出來的水果先給爺爺、奶奶吃。所以,我現在很感謝我的父母,從小對我的耳濡目染,不然我就無法從事於教育事業,肯定也是一個很自私的人。因為我是獨子又是長孫,我的爺爺也是長子,所以我是長曾孫,三千寵愛於一身!幸好我的父母、爺爺、奶奶都很有教育先見。

慷慨的心才能品嘗施捨的樂

「物雖小,勿私藏」,我們教導孩子不要吝嗇,不要把很多東西都視為自己的,要懂得施捨。假如孩子從小將任何東西都只想到歸為自己,那他長大就會非常自私自利。有位母親送牛奶到學校給她的孩子喝,她來的時候很神祕,不敢讓其他同學知道,她對她的兒子說:「兒子,你一天喝一罐,自己喝」,然後就走了。這樣教孩子好不好?剛好老師察覺到這件事,就跟孩子們講,我們有東西一定要與同學一起分享,不然你獨自而飲,就算喝了也不見得痛快。孩子一聽也覺得很有道理,當場就把所有的牛奶拿出來,分給同學喝。當每個同學在接受牛奶的時候,都對這位同學說:「謝謝你,謝謝你」。在倒牛奶的過程中,這些同學也唯恐自己倒得太多,別人就得不到,還會說:「好了好了,我的夠了。」一個孩子的慷慨之心,讓所有的同學都學習到了。當天這個小孩在日記上寫道:「這杯牛奶喝下去又香又濃」,因為他是歡歡喜喜的供養大家,所以他也喝得格外歡喜。我們用這件小事,教導了孩子不要吝嗇。後來他的母親看了他的日記,也覺得很慚愧,孩子竟然有這種施予別人的心。

制止任性自私要慎於開始

孩子不自私,自然就能為人著想;假如孩子自私自利,他就處處要別人順從他,如果不順從他,他立刻就會發脾氣,會很任性。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教育有個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句話是「慎於始」,就是當孩子一開始犯錯誤的時候,就要立刻給予導正,他下次才不敢胡來。有個孩子上街看到玩具就要買,不買他就在那裡吵鬧。因為當場人很多,這位母親也很會觀機,在這裡教不方便,就把東西買給他。一回到家裡,就教訓他一頓。這個教訓是要提醒他,絕對不能用情緒威脅父母、威脅大人,這種手段絕對達不到目的。之後孩子再到商場,看到玩具就不敢吵鬧,這是慎於始之故!

教育方法要善巧

有個小女孩把自己的桃子讓給弟弟吃,弟弟很歡喜,就一口一口的吃起來,弟弟吃到超過一半的時候,她終於按捺不住,突然把那個桃子搶過來。她的母親沒有當場指責她,而是打了一通電話把這件事報告給老師。因為在學校學了《弟子規》以後,這個學生確實回家也禮讓了桃子,可是讓到一半就撐不下去了。到了學校,老師也沒有當場指責她,老師只是講了一個故事。

漢朝有一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他們兄弟非常友愛。很不巧,弟弟趙禮被盜賊抓去了,盜賊打算把他煮了吃。他的哥哥知道後,就跑到山寨裡面去,一看到弟弟命在垂危,就衝過去說:「你們不要吃我弟弟,我弟弟又瘦又有病,我長得比較胖,比較好吃,你們就吃我好了。」他弟弟立刻又衝向前,對著盜賊說:「我被你們抓到是我的命,跟我的兄弟沒有關係,吃我好了。」兩個兄弟就在那裡爭著要死,爭到最後兩兄弟抱頭痛哭,盜賊在旁邊看了很感動,立刻就把他們兩個都放了。皇帝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封這兩位兄弟作官。皇帝這樣做明不明智?明智。一者把兄友弟恭的風氣帶動起來,二者懂得孝悌的人一定愛護人民,一定是好官。

老師接著跟孩子說:「趙孝、趙禮連生命都可以為兄弟而捨去,我們能不能因為一個水果就跟兄弟起衝突?」講話不要直接指責,點到為止,她就覺得內心很慚愧了。

孩子沒有禮貌怎麼辦

老師家長配合教

很多家長跟我說:「我這個孩子天生就沒禮貌,天生就不會向長輩問好」,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人都會把責任一句話推得一乾二淨。

有個孩子兩歲多,他媽媽把他送到我們中心來學習,他媽媽對我說:「我這個孩子都不跟您問好,怎麼辦?」我就跟她說:「如果妳覺得孩子從小有禮貌很重要,那今天我們兩個配合一下,妳先到外面去,我跟妳孩子溝通一下。」我就跟這個孩子說:「今天假如你不跟蔡老師問好,就不能回家。」結果他開始流眼淚,我請他媽媽離開他的視線後,他就放聲大哭。我把門關上說:「今天假如你不向老師問好,就一定不能回家。」他看我如此堅定,反而哭聲更大,這時我找了一張椅子坐下來:「來!你盡量哭,沒有人會救你。」他開始不僅哭,雙腳還踏地板,還跑來跑去,這是考驗我們的耐性,他的哭鬧是在試探我們的底限。突然,從孩子的嘴巴裡面冒出了一句話:「蔡老師再見!」我當時真的是快要笑出聲來,但不能笑,還要很嚴肅告訴他:「你看,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一點都不吃虧,所學的東西立刻就要做到,要跟長輩問好,這才是一個好孩子。」接著我把這個孩子帶出去,讓他跟母親回家。

這個孩子第二次再到我們中心來的時候,他一看到我就問好,然後不論他走到哪裡,眼睛的餘光都在觀察我的態度。所以,教孩子要恩威並濟,一定要有威嚴,孩子才不會造次,不會目中無人。

禮貌對子女的一生太重要

有個幼兒園的孩子們,雖然經書背得很好,但是對長輩從來都不打招呼。我曾經在課程中跟學生家長說:「孩子一生能不能遇到貴人,現在就看得出來。」家長一聽,眼睛立刻瞪得很大,耳朵都豎起來了。孩子能不能遇貴人,絕對不是他快要大學畢業時,你才跑到菩薩面前說:「菩薩,我兒子快要大學畢業了,你一定要讓他找到一個好工作,讓他找到一個好上司。」你每天去求是否有用?假如這樣就求到了,那菩薩豈不被你賄賂了?

孩子一生能遇到貴人的關鍵,在於孩子對長者的禮貌與恭敬。當他具備了對長者有禮貌恭敬的態度,這些有智慧、有經驗的長者就願意提拔他。禮貌是孩子一生能不能遇到名師、遇到貴人的一個關鍵點,我自己就是得利於「有禮貌」才遇到了名師,才遇到了貴人。

孩子不禮貌的行為都不是他的問題,是誰的問題?是父母有沒有重視禮貌教育。其實孩子小時候是很好教的,只要做父母的時時以禮貌處事待人接物,孩子自然而然就會養成禮貌的習慣。有很多家長都說,我這個孩子從小就不會問好,而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做父母的不能怪孩子沒有禮貌,而是要反求自己去落實禮貌的德行,這樣孩子的禮貌德行一定能長養出來。

孩子頂撞父母怎麼辦

一言九頂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在教誨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恭恭敬敬地去領受。古代的君子是「一言九鼎」,而現在的孩子都是「一言九頂」,這個頂是頂撞的頂,就是對父母沒有恭敬之心。孩子為什麼會一言九頂?因為我們對父母講話也沒有恭敬心,我們也常常向父母頂嘴,上行下效,無意當中已經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壞的榜樣讓孩子學去了,所以做父母的在長輩面前的一言一語不可不慎!

頂撞爭辯不能解決問題

很多朋友說,父母講我的錯誤,很多都不是事實,所以我要解釋一下。父母在教訓我們的時候,情緒有時比較高昂,你再回嘴辯駁,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可能父子之間就會吵起來,所以此時應該靜靜聆聽。

現在人喜歡辯駁解釋,都沒有去正視自己做錯的地方。即使父母確實錯怪你了,你還是要忍下來,等父母情緒穩定了,他會覺得自己太過分,可能還會主動削水果給你吃,主動過來跟你聊兩句,意思就是沒事了。

父母教須敬聽也要憑智慧

父母對你的責備,你不回嘴,對你的誤會,你也能平心靜氣接受,你處處都能忍,父母會愈來愈佩服你。如果你贏得父母的尊重和佩服,往後你跟父母講話,他們就能聽得進去,所以要沉得住氣!這就是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但是「父母教,須敬聽」也要視情況而定。譬如,你的父親有心臟病,他看到你就罵得很凶,你應該趕快離開,不能讓父親更加生氣而使他的心臟病發作,否則就是大不孝。所以,求學問要學得很靈活,念念要為父母著想,你就知道當下應該如何進退才是正確的。

曾子受杖是不孝

「父母責,須順承」,父母的責罰甚至於體罰,我們做兒女的應該欣然接受。自己要想想為什麼父母這麼生氣,我們的過失在哪裡?有一次曾子犯了錯誤,曾子的父親很生氣,就拿起一根大木棍打他。曾子遵循了「父母責,須順承」的教誨,所以父親打他的時候,曾子一動也不動的讓父親打,結果出力過猛把他打暈了。這件事傳到孔子的耳中,孔子就跟學生說,曾子這樣做是不孝。因為父母生氣時,情緒不容易控制,假若失手一棒打到致命,兒子死了,誰最傷心?父母。所以,孔子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就是拿小棍子打可以乖乖接受處罰,用大棒子打時就要跑,如果不跑就是陷父母於不義。學聖賢學問要能靈活運用!

令孩子明白父母責備他的用心

我問過小朋友,假如被父母處罰,內心是什麼想法?或是你的孩子被你處罰之後,他是什麼想法?孩子最多的答案是「好衰!被父母罵,下次做錯事不要被看到就不會被罵了。」這樣好不好?孩子的心理,我們要敏銳去觀察,才能引導他正確的態度。當老師的要幫父母說話,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教育是對孩子的一份愛心。我問學生:「一個人發了脾氣以後,會不會神清氣爽、精神百倍?」沒見過!發完脾氣之後,身體會覺得疲累,因為一發脾氣,身體會產生大量的毒素,要三天才能恢復,所以發脾氣對身體是有很大的損傷。

為什麼父母知道發脾氣對自己身體不好,還是要管教你?因為怕你不學好,怕你人生沒有建立正確的人格、態度,為了你好,寧可傷害自己的身體也要教育你。所以,你要體諒父母的用心,要對得起父母的教誨,往後絕對不能再犯。要學習顏淵的德行,做到「不貳過」,下次不會再犯。我們應該抱持著挨罵就是換得進步的心態,每次被教訓之後,就想我一定可以再進步,要趕快導正過失。孩子被教訓之後,能有如此的心態,就能珍惜機會提升自己,不是情緒化,而是能用理智來面對事情。

孩子迷戀電子遊戲怎麼辦

從小先入為主及時引導

「鬥鬧場,絕勿近」。鬥鬧場是指電動遊戲、嘈雜、玩樂的處所。俗話說,「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樣的環境使孩子長期耳濡目染,會染上一些壞習慣,抽煙或是吸毒,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對這些壞習慣有所警覺。

有一位老師帶著他的小孩在路上走,小孩才一、二歲,每次經過一些聲色場所,一些打電動遊戲的場所,他就跟兒子說,這種地方會污染人,會讓人學壞,絕對不能進去。從小就教育他,以後他長大了,這樣的地方,他走過去連看都不想看,這叫做先入為主。教育確實要「禁於未發之謂豫」,一定要在他還沒有養成、還沒有染上壞習慣的時候禁止,這叫預防法,所以當家長教育的敏感度愈高,就愈能掌握預防的技巧。

防範相當重要

「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對於身心沒有幫助的環境,不可以進入;「勿交無益身心之友」,環境會影響人,朋友之間也會相互影響,所以對於德行較差的朋友,也要敬而遠之,遠之不是對他怠慢,而是避免互相墮落;「勿展無益身心之書,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做無益身心之事」,我們的言語、行為,以及所接觸的環境、書籍,都不要造成對自己內心的污染,所以防止心性污染相當重要。

我們進入寺廟的山門,看到四大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著一把傘,意思就是防止污染。我們成年人要有高度的警覺,不但要防止社會環境對於自己的精神污染,而且要保護自己孩子的精神不受其污染,等到孩子的德行根基紮穩了,再接觸如此複雜的社會環境時,你才能放心,因為他已經會分辨是非、好壞、善惡。我們要了解到,譬如一杯清水,滴一滴墨汁下去,可能不到一秒就在清水中迅速擴散,但我們要把這一滴墨汁從水裡清除,需要多久時間?可能是滴下去的時間幾十倍、幾百倍都不止。俗話常說:「寧可終年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你看污染的力量有多大!

環境是易子而教的好方法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成長環境,就要廣結善緣,親朋好友有志於教育的,互相之間要常聯繫,互相幫忙,這樣也可以達到易子而教的功能。我們跟孩子講過很多做人的道理,孩子聽多了難免會產生不耐煩感,但是當這些道理是從叔叔、伯伯的口中講出來,小孩就會覺得:「連叔叔、伯伯都這樣說,那我父母講的話應該有道理」。經營好環境就會有境教的力量,若我們這些親朋好友都有這樣的教育遠見,則我們的孩子福莫大焉,我們自己也是後福無窮。

玩物喪志害死人

在這個時代中,為人父母者要特別謹慎,很多高科技的產物,我們是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一個人的壞習慣一經養成就很難戒除,所謂「玩物喪志」。我們看到很多報紙上,一些學生因為上網而半夜不回家,結果衍生出來哪些問題?現代的學生這麼早就接觸網路,請問學生的學習精神提升了嗎?道德學問提升了嗎?沒有!因為孩子的定性還不夠,你又疏於關心他上網的情況,往往他會交到一些不好的網友。孩子沒有判斷力,又缺乏理智,也沒有學習過經典,所以網友給他幾句甜言蜜語,他可能就會誤入歧途,人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當孩子所犯的過失難以彌補時,那將是父母終生的遺憾,所以不可不謹慎。

有一位山東的大學生,常常玩電腦遊戲到半夜,他都是玩那種殺來殺去的遊戲,結果玩到最後腦神經異常,常常感覺有很多人要殺他。他把這種情況告訴了老師,老師覺得不對勁,趕快通知他的父母。父母趕來要接他回去,但還沒有趕到,這個學生就已經拿著刀在街上砍傷了很多人,其中有幾位已經致命。所以,玩物喪志,這一錯下去,人生就毀了。

長養孩子辨別是非邪正的能力

孩子為什麼會進入複雜奢華的場所?心理空虛,沒有人生目標。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孩子沒有判斷能力,不知道交什麼樣的朋友,接近什麼樣的環境,做什麼樣的事,才是對的,才能對他的人生有所幫助。孩子交結不好的朋友,去不好的環境,根源在於孩子不懂得是非善惡的判斷。家長也會緊張,很害怕孩子交到壞朋友,但這種擔憂有沒有幫助?沒幫助。我們應該要長養孩子辨別是非邪正的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辨別是非邪正的判斷力從何時養成?必須從小把他德行的根基紮好,自然而然他就不會接觸不好的朋友,也不會接觸混亂的環境。

