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9.5.15 星期五 Vol. 284

怎樣入佛法之門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學佛的人共同追求的目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正覺,第二個階段是正等正覺,第三個階段是無上正等正覺。請看本期專欄

  成佛的目的是為普度眾生,若不修福,怎麼能度眾生!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慧重於福。知道這個道理,才曉得「離一切相」是主修,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輔助,也非常重要。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禮請資訊系統維護程式與網頁設計專業人才幸福人生講座系列-弟子規與企業管理研習營(第五期)簡章

  新增:一般品質影片及mp3下載 江蘇電信1江蘇電信2江蘇電信3雲南電信4北京網通1北京網通2遼寧網通3山西網通4日本(流量40m人數限制70人)德國下載,不需帳號/密碼下載影音檔,嚴禁燒製光碟出售。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目前發現@themail.com、@pchome.com.tw、@sohu.com、@126.com、@263.com、@163.com、@eyou.com、@sina.com與@21cn.com的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以致於無法順利送達,若您是上列信箱,請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以免收不到雜誌,謝謝!


  本期專欄:怎樣入佛法之門

  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對自己、對生活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有究竟圓滿的認識,這叫佛法。它的教育理念、內涵是無邊際地深廣,它的內容就是經律論三藏。經典是佛門的教科書,宗派就像現在學校的院系一樣。縱然宗派不同,法門不同,都是佛傳下來的,都是佛所說的。

  佛法是智慧的教育,經中的名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學佛的人共同追求的目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正覺,第二個階段是正等正覺,第三個階段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小乘聖者阿羅漢與辟支佛,他們所證得的就是正覺,小乘再往上去就是大乘,大乘菩薩所證得的叫正等正覺;再往上去,就是佛陀所證得的,最究竟圓滿,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法修學的三個階段。因此,我們很容易體會到,佛家所說的佛、菩薩、羅漢正如同現在學校裡面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稱為佛陀,其次的是菩薩,再其次是羅漢。就像現在學校的博士、碩士、學士。所以佛法,縱然成佛,他與眾生決定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只是在知識、智慧程度上有高下。

  世間有不少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很聰明,也很有智慧,他們對於宇宙人生也有相當的理解,相當的覺悟,為什麼不能稱為正覺?「正」,是有標準的,什麼標準?如果你見思煩惱沒斷,你那個聰明、智慧、覺悟就不正。必須是要把見思煩惱斷掉了,那個覺悟才稱為正覺。我們想想世間這些宗教家、科學家、哲學家,他們貪瞋痴慢沒有斷,是非人我還沒有排除掉,他們的覺悟,就不是正覺。

  初學,入門從哪裡下手?佛法無論大小乘,佛教我們從三皈依入門,三皈是佛法最基本的修學方針。到底從哪裡皈?絕對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把三皈依念一遍就算皈依了,而是,你內心真正回頭,真正有依靠。實在說,這一點就相當不容易。為什麼?真正得到三皈,快樂幸福、圓滿自在,你就會得到。你今天得不到,就是你還沒有回頭,沒有依靠。佛法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你沒有得到,就是沒有回頭!所以學佛的入門是從三皈開始。

  受持三皈,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三寶是佛法僧。我們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常常會有人產生錯覺,以為佛是佛像,法是經典,僧是出家人,其實這不是真正的三皈依。唐朝時代六祖大師已經看出這個受持三皈依會引起錯覺,所以他在《壇經》裡講的三皈依,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給我們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樣我們就不至於把意思錯會了。所以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覺。從哪裡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就是對於宇宙人生正確的理解,正確的知見,這叫法。換言之,從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今天我們講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從這種種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

  所以佛法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覺正淨,這叫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你們同修大概不少都受過三皈了,你們皈依哪個?我皈依某某法師,大錯特錯,與覺正淨毫不相干。這樣的皈依,將來你們都到三途惡道去,為什麼?因為你們破和合僧。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對我師父供養,別的不要供養他。你不皈依還沒有分別執著,這一皈依,分別執著都來了。這分別執著造罪業,破壞僧團。你看這個罪過多大!師父傳授三皈,他是僧團的代表,你皈依的是整個僧團,不是某一個人,這個一定要知道。

  受了三皈之後,是佛弟子,要接受佛教給我們最高的修學指導原則,我們修覺正淨。從什麼地方學起?要從戒定慧學起。受戒至少要受五戒,我們果真能夠把五戒十善修好了,就是經典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念這個經,我們都有分。如果五戒十善做不到,看到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是講別人,我們沒分。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至少要學五戒,更進一步,在家同修有菩薩戒。先學戒,再受戒,這是最好的,先學,真正學得我能做到了,再請法師給做一個受戒的儀式,這樣好。

