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說法>謙德

一、不能貪圖享受

從前安世高大師到中國來弘法,在江西共亭湖度他過去生中的同參道友。安世高大師的道行很高,就他的一生修行弘化來看,肯定是阿羅漢以上,決不在四果之下。他曾翻譯《無量壽經》,很可惜失傳了。如果就《無量壽經》來說,他決定是法身菩薩,不只是阿羅漢。

安世高大師的同學墮在畜生道,做了龍王。他為牠誦經、念咒,法事做完之後,他跟牠說:「你出來讓大家看看。」這個龍王不好意思出來。他說:「不要緊,讓人家看看能種善根,消除你的業障。」牠就從佛龕慢慢爬出來,是一條大蛇。他為牠念咒,這個蛇就往生了,以後這個村莊就稱為「蛇村」。

當安世高大師坐船去南昌時,在船上看到有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拜了三拜,然後升空走了。安世高大師告訴旁邊的人,剛才來拜我的,就是這個龍王,他已經生忉利天了。我們要知道,超度最大的力量,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一定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自己沒有功夫,單靠超度是去不了的。

有人問:「你和你的同學從前在一起修行,何以你證果了,他卻墮到畜生道?」

安世高大師說:「我這個同學過去明經好施。有一次托缽時,飯菜不太好,心裡面就不高興,覺得自己修行不錯,也做了不少功德事情,卻得不到好的供養。因為這個原因墮畜生道。因為前世是講經說法的法師,通達教理,所以他在畜生道作龍王時,大家去求很有感應,非常靈驗。又因為他歡喜布施,福報大,所以香火鼎盛。

我們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和他相比?我們今天接受這些物質供養,心裡有沒有不滿意?如果還有一點不滿意,將來就會作龍王,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訓練自己,物質生活要降到最低,對生活環境要忍耐,決定不能貪圖享受。

(節錄自《無量壽經》2-34-100)


二、福報

福報決定要給眾生享,不要自己享,這樣福報就永遠享不盡;福報自己享,幾天就享完了。這個事情與世法沒有兩樣,世間人儲蓄很艱難,每個月賺一點錢,在當中提出一點來儲蓄,儲蓄了幾十年,才有一個可觀的數目。如果拿去花天酒地,不到一個月就花光了;如果去賭博,恐怕幾分鐘就賭完了。早年在台北,西門町有個西瓜大王,發了大財,聽說兒子好賭,一晚上將全部財產輸光了。對方還不錯,給他一百萬安家費,讓他還能活下去。

我們的福報也是如此,要知道節儉是真正的享福。孔老夫子有「溫、良、恭、儉、讓」的德行,諸佛菩薩示現物質生活相當清苦,沒有絲毫奢侈,所以福報享受不盡。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它的來源,一個是性德,一個是修德;雖有性德,沒有修德,智慧、福德不能現前,所以必須要有修德。修德就是時時要積功累德。

(節錄自《華嚴經》12-17-0392)


三、歡喜接受批評

中國歷代帝王,我們不能不佩服唐太宗。唐太宗能將國家治理好,為當時、後人所景仰、讚歎,就是他歡喜聽別人說他的過失,樂意接受批評,認真反省,檢點改過,這是帝王當中非常難得的。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親近他的這些大臣,聽到有人對皇帝的批評是錯誤的,就跟唐太宗說:「他這個指責是錯誤的,應當要受懲罰。」唐太宗說:「不可以。」大臣問:「為什麼?」他說:「如果我懲罰這個人,以後就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說我的過失了。」所以,他真有過失,你指責他,他感謝你;他沒有過失,你偏說他有過失,他也能包容你,不責備你。他讓天下人都敢在他的面前說他的過失,以此做為借鏡,改過自新。因此,一代偉人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歷史上才會有「貞觀之治」。古聖先王之中,沒有人能與他相比,這一點實在非常難得。