長養孩子的善心

一個人遇到好朋友或是交到壞朋友,都與自己的德行有極大的關係,我們不能順著自己的煩惱去思惟擔心,而是要順著理智、真理去面對。《易經》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現在一般都講成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意思就是善人會跟善人在一起,惡人就去吸引惡的朋友。當我們的孩子非常善良、重德行,自然所招感來的朋友就是好的,所以我們要先長養孩子的善心,這一點最重要。

我的外甥才三歲多,我姐姐就開始教他讀《弟子規》,再講解《弟子規》讓他了解。他四歲時,媽媽帶他到外面去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當他看到其他的小孩惡言對別人,或動手打別人時,就會拉拉母親對她說:「小孩不可以打人,小孩不可以罵人。」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因為教導他學習《弟子規》,他就知道孝是對的、孝是善的,友愛兄弟、尊敬長輩是善的;他知道不孝、不悌、不敬就是惡的;他知道愛人是善,恨人是惡,孩子自然會善惡分明。

一個有德行的人,他會常常心存善念,他到了鬥鬧場的環境,肯定是渾身不舒服。假如現在叫我去歌舞廳站一分鐘,我一定會呼吸困難,頭都會痛,因為那個磁場很不好。「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你已經接受了聖賢教導的薰陶,心裡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善,若把你放在不善的環境之中,立刻就會感受到很不舒服,自然就會敬而遠之,所以善惡分明才有正確的抉擇。假如家長從小沒有培養孩子的德行,孩子從小就善惡不分明,等上了初中、高中遇到一些不好的朋友時,馬上就會被污染了。 萬法因緣生,一個人會交結不好的朋友,原因何在?善惡不明。緣是什麼?緣是惡友出現,才會結出惡果。現在的人往往只注重這個緣,而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多少的聖哲所處的都是亂世,但是他們都能做到屹立不搖,因為在他們心中那一把做人的尺度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假如你也讓孩子德行的根基紮穩了,你的中晚年才能高枕無憂,所以人生規畫要深謀遠慮。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我曾經看過一篇報導,是講一位孩子犯了很重的罪,警察局打電話通知他的家裡,他媽媽接到電話後,就在電話裡說:「絕對不可能是我兒子,不可能!我兒子不可能做這種事。」於是她來到警察局,還沒走進警察局時在想:「不可能,一定是同名同姓的」。當她打開門,看到坐在那裡寫筆錄的正是她兒子,她馬上就說:「他都是被那一群朋友帶壞的」。她這一句話是想把她兒子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樣對不對?聖賢人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假如我們沒有這種態度,這一生犯了多少過失完全不清楚,那麼這個人生真的是活得太不值得。

孩子虛榮怎麼辦

孩子虛榮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我們為人長者的價值觀是偏向精神生活,那孩子的人生方向就會朝這裡走;當為人長者是追求物質的享受,下一代就會朝追求物質享受的方向而發展。我們希望孩子往後注重德行,首先就要勘驗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是否正確。

有很多大人一看到小女孩,就當面誇獎她們長得非常漂亮,小女孩被你這樣誇兩年、誇三年,會造成什麼結果?她每天一定會把小鏡子帶在身上。有一對小姐弟同在一個幼兒園學習,這個小女孩就被很多長者誇獎她長得很漂亮,所以這個小女孩常常上課到一半,還會拿出鏡子照一照。她的學習跟她弟弟差距非常大,因為她只重視外表,心思常常不能專注,很在意別人是否在看她,這樣的孩子以後很容易走向虛榮浮華的人生。所以,做長輩的不要稱讚孩子的相貌,不要常常稱讚孩子的才華,應該稱讚他的德行。

源自內心的喜悅才是真樂

我常會問家長,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是什麼樣的人生?假如當父母的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好德行,那這個孩子一定會很有成就,江山代有賢人出。我們從歷史上了解到,任何一個留名青史的聖哲都有好的父母、好的長輩調教,都不是偶然的。有很多家長回答說:「其實我也不希望孩子怎麼樣,只要孩子快樂就好了。」我們要了解,當我們的目標定得很低,那孩子的人生會在哪裡?「取法乎下,了無所得」,所以父母要有志向,孩子才會有志向。

話又說回來,「只希望孩子快樂就好」,我就反問他們:「你快樂嗎?」當我們都沒有辦法過得身心愉快,又如何去期望孩子身心愉快!很多人都說人生就是要過得快樂一點,究竟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快樂?佛家講人生有三苦、八苦;其中三苦就是指「苦苦、壞苦、行苦」。而世間人追求的快樂都在哪個部分?壞苦。現在很強調休閒活動,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有沒有強調休閒活動?沒有!為什麼西方人要休閒活動?這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因為他工作很痛苦,所以要緩和一下。很多人在星期一上班的時候,都有星期一症候群,為什麼?很無奈又要工作了。但是我們古代讀書人,假如他是當官的,他會不會覺得很痛苦?當官可以為人民服務,他覺得很充實。因為民風淳樸,他不用處理一大堆雜事,他可以遊山玩水,跟大自然融為一體,身心輕安。

現代人的休閒活動是什麼?我們帶班級,每次要去旅行,跟孩子提議幾個地點,希望他們能多多接觸大自然,但孩子對大自然從來都不加考慮,他們想去哪裡?都想去遊樂園。進入遊樂園,小孩們就玩那些從幾百公尺高,然後又突然掉下來的遊戲,玩的時候還要大叫。人很可悲,自討苦吃,花錢找罪受。為什麼會這樣?內心沒有真正的喜悅、很空虛,喜歡找刺激,就好像吸毒一樣,吸一吸覺得舒服多了,結果過十分鐘又覺得很空虛。

我記得有一次帶學生出去,看到他們這樣玩,我實在看不下去,我心裡想:真的有這麼快樂嗎?我就上去坐了一下那個轉盤,轉完之後我都快要吐出來了。人真是可悲,無法了解到內心的喜悅,那種「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們都嘗不到。所以,父母、長者對於孩子人生價值觀的引導至關重要,當他能真正追求的是內在充實的快樂,往後他在遇到這些虛浮、沒有價值的東西,就不會生歡喜心。

買一件漂亮的衣服快樂多久

一般人覺得買了一件得體的衣服很漂亮,他認為很快樂。請問花很多錢去買一件昂貴的衣服,能快樂多久?可能兩、三天,每天都要穿出去給別人看一下。但是這個卡刷下去之後,可能半個月、一個月的薪水都付之東流,可能後半個月還要買方便麵來過日子,這樣的人有沒有?我們看到很多年輕人確實是這樣過的。有的撐不下去,餓壞了,回去跟他父親講:「爸,我沒錢了!」他爸爸很生氣:「説你都不聽,氣死我了!來,要多少錢自己講。」還是拿錢給孩子,這是害了孩子。為什麼孩子會追求物質?大人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

買一台名貴的跑車快樂多久

假如看到一台名貴的跑車就動心去買了,可以快樂多久?快樂一個月、兩個月。而在那一段快樂過程中,他的太太被打入冷宮,那台跑車變成了大老婆。每天在那裡擦車,見到太太視若無睹,快樂一、兩個月後,那個購車的貸款要付多久?可能要兩年、三年,所以在以後的時間裡,可能生活在償還貸款的痛苦中。說實在的,當一個人很喜歡去追求名牌與昂貴的東西,比如他開新車半年、一年,突然又看到有新款出現了,或看到別人的車款式比他還新,他心中又有點不平衡,心又動了,又要去買新的。所以,往往貸款還沒付完,又有新的支出,一生都變成物質的奴隸。不只自己變為物質的奴隸,可能連家裡的人都被拖累。而物質的豐沛並不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只會讓自己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所謂「欲」是深淵。

買一間豪華的別墅是苦多還是樂多

很多人都覺得買一間豪華的別墅,才顯得自己有身分,有沒有這種人?有。老祖宗提醒我們「萬貫家財」,一天吃幾餐?也是「日食三餐」,何苦去追求這些虛浮的東西!「廣廈千間」,你的房子縱使有一千間,晚上躺下來又能佔多少空間?夜眠六尺而已。所以,人在物質方面的需求,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所謂「知足常樂」,能知足生活就非常輕鬆、簡單,對身心健康都有益。

有人追求高級住宅,買了之後,一年住多久?一年可能去三、五次,一次只住二、三天。但是他還要請一、二個人幫他看守、打掃別墅,請的這些人一年住多久?每天都住在那裡,所以是看守的人在享受這一間別墅。究竟誰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請來的傭人有福報,主人必須辛辛苦苦的賺錢來還貸款。我們確實要認真去思考,究竟什麼樣的生活,對我們的身心才真正有幫助,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不要追求虛幻的物質享受。追求物質欲望是個無底洞,這樣的人生就好像蓋了一個房子,外面很漂亮,裡面空空洞洞,連柱子都不穩定,遲早有一天會垮下來。更重要的是做父母的是以追求物質欲望為人生態度,他們教出來的孩子絕對不可能是優秀的。

少年像天堂,中年像戰場,老年像墳墓,好嗎

西方的生活規畫中有這樣的趨向,少年的時候像天堂,中年的時候像戰場,老年像墳墓。少年的時候為什麼像天堂?要什麼給什麼,要順應他的個性,不要限制他。現代西方的教育理論比較盛行,用這樣的教育方法教出來的青少年,不是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因為全世界都是這樣教孩子的。我們中國人沒有遵照老祖宗的教法,也是跟西方同樣的教法,所以我們的下一代也很令人頭痛。「苟不教,性乃遷」,欲望從小養成很難遏止。

假如你去了解現在孩子花錢的態度,你聽了都會震驚。很多高中生花錢花到媽媽都快承受不住了,光是打個行動電話都不知道要付多少錢,更何況是其他的消費!但是這要怪誰?怪父母。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才讓他養成這樣的消費習慣。很快樂像天堂,買一大堆東西,把自己的福分折損了,把壞習慣養成了。很多十多歲、二十多歲的學生都申請好幾張信用卡,這一張刷爆再申請一張,這種情況也相當多。當初發明信用卡目的何在?我們都覺得好像新東西是好的,其實不然,因為這種商品的設計是為了讓人的欲望不斷地被引發,往往刷完以後就後悔了。這些年輕人還沒有踏入社會開始賺錢,就已經負債很多,甚至於連他的社會信用都還沒有建立,就已經開始在虧損。

由於欲望的膨脹,就必須以賺錢方式來滿足欲望,所以每天為了錢就像戰場一樣,跟別人競爭,擊敗別人,我才有錢可賺。很多西方家庭從年輕到老都是負債生存,都是先買再說,往往當他的工作出現不穩定時,所購買的東西都將發生變化,有的房子被收回,很多大的開銷到最後付不出來,把家庭搞得一團亂。中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教人揮霍,所強調的是勤儉持家,愛物惜物。

西方人到老年之後,因為沒有孝道,所以老年人大多數都到老人院居住。雖然有國家給予他們開銷,但是我們回頭想想,這些老人院的經費從何而來?可能都已經花到第三代、第四代子孫的錢。我們不要只看到外面華麗的假像,要看到內在本質上錯誤的地方。中國人會不會這樣做?中國的老祖宗念念只想著如何利益下一代。

西方不講求孝道,孩子成年以後,跟父母的聯繫就少,當父母晚年時,幾乎就失去聯繫。如果孩子來看他一次,老人家會說:「我好高興,我的兒子還沒有把我忘掉。」我們聽到這樣的話,內心覺得非常可悲,做人連孝道都忘了,一生汲汲追求的只是物質享受,這樣的人生太空虛。這些老人住在老人院裡面,常常還要聽到一百零八號走了,二百一十六號走了,看著身旁的人一個一個去世,他每天就會想,什麼時候輪到我,這樣的精神生活是在煎熬之中度過,莫說見到,光是聽到,這顆心也久久不能平靜。

少年培福,中年造福,晚年享福,才是真智慧

中國人的人生規劃與西方人完全不同,中國人強調少年的時候要培福,中年的時候要造福,晚年的時候再享福。少年的時候要培福,就是從小教育孩子要節儉,節儉是聖賢的教誨,福田從心耕,當孩子從小接受的是聖賢教誨,從小就學習《弟子規》,念念就會替人著想、替人服務,他的存心已經在積累人生的福分、福報。中年要造福,在家庭中,夫妻和睦,孝順父母,以培養孩子的德行根基;在社會、工作上,盡心盡責盡力,這就是中年造福。晚年享福,在晚年,父慈子孝,子女成才,兒孫滿堂,身心健康,盡享天倫之樂。晚年享福才是真正的福報,這也是人生的真正智慧。

虛榮是敗家的根源

我曾經聽一個長輩說過,他在沒有結婚以前,覺得養一個老婆很輕鬆,每天都吃那麼一點點。娶了妻子以後,生活上覺得很困難,因為食物很便宜,但是衣服很貴。他跟太太去買衣服的時候,太太一看上就說「買了、買了」,他在旁邊也說「嘜啦、嘜啦」(不要、不要的意思)。他後來才了解到一個真相,女人的衣櫃裡面永遠少一件衣服。而我們穿衣服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暖遮羞,衣服絶對不是用來炫耀自己的,不是用來滿足虛榮的。

聽說有一群女人很有錢,她們一起在電視上看到巴黎時裝秀,看完覺得有一件她很想要,第二天就坐著飛機到巴黎去買。假如人都是這樣花錢,錢會怎麼樣?花光光,再有金山、銀山也不夠花。她這樣的榜樣一出來,誰學得最徹底?子女一定會學得徹底。這樣的人家還能富幾代?富不過一代。我們穿衣服要「上循分,下稱家」,依據我們的經濟狀況去買衣服,絕對不要打腫臉充胖子。

父母要有正確的審美觀

父母對於美的觀點會影響小孩,現在小孩覺得什麼是美?名牌就是美,當他覺得名牌是美,他這一生就會變成物質的奴隸,每天只是為了要賺錢買東西,而他的人生就會非常地貧乏。假如他覺得有名牌才能顯現我的美,有好的身材才能顯現我的美,他就會去整容。我們說道法自然,她這麼一整容,雖然看起來好像符合那個標準,鼻子是鼻子,嘴巴是嘴巴,結果笑起來一點都不自然,讓人家覺得她那個皮膚是假的。我們看過很多公眾人物,一看反而不覺得她美,還覺得全身不自在。所以,現在人是愈活愈顛倒,以衣服、臉蛋來贏得別人對他的重視與尊重,都把時間消耗在虛妄、虛華、虛榮的東西上,所以內心愈來愈空虛。我們看現在很多人,眼睛有沒有神?沒神!自己獨處時,好像很茫然;看到有人過來了,可能會欣賞他一下,這時他的注意力才會集中。因為他的情緒、快樂都建築在別人是否能多看他一眼上,這樣的人生絕對沒有快樂可言。