  (節錄怎樣入佛法之門 檔名:18-06-01)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9)

  9、念實相者,空有不著,雙照二邊。實相之慧,從大悲生,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
「端坐念實相」,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實相。因為念實相是空有兩邊不著。我們念阿彌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即是不著有;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不著空。空有兩邊不著,所以一心稱念,就是念實相,要不然怎麼能滅罪。『雙照二邊』,是空有兩邊都不著。

  『實相之慧,從大悲生』,念佛人就是大慈大悲。因為要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為的是明心見性,得無上菩提,廣度眾生。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薩一樣,應機施教,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現什麼身相,這才是念佛成佛的真正目的。所以,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之前,我們想度眾生,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縱然發懇切的願望,沒有智慧、能力,也是枉然。修學其他法門,要像佛菩薩一樣能自在現身,談何容易! 即使遇到真善知識,如法修行,經上講,欲證得法身大士的地位,至少還要修三個阿僧祇劫,才有此本事。三大阿僧祇劫是天文數字,時間太長了,還是念佛往生淨土好。

  《無量壽經》中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是淨宗的根本。淨土三經,無非是四十八願的詳細介紹而已,其根源即是四十八願。佛在四十八願明白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彌陀經》講的「阿鞞跋致」。這是梵語,翻成中文是「七地以上」的不退轉位。我們若依其他法門修至七地菩薩,必須經歷兩個阿僧祇劫。念佛法門不費力,超過一般菩薩修行兩個阿僧祇劫,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眾生有感,就有能力應,感應道交,這才能普度眾生。

  「真實智慧」是從大悲心生的,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大慈大悲。有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因為沒有慈悲心。要是有大慈悲心,功夫必定得力,決定不會退轉,不會疲厭。沒有慈悲心,念幾句佛號就累了,就要休息,如何能得力。

  『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中,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這些地方皆修圓滿的六波羅密,福慧二足尊是得無量福。

  10、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相,觀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懺悔,能滅重罪定業。內外障緣,一齊銷盡。

  『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此是修學的綱領。

  『離相,觀空也,修慧也』,離相是修慧、觀空。『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離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雙修才能圓成佛道。我們受三歸依時念「歸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沒有絲毫欠缺。「二」是兩種圓滿,一是智慧圓滿,一是福德圓滿。修行要福慧雙修,不能修慧不修福,或修福不修慧。如果修福不修慧,果報決定在六道,不能出離三界。修慧不修福,可以出三界,能證小果,如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雖證果,而沒有福報。

  經云:「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到外面托缽,沒有人供養他,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雖然有智慧,但是與眾生沒有緣分。因過去生中不與人結緣,托缽都托不到,人家不供養,還能為人說法?沒人聽你的。由此可知,成佛的目的是為普度眾生,若不修福,怎麼能度眾生!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慧重於福。知道這個道理,才曉得「離一切相」是主修,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輔助,也非常重要。「相」就在修一切善裡「離」。不修一切善,也沒得離。一定要懂得「離相修善」,才是福慧雙修,才是真懺悔。

  學佛最忌諱的是修福不修慧。佛門這樣的弟子很多,喜歡修福,喜歡福報,喜歡享福,不要智慧。修的是癡福,福報到那裡去享?因為愚癡,若變畜生,則到畜生道去享。佛在經上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癡福,到畜生道投胎為大象。象是國王的坐騎,從前國王出門沒有汽車,都是馬與象。國王乘的象,金、銀、琉璃、七寶掛滿一身,牠就享這種福報。現在國王出門不騎象,改坐車,但是現在享福的畜生很多。要是修福不修慧,來生都被外國人當寵物飼養。所以必須要懂得福慧雙修,慧重於福!這很重要。

  『此是真懺悔,能滅重罪定業』,許多大乘經論說,「定業不能轉」,這是佛的方便語,不是真實語。佛為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不要造重罪,是勸勉我們的意思。實際上,定業也能轉;不過很難,一定要見性才能轉,不見性不能轉。修定,轉不了定業。像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轉不了定業。一定要證得法身大士的果位才能轉。由此可知,只要信願往生極樂世界,就等同七地、八地菩薩,這樣的果位,定業已轉了。念佛法門無比殊勝!『內外障緣,一齊銷盡』。