我們要學習接受別人的批評,勇於改過。別人縱然誤會我們,說錯了,也不以為怪,不必計較,也不必爭論。我們自己的態度,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統統歡喜接受。特別是為社會大眾服務,一定要有這樣的胸懷,我們才能把工作做得圓滿。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34)


 

四、半部論語治天下

儒、佛的德行要靠我們這個時代覺悟的人來發揚光大。如何發揚光大?身體力行,把儒、佛的道理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光講不行,要做出來。你真正做出來,我相信世界上許多電視台的媒體都會來訪問你,為你傳播,光明遍照世間,輕而易舉。這是非常特殊的教學法,這也是世界上其他地區從來沒有過的教學法。

中國最近一個甲子,我們把祖宗的教學法忘得一乾二淨。因此,我們今天要特別發心,忍受一切苦難,真正不怕苦、肯吃苦,把這個方法表演出來。我們至少要做十年、二十年,成績拿出來,大家就相信了。

怎麼做?一部經!宋朝初年趙普就是這個做法,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宰相、謀士,智囊團的頭。他的那一套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從哪兒來的?他說:「我以半部《論語》幫助宋太祖趙匡胤得天下,以半部《論語》幫助宋太宗治天下,建立國家政權。」宋代開國的兩個皇帝是兄弟,哥哥走了以後,弟弟繼承王位。這是非常好的榜樣,很可惜現在沒有人懂得。

(節錄自《無量壽經》2-34-132)


五、一天不吃飯

早年,弘一大師在閩南佛學院擔任老師,學生有不守規矩、不聽教誨的,大師決不會說一句責備的話。他怎麼做?那一天不吃飯。學生知道大師今天不吃飯,一定有人犯過失,每一個人都反省、懺悔、改過。你一天不改,他一天不吃飯;兩天不改,他兩天不吃飯,讓你自己反省,改過自新。你能夠改過,他就笑面迎人。這樣的風範教學,學生服了。他是真正的好老師,在沒有出家之前,在學校裡當老師,教學經驗非常豐富。可惜大師後繼無人,為什麼?眾生煩惱習氣太重,社會污染嚴重,《彌陀經》講「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人的善根、福德微薄,哪有不受染濁的道理!所以,天天親近聖賢都不能得度。我們想到這些地方,多麼可怕!

(節錄自「吃虧是福」21-124)


六、福德之相

有福之人,心是定的,動作穩重。清末,曾國藩先生在《家訓》中,教育子姪,動作要穩重才顯得有福。沒有福的人急躁,步調很快,走起路來好像在拼命。佛法形容佛菩薩,「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就是大象,大象的動作很慢,走路也很慢,四平八穩。這是形容真正有大福德之人,都是這樣的態度與風範,不可能匆匆忙忙,那麼急躁!

(節錄自《華嚴經》12-17-0407)


七、專信不犯

我們對老師要專信,決定不違背老師的教誨;若對老師沒有信心,有疑惑、陽奉陰違,決定不能成就。所以,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過去李老師住世時,我在海外弘法非常艱苦,每一次回到台灣,我一定到台中去看老師,一定會跟老師講,請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我們在海外有師兄弟可以互相協助。我這個話至少講過十遍以上,最後一次李老師告訴我:「你替我找學生。」我到哪裡去找一個對老師「專信不犯,精進奉行」的學生?我找不到。所以,我才明瞭太難太難了!我自己能這樣學,但是要找像我這樣的學生,再也找不到了。所以,我跟老師十年,得到他特別的照顧,真正的關懷。因此,不具足做學生的心態,遇到佛菩薩也是枉然。

(節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15-14-06)


八、做小偷不隱瞞人

錫克教的長老,給我們講了一則誠實的故事,就是做小偷不隱瞞人。小偷說:「我是小偷,我來偷你家的東西。」人家還不相信,他真的去偷了,偷了之後又後悔,因為聖人教導,他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結果他又還回去了,這是誠實。