現代的價值觀愈來愈偏頗,我很為他們著急。《弟子規》有一句話:「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我們要趕快努力學習聖賢教誨,衣服沒有名牌,食物沒有山珍海味,沒有關係,這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我們不要比錢,不要比食物,不要比衣著,要比德行、比內心的美。

有一件美麗的衣服叫德行 歷久彌新

我們跟孩子講,有一件衣服不用錢,不會壞,不會舊,而且隨著你年齡增長,這一件衣服愈來愈美麗,愈來愈漂亮。你穿上去的時候,別人都對你非常恭敬,非常尊重,這一件衣服是什麼?這件衣服叫做好習慣、好德行,而且是年齡愈大愈漂亮、愈莊嚴。當你做到《弟子規》中的一條,就等於幫這件衣服織了一針,你把《弟子規》全做到了,這一件德行的衣服就織得非常完整。

真正能讓人生覺得踏實、充實的內在美,就是德行。當一個人真正有德行時,無須去要求別人來尊重,無須要求別人來欣賞、來接近,朋友會主動來親近,因為他們想親仁,他們也想提升自己的德行,這時就會眾星拱月,你就是一輪明月,所有的星星自然而然就到你的身邊。聖賢人的經驗告訴我們,真正能交往到好朋友,能讓別人從心裡尊敬你,不是外在名牌,也不是外在容貌,而是在於自己的德行。人要活得實在,要深入做人的根本,要追求真實,不要追求虛幻。

孩子挑食怎麼辦

糾正第一次挑食 至關重要

孩子為什麼會挑食?就是孩子在第一次挑食的時候,父母沒有去糾正他的這種不良習慣。假如孩子還吵鬧說:「這個我不想吃。」你跟他說:「拜託!再吃一口。」兒子說:「這一口吃下去,星期天你就要帶我去吃麥當勞。」孩子從小就學會談判,父母是節節敗退,他是攻城掠地,把父母的最後底限摸得一清二楚,一旦父母達不到孩子的無理要求,挑食的習慣就會養成。

盧叔叔跟我提到,他兒子第一次不吃飯吵鬧時,他的太太就要過來勸兒子,盧叔叔就示意:「你退下,讓我來。」夫妻二人很有默契,太太就到旁邊,沒有再過來低聲下氣勸兒子。後來大家都吃完飯了,兒子還憋著小嘴在那裡不吃飯,盧叔叔馬上說:「把飯菜全收掉。」當天半夜他兒子餓得受不了,自己起來翻冰箱裡的冷東西吃。下一次還敢不敢?不敢胡鬧了。所以,第一次就要制止孩子的不良習慣,至關重要。

孩子說話意思不清怎麼辦

講話要學 多講就熟練

人跟人的溝通和互動最重要的方式是語言,所以學會講話就顯得相當重要,但是學習講話要從小訓練。我沒有從小訓練講話,因為小時候才華比較差,從未參加過什麼演講比賽、朗誦比賽,這對我來講都是絕緣的。在大學時候,我學習的心境打開了,那時我愛好學習一些健康的知識,學習後就覺得健康對人很重要,想要將健康的知識講給同學們聽,於是我到學校附近的泡沫紅茶店,找二、三個學弟,我說:「你們是否願意聽我講講關於健康的話題?」我就這樣跟學弟們相約在泡沫紅茶店,開始跟他們講解「營養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人際關係對人的重要」等話題,我從此才開始練習講話。

後來到海口,楊老師也告訴我,只要一有機會講課,即使是只有三個、兩個聽眾都要去講。我謹遵師命,一百多場就這樣講下來,後來又到深圳,半年就講了二、三百場,緊接著又開始辦全國性的演講,就這樣一直訓練。所以,講話要「勿畏難」,多講就熟練。

講話要練膽量靠磨錬

講話也要看我們的存心,若是利益他人的話,當然要講;若是自私自利的話,應是「話說多,不如少」。我們在各地開課,中心的老師也會常常讓小孩有上台講話的機會,這樣不只是訓練孩子們的講話能力,還訓練孩子們講話的威儀。老師要求他們一上台就要先一鞠躬,這是訓練他們要做到「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再自我介紹:「我是某某某,今年幾歲」,還要講自己上星期在家裡做了什麼孝順父母的事。當孩子把他所做的孝順父母的事講出來,就可以「見人善,即思齊」。所以,《弟子規》在哪裡?在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用得上。孩子們在台上講話時,就可以看到他們的手會不聽使喚,動來動去,有時候他講話不清楚,我們會讓他再講一遍,一次一次讓他磨錬,如此講話的膽識就訓練出來了。

講話聲調視線要訓練

「勿急疾,勿模糊」,一個人講話的聲調要平穩而不能急躁,要有抑揚頓挫,講到重點的時候,聲音要加重一點。假如我們談話全是同一個音調,可能對方聽了都快睡著了,所以講話還要「重且舒」。《弟子規》也提到講話的態度跟方法,譬如「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這也是教導我們講話時聲調要適中,不可太大聲,也不可太小聲。「問起對,視勿移」,當我們在與別人講話時,眼睛要注視對方以示尊重。這些細節,要花功夫去訓練孩子,過三、四個星期後,自然就循規蹈矩。

有一個小女孩很內向,我們給她講話的訓練機會,過了幾個月,這個小女孩去參加演講比賽還得獎,她的母親很歡喜。假如你的孩子現在不敢當眾講話,你也可以在家裡訓練他,當爸爸的先示範,然後讓兒子跟你一起做訓練,他一定會做得很歡喜,因為小孩子看你先做,他就會跟著你做,而且他還會做得很服氣。

講話速度節奏要適中

現代人講話講得很快,好像見到人就是一見如故,話停不下來。一個人要改變自己急躁的個性,就要從說話開始,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你們看我的身材,就知道我也是很緊張、很急躁的人,我的個性能緩和下來,就是在聽師長講經時不急不徐,急躁的個性就在這種清淨的氛圍中逐漸被降伏。我們聽師長講課的時間久了,對於這種音聲、速度愈來愈熟悉,就會在無形中放慢講話的速度。當你講話的速度放慢以後,這個習慣又會慢慢改變你的情緒與性格。

在訓練孩子與人交談當中,要能時時觀照孩子講話的速度,假如太快了,別人聽了會吃力。很多朋友都說:「我講得已經夠慢了」,這樣好不好?不能用自己的標準,要用別人可以接受的標準。講話的目的何在?當然是要讓別人聽懂。如果我們跟老闆通電話,老闆講話太快了,你沒有聽清楚,又要處理他交待的事,這時怎麼辦?把他講的內容再複說一遍給他聽,如果是你聽錯了,他會馬上再告訴你一遍。否則把老闆的意思聽錯了,在處理問題時有了偏差,他絕對不會覺得是他講得太快,一定會說你辦事不周。我們要有一個習慣,無論是誰交代事情,都要在掛電話以前,再複誦一遍給他聽,才會萬無一失。往往是一句之差,會讓整件事從頭再來。

只講智慧語,只講軟慰語,只講利益他人的言語

假如我們有心要出來講說《弟子規》,最好練習講話的機會,不是到台上,而是時時刻刻都要把握機會跟人家介紹聖賢學問,這就是練習講話的好機會。當我們時時都講聖賢人的言語,就不會再說廢話,所講的都是正知正見。我們在與人交談當中,只講智慧語,只講軟慰語,只講利益他人的言語。平常能這樣去積累,當有機會上台的時候,自己才會有把握沈穩應對。

孩子不愛聽反面意見怎麼辦

誇孩子是一門學問

有個孩子的拖鞋壞了一點點,父母就給他換了一雙新的。《弟子規》說「勿厭故,勿喜新」,他捨不得丟棄舊拖鞋,就把它放在自己的床下。他同學的鞋子壞了,不能穿了,老師就跟他說:「你去把你那一雙舊拖鞋拿來給同學穿。」他很高興的答應了老師的要求,可是後來老師發現那一雙舊拖鞋是穿在他自己的腳上,而新拖鞋是送給同學穿,這個孩子的品德給大人上了很好的一課,因為他真正做到「財物輕,怨何生」。

我們見此舉,就立即鼓勵這個孩子:「你確實是孔老夫子的好學生,在這些同學中,你是大哥哥,你為同學們做了一個好榜樣。」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好品德,所以誇獎孩子也是一門學問。我們誇獎孩子是要誇獎他的品德,而不能誇獎才能。

縱使你要稱讚孩子的才華,也要引導他回到有才華的目的。譬如孩子的古箏彈得很好,目的在於表演給人看,如果你誇他很厲害就不對了,這個孩子的古箏技法肯定會有瓶頸。若我們的引導是告訴他「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改善社會風氣,學古箏、學古琴一定要用真誠心去學,就能彈出利益社會大眾的曲子。當他有了這種目標,整個心態就會截然不同,品德會跟自性相應,會愈做愈起勁,這樣就無副作用。所以,稱讚要順著孩子的品德,品德的標準就在《弟子規》!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原因在哪裡

我們時常聽到有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在小時候很聰明,智力超群,但是長大了卻不一定有出息。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要找到原因才能解決問題。

有一位父親說:「我兒子兩歲的時候,我覺得他可以當國家領導人;上初中的時候,我覺得他能考上大學就不錯了;上高中的時候,覺得他以後出來有工作就好了。」為何差距如此之大?父親對孩子的期許愈來愈低,孩子會不會有出息?不會!當長者沒有給他樹立好榜樣,他就沒什麼志向,慢慢就會終日悠悠放任。

「讀書志在聖賢」,現在人讀書志在賺錢,因為父母的目標錯了,孩子的人生目標就跟著錯,這當然會「大未必佳」,所以父母對孩子一開始就要用正確的觀念去引導。 有些孩子從小學了英文,學了一些才藝能力,長輩就帶著他到處表演,這在孩子小小的心靈會覺得自己怎麼樣?「大人都給我拍手,大人還說要跟我學習,我好厲害!」好話聽多了,建議的言語就聽不進去,當然越大越退步。這樣的體會,我也是從自己和他人的身上看到的,然後再翻開經典印證。所以,稱讚人要用理智,要用智慧。

傲不可長

《禮記.曲禮上》開篇就寫道:「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這四句聖賢之教,現在人有沒有犯?「傲不可長」,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沒有辦法受教,很難再成長,而孩子從小就傲慢,這一生很難有大作為。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學問,重點在他是否有謙卑的態度。「欲不可縱」,玩物喪志,現在有很多孩子都被電視、網路遊戲害苦了,鐵證擺在眼前,但是父母、老師、社會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志不可滿」,現在的孩子沒有志向,常常遊手好閒,覺得好無聊。「志當存高遠」,一個人應該有高遠的志向,有了志向的人生才會過得很充實,才會時時覺得要提升自己,才有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品德。「樂不可極」,樂極生悲,一個孩子從小不懂得掌握做人做事的分寸,常常玩興一起就忘乎所有,這時他身體的危險性就增高了,現在社會上這種樂極生悲的事情不勝枚舉。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把這些教誨寫在經文中,老祖宗很對得起我們,我們可不能對不起老祖宗!

警惕在掌聲中會迷失自己

我是長孫,我在家庭中得到的掌聲特別多。小時候我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掌聲!別人有沒有看到我在做?我從小就活在掌聲之中。我在大學四年級有一次上台講課,一位長輩聽我講完課,他很高興地跟我說:「你真是活在掌聲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聽了這句話,突然想到:「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是沒有掌聲的」。一個人假如只活在掌聲中,得失心必然很重,這樣的人生絕對不會自在快樂。

我開始修正自己,因為以前好話聽太多了,當聽到一句批評的話,內心就覺得很不是滋味,於是我就常常念「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句經文。我們只有一雙眼睛、兩個耳朵,能看多少?能聽多少?當我們時時能有一顆謙卑的心,就等於是多了許多雙眼睛幫我們看路,多了許多雙耳朵幫我們聽訊息。所以,孩子要長養的是謙卑,而不是自滿。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我們聽到自己的過失就很生氣,聽到別人稱讚就洋洋得意,如果是這種態度,能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很困難,也會造成「損友來,益友卻」。為什麼損友要來?因為他很清楚只要幾句美言,你就會神魂顛倒,到時候他就有機可乘,所以損友來。益友為什麼會退?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諱,你有缺點,他一定會很正直的幫你提出來,當你不能接受時,他只好先避開。他不避開,你看到他會生煩惱,所以他為了不讓你生煩惱,只好先避開你,等你真正肯接納他的忠言、規勸,他才會再回到你的身邊來。

當我們身邊有非常多的朋友主動給我們一些規勸時,人生就如同多了好多雙明亮的眼睛幫我們看路。當你有接納別人諫言的這種虛心,自然就有眾人來幫助你。古人稱讚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表的是君子的德行。竹子為什麼表君子的德行?因為竹子的心是空的,虛懷納忠言。「見人善,即思齊」,這是見物善,即思齊。我們的老祖宗不只跟人學習,還跟萬物學習,看到萬物之德也能觸景生情,提起正念來修正自己。

人喜歡聽好話,還是喜歡聽正直的話?聽好話。所以,「聞譽恐,聞過欣」的態度必須要從小紮根。我們中心的老師在教這一句經文的時候,都會提醒小朋友:你的缺點就好像是臉上黏一個黑黑的東西,今天別人把你的缺點講出來,就是等於把你臉上的這個汙點去掉了,你是否應該感謝他?當然應該!所以,小朋友跟小朋友之間,只要同學幫他指出缺點,他首先就會給同學鞠一個躬,然後很高興的跟同學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過能改,歸於無」,他就會更加歡喜把缺點修正過來。一個人從小紮下了「聞譽恐,聞過欣」的根,對他終身的事業都有很大的益處。

莫要一屁打過江

宋朝有一位大文豪蘇東坡,他跟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兩個人常常互相切磋學問。有一天,蘇東坡寫了一首詩,詩上寫到:「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覺得自己現在的境界很好,連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清淨心。何謂八風?就是人生境界的「利、衰、苦、樂、稱、譏、毀、譽」這八種考驗。利,就是你很順勢的時候;衰,是衰敗下來;苦,受苦的時候;樂,很歡喜的時候;稱,受到稱讚;譏,別人對我們譏毀;毀,毀是詆毀,毀謗我們;譽,當我們有很好的名譽時。蘇東坡覺得這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心境,他都可以保持清淨,所以寫了這一首詩派人送給佛印禪師欣賞,其目的就是要佛印禪師來稱讚自己的境界。

佛印禪師看完之後,就在信上寫了一個「屁」字,便讓送信的人帶回去給蘇東坡。蘇東坡本以為佛印禪師一定會稱讚他,結果一看是一個「屁」字,蘇東坡非常生氣,就立刻趕到佛印禪師住的地方,蘇東坡一來到佛印禪師的門口,只見門上寫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十個大字,蘇東坡一看,立即生起了慚愧心,於是就離開了。我們也要時時生起慚愧心,時時從起心動念把自己不好的習性去除,才不會犯「聞過怒,聞譽樂」的錯誤。

成人要做虛心納諫的好榜樣

當一個君主的心胸非常寬宏大量,他就能接納眾臣對他的進諫,就能改正自己的缺點,而擁有忠臣、賢臣為他真心誠意的服務,也能得到人民最真實地幫助。相同的,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當學生或者孩子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也要虛心接受。當老師的有錯誤,就要立刻跟學生說:「老師這裡錯了,老師要改過,老師跟你們一起學習。」往往老師認錯時,在孩子的眼中能看到什麼?對老師的尊敬。當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就是德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當長者的能主動修正、改過,就會帶動整個團體都有勇於認錯的風氣。

孩子不孝父母怎麼辦

家長以身作則教孝

教育孩子孝心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則。有一位女老師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她深刻地體會到學了就應該要落實,但她覺得自己的孝道還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訴自己一定要開始力行孝道。中國大陸五一放長假,也正好是她的生日。那天,她的外婆在家,她擺了三張椅子,請外婆坐,請爸爸坐,請媽媽坐。然後她對父母講:「我已經三十五歲了,三十五年來,我做錯了一些事情,讓父母操了不少心,現在我已經學習聖賢教誨,往後我一定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我要給母親行三跪九叩禮。」說完之後,她就拜下去了。第一拜拜下去,她母親的眼淚就流下來了;第二拜再拜下去,她的兒子在旁邊看到,便不由自主地走到他爸爸的身邊開始幫他按摩。這位老師沒有跟她孩子講一句話,但孩子看到母親在行孝道,那種德行的力量無形中給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也開始力行孝道。

回到自己家裡,一進門,這個孩子就對父母講:「明年我生日也要拜您們。」所以,教育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是「以身作則」,我們在家要盡心盡力侍奉父母,做一個好榜樣給孩子看。因此,以後水果拿出來先給誰吃?一定先給父母,這個順序不能再錯下去了,一錯再錯就很難改正!