  11、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

  『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這四句將《金剛經》的精華說盡了,也是這一部經裡最重要的經文。所以,「經」要深解;解淺了,不起作用。要深深的理解經義,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應當怎樣做才是行金剛般若,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所以不深解不行。因此,『經』需要細講,粗枝大葉的講,不得受用,要深解其義理。

  『信心不逆』,「不逆」是決定不違背。這句話非常重要!一定要這樣作法,非這樣作法不可,這樣的信心才是不逆。『盡能受持』。《金剛經》常講「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少分;「盡能」是為人解說全經。盡能受持是自行;為人解說是化他。自行化他『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此人就是佛的傳法弟子,繼續佛度眾生的大業,即是如來的傳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些都是本經經文,到後面再細講。『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這無疑是世尊在本經為我們授記。果然能做到前四句,就是如來授記的弟子,不是普通弟子。一、深解義趣。二、信心不逆。三、盡能受持。四、為人解說。只要真做到這四句,就是如來的傳人,如來授記的弟子。這是真正希有!

  12、修行法門無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ぇ惑障:見思煩惱是,除則成般若德。え業障:一切罪業是,除則成解脫德。ぉ報障:六道苦報身是,除則成法身德。江註舉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經之大用。

  『修行法門無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一切法門沒有別的,除二障、三障而已。「二障」指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指惑障、業障、報障。

  『障有三』,迴向偈云,「願消三障諸煩惱」。『一、惑障』:迷惑,『見思煩惱是,除則成般若德』。迷惑斷除,般若智慧就現前。『二、業障,一切罪業是。』罪業是造作,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說的,「閻浮提(指地球)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當然這是指大多數的眾生,極少數例外。因為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造作罪業。自私自利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說是罪?佛言此是增長我執、我見,這就是罪,不能出三界,不能脫輪迴。除業障,『除則成解脫德』,即得大自在。『三、報障』。報是『六道苦報身是』,在六道生死輪迴捨身受身,這是六道的因緣果報,沒有不苦的。

  佛為我們講三苦、八苦。欲界三苦、八苦具足。色界有壞苦。無色界有行苦。三界都苦!三界裡沒有安樂,《法華經》比喻三界是火宅。當我們感覺有一點樂受,那是苦暫時停一下而已。要覺悟,不要以為現在很有福報,覺得作人不錯,很快樂,其實是迷惑顛倒。想想一餐飯不吃,就餓得很苦。我們沒有想到,苦是真的,三餐飯是藥,治饑餓之苦,無樂可受。人活在八苦之中,這是真的,決定不假。『除則成法身德』。報障要是離了,就證得清淨法身德。

  『江註舉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經之大用』,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以這三者為本經的德用。本經的用途,能幫助人『破我執、滅罪業、成就無上菩提』。「成就如來」,就是成就無上菩提。這部經的好處、利益太大了,知道有這麼多好處,才肯用心學習,希望能得到經上所講的好處,使我們在這一生中過得非常幸福美滿,生活與體質皆能改善,充滿智慧;而不是生活在煩惱之中。學金剛般若才真的沒有白學,本經真有此作用。我們凡夫心中常生煩惱,不生智慧。與般若相違,則常生煩惱;與般若相應,則常生智慧。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真正證得真善美慧的幸福快樂。

  論用一大段,至此講竟。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印造經像之方法

  寫經 凡大藏經中諸經,及諸律論,以至古今來一切大德之著作。長篇短段,集聯題頌,皆可恭敬書寫。或與通達佛法之人商量,酌定一切,尤為妥善。若自己不能寫者,可以託人為之。若自己能寫,則以自寫為是。書法雖不必如何精美,但須工整,不可苟且潦草。普陀山印光法師云: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又謂古人寫一字,禮三拜,繞三匝,稱二十聲佛名。慈訓殷勤,感人至深。敬錄之,為作寫經功德者勸。

  畫像 凡佛菩薩像,皆可繪畫。或大或小,或坐或立,或墨畫,或著色,均好。長於作畫,長於畫人物,而又熟覽內典者,尤易得法。如於畫學毫無根柢,下筆之宜忌,漫無把握者。勿輕易為此,致惹褻慢而招過咎。  刻經印經 或刻木版,或排印,或石印,均可酌量行之;或出資向流通處,指請現成經典,贈送有緣,以廣流布,而宏勸化。或於他人勸募之時,出資贊助,作見聞隨喜功德,悉可種植善根,獲大利益。有光紙,落墨不可用。若貪賤用之,所得功德,較用本國紙,當減十倍,不可不知。