佛法講誠,儒家也講誠,「誠意正心」,誠是真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何謂「真心」?絕不欺瞞任何一個眾生。做錯事情,犯了罪惡也是真誠,沒有絲毫隱瞞,這個人會開悟、會成佛。做錯事情不敢承認,用種種方法去隱瞞,這個人一生不會有成就,修得再好還是搞六道輪迴。

輪迴是自己造的,只要有至誠心,真誠到極處,輪迴就沒有了。佛告訴我們,輪迴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虛幻境界,我們在這個幻境裡面,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無法出離;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

(節錄自「一切眾生皆成佛」21-94)


九、不要隨便批評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對佛教一竅不通,沒有研究、沒有探討,就隨便說佛不是大道,這個問題很嚴重。

當年我還沒有出家,剛親近李炳南老師時,李老師在台中辦了一個「慈光圖書館」,我在這個圖書館工作,那時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只有三個人,游居士、雷居士還有我。我的工作是看管閱覽室,游居士管書庫,雷居士管事務。

有一天來了一位先生,到閱覽室看報紙、看雜誌,知道我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是學佛的,就信口開河,對佛教嚴厲的批評。他是安徽人,也是很虔誠的基督徒,我倒一杯茶供養他。他把佛教說得一文不值,說得趾高氣揚,旁邊看雜誌、看報的人,也都聽他講了兩個小時,我也恭恭敬敬聽了兩個小時。

我的另外兩位同事很著急,怎麼我連一句話都不回他,都不反駁他,好像我們太軟弱了。等了兩個鐘點,我看時間差不多了,我就叫他稍停一下,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他。

他說:「行!有什麼問題提出來。」

我說:「假如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是不是要先看一下這一篇文章?」

他說:「是!」

我說:「你批評佛教兩個鐘點了,你有沒有看過佛教經典?」他愣住了。

我又說:「我們圖書館每個星期三,李老師在這裡講經,你來聽過沒有?」我這一問就把他問倒了。

我說:「你沒有看過佛經,也沒有聽過講經,你就在這裡胡造謠言,這樣的批評,你不怕這些人笑話你嗎?」我幾句話把他說得滿面通紅,就跑掉了。

最後,游居士跟雷居士齊說:「沒有想到你還有這一招!」我說:「你要是不讓他發足了,那一棒就不夠狠。」我沒有批評他,只讓他知道批評要有批評的正當態度,佛教歡迎你批評。但是,這跟打仗一樣,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天天來聽經、讀經,把佛教的毛病找出來,你說話就有力量,否則你現在的話是胡造謠言。不過這個人還不錯,大概過了一個星期,他帶他們的牧師來拜訪我,非常客氣,不再批評了,這很難得!

(節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15-13-73)


十、忍辱

以前,我在南京念書時,很會欺負同學,看不順眼的,有時大眾廣庭之下我就侮辱他。有一次我印象很深刻,學校裡舉辦畫圖比賽,我畫了一張畫,得到第三名。那次是校園寫生,我畫的就是我最討厭的同學,他在那裡畫畫,我就畫他。

有些同學說:「你畫得不錯,得第三名。」

我說:「我畫的跟你們不一樣,你們畫的是靜物,我畫的是動物。」

你看,我是多麼欺負人,我那個同學很有涵養,很了不起,不管我對他如何,他一句話不說,很有定功。可是在背後,他讚歎我,所以同學告訴我:「他對你很讚歎、很佩服。」我聽了難過,不好意思。我還算不錯,一個學期之後,我跟他道歉,以後我們成為好朋友了,他的名字是白振寰。

所以,人總是會被感化的,我的忍辱波羅蜜是從他那裡學來的。以後我也學他,遇到人家罵我絕不回口,人家打我絕不還手,所以,學佛之後,我覺得我那個同學是菩薩度了我。

(節錄自《無量壽經》02-34-063)