親師合作教孝

教孝一定要「親師合作」,就是父母跟老師要密切配合。《弟子規》提到:「晨則省,昏則定」,幼兒園的孩子學完之後,第二天早上會跟父母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晚有沒有睡好?」他的父母聽了,心裡非常舒服。

我們常常在課堂上問小朋友:「這個星期你做了什麼善行、什麼孝行?」孩子就會說我幫媽媽洗碗,我幫媽媽端洗腳水,舉了他們力行孝道的很多實例。有一個孩子才兩、三歲,他上完課回到家,就跑到浴室,他的媽媽知道他一定會去找盆子來裝洗腳水,所以趕快把盆子藏起來。這位媽媽為什麼這麼做?她心裡想,這盆水一旦被孩子弄倒了,我就會累死了,所以趕快把盆子藏起來。後來她跟我說起了這件事,我說她這樣做不對,因為她沒有成全孩子的孝心。孩子去端洗腳水,當媽媽的在洗腳時也很歡喜,這時應當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他的孝心就能培養得扎實。如果現在不讓他端水給妳洗腳,他的孝心就無法得到培養。人的善心就像小草一樣,你日日滋潤它,它就慢慢地茁壯成長。

這位母親說:「他要是把水弄倒了怎麼辦?」我說:「弄倒了更好!」她聽傻了,哪有弄倒了更好的道理!他弄倒了之後,你就跟他說:「小明,媽媽可以感受到你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你是否知道今天為什麼會把水弄倒了?就是你的手沒有在兩邊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應該注意這些地方。」這樣孩子學會做人,同時又學會做事。很多媽媽唯恐孩子犯錯,其實當孩子犯錯誤時,往往就是教導他、引導他正確的做人做事最好的時機,所以母親教育孩子的態度跟敏感度很重要。

有一位媽媽很有智慧,孩子端洗腳水給她洗腳,她很歡喜,她把熱水器的溫度調到最低,讓孩子端了一個星期,所以她泡了一週的冷水腳。過了一個星期之後,孩子端水的能力已經形成,她再慢慢把溫度調高。所以,家長一定要配合老師的教導,才能成就孩子的孝行。我們還要求家長陪同孩子一起上課,孩子坐前面,所有家長坐最後一排,看孩子今天學什麼孝行,回去有沒有落實,老師和家長這樣配合,孩子的善行很快就養成了。

曾經在暑假結束時,一位家長打電話跟老師說:「謝謝老師的教導,我的女兒在暑假期間進步特別多。」這句話有玄機,一般孩子退步最厲害的是什麼時候?就是放暑假。暑假一放就是兩個月,當老師的都會覺得剛放完暑假,這些孩子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要被拉回來,老師還要整頓一陣子才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結果這位家長居然說孩子進步很多。家長接著舉例說,有一天我因為太累了,躺下去沒蓋被子就睡著了,當我醒過來的時候,身上的被子已經蓋好了,原來是孩子幫我蓋的。我起床後一走出房間就聞到了麵的香味,我還以為是先生回來煮麵,於是我就問孩子:「是妳父親回來了?」孩子就說:「爸爸還沒回來。」我又問:「那為何會有麵?」女兒說:「是我煮的。」我很驚訝的說:「妳從來沒有煮過麵,妳為什麼會煮麵?」女兒說:「我常常看媽媽這邊抓一點,那邊抓一點,所以我今天也嘗試煮煮看,我要盡一份孝心。」那一碗麵好不好吃?這個麵是孝心做出來的,一定特別好吃!

這個小女孩形成了哪一種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態度?孝心。孩子的孝心一開,就會常常自覺的幫助父母做事,而且孩子做事的能力會不斷地提升和發展。所以,老師教孝,家長一定要密切配合。我們所有推展讀經的老師,都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有品德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一定很好,而且學習態度也一定是很自覺、很主動、很認真,絕對不要父母在旁鞭策。有一個班級的成績原本是全校倒數第一,但從老師開始教學生學習《弟子規》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班在全校就名列前茅,他們的校長太驚訝了,請我們去跟全校的老師演講。品德的根本在於孝道,做家長的一定要有信心,要跟老師好好配合,共同教導孩子的孝行。

教孝也須夫妻配合

很多家長說:「那學校的老師還沒教孝怎麼辦?」不要等了!就從家庭、從自己開始落實孝心。夫妻之間能相互配合,孩子就很容易長養孝心。譬如先生對孩子說:「兒子,你不能不孝順你母親!你母親懷孕的時候吐得半死,連飯都吃不下去。懷孕的時候如負重擔,你看你有多少斤重,媽媽每天無怨無悔,還要上下班。生產的時候有多麼辛苦,你生下來之後,還對你點點滴滴的照顧。那一次你生病時,媽媽幾乎兩、三天都沒睡覺。」你把這些真實的情況告訴孩子,他那種知恩的心就會生起,知恩才能報恩,孩子就會領受母親的恩德。

而當太太的就要把父親從小對孩子付出的點點滴滴告訴孩子,孩子才能領受父親的恩德,所以夫婦配合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媽媽不僅沒有把先生的恩德告訴孩子,還在孩子面前數落他父親,如此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為人父者連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因此,當母親的、當太太的,言語要特別謹慎,不要彰顯先生的過失,反而要誇獎先生的優點,誇獎先生對孩子的照顧。先生一聽就會有所感動,也會盡心盡力和太太配合,以身作則去教育孩子力行孝道。

孩子沒有感恩心怎麼辦

引導孩子懂得知恩,知恩才能感恩

要教導孩子孝順、報恩,首先要教導孩子懂得知恩,知恩才會報恩。我們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會講佛陀的故事給他們聽。有一次佛陀跟學生們走在路上,佛陀看到地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就很恭敬的對這些白骨禮拜,學生們問佛陀:「為什麼要對這些白骨禮拜?」佛陀告訴學生:「這些白骨可能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或者是我們的祖先,我們應該禮敬。」佛陀又教學生把白骨分成兩堆,一部分是比較白的骨頭,一部分是比較黑的骨頭。學生又問佛陀:「為什麼這些骨頭會有這樣的差別?」佛陀告訴學生,比較黑的是女性的骨頭,比較白的是男性的。為什麼女性的骨頭會比較黑?因為母親懷胎十月,在這十個月之中,胎兒的營養都是由母親體內的血液提供的,當血液中的營養不足時,就必須從母親的骨頭中滲出來供給胎兒,所以為人子者一定要報慈母恩。

讓孩子懂得母親生育之苦

做母親的辛勞是從懷孕開始的,在生育、養育孩子的整個過程中,點點滴滴都是母親的辛勞。我們告訴孩子,母親在懷孕的過程中都會嘔吐,但是母親在嘔吐時,還是會勉強把食物吃下去,假如她不吃,她的身體就沒有養分提供給孩子,為了孩子,她再怎樣難受,還是會把食物吃下去。你們的身體是來自於父母,應該好好保護,不可以偏食,如此才對得起母親對我們的付出。

我們也讓孩子當一天的媽媽,發一個雞蛋給他們掛在身上,讓每個人保護雞蛋一天。一開始,他們都會小心翼翼,但是過了一、兩個小時之後,他們就忘記了,就會聽到「啊」的聲音,一天下來所有的雞蛋幾乎都破光了。我們跟學生講,你保護雞蛋一天都保護不了,媽媽要保護你多久?十個月。假如你媽媽也像你這樣蹦蹦跳跳,你生出來會是什麼樣子?這邊紅一塊,那邊紫一塊。所以,母親在懷胎中,時時刻刻都想著你的安危。

我們曾在母親節那天,讓孩子背個籃球,讓他們感受一下這樣走路是什麼滋味?他體會到了,才生得起感激之情。除了懷胎的辛勞,母親在生產的時候也非常辛苦,生產是過一次鬼門關。而且在生產時,那種陣痛是無法形容的,不是痛一下就結束,而是要痛幾個小時,甚至於是幾十個小時。我們跟學生講,那個陣痛就好像十五分鐘在你的身上刮一刀,過十五分鐘又在你的身上刮一刀。學生聽了以後都會皺起眉頭說:「那一定很痛!」

在生產的床上有兩根鋼柱非常粗,結果這個鋼柱卻彎曲了。我們會問學生,什麼樣的力量能讓鋼柱彎曲?他們會說是母親生產時痛的力量。因為生產很痛,所以母親要抓著鋼柱,這兩條鋼柱經過日積月累的拼命拉扯都被拉彎了。

當孩子生下來之後,母親第一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孩子是否健康!母親對於兒女的疼愛,可以把這樣的疼痛完全拋在腦後。母親能這樣處處為孩子著想,光是這一分真心,我們為人子女就無法報答,永無報盡之日。

引導孩子懂得父母養育教育的恩德

父母養育、教育孩子,更是辛苦。有一位朋友說,還沒生孩子以前,常常想趕快把他生出來;生出來以後,才覺得養育的辛勞大於生育!因為多少個日日夜夜都要消耗在孩子的身上,假如他晚上不睡覺,家裡的人就必須輪番上陣做接力賽。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外甥不睡覺,我也輪到去抱他,但是我接棒差不多二十分鐘就撐不下去了,手都快要斷了。抱著我這個外甥,我就對他說:「以後你對你母親不孝,我是第一位責罰你的。」因為多少個不眠之夜都是母親的辛勞使他安然入睡,陪伴著他熬過深夜;多少次的生病,都是父母在半夜三更帶著孩子去看醫生;多少天來擔心著孩子的下一餐飲食將如何操辦。這些生活的壓力,教育的重責,時時都擔負在父母的身上,牽掛在父母的心上,我們為人子女者,又怎麼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呢?

子長母亦老 到老更憂兒

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他的母親在他犯錯的時候,常常都會教誨他、打他。後來他長大成人了,再犯錯的時候,他母親還是會教訓他。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母親很驚訝,因為幾十年來母親打他,他從未哭過,為何今天突然哭起來?母親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哭?」他回答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也可以感受到母親為了教誨我才這樣做。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代表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想到這裡我不禁悲從中來!」父母以他們的青春成就了孩子的成長,也因為成就了孩子的成長,他們也日漸衰老,日漸消瘦。

我姐姐出嫁的那天,在迎娶的禮儀當中,最後一個禮儀是拜別父母,當我姐夫帶著我姐姐向我父母跪拜時,突然我父親的眼角泛著淚水。在那一剎那,我父親的感受就好像一道光照到我的腦海裡,我在此時完全感受到了一個為人父親所承受的一種艱辛、一種責任。父親看著孩子想到,終於將她培養到二十多歲,在學業、事業上都有了基礎,現在她找到一個好的歸宿,內心得到了安慰。其實女兒嫁出去,是不是不用擔心?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懷是一生一世的,「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縱使母親已經一百歲,想到自己八十歲的孩子,還是一樣的關心備至。我當時體會到父親的那種心境後,也在內心告訴自己,父母的恩德如此之大,我從今以後,絕不能再講一句令父母生氣、令父母擔憂的話,以及違背父母心願的事,都不應該去做。

教導孩子如何回報親恩

佛陀告誡學生,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做子女的就是盡此一生也不可能報答完。我們做子女的只有盡心盡力的對父母盡孝心,這一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才沒有冤枉做人。我們常常跟學生講做父母的辛勞,在講的過程中,有些孩子也會感動到流淚。我們進一步再跟學生說,對於父母的辛勞很感動而流下眼淚,這之後要怎麼做?要趕快去孝順父母。當你能做到《弟子規》中的一條,就是盡到一分孝心;當你把《弟子規》全部做到,孝就做到圓滿。當孩子生起了知恩之心,就進一步引導他要報恩。

孩子愛吃零食怎麼辦

病從口入要節制

對飲食要追求均衡,絕對不可偏食。對飲食也要有所節度,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吃七、八分飽就好了,吃太撐了,胃會受傷。「病從口入」,吃東西也要有判斷力,要把營養吃下去,不要把毒素吃下去。很多人吃東西都是騙肚子的,反正吃飽了就好,而很多食物中含有毒素、致癌物,可能都不知道。

十大垃圾食物

聯合國衛生組織宣佈有十種垃圾食物,最好讓小孩要少吃這些食物,並告訴他們吃了有什麼壞處。哪十大垃圾食物?