  像印像 得名畫家畫就之佛菩薩像,求其流傳久遠,廣行攝化者,莫善於製版刷印。或請名手,鐫刻堅質木板,或勒石,或製銅版,鋅版,及玻璃版,均佳。


  倫理道德:仁愛和平講堂-品格教育-政府的責任篇

  主持人:談到中華文化怎樣和現代教育結合的時候,總是有些人會認為它可能是老古董。可是,我們看看中國大陸,當它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它向全世界推銷孔子學院,藉著孔子學院,把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對話。所以,重點還是在於怎麼去從老祖宗的智慧裡面,找出可以和現代結合的一些素材。

  再請教師父,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品德教育裡面,宗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師父您怎麼看待,借助宗教資源和品格教育相互結合?如果我是個基督徒、天主教徒,要怎麼辦?因為對政府要推動宗教教育和生命哲學的時候,不可能只偏重在一種宗教,一定是包括各個不同宗教。師父在這方面,可不可以幫我們做一點觀念上的釐清?

  淨空法師:宗教教育我做了有十幾年了,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在海外接觸了許多的宗教領導人、傳教師,我們也都變成了很好的朋友。宗教一定要團結,我提倡的是世界宗教是一家。宗教裡面只有佛教沒有講神,其他宗教都有一個宇宙創造的神,唯一的真神。不過現在有相當的進步,現在他們都說,真神沒有身體,無處不在,這個說法就很像佛教講的法性。法性那是沒有形象,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但是它確實是無處不在。但是所有宗教都有講到倫理,每個宗教教信徒怎麼生活,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工作,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處事待人接物,在這方面幾乎都是相同的。我就把經典裡面,關於這些內容摘錄出來,編成一本《世界宗教是一家》。

  中國傳統講倫理道德,他們也都講,佛教講的十善業道,他們也都講。所以說,共同的科目我們一起學。這本書我想提供各個宗教做參考,希望大家都能把自己宗教裡好的東西提出來。提出之後,我們出一本書,翻成各種不同的文字,讓大家學習。我學我的宗教,同時我也學習其他的宗教,宗教裡面的矛盾、對立、衝突統統可以化解。

  主持人:應該怎樣把它變成教育政策來推動,把宗教的理念和品格教育、生命哲學、生命態度等等結合,實務上面可以做得到嗎?

  副市長:我想可以做到。因為宗教本身是勸人為善,有正確宗教信仰的人,他的心靈會很充實,生命會很有幸福感,也不容易有偏差行為。所以宗教一直和我們教育一樣在努力,教導孩子端正他的行為,給他一個正面的引導。教育在成人之美,宗教在勸人為善,兩者是異曲同工,不謀而合。但是今天國內對宗教教育的推動有個障礙,就是在教育基本法裡面談到,學校教育的實施不可以強迫孩子接受宗教教學。所以,我們不強迫,讓他自願,從宗教社團的參與去體驗、去學習,或是提供一些宗教正向的教育理念,或是一些宗教家他偉大的情懷,這些作為,讓他們去接觸,這都是很好的途徑。我認為學校的重點是鼓勵成立社團,鼓勵學生參與。然後家庭教育,父母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宗教信仰的示範,有時候陪孩子到宗教場所多接近宗教,孩子自然就不容易有偏差,有宗教的影響,孩子會更好。學校教育方面,也鼓勵孩子有宗教的選擇,接近宗教。我想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師父所關心希望的倫理、道德、因果這樣的一個教育,事實上在我們的品格教育裡面應該是一個核心,而且學校的力量、學校的老師,也都會接受、會來推動。

  主持人:在我們仁愛和平講堂,過去已經有十二位的縣市首長,有超過三十位以上的立法委員,和我們一起參加對談。所以看得出來,政治人物他們也很希望能夠藉著和宗教領袖的對話,達到他們不管是內心的一種平和、平靜,還是試圖去超越一個比較陝隘的政治領域,擴大到更大的人倫的範圍。師父可不可給台灣的政治人物一些建議?怎麼樣能夠讓他們的言行一致,示範出來的公共行為,能夠成為台灣社會的典範,而不是成為像現在媒體嘲諷的,變成台灣社會的亂源。