十一、學問深時意氣平

看一個修行人,他修行有沒有功夫,不要看別的,看他的色相,心地清淨還是浮躁,都能從面相觀察得出來,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

《了凡四訓》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落第的秀才,以為自己的文章寫得不錯,而沒有被錄取,大罵考官眼睛瞎了,不認識貨。正好有個道士在旁邊聽到了,於是說他的文章一定不好。這個秀才很不服氣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為什麼說我文章不好?」道士說:「看你心浮氣躁,怎麼能寫得出好文章?」

所以,有學問的人心清淨,他就能看得出來你是不是真有修行,你修行的功夫都在你面相與身體上。從身體體質,乃至一舉一動,都能觀察到你修行的功夫,豈能欺瞞人!這只能欺瞞那些愚痴的人,真正有學問的人,你怎麼能騙得過他?有學問的人尚且騙不過,有修行功夫的人,你就更沒有法子欺騙他了。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30)


十二、周邦道先生的為人

往年我在台中求學時,有一位周邦道老居士,他是我在中學念書時的校長。到台灣來之後,也跟李炳南老師學佛,非常虔誠,他的學問、道德令大眾敬佩。

他在台灣任「考試院考選部政務次長」,就是第一副部長,公家有配給他汽車和司機,他除了辦公時坐公家的車;私人出去辦事就乘巴士,公私分得很清楚。不是自己應該得的利,分文不取,這樣一位好官員,真正是難得!

他穿的衣服都是舊的,一件衣服穿十幾、二十年,也不怕人笑。有人講經時,他有時間一定來聽,不但來聽,還帶著筆記本,一面聽一面寫筆記。他聽什麼人講經?李炳南老師教的學生,在家學生年歲很輕,他將近七十歲,還來聽二、三十歲的人上台講經,還寫筆記,聚精會神,像是初學人一樣。

我有一次向他請教,我說:「老師,你怎麼還寫筆記?」他說:「我要做影響眾。」我明瞭了,這是讓別人看到,這個人講經,政務次長都來聽,還寫筆記,大概講得不錯,他能影響別人來聽經。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這是莊嚴道場,莊嚴道場就是莊嚴佛法,這是代佛弘法,功德無量無邊!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16)


十三、知恥

往年我在休士頓講演時,遇到蔡居士(蔡念生老居士公子),我們在一起吃飯,談到修學之所以不能成就的原因。他說了一句話非常好,「人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就是不知恥。」我聽了此話深有同感!儒家講「知恥近乎勇」,勇是精進不懈。何以不能精進?不知恥。

我們那天的談話,也有一個具體的結論,希望推行知恥運動,成立一個「知恥學社」。人能知恥就是世出世間聖賢的根基,菩薩知恥所以能成佛,聲聞、緣覺知恥所以能夠精進。

何謂知恥?不如人是恥辱,以誰為標準?以佛菩薩做標準。我們樣樣比不上佛菩薩,就是大恥辱。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身心清淨,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放下得乾乾淨淨。他能做得到,我們何以做不到?而且還要貪著,還拼命在營求,這就錯了。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19-12-041)


十四、謙敬

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事業愈大、地位愈高,愈謙虛、愈和敬,得到別人尊敬、仰慕,一件小事就能令人一生感恩不忘。譬如我年輕做公務人員時,在辦公室裡看報紙、看書,坐在靠背椅上,把椅子前面兩條腿翹起來。長官從背後拍拍我的肩膀,並沒有責備我,反而柔言愛語的說:「你這種坐法容易跌倒、受傷。」這一次教訓令我終身不忘,從此毛病就改過來了。他若是教訓我一頓,他走了,我還是照樣做,不是內心悅服。因此,做長官的如何對待部屬,能得到部屬衷心擁戴,認真負責替自己做事,都在一個「謙敬」。只要我們留意細心,時時刻刻都是我們的學處。

(節錄自淨空法師之講演)

回上頁

淨空老法師專集網站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