1、油炸類

現在最難治療的病就是心血管疾病,這就是油炸的東西吃多了,血管容易阻塞,中風、動脈硬化都跟這個有關,所以油炸類的要少吃。

2、醃製類

吃了醃得很鹹的菜,就有導致鼻咽癌的可能性,或者導致腸胃潰瘍,所以這方面的東西也要少吃。最好還是要了解它的製作過程。

3、肉製品

新鮮的肉放在空氣中,多久會發臭?三個小時左右。結果這些肉製品能放多久?居然有的放三年,有的放五年還不會壞。什麼力量造成的?放了很多防腐劑。在肉製品中還含有亞硝酸鹽,這是三大致癌物之一。

有果必有因,你飲食很注意,心情又很好,常常讀誦《弟子規》,不看別人的缺點,你就會有成長的喜悅。癌症的病因,除了飲食之外,還有一個比飲食更可怕的,就是情緒。所以,要管好我們這顆心,心好加上能注意飲食,保證跟癌症絕緣。

4、餅乾類

現在很多餅乾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口味,裡面放很多糖精、熱量,這些東西吃多了,醣類會轉成脂肪,所以現代人是愈來愈胖。吃甜食的風氣是從歐美傳過來的,歐美人很會吃甜食。而做人不能重欲望,那會苦了自己又連累親人。

今天要勸先生在飲食方面有所節制也是很重要的。而勸先生也要善巧方便,要把女人最大的本事用出來,女人最大的本事是溫柔。妳要告訴他:「有你,我的人生是彩色的;沒有你,我的人生是黑白的。你看我們的兒女多可愛,你的健康就是全家人的幸福。」妳的先生會愈聽愈歡喜,妳再慢慢叫他把一些不好的食物戒掉,他就會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議了。除此,也要勸孩子少吃這類食物。

5、汽水可樂類

這類食物給我的印象最深刻,因為我就是受害者。我以前去參加親友喜宴,菜還沒有上來,我光喝汽水就飽了,而且還會打嗝。我該吃的沒吃,不該吃的吃一大堆。汽水有刺激性、酸性,會把胃壁磨薄、磨破,所以我在初中時胃就發炎。我的記憶很深刻,那時是爺爺、奶奶拿著煮爛的粥來給我吃,所以一個人不健康確實對不起家人。我有這麼慘痛的教訓,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再犯。因此,父母正確的飲食觀念,就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現在大家所喝的橘子汽水、檸檬汽水都是什麼做的?石油做的,絕對不是蘋果、橘子,都是從石油裡提煉出來的一個酚,那個味道就跟橘子、水果一樣。我曾經去買過這些用品,然後現場製造橘子汽水給學生看,學生們看著我用這些化學物質,做出來香噴噴的橘子汽水。所謂眼見為憑,就是要做出來給學生們看,他們才會有所警惕。

6、方便麵

方便麵,就是一般講的泡麵,特別香。你看對我們危害最多的東西,都特別有誘惑力,所以我們的戒定慧就要在吃東西當中練功夫。方便麵熱量高,防腐劑很多,應盡量不要吃。

7、罐頭類

罐頭類食品,含有很多的防腐劑、添加劑、色素,這些化學物質對身體都是有害無益的。

8、話梅蜜餞類

曾經有電視節目把話梅、蜜餞的加工情況播放出來,看了令人覺得很恐怖,但人還是照吃。很多做話梅、蜜餞都是直接用腳踩,想想把話梅放在那裡,螞蟻吃不吃?不吃。牠為什麼不吃?因為牠吃了就死了,那太毒了;我們身體比較大,吃下去沒有馬上死。連這麼小的動物都不敢吃,代表那個多毒!

9、冷凍類

人體就像是一台機器,假如正在轉動的馬達,你用一盆冷水澆它,等它又熱了,你再用一盆冷水再澆一下,請問這個引擎還能用得久嗎?本來可以用十年,可能三年就報銷了。人體也是一個機器,體溫維持在三十七度左右。你每次將冰水喝下去,它會耗損你體內很多的能量,使你的體質一點一滴的下滑。這都是我的椎心之痛,以前讀書時沒有老師教我,我在大學時代才開始學習這些知識,所以那些東西我都不碰了,這叫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現在有很多婦女病跟吃冰有關係,尤其女性在生理期的時候,那幾天是排毒的日子,結果這時候吃冰,熱脹冷縮,使子宮更收縮,該排的毒沒排出去。這些沒排出去的毒會留在體內多久?假如順利的話二十八天。但這些毒素就在妳的體內循環,所以才會有婦女病。

10、燒烤類

燒烤類的食物,一隻烤雞腿相當於六十支香煙的毒,這都是統計出來的。這裡面所含有的致癌物是三大致癌物之首,所以吃這些東西確實損害身體。我們已經體會到,人生有太多的事要做,要讓人生活得更有價值,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做基礎。當你實在忍不住要吃這些東西時,一定要想到文天祥的一句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還有很多事要做,身體不能搞壞,這時就可以下決心不吃了。

吃宵夜對身體不好

孩子不刷牙就會口臭,若到學校去,人際關係會大受影響。孩子從小人際關係不好,對他的自信心也是一種傷害。我們曾經帶過一些學生,身體很髒,同學們都排斥他,孩子習慣的養成確實受到家庭的影響。我們成人有口臭,也會影響人際關係。一個人有口臭,就是體內的毒素太多了,這些毒素從口中溢岀來了。為什麼人的毒素會這麼多?跟吃的東西有關,所謂「病從口入」。其中還跟一個因素很有關係,就是吃宵夜。

吃宵夜的人,口臭的比例很高,因為他們在晚上十點、十一點,甚至在半夜才吃這些食物,有的吃海產,吃大魚大肉,吃下去後過了一、兩個小時就去睡覺。躺下去後,身體所有的功能,只有心臟在跳動和肺在呼吸,其他的內臟都會跟你說:「主人,我先關門休息一下,明天再來。」所以,胃也停止消化,而所有的食物、肉就在胃裡面發酸、發臭了。因為胃裡面有胃酸,食物很容易壞,而且溫度又在三十七度,這些東西很快就會腐敗。腐敗以後,這些毒素就會在你的全身循環。因此,吃宵夜對身體有極大的壞處,這些都要注意。

孩子愛睡懶覺怎麼辦

朝起早 夜眠遲

「朝起早,夜眠遲」,早上起得早,晚上晚點睡,每天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工作。在古代,「朝起早,夜眠遲」是講孝子都很早起來打掃家裡,像《朱子治家格言》提到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早上,子女勤奮做家務事,傍晚去檢查門窗,該關的都要關好。到了晚上,子女要侍奉父母先睡覺,然後才去睡覺,這是「夜眠遲」。為什麼古代人從十幾歲起,他的工作能力就很好,甚至於還能當縣長?就在於從小受過很多的鍛鍊,再加上每天所讀的都是聖賢的經典。

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老易至,惜此時」,這句話警示我們生命短暫。我們自從出生以後,只有一件事情是勇猛精進,哪件事?走向死亡。人生難免一死,在這短暫的時光中,應該讓生命有價值,發光發熱。古代聖哲對於珍惜時間有很多的教誨,其中明代一個畫家叫文嘉,他就提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如果每天都等著有明天,那可能一事無成。

唐朝的顏真卿也寫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們常常也聽到上了年紀的人都會說,假如人生讓我重來一次,我就不會如此。但是人生能不能重來一次?不可能,悔之晚矣!但是這一生只要有機緣聞到聖賢教誨、聞到佛法,就要珍惜這個機緣,無論我們現在年紀多大都沒關係,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遇到這個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緣,我們一定要勇猛精進地念佛,只要抓住了念佛往生的機緣,這一生將可以無量光、無量壽。

人為什麼會浪費時光 原因在哪

古代聖哲提醒,做人不可虛度時光,一定要領受聖哲們的良苦用心。我們來思考一下,人為什麼會浪費時光?原因何在?我父親那一代人生活很充實,他們念書都相當認真,我們這一代念書就沒有他們認真。原因就在於他們有志向,他們想到我要趕快長大,好好工作,孝順父母。我的三叔是博士,他說他當初在農田裡耕作插秧,常常抬起頭來看到遠方車輛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以後一定要好好發展,不能再讓父母過苦日子。有志向的人生命才會充實,假如從小沒有志向,就會悠悠放任,一天一天消耗過去。現在的孩子最常講的一句口頭禪是什麼?好無聊!人生每天就吃喝玩樂,不知道要去哪裡!確確實實,我們這一代青少年如果還是這樣繼續無聊下去,那自己的福報遲早會花光的,到中晚年就慘了。

子孫愛睡懶覺 家風必定衰敗

曾國藩先生曾經說過,看一個家族的興衰,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觀察。第一是他的後代子孫都睡到幾點?假如都睡到太陽高高掛,他的家業一定會衰敗。因為貪睡就會懶散、懶惰,孩子只要懶散、懶惰,就會不勤勞;不勤勞,也就不會珍惜別人的勞動付出;不珍惜別人的付出,就不知感恩,很多習性有連帶影響。第二是看他的後代子孫有沒有幫忙做家事,有沒有勤奮?第三是看他的後代子孫,有沒有讀聖賢書籍?《朱子治家格言》提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因為不讀經書就不明理,不明理則是非善惡都無法清楚判斷。

若要有所成就 當須珍惜光陰

做人要想有所成就,要把事業做好,就必須珍惜光陰。宋朝的司馬光,他成就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叫《資治通鑑》,他花了十七年的時間才完成。司馬光睡覺都用木頭做的圓枕,每當他身體稍微一動,頭就會滑下來,一滑下來,他就會醒來,立刻用功編寫這本書。司馬光對於時間一點一滴都很珍惜,所以才有這麼大的成就,對歷史的貢獻極大。

楊淑芬老師有一天作夢,夢到自己走到地窖下面,她在地窖裡看到很多書櫃,裡面都是古書,還有四書五經,經本上都是一層厚厚的灰塵。楊老師做了這個夢以後,她感受到假如中國文化再這樣繼續下去,可能三、五十年以後,中國人連看文言文的能力都沒有了,那聖賢學問就會斷絕,佛法也會隨之而斷除。她就起了一個念頭,一定要盡自己這一生,弘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因為有這一念善心,她不願意違背,後來有機會到海口發展,她就帶著我一起去。加上到了山東曲阜,更體會文化退喪得太嚴重,所以在北京創辦了「大方廣文化公益網」。楊老師所信守的信用不是白紙黑字,也不是對任何人的言語,而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承諾。在這一年多來,她在北京工作,每天都是早睡早起,就是早上兩、三點睡,早上六、七點起床,一天只睡四個多小時,如此精進努力。

孩子不講衛生怎麼辦

愛惜身體是力行孝道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是提到一個人的整潔習慣,俗話說整潔為強身之本。愛乾淨,才能免於病毒或細菌對身體的損傷。

上完廁所要洗手,相同的,當我們的手髒了,都應該主動洗乾淨。比如我們剛從外面工作回來,看到小孩就想抱,但很可能手上的細菌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所以一進門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先洗手,這對自己、對家人的健康都有好處。我們也看到很多人在數鈔票時,一邊數,一邊用手沾口水,這就把細菌吃到胃裡了,所以我們對健康要保持著高度敏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弟子規》也說:「身有傷,貽親憂」,看經文好像都是自己的事,事實上自己跟別人是互相關聯的,是息息相關的。當我們自己身體搞不好,一定會令至親替我們擔憂,我們能保護好自己的健康,也是在力行孝道。

孔子在《論語》裡有一句教誨說道:「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最擔憂的就是孩子有疾病和孩子從小養成壞習慣。「疾」,我們可以當作生病看,也可以當作壞習慣、壞毛病看。愛整潔的人,身體才不容易生病,生活有規律,也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你做事謹慎,就不容易犯很多過失,這也是讓父母能安心、放心的另一因素。所以,這個「疾」字,我們應該從廣義上來解釋,就是在身體健康、在為人處世當中,都不要犯過失,免得讓父母擔憂。

自尊即是尊人

一個人很愛惜自己的身體,就是對父母、對別人的尊重。當我們自己蓬頭垢面,身上骯髒,他人還沒跟你相交往,就已經對你有所輕視、輕慢了。當別人瞧不起我們,首先不要去責怪別人,而是要先反觀自照,看看自己是不是在禮節中有所缺失。

當我們在打哈欠、打噴嚏的時候,也要注意禮儀。打噴嚏一定要用手摀起來,不要對著別人打,不然對人很失禮;打哈欠也最好用手遮住,而且不要發出聲音,這樣比較文雅。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小事而忽略了,其實這就是對長輩、對客人、對朋友的禮貌和尊敬,因為自尊就是尊人。

孩子不愛整潔怎麼辦

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一生相當重要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就是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不要把生活搞得很雜亂,這都相當重要。我們看看現代孩子不要說照顧別人,自己都搞得很亂。現在還有些大學生,每次回家都背一袋東西,什麼東西?一進門給父母的見面禮就是一堆髒衣服。還有個現象,暑期結束了,學生把那些髒衣服、床單直接丟到垃圾桶裡。孩子養成這種浪費的習慣,他一生的敗跡已經顯露。因為你不可能替他賺那麼多錢,他自己也不可能賺那麼多錢,所以教導孩子,從小就要讓他自己洗衣服、洗碗。其實要孩子做事,他也會做得很歡喜,因為他覺得學會了,能力提升了,心裡就很有成就感。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置冠服,有定位」,就是衣服、帽子及所有日常生活用品,都應該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要到處亂放;「勿亂頓,致污穢」,如果亂放,這些東西很快就會髒掉。你不愛惜它,這些東西的壽命也會變得很短。物品雖然沒有生命,但是你善待它,也能用得很久,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愛物者物恆愛之」。假如你每天都暴飲暴食,你的胃可能三、四十年就給你罷工了。假如你很尊重胃,三餐時間都很固定,不會吃得太多,也不會讓它餓著,胃也會好好報答你,至少可以用八十年以上,惜物也是如此,所以要愛惜一切東西。

我在澳洲學習的那段時間,有一次到盧叔叔的房間,盧叔叔正在拿衣服,我看到盧叔叔衣櫃裡的衣服擺得跟Giordano(佐丹奴)專賣商店裡賣的衣服一樣,摺得整整齊齊。所有的東西都擺得整齊,都有定位,想用什麼立刻就可以拿到,那心情隨時是平靜的,因此能遇事不亂,處理事情都能有條不紊。這個習慣相當重要,一定要從自己做起,進而引導孩子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自重而後人重

今天我們的衣著若很隨便、散漫,給別人第一個印象就不好,甚至於會讓別人對我們很輕慢,所以要自重而後人重。古代讀書人很注重儀容,他們時時提醒自己要「三正」:第一帽帶要正,第二褲帶要正,第三鞋帶要正。時時都會檢查,帽子有沒有戴歪;褲子有沒有紮好,不然掉下去就麻煩了;鞋子也要繫好,不要鬆鬆垮垮,走路發出聲音,人家看了就會輕慢你。

有一次我去上課,由於時間比較緊迫,我坐了一台摩托車趕到講課會場,還好沒有遲到。我講完課去洗手間,一照鏡子發現我的頭髮是翹起來的,我講了兩個小時的課,居然沒人告訴我,使我出醜兩個小時。所以,我們處處要謹慎儀容,才不會出現這些醜事。

穿著奇裝異服,只會讓人對你產生輕慢,更有可能會造成社會不良的風氣。因此,公眾人物的衣著應特別重視,假如穿得很暴露,可能會帶動整個社會不良的風氣,所以公眾人物必須要對社會的影響負責任,應該謹慎自己的行為。我們做父母的衣著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母親的衣著假如太暴露,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她以後穿衣服也會比較暴露,這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很不利的影響,甚至於還會造成危險,讓人認為她很輕浮,所以穿衣服不可不謹慎。