  淨空法師:最重要的就是愛心,我們要愛人,不管信仰什麼宗教,他是人我們就得愛他。你愛他,一定要接觸宗教、了解宗教。我和馬哈迪在一起的時候,他是回教徒,我讀《古蘭經》,我告訴他,我是最虔誠的穆斯林,我不是最虔誠的穆斯林我就不能體會到《古蘭經》的意思。我讀《聖經》,我是最虔誠的基督徒、天主教徒,我才懂得他的東西。所以我能講他們的經,我講的不輸給他們,他們都很佩服。我說佛是我的老師,耶穌是我的老師,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師,我是他們最好的學生,這樣來接受他,大家都很歡喜。所以,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團結的,沒有問題的。

  副市長:師父的胸襟、情懷。

  主持人:師父最後那句話真的是非常好,因為當你這樣講的時候,相信包括馬哈迪在內,他們內心會感動,會覺得你能夠站在我的角度來一起講話。師父最後這句話,就是政治人物或者是任何人設身處地的去替別人著想,恐怕就是仁愛和平裡面非常重要的基本精神。

   (節錄自 仁愛和平講堂-品格教育-政府的責任篇 檔名:28-42-01)


  因果教育:伍 奢

  平王使費無極如秦。為太子建娶婦。婦好。來。未至。無忌(左傳作無極)先歸。說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為太子更求。平王聽之。卒自娶秦女。是時伍奢為太子太傅。無忌為少傅。無忌無寵於太子。日夜讒之於王。曰。自無忌入秦女。太子亦不能無望於王。王少自備焉。太子居城父。擅兵欲入矣。平王召其傅伍奢責之。奢知無忌讒。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左傳。奢曰。君一過多矣。何信於讒。)王遂囚伍奢。召太子建欲誅之。太子奔宋。無忌曰。伍奢之子材。不殺為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王使人召之。曰來。吾免而父。伍尚謂其弟胥(左傳作員)曰。聞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報。無謀也。度能任事。智也。子其行矣。我其歸死。尚遂歸。胥奔吳。王殺伍奢及尚。平王卒。昭王立。楚眾不說費無忌。以其讒亡太子建。殺伍奢及尚。與卻宛。令尹子常。乃誅無忌以說眾。眾乃喜。十年冬。伍子胥率吳師伐楚。遂入郢。鞭平王之屍以報父讎。(楚世家)

  楚平王是春秋諸侯楚共王的兒子,名叫棄疾,為人殘殺好色,即位後,立長子名建做世子,用賢臣伍奢做世子的太師,用佞臣費無極做世子的少師,費無極為人陰險,善於諂諛,深得平王寵倖,但世子建憎惡他的諂佞,對他冷淡疏遠,由此費無極對世子建有了嫌隙,心中忌恨,暗中想盡方法要離間他們父子。當時世子年已長大,一日,平王派遣費無極到秦國,為世子建求婚,迎娶秦女孟贏做世子妃。無極到了秦國見孟贏有絕世姿色,就先回宮中回奏平王,誇耀秦女的美色,打動了平王的邪心,乘機進行他離間的工夫道:「大王若喜歡秦女,何不自娶為妃,另選一名端正美貌宮女,冒充更換,和世子成婚。」平王大悅,吩咐無極,將孟贏迎入王宮,自己納為妃。

  平王娶了孟贏,終日在宮中淫樂,又恐世子知道,不准世子進宮,費無極又奏道:「大王何不使世子鎮守城父,遠離郢都(楚都),不就相安無事了嗎?」平王聽許,於是下令派世子建鎮守城父,並使太師伍奢同往輔助世子。

  世子建離開郢都後,費無極又日夜在平王面前進讒說:「自從大王娶秦女為妃,世子風聞這消息,對大王不能無怨尤和忌恨,請大王多加戒備。現在世子和他太師伍奢,居住城父,擅自召兵買馬,將來必在城父謀叛,攻打郢都,成為楚國的禍害。」平王不覺知是離間的讒言,信以為真,於是下詔召伍奢回朝,以謀叛的事,責問伍奢,伍奢知道這是無極的讒言,就耿直的回答說:「大王納世子妻,已經錯了,怎麼又聽信佞臣的讒言,而疏離骨肉之情呢?」平王惱羞成怒,下令把伍奢監禁入獄,派人召世子建回都,要一併加罪殺害,有人密報世子,世子離開城父,出奔宋國。