衣著儀容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在古代春秋時候,有位趙宣子,他是晉國的一位大臣,時時都去勸誡晉靈公,但晉靈無道,對趙宣子的勸誡不耐煩,雇了殺手要殺他。這個殺手叫鉏麑,他來到了趙宣子的門口,看著趙宣子還沒有上朝,但是已經穿得整整齊齊稍休息打盹片刻。正因為趙宣子穿戴得非常工整,鉏麑看了很感動,心生崇敬。心想:連這樣一點細微之處都很謹慎、很恭謙的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梁、主人,假如我把他殺了,我就對不起國家。但是我已經答應國君的命令,假如我沒有殺趙宣子,我又失信,所以鉏麑當下就撞槐樹自殺。趙宣子因為做到「冠必正,紐必結」,而贏得鉏麑對他的尊敬,也因此逃過一劫。所以,我們不要小看自己衣冠的整齊,這對自己的形象,對自己的命運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很多大學生去應徵工作,常常沒被錄取。楊老師也曾經遇到才華經歷都不錯的大學畢業生、研究生,但找不到工作,楊老師就在他的衣著方面給一些指點後,再去應徵往往就被錄用了。所以,縱使有好的才華,若應徵時衣著不當,很可能把機會擋在門外了。

衣著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一個人的衣著,會影響內在狀態。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會規定要穿正式的服裝才能進入,或比較慎重的表演,都會對衣著有要求。我們到文化中心去,就要求衣著端莊,假如你穿拖鞋、短褲去,就很不恰當。當我們穿著整齊,內心也會生起恭敬心。

在行銷界有一位銷售高手叫喬其拉德,他很會賣車子。他有一次在家裡睡覺,突然驚醒跑到鏡子前開始穿西裝打領帶,穿戴整齊,然後恭恭敬敬拿起電話,打給他的客戶。跟客戶談完話後,放下電話解開領帶,脫下西裝,又鑽到被窩裡睡覺。他太太看了說:「你瘋了嗎?」喬其拉德跟他太太說:「客戶雖然沒有看到我的樣子,如果我穿得很隨便,我在言談中也會很隨便,客戶可以感受到;而我穿上筆挺的西裝,表示內心對客戶非常尊重,他一定可以在電話那頭感受到我對他的恭敬心。」確實,衣著能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當他這個習慣養成了,每當他去面對客戶的時候,絕對都是恭恭敬敬,因為連客戶看不到的地方,他都是一樣恭敬,這叫做表裡一致。

《弟子規》是基礎管理學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要從這裡下手

有個小孩在家裡從不掃地,一位長者就對他說:「你家裡這樣髒,為何不掃一掃?」他就說:「我的手是用來掃天下的。」口氣大不大?很多小孩也說以後要當大官,要當大企業家,結果他的房間亂七八糟。這一位長輩就跟他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連自己的屋子都掃不好,豈可掃天下?同理,連個屋子都整理不好,如何去當企業家?

《弟子規》也是管理學,是基礎管理學。這種有條不紊的習慣從哪裡開始紮根?從小。你不要腦子裡只想著以後讓孩子念企管他就會了,就算孩子將來是一名企管碩士,但他的家裡、房間都很亂,這樣的人去應聘,他也不會被企業錄用的,因為他所學到的管理學都是紙上談兵。盧叔叔曾經跟我講過,他到分公司去巡視,一定會看看這些分公司主管的桌子是否很整潔,檔案有沒有歸類。假如連這些小事都不能處理得有條不紊,那公司的工作就很難循規蹈矩。所以,小地方大學問,可以從小處著眼看到一個人的心是定的,還是很雜亂、很躁動,由這些小動作中看到真實的一面。

好的習慣要從小培養

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一定要從小紮根。一些成功的企業家都有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態度。有人覺得:「我有大學、碩士文憑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但假如他做人處事不好,一定不會被優秀的企業家錄用。為了孩子往後有機會到一個有前景的企業工作,現在就要為孩子打好根基。

我在澳洲學習時,學院安排我們輪流洗碗,就是把六、七十個人用餐後的餐具等都要洗淨。我這一輩子還沒有真正洗過碗,在那裡洗碗的時候,突然體會到人生的哲學,就是一輩子該是自己做的逃都逃不掉,既然如此,該做的事就要趁年輕的時候多勞動、多付出,老年福報現前才能享福;假如年輕的時候不勤勞,常常揮霍,老年一定會很淒慘,所以我洗碗也洗得很歡喜。有一天盧叔叔到廚房來,本來要走過去,突然停下來對我說:「看你洗碗就知道你的命太好了」。我一個洗碗的動作,他就把我的底細看穿了,因為我笨手笨腳的。所以,當你的孩子對人恭謙,做事又很勤奮,你不要擔心往後沒有人提拔他。

方法是多做

有個幼稚園安排小朋友們輪流洗碗,有一個小朋友,他在家裡從來不幫忙洗碗,所以他不想洗,這時老師按兵不動。後來吃飯的時間到了,菜都煮好了,可是碗沒有洗,沒有碗碟裝飯菜,老師坐著不出聲,等著他去洗碗,這個小朋友看看沒有辦法,就趕快去把碗洗乾淨。接著老師跟他說:「我們是過群體生活,每個人都有本分事,你不洗碗就沒有碗用;老師不煮飯,你也沒有飯吃。所以,應該盡心盡力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這樣才是好學生。」我們從小要讓孩子多做事,這些生活能力就會不斷提升。其實,當一個人生活不求人,他就會生活得很自在、很輕鬆。假如一點小事都辦不了,還要找人幫忙,還要花錢,那他就會常常生活在煩惱之中。

孩子性格急躁怎麼辦

心死掉了不敏銳了 就是忙

「事勿忙,忙多錯。」辦事情絕對不能很著急,否則會把事情搞砸了。這個「忙」字,左邊是一個心,右邊一個亡,就是說心死亡了,心不敏銳了,才稱為「忙」。忙久了就進入第二個階段「盲」,因為人心浮動的時候,身旁發生的事就看不清楚,好像一潭湖水起了很大的波浪,旁邊的景物就會愈來愈迷糊。

影星成龍工作很忙,有一次他興高采烈去接兒子,結果在校園裡站了很久,兒子沒有出來。後來兒子的老師出來了,他走過去問老師,老師跟他說:「你兒子已經上初中了,你還來小學等他?」我們在教書過程中,這種現象多不多?還真不少。做人不能太忙,不然連老婆走了都不知道什麼原因,那就真的盲了。

到最後進入第三個階段「茫」,就是茫茫然,很無奈。人生如此努力,每天忙得要死,工作八個小時、十個小時,為什麼到最後家庭是這個下場?便覺得茫茫然而且很無奈。

對治的方法是事忙心不忙

縱使事情再多,心也不能雜亂,要用方法、用工具把事情處理得當。比如今天要接待客人,就可以利用沙盤推演的方法,提前把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先做演練準備好。「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心裡有了底,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若接觸的人事物很多,要善用工具幫忙,用記事本把答應別人的事馬上寫上去,而且不是只寫在當天,在後三、四天還要再寫一下,這是提醒自己在三、四天以內不會忘記這件事,使心裡對這件事常常處於有準備的狀態。不然忙起來,忘東忘西,很可能會因小小的疏忽而告失敗,雖然我們很熱心,但是事情搞壞了,內心也會很自責。

對治忙的方法是緩和

「緩可以免悔,退可以免禍」,做事有條不紊,就不容易出錯。做事要懂得進退,該退的時候就不要強行出頭,這樣就可以避免禍患上身。

很多事要慎終,謹慎才不會造成自己跟別人的困擾。用過的東西都檢查一下,是否回歸原位,自己或別人要用能找到。當我們要離開家,比如出門要一週才回家,這時就要把水龍頭、瓦斯、電源都關好,假如水龍頭沒有關好,那就浪費很多水資源。所以,使用完東西要回歸原位,才不會造成無謂的浪費。

記得有一次臨時停電,我不知道停電了,因為需要熱水,我就順手把電熱水器的開關打開,後來我忘了關閉,就出去演講。我三個多小時才回來,後來電來了,熱水就一直地流。我回來一看到那個景象,非常心痛,因為自己一個小小的疏忽,就浪費了如此多的水。「事勿忙,忙多錯」,因此按過的按鈕要把它歸原,才不至於浪費,甚至不至於造成電線起火的危機。當我們答應別人的事,立刻要登記在行事曆上,每天看一下,已做的事打勾;未做的再次提醒,趕快去做。假如孩子從小就具備了這種態度就會很謹慎,也會很有責任心。

對治方法家長要做好榜樣

教孩子做到遇事不忙、不雜亂,首先父母就要做榜樣。我在十多歲的時候常常坐父親的車,他開車時經常會說:「為何要趕?趕也不會差那五分鐘」,雖然是父親輕輕的一句話,對我來講影響很大。後來我會開車了,想要開快車的時候,就會想到父親這一句話。我父親開車從來不按喇叭,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著急,所以我開車也從不按喇叭。當然有些情況也要按,當你完全看不到對方來車的時候,要先示警一下,能讓別人就讓別人。

孩子講究吃穿怎麽辦

穿衣何必虛榮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上循分,下稱家」是指我們的穿著要遵循自己的社會地位,依循自己的經濟狀況來買衣服。我到台中蓮社去參觀李炳南老師的紀念館,看到李老師穿過的外套都非常整潔,看起來很新,實際上已經穿了幾十年。李老師的內衣還有襪子,都是補了再補,李老師給我們做了好榜樣。當我們接見任何人的時候,要讓人家感覺衣著簡樸乾淨,但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能省則省。以李老師的心境,他所節省下來的一分一毫,都是為大眾而節省的。春秋時代,晏嬰的衣服穿了三十多年,由於他是宰相,所以他這種節儉的風氣影響了整個朝廷。

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現在人對於美的體會不深,社會教育也一直在誤導下一代,認為身材姣好就稱之為美,這都是比較偏頗的言辭,當社會偏頗,下一代就會往這個方向去追逐。現在整容、塑身非常之多,整容是否漂亮?看起來很不自然,很不舒服。很多人為了身材纖細,把身體都搞壞了。其實當人在追求這種美時,她的內心很空虛,時時都在想著別人有沒有看到我,她花了一大筆錢買了一件衣服,穿到辦公室,還要告訴別人,你看我今天有什麼不一樣?假如遇到一個比較粗線條的說:「有嗎?」她會氣死的,花了那麼多錢買了名貴的衣服,居然沒人發現。如果做人時時活在虛榮,活在別人眼光之中,那真是苦不堪言!女人的美是內在的美,她與人相處愈來愈投緣,也很有人緣,這樣的美才長久,這種美是從她內在的德行中散發出來的。有些女人往往第一眼讓你看起來很漂亮,第二眼就覺得她失去了魅力,當她一出口的時候,馬上會讓人家跌倒,這種美在短暫的時間內就消失了。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對於美要有正確的眼光、看法。

穿衣不當 造業惹禍

穿衣服不只是對自己、對家庭有影響,也會影響社會風氣,當你的不良行為影響社會風氣時,這個罪業就造得很大。歷代有些人因為穿著造成傷風敗俗,而很早喪命,因為這個影響太廣大了。古代如此,近代、現代亦如此。大家看看那些衣著特立獨行,誤導青少年的演藝人員,他們的壽命都很短暫,所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只要留心就能看到因果的真相。假如我們生的是女兒,做媽媽的穿衣服一定要端莊,媽媽穿得太暴露,孩子就在學習。女孩子穿得比較暴露,很可能會引來別人對她的輕慢、輕率,甚至招來危險都有可能。

讓孩子知道毛病多是吃出來的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於食物應該均衡,不要挑食。飲食也要適當,吃七、八分飽就好,不要吃得太脹。「愛人者,人恆愛之;愛物者,物恆愛之」,你對衣服很愛惜,就可以用很久;你對自己的腸胃很愛護,它也會回饋你,可以用八十年、九十年,甚至一百年。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現在人的身體好不好?文明病真是千奇百怪。現在的癌症哪裡都可以長,結果已經呈現出來,證明種下來的因、吃下去的東西是不健康的。我們也了解到現在的人吃食物不是營養不良,大多數都是營養過剩。可是很奇怪現在人都是後知後覺,明明都已經過剩了,還停留在營養不足的觀念上。

我們看到現代很多的孩子,在暑假去參加減肥活動,在那裡跳了很久。我想他們會這麼聽話去跳,可能是跟媽媽事先談好條件,「我去跳五天,星期六妳要帶我去吃麥當勞」。果真如此,怎麼能減肥?他跳完以後,反而胃口大開,又繼續大吃一餐,這樣就會愈減愈胖。所以,從小就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飲食習慣,不然肥胖的孩子很辛苦。我教了一個學生,他讀小學六年級時已經是一百零九公斤了,他走路的時候,他還沒喘,我在旁邊看到都快喘了,真的是很辛苦。他常常在上課到一半就舉手:「老師,我要上廁所。」我看他滿臉憂愁,就去了解一下,原來是他母親給他吃減肥藥,吃下去之後,很多油會排出來,所以要趕快去廁所。肥胖的孩子是否生來如此?很多的肥胖並非基因遺傳,幾乎都是飲食的習慣形成的。

我們了解到現在不是營養不良,而是營養過剩,所以攝取食物應該把握分寸。很多人每天雞鴨魚肉吃得太多,就證明他吃的蛋白質大大過剩。其實,一個人對蛋白質的需求,一天只要四十克到六十克就足夠,看來現在人幾乎都超越了這個標準好多倍。蛋白質攝取太多就會造成體質酸化,酸性體質是慢性病的根源。

奢是傷身敗家因

我們對物質太過於追求,將會造成家庭甚至於國家的衰敗。有個初中生參加高中聯考,考上以後,他就跟他父親講:「爸爸,你要幫我買幾件名牌的衣服」,他父母覺得莫名其妙,為什麼要幫你買名牌的衣服?他兒子接著說:「因為我考上高中了,幫你們省了幾萬元的贊助費,所以你們應該幫我買幾件名牌的衣服。」孩子跟父母講條件!因為在中國假如沒有考上高中,還可以花一大筆錢進高中學校去讀書。你看,孩子被這些物質虛榮搞得已經不知道讀書是誰的事,讀書本來是自己的事,卻還拿著物質享受來跟父母談條件,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能成才嗎?當然是成不了才的。

一位李老師有一天上完書法課,有個學生的家長沒有辦法來接這個孩子,就打電話給李老師說:「今天晚上是否可以請你帶我兒子去吃飯?」李老師說沒問題。他們坐在餐廳,這個孩子非常純熟,做了一個手勢,把服務員叫過來:「來,給我兩杯可樂」,然後把菜譜拿過來,這個孩子非常有架勢,馬上說:「來,我要這個,我要這個」。才六、七歲的孩子,菜點得非常熟練,而且點的都是相當貴的菜,李老師在旁邊都看呆了。這時李老師就突然想到,他這些動作是跟誰學的?他父親是當官的,可能常常帶他去酒店吃飯,孩子在這種環境薰染之下,都變得很闊綽、很奢侈。所以,我們還是要勤儉持家,才是正確的人生觀。

孩子粗心大意怎麼辦

培養孩子恭敬仁愛之心

「緩揭簾,勿有聲。」我們在掀簾子的時候要輕手輕腳,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響。因為現代人都是群居生活,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要有這樣的敏感度去時時觀照自己的德行。比如旁邊正好有人在睡覺,說不定他已經兩、三天沒睡好,好不容易才入睡,而你掀簾子的時候,嚓!這一個動作可能讓他睡不著覺。或者我們在圖書館裡看書,大家都很安靜,你假如突然拉簾子拉得很大聲,可能會有人被你嚇了一跳。一個處處替別人設想的人,他在舉手投足當中所流露出來的行為,都是會對他人有益的。所以,「緩揭簾,勿有聲」,也在修慈悲心,替人著想。當我們時時替別人著想,心地也會愈來愈善良。你的心善良,就是真正在落實仁慈之道。

除了揭簾子的時候不能太大聲,在開門、關門的時候,也應該注意不要驚擾到他人。盧叔叔曾經有一次提到,他說半夜起來上廁所,一定要顧慮到別人在睡覺,不能把門開得很大聲,沖水的時候,門又沒有關好,那個聲響就相當大。盧叔叔還說,進廁所之前要先敲門,為什麼裡面沒有人還要敲門?盧叔叔說,因為大便鬼在裡面吃大便,我們對其他空間的眾生也要尊重,所以輕輕跟他們打一下招呼再進去,不然瞬間推開門就很唐突。我們的舉止當中,都能對一切眾生恭敬,那就時時在提升自己的心境。 我們有時候出外遊玩,住到了旅館裡,因為太放鬆了,就忘記自己在什麼地方,於是在走廊上大聲講話,而影響到他人的休息。我們是否注意到現在的孩子的動作特別粗魯?在上樓的時候,孩子步履的聲音都很大,甚至於一邊爬樓梯一邊大聲地喧嘩。孩子們這種粗魯的行為,我們做長輩的絕對不能視而不見,縱使是鄰居的孩子,我們也要去制止、去引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下一代是屬於社會的,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勸誡。

替人著想是第一等的學問,而替人著想決不是用嘴說說而已,而是要點點滴滴落實在生活之中。比如大家一起吃飯,假如你吃飯的聲音很大,所有人聽到都會覺得不舒服。我也跟朋友提過,吃飯的時候,嘴巴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音,因為我們不只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公司、團體,甚至於到外國去旅遊,我們代表的是中國人,所以要處處醒覺自己的動作。

歷鍊孩子謹身惜物之行

「緩揭簾,勿有聲」,也代表我們在使用任何物品時不要太粗魯。衣服本來可以穿很多年,假如動作粗魯,變得沒穿多久都被扯壞了。孩子的習慣、動作很粗魯,這個動作就會影響他的內心,孩子往後辦事時就不會細心,不會輕柔。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在這些禮儀之中歷事鍊心,由外內化成孩子的心境,使孩子在一切的行為、處事、待人之中,都能惜愛物命。

「寬轉彎,勿觸棱。」現在孩子比較躁動,有時他跑起來會撞到棱角。一撞下去,痛得不得了,幾乎都快躺在地上呻吟。從這個動作我們也告訴學生,在教室裡絕不能奔跑,自己危險,也有可能會造成別人危險。我們將這句教誨延伸到生活中,比如過馬路的時候,應該遵守哪些規則,才不會造成危險;走路當中會有棱棱角角,要如何注意才不會被碰傷。人與人相處也會有磨擦,如何避免?我們告訴學生,只要好好學習老祖宗的教誨,就不會在生活中碰到這些棱棱角角,就不容易跟人發生衝突,就能與人相交不急躁,能時時忍讓,自然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磨擦。

「執虛器,如執盈。」比如菜吃完了,在拿這些盛菜的空碗盤時,心裡往往疏忽而容易打破。我們有時煮東西,由於電視很好看,跑去看電視,後來忘記了,結果把東西燒乾了、燒黑了。所以,在處理一些細微的事情,要多加謹慎,才不會發生過失。要培養孩子嚴謹的態度,就一定要從生活細節當中開始去鍛鍊孩子,如常常讓孩子端端菜,做一些協助的工作,當他有不妥之處,我們也可以及時給他指導。

從細微慎獨處著力

巴黎的聖母殿有一行中國字為「請勿大聲喧嘩」,這是寫給誰看的?這說明了今天的中國人不注意公共場合的秩序,而大聲喧嘩,所以外國人就寫中國字來警示中國人。中國人特別強調「慎獨」的功夫,當自己獨處的時候,動作言語要學會放輕、放緩,久而久之,好習慣養成了,在公共場合,自然就會做出優雅、有修養的行為來。

我們在機場看到很多孩子在大吼大叫、跑來跑去,我們也要適時地制止這些孩子的行為。你就把這個巴黎聖母殿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要告訴他,我們中國人的臉可不能丟到全世界去,你看機場有這麼多外國人,他一看到你們這樣,就會認為你們的孩子怎麼教育成這個樣子?這樣的影響很不好。當我們有這個敏感度,就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開始對經文有著更深廣的體會。比如半夜回家開門時,你就會輕手輕腳;半夜開車回來,你也會趕快把引擎熄滅。因為你對於那個聲音的敏感度已經愈來愈高了,這就是觀照的能力形成了。

當一個人的存心很恭敬謹慎,他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就會下降,而這個恭敬心絕對不是在開車的時候才謹慎、才恭敬,而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細微之處去提升謹慎恭敬的態度。「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自從經歷了坐摩托車而使頭髮翹起來這件事之後,現在我要上台講課以前,儘管我本來是很不喜歡照鏡子的人,但是現在也學得比較謹慎,要先照鏡子檢查一下自己的容貌,這樣才不會再失禮了。

孩子做事馬虎怎麼辦

勉勵孩子自我砥礪自我鼓舞很重要

「勿畏難,勿輕略。」勿畏難就是不要害怕困難,要勇於承擔,要勇敢的去付出。《中庸》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也就是說人家做一次就會了,我們比較駑鈍,就是做一百次也要做會;人家十次就會了,我們縱使要做一千次才會,也要有毅力去做。假如做人都抱持這樣的態度去面對事情,就「雖愚必明」,縱使駑鈍,勢必也會大開智慧。「雖柔必強」,當我們都用這樣的心態去應對事情,就不會被自己打敗、嚇退了。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楊淑芬老師也會常常鼓勵自己說:「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一定也可以做到!」所以,做人時時要自我勉勵,自我鼓舞,這很重要!

要讓孩子因馬虎誤事而承擔責任

「勿輕略」,這個「輕」是輕視,「略」是忽略,這是提醒我們,做事不可輕率、怠慢。盧叔叔沒有幫女兒送筆記本到學校去的這件事,才是真正愛護自己的孩子,假如這個筆記本拿去了,將會是另外一個結果,女兒很高興會說:「爸爸,你真好!有求必應,真是觀世音菩薩。」這對孩子的內心起了什麼變化?只要我有事,我有爸爸、媽媽,我有爺爺、奶奶,我還有傭人,他想到的是背後有一大堆靠山,隨時可以幫他收拾殘局。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年輕人,才二十初頭,他講的話你聽到會氣死,真的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我在海口就遇到一對父母,他們通過很多關係才為兒子找到了工作,可是他們的兒子卻說:「好,我就看你們的面子去試試看!」還有的大學生讀書被退學兩次,結果朋友問他怎麼辦?他說我也不知道。都快二十歲的人了,對自己完全沒有責任心。

我們幫孩子收拾他的過失,他就會覺得往後都有人幫他。他以後娶太太,你要幫他籌錢;他要買房子,你也要為他安排。你要幫他到什麼時候?這樣的人生會累死。可能你眼睛要閉上的時候,還在想幫孫子買什麼東西!

在一九二零年,有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在玩足球時把別人的玻璃打碎了,要賠償十二點五塊美金。當時的十二點五塊美金可以買一百二十五隻能生蛋的母雞,所以這一筆錢很大。因此,他的父親就跟他說:「這你要負全責,你要自己賺錢來還債。」結果這十一歲的孩子就從那時開始打工,一點點把錢還給父親,後來他的事業也很有成就,他就是美國前總統雷根。所以,當你讓孩子去磨鍊,就會增長孩子正確的態度、責任心,又增長他做事的能力。培養小孩要用理智,不可以只用情感、用溺愛,這相當重要!

「勿畏難」,當為人父母遇到事情都能有勇氣面對,那麼這種不怕困難的態度,就會養成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的態度。

從小事修正孩子敷衍塞責的壞習慣

在教育孩子方面,比如我們叫孩子拖地,孩子可能有一個心理:「你叫我做,我就應付一下,我還要趕快看卡通」。當孩子第一次答應你做事,他是用應付、敷衍的態度做的,而你沒有把他的思想修正過來,他往後做事還會是敷衍塞責。所以,孩子做事有沒有負責任、有沒有謹慎,這也要通過家長的耐性去追蹤教育。

第一次讓孩子打掃客廳,一定要檢查他是否把地拖乾淨了,包括邊邊角角都要檢查,假如還是髒的,就代表孩子做事的輕略,不僅如此,還代表孩子做事有頭無尾。做完一件事情之後,不是自己所想的「我做得很好了」,而是應該主動請爸爸來檢查,主動請長官來確定,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如果父親檢查之後說:「兒子,今天辛苦你了,拖得還不錯,但是這個邊角之處再仔細掃一下,就更好了」,首先給孩子肯定,然後再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的教育方法就能讓孩子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都懂得恭敬謹慎。

待人接物都不可馬虎輕略

當我們用怠慢的心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對人事物不恭敬,這對於跟我們互動的人來說,會有很不好的感受。古代有篇文章提到,有一年正值災荒,很多人都到了瀕臨餓死的邊緣,有一個人就拿著食物,態度很傲慢的對饑民說:「拿去吃!」有個饑民很有志氣的說:「不食嗟來之食!」我寧可餓死,也不願意接受你這樣無禮的對待。所以,縱使我們把食物、衣物送給別人,也應該平等對待,不可有輕慢之心。其實這些貧民是給了我們種福田的機會,我們還要好好地去感謝他們才對。

當我們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也要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比如客人來家裡住,我們要為客人準備好日常用品,如牙刷、毛巾等。縱使客人自己帶來了這些日用品,我們也應該事先準備好,那客人的內心就會感覺到你能處處為他著想,情誼就會愈來愈深厚,他也會很歡喜到我們家裡來作客。

記得我要送一台車子給我的一位老同學,父親就跟我說:「要送人家東西,一定先把它全部檢查清楚,覺得沒有什麼問題了,再送給別人,不能因為你要送人家東西,心理上就覺得我送給他東西,已經給他很大的幫忙,若是這種想法,那就不對了。」我就遵照父親的指示,把車開到了修理廠讓師傅仔細檢查,結果發現離合器快壞了。我自己開習慣了,假如交給別人去開,他可能會叫苦連天,因此我就把離合器更換了之後再送給朋友。所以,縱使送人東西,也不可輕率。

我們常常乘坐飛機,會麻煩朋友來接機,而楊老師一定會先跟對方聯繫,告訴對方下飛機的時間,下了飛機還要走十分鐘、二十分鐘才能到出口,她把時間抓好,讓對方在這個時間再來,這樣不會讓對方等太久。這些細微之處,都能讓人家感覺你對他的尊重、關懷。當一個人能「勿輕略」別人的感受,他做事就不會隨便、懈怠,當然也會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與關懷。

孩子不珍惜時間怎麽辦

要善巧方便予以開導

小孩不懂得珍惜時光,我們應該如何去引導?有一個父親發現他的孩子整天遊手好閒,做父親的沒有馬上去制止他。有一天,父親拿了一根八十公分長的棍子,來到孩子的面前對孩子說:「孩子,人的一生就好像這根木棍一樣,八十年左右;前二十年在學習,對家庭、對社會沒有幫助,這段時光沒有貢獻,我們要把它減去,砍掉一節。」說完,他拿起斧頭,把前面二十公分斬斷了。接著又說:「人生六十歲以後身體衰老,也沒有力氣做事情,所以後面二十年也要去掉。」說完,又把木棍砍去了二十公分。父親接著又說:「剩下的這四十公分,又有三分之一都睡掉了,所以還要把它砍去一段。」在砍的過程中,兒子的心裡感覺到了一陣陣的震撼。接著父親又說:「你每天除了吃飯,還有許多無關緊要之事,又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要再砍一段。」當父親要再砍下去的時候,孩子就跟父親講:「父親,你別砍了,我知道錯了。」父親說:「你不會知道的,你一生不知要生多少場病,要在床上度過,這一段也不能算。」孩子感悟了,就向父親跪了下來。父親就跟他說:「你看,人生只剩下如此之短的時間,能真正做有意義的事,能真正孝順父母,奉獻社會,奉獻國家;既然都這麼短了,你還拿來揮霍,太不應該了。」

一開始要先讓他立定志向

很多讀經薰習聖賢學問的孩子,你問他為什麼要讀書?他們會說:「我要作聖人,讀書志在聖賢。」老師給孩子們規定每天早上七點要讀誦《弟子規》,所以孩子們都是六點半就起床,從而養成了孩子們早起的好習慣。有個孩子在過年時睡得比較晚,他的母親唯恐他睡眠不足,就把鬧鐘調慢一個小時。結果孩子早上醒過來,一看鬧鐘才五點多,所以又繼續睡。後來覺得有問題,因為人都有生理時鐘,因此他就走出來,一看快八點了,孩子就放聲大哭,說為何都快八點了還不叫我起床讀《弟子規》?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這還包含了他對老師的恭敬,他對自己言語的承諾,不敢忘失。雖然孩子少睡一點,但是卻形成了有規律的生活方式,甚至於是對老師恭敬、對學問恭敬的態度。

掌握機會 家長、老師配合教導

有一個孩子早上刷牙洗臉的時候,在那裡磨磨蹭蹭耽擱時間,他母親看他這樣繼續下去,一定會遲到,可是還是按兵不動,到學校確實遲到了。由於兒子遲到了,而沒有趕上參加升旗儀式,這位媽媽就想,孩子一定會被老師批評。中午的時候,孩子回到家裡,一看孩子的臉上沒有任何的慚愧,就警覺到老師沒有處罰、沒有批評他。當天下午,母親就打電話給老師,跟老師說到:「我兒子今天遲到了。」老師一聽完,立刻對家長說:「沒關係,沒關係!」母親就回答說:「怎麼會沒關係?很有關係!孩子遲到,假如不馬上跟他講,他就養成壞習慣。」這位老師說:「我還以為妳打電話來是要跟老師解釋孩子為什麼遲到。」接著家長就跟老師說:「請你要好好批評、處罰他,讓他有所警覺。」結果老師回答:「這個年代還有家長來討批評、來討處罰的,已經不多見了。」老師一邊笑也答應說:「好好好,我下午一定好好批評他。」 下午放學,這個孩子一進到家裡,立刻去找鬧鐘。為什麼要找鬧鐘?明天不能遲到。孩子把時間調到六點半,心裡才安心。母親一看,就走過來跟孩子講:「你現在調到六點半,等一會兒吃飯的時候,鬧鐘就響了;你要吃完飯,等過了六點半以後再去調整,明天早上就會響,因為鬧鐘是十二個小時,一天有兩個六點半。」孩子不但受到了教育,而且也學到了調鬧鐘的技巧,從此以後他都是自己起床,自己安排時間,再也沒有遲到。而且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著自己的小鬧鐘。所以,在教育當中,慎於始很重要,他第一次犯錯就能糾正他,他終身受益,我們對於孩子珍惜時間也要掌握機會來教導。

人生最重要的是把握時間學習聖賢教誨

我到海口住了四個多月,有一個很深的體會,人生有一個遺憾,就是當你覺得有很多事很重要必須做,但是卻沒有能力去做,此時你就會非常懊悔與痛苦。當我們有機會推廣中國文化來利益眾人的時候,回過頭看,自己從前的人生沒有好好利用,能力又不足,又幫不上忙,這個時候心中就很難受。好像看到一個人快溺死了,你卻不會游泳,無法救他。當看到孩子必須要好好的教導,這時我們卻沒有學問、沒有智慧,那將是人生最大的遺憾。所以,我們不要讓人生有這樣的遺憾產生,要趕快積極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只要有了智慧,人生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人生第一要事不是賺錢,而是開智慧,增長智慧。沒有智慧,人生就會錯失良機,光是收拾這些錯誤的抉擇,就消耗自己半載的人生。因此,生涯規劃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學習,要成長,要長智慧。我們來看看一個人大學畢業以後,是比學生時代用功還是不用功?很多人是大學畢業就跟書本說拜拜了。其實人生很多的本事,出了社會才是真正學習歷鍊的時候,可是我們的態度卻是停止學習,難怪人生愈走愈沈重。為什麼如此多的事,都不如我們所想像的,而且又不知道如何解決,每天借酒消愁,愁更愁,醒過來還是要解決。人生要有所取捨,要趕快用更多的時間來跟聖賢人學習。

應當如何珍惜時間

我們的事業也要有短期、中期、長期的目標,這樣才會知道每一歩如何跨過去,如何運用。有個實驗結果表明,人們百分之五十的煩惱是煩惱未來,百分之四十的煩惱是煩惱過去,只有百分之十是為當下。研究人員叫所有參加實驗的人,把他現前所煩惱的事寫下來,然後放進抽屜。一個星期以後,他們又來上課。研究人員說:「來,你們現在把上週煩惱的事拿出來。」他們一看,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認為是不需要煩惱的。研究人員說:「好,再放回去。」又過了兩週,研究人員再叫他們拿出來,他們一看,全部都不需要煩惱了。中國有一句成語叫「杞人憂天」,這就消耗我們很多的時間跟金錢,所以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是增長智慧,用智慧抉擇,人生才會少走冤枉路。

孩子容易發脾氣怎麽辦

孩子容易發脾氣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人會生氣、發怒,這是結果,我們要把生氣、發怒的因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人在哪些情況下會發怒?別人對自己怠慢、傲慢時,或自己對別人沒有恭敬心,看人不順眼,脾氣就來了。所以,要讓孩子不瞋不怒,從小就要長養孩子的恭敬心。我們看到古代聖哲人,對自己的長輩都畢恭畢敬,哪有可能發脾氣!

還有一個原因會讓人憤怒、瞋恨,就是嫉妒心。嫉妒心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當見到別人比自己好的時候,就會憤怒、瞋恨別人,這個根源也是從小沒有擴寬孩子的心量而造成的,所以從小長養孩子的恭敬心、拓寬孩子的心胸十分重要。

一個不貪心的孩子,他不會有「別人有,我沒有」的心態,當然就不容易生氣。一個懂得禮讓的孩子,也不容易發脾氣,還會得到長者特別的疼愛,因為他很懂事。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容易發脾氣?因為我們幫他做事做得太多了,他也都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們沒有做好,他立刻就會發脾氣。有個孩子十幾歲,媽媽每天都幫他灌好水壺,讓他帶去學校喝,數十年如一日。突然有一天幫他裝水稍微晚了一點,他接過水壺之後,對媽媽很凶說:「我遲到都是妳害的,這麼慢!」自己該做的事沒做,別人為他做,他都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感恩心。所以,父母要謹慎,你給他太多財物,他從小就奢侈,覺得長輩給他錢是應該的,因此你時時滿足他無窮的欲望,到時就麻煩了。

發怒會有什麼結果?

發怒會有什麼結果?佛法講:「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所有的修行都一把火燒光了。發怒後要幾天才能平復過來?三天。「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不只是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對他人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有個父親,他的孩子脾氣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講:「你每次發脾氣,就到後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釘上一個釘子。」這個兒子一發脾氣就釘一個釘子,釘了一個星期左右,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釘子在上面,突然才警覺到:「我的脾氣原來這麼不好!」慢慢就懂得觀心為要,時時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又瞋恚了,由於這樣的敏感度,他發脾氣的情況慢慢減少了,後來終於不發脾氣了。他的父親又跟他說:「你只要今天不發脾氣,就到後面的木柱上拔一個釘子出來。」就這樣一天一天把釘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興,就跟父親說:「釘子我都拔完了。」父親帶著他到後院去看,告訴他:「你雖然已經把釘子都拔完了,但是這根木柱能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可能,已經千瘡百孔了。

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我們用刀子在肉上劃一下,只要一、兩個星期就能修復;當我們用很尖銳的言語對待他人,他那個傷痛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平息。有沒有聽過因為被別人罵而去自殺的?有!所以,惡毒的言語有時比刀劍更鋒利。因此,父親告訴他,雖然你現在不發脾氣了,但是你以前所發的脾氣,已經傷了很多人的心,造成你的人際關係上很多的障礙。瞋恚、發怒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利,這種自他都不受益的事,是否還要繼續做?當然不能再做。知道不能做,就要想辦法來對治。

如何對治瞋恚、怒氣?

如何對治瞋恚、怒氣?我在一些地方講學,聽課的人大部分不是佛教徒,有的人就說,去買東西,大買特買讓情緒舒緩一點;不然就拼命吃東西;或是打電話給朋友傾訴一下。我跟他們講,你打電話向人家傾訴,你自己是舒服多了,但是你等於把垃圾倒給別人。生氣就買很多東西來吃,而買的這些是不是垃圾食物?這對健康很不利。其實買完會更苦,因為還要花錢。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怒氣一起,趕快念阿彌陀佛,觀想佛光注照,就不會再發脾氣了。

我們深入中國文字,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怒」這個字是會意字,「心」跟「奴」,表示發脾氣的時候,心就是習氣的奴隸。我們怎麼可以當習氣的奴隸,豈不是糟蹋了自己!所以,對治瞋恚的方法,是轉「怒」為「恕」,這兩個字差別大不大?只要把怒的邊邊角角削掉就變為恕,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要包容他,因為他沒有遇到善知識,我們有包容寬恕的心,就能轉「怒」為「恕」,轉憤怒為慈悲。

孩子傲慢怎麽辦

傲慢是結果 原因在哪裡

孩子的傲慢從哪裡學來的?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說:「這個世界上,你爸爸最聰明」,真有這種人。長輩在孩子的面前講這樣的話,孩子學到了什麼?傲慢。有個小女孩學了些英文,她奶奶帶她到長輩的面前,就開始說:「我這個孫女很厲害,可以講英文給你們聽。」小女孩就用英語回答了奶奶好幾個單詞的提問,突然小女孩問奶奶說:「奶奶,那書本的英文怎麼說?」奶奶說:「我怎麼會知道?」結果小女孩說:「奶奶,你怎麼這麼白癡!」你看,學知識、學技能而沒有學德行,則知識愈高就愈瞧不起大人。還有很多三、四年級的孩子回到家裡問媽媽一些科學常識,可是媽媽不知道,他就跟媽媽說:「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

做人的德行是根,要從小先紮好孩子德行的根,孩子長大之後才不會傲慢。我們為人父母警覺性要很高,不能無形中增長了孩子的傲慢。很多人都說孩子就是要好好地誇,但是誇獎孩子不能沒有原則,誇獎孩子能長養他的德行,就能成就一個孩子;若是誇獎孩子反而長養他的傲慢習氣,就是害了他。誇獎就像一把刀,你用對了,它可以幫你切很多東西;用錯了,傷了自己又傷害了別人。因為當一個孩子傲慢的時候,他就會傷害別人,也會讓人家無地自容。

好話聽多了長傲慢

我在澳洲求學時,曾經遇到一位二十四、五歲的年輕人,我跟他一見如故,我很高興地對他說:「你這麼年輕,就知道來學習聖賢學問,真不簡單!」我們雖然還不認識,但自己掩不住內心的高興,而大大的讚揚了他一番。我們學習一週之後,我看到他有一些行為應該修正,我就去勸導他,我的態度很好,「怡吾色,柔吾聲」。結果我剛一講,他的臉立刻就變了,我馬上把話收回來。因為每個長輩看到他都說:「真了不起,現在就知道學習聖賢學問。」誇到最後,好話聽多了,一聽到批評的話,立刻就受不了!

因此,稱讚人要針對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標準在哪裡?最簡單的標準和綱領就是《弟子規》。當他對父母非常盡心盡力,你可以告訴他:「你孝順父母,就是懂得報父母之恩」,因為孝順跟一個人的性德相應,所以他孝順父母而受到稱讚,那他會更加孝順父母。當你走到他的房間,各種東西都擺放得很整齊,這是對於物的恭敬心,你就可以告訴他:「你能如是擺放,我們一看都會賞心悅目,相信你平常在生活中,一定是有條不紊。」你針對他的德行去稱讚,他會更自我要求去提升。所以,誇獎也是學問,要循著德行去讚歎,才不會有副作用。

從小要注意引導

有個母親帶著小女孩上街買東西,遇到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就跟小女孩說:「妳怎麼還沒去上學讀書?」小女孩很小,不懂得讀書是什麼,於是就問她媽媽:「媽媽,讀書是要做什麼?」結果這位長輩就立刻跟她說:「讀書可以賺大錢!」現在有這種價值觀的人,佔很大的比例。我們要慎於始,這位母親立刻掌握住這個機會點,跟她的朋友稍微用眼光打了一下招呼,請她不要繼續說下去,然後她跟女兒說:「讀書最重要的是要學本事,我們有了本事,就可以幫助別人,在社會上有所貢獻。」

講學本事很抽象,孩子還小聽不懂,這位媽媽就馬上拿起剛剛在超市買的一包饅頭對女兒說:「就像剛剛那個做饅頭的叔叔,因為他有做饅頭的本事,就可以幫我們做饅頭,所以我們要感謝他,可是我們感謝叔叔,能不能把妳的玩具熊送給叔叔?還是把妳的小汽車送給叔叔?這些叔叔都不要。所以,我們要感謝叔叔,就要交錢給叔叔,叔叔可以用這些錢去購買他所需要的東西。」媽媽藉由這個機會引導孩子,學習的目的在增長本事,以便服務他人;當孩子從小就有這種態度,她長大後就不容易傲慢。 當孩子從小懂得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忙,這個態度一形成,她長大之後,在面對各行各業的人,就會尊敬、感謝。若從小認為讀書學本事的目的是在賺大錢,那以後她看待各行各業的人,都會用錢的觀念來做為衡量的標準,就會輕慢很多行業的人。所以,學問在存心,心偏頗了,就跟道德、學問背道而馳。

兄弟姐妹不和睦怎麼辦

平等對待賞罰分明

俗話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在中國講課,面對的都是獨生子女,所以我們做進一步引導,堂兄弟、表兄弟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會畫圖給孩子們看,就像一棵大樹,有很多分枝,你可能在這裡,另外一個同學可能在這裡,但是往下是同一個祖先,都是同一個根出來的。我們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所有的同學、所有的國人都應該互相愛護、互相尊重,不生分別心,這樣老祖宗才會歡喜。

天為父,地為母,所有的生靈、萬物都是因為有大地的滋養才能生長,我們生存在同一個大地,所以我們有同一個母親。我們面對所有的人類,甚至於所有的眾生,都應該愛護,這才是盡了孝道、盡了悌,才是兄友弟恭。

家庭如何達到和睦?必須建立在平等對待當中。假如待遇不平等,人心就不平,不平就會有對立衝突。現在一個小家庭,只有兩個人、或三個人,有沒有衝突?兩、三個人就有衝突,古代幾百個人住在一起都能傳十多世,還相安無事。他們到底是用什麼心境,讓幾百人的大家族能和睦相處?

在明代,有個大臣叫鄭濂,他們家族七代同堂,有一千口人住在一起。皇帝很佩服他,居然能維繫一千個人在一起相處得很好,所以就頒給他一個匾額,叫「天下第一家」。另外皇帝還拿了兩個大水梨給他,並且派錦衣衛跟在後面,看看他怎麼把兩個大水梨分給一千個人。鄭濂回去,不慌不忙,吩咐拿來兩個大水缸,一邊放一個,把這兩個大水梨打碎,讓梨汁流到水缸裡,然後讓每個人喝一碗,大家都覺得非常公平。能這麼公平理家,子孫對你就會肅然起敬,所以平等是治家第一要訣。

達成共識 方法得當

如果兄弟姐妹出現不和睦的狀況,我們不要去說誰對誰錯,等到吃完晚餐,晚上七點半,大家都坐好,把《弟子規》念五遍。這樣不但能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怨氣,而且也是大家互相學習的最好機會。當弟弟表現出友愛的行為,我們立刻鼓勵他;當弟弟又對姐姐無禮,我們就要馬上用《弟子規》的經文來引導弟弟。所以,兄弟姐妹之間,能用《弟子規》來互相勉勵,一定會家和萬事興。

結語

中國文化有兩個根基,一是孝道,孝道最重要是要懂得念恩,懂得孝順父母,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孝心生不起來,德行也長不了,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中國的教育是「禁於未發之謂豫」,重視預防。另一個根基是師道,而師道所代表的精髓,是一個人的本善、恭敬心,孝、敬能開一個人無量的德行。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是孝開了,百善自然就開了。

現在家庭教育沒有了,學校教育也有了嚴重問題。學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換言之,老師能否把學生教好,專看學生家長對老師的態度。做父母的不尊重學校老師,學生怎麼會看得起老師?所以,縱然有好老師想教,也困難重重。

「敬老尊賢,孝親尊師」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中國古老的祖先們以這個理念代代相傳,教導下一代,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幾千年來,聖哲們的成就都是母親紮的根,所以教育的根在家庭。教導孩子是世間最偉大的任務,也是最艱難的使命,因此父母跟老師都要以身作則,這是最重要的。天下安危在父母的手中,下一代有沒有前途,能否超過這一代,這個權掌握在做父母的手上。因此,父母是小孩第一任老師,要教孩子離苦得樂,一定要把孝敬的根紮好。

 
華藏淨宗學會恭製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三三三之一號二樓
聯絡我們: [email protected]  TEL:02-27547178 FAX:02-2754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