  世子出奔後,平王為博取孟贏的歡心,就立她的兒子珍做世子,以費無極為太師,無極又奏道:「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伍子胥)都有智謀,人材出眾,若不把他們殺掉,讓他逃往吳國,將來必會貽下楚國的憂患,大王何不詐說免除伍奢的罪為名,召他二子回都,他二子天性至孝,聞說免除父罪,必定應召而來,那時就可將他父子一起殺掉,以除後患。」平王讚許,立刻命伍奢寫信一封,遣使者持信往召伍尚伍員,使者見伍尚說:「大王召二位回都,赦免令尊的罪,改封二位官爵,遣我前來迎接。」伍子胥足智多謀,早已識破其中有詐。伍尚對他弟弟伍子胥說:「聞說要赦免父罪,我們不前往,是遺棄父親不孝罪過,明知父親無罪而被殺,我們又回國同死,不報此仇,又斷絕宗嗣,是沒有智謀,也是傷痛親心不孝罪過。所以我倆不可同行,我的智謀不及於你,你可測度能力承擔大事,這是明智之舉,你當出奔吳國,勉力以圖報仇,我應召奔死,以免父罪,也較相從同行,妥善的多,恐怕從今以後,你我弟兄就要從此永訣了。」說罷兄弟倆抱頭洒淚而別。伍尚回歸郢都,伍子胥逃奔吳國。伍尚回到郢都,平王即刻下令將伍奢、伍尚父子殺掉,並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

  事隔幾年,平王得了心疾,長年臥病,結果不治身死,平王死後,世子珍即位,是為楚昭王,昭王年幼,由令尹(楚相)子常輔佐國政,這時全國上下謗怨憎恨費無極,因他讒言陷害了世子建,又殺害忠臣伍奢伍尚,後來又冤殺了卻宛,令尹子常因眾情不服,恐生變化,於是殺除費無極,並誅戮無極全族,全國人心大快,謗怨才得平息。

  昭王十年冬季,伍子胥在吳國輔佐吳王闔閭,率領吳國大軍攻伐楚國,攻入了郢都,昭王出奔,伍子胥出平王墳墓,掘出屍體,鞭撻平王屍體,又把他分屍斬成肉塊,投棄於原野,以報復父兄的大仇。

  (「歷史感應統紀語譯」連載二十六)


  心得交流:ef02577同學的學佛心得


《徑中徑又徑》修學心得

  蓮池大師說:「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特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張師誠居士取蓮池大師此意,於千經萬論之中,精選種種關於淨土法門的切要論述,輯成此書。以信願行為大綱,層遞分門,為末法沉淪眾生,袪疑啟信,作西方之指歸。印祖在《復張雲雷居士書二》中談到:「若已有信心,當閱淨土諸書。若不能多閱,其最顯豁者,如徑中徑又徑一書。採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趨趣淨土堂奧。於初機人,大有利益。」誠哉斯言。

  一、醒迷析疑,大生信解

  《起信法》中,分為五門,分別是《醒迷門》、《易行門》、《疑誤門》、《辨魔門》和《徵驗門》。這一部份的內容,對那些仍然執著業深,於淨土法門疑惑叢生的眾生來說,可謂當頭棒喝。人生之最大悲哀,不在於不知理,而在於已知對錯、正迷,卻仍然隨順自己的習氣,終日營求,自誤其中,輪回難出。本書起筆即為《醒迷門》,意欲喚醒萬千顛倒沉淪的濁苦眾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一口氣不來,即成永訣。切莫再貪圖身心享樂、人天福報,切莫因循推脫,日復一日。浮生若夢,一切皆空。」光照之下,水泡七彩雖美,可惜彈指即破,不復存焉。鏡花水月,何樂之有?縱使今生福報深厚,暫無憂苦,又怎能保證來生仍然如此?世事人生,皆為幻影,唯應早早堪破,及時醒悟。

  醒迷之後,易行、析疑、辨魔、徵驗四門,皆為眾生斷疑啟信、指歸淨土。唯恐眾生因疑生障,錯過今生得遇淨土法門之殊勝因緣,而成永憾。淨土法門,「行極平常,益極殊勝」。實為「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尤其現在,時值末法,眾生若捨此別修,欲於現生得了生死,恐難中又難。是以歷代高僧大德,不吝辭藻,著述論疏,苦口婆心,剖心瀝血,皆欲為沉淪久遠、業障迷覆之芸芸眾生,指點迷津,開示此圓融無礙、易行易成之二力法門。如今我輩罪業凡夫既已得聞,於此法門,當生信解,勿入歧路,勿相疑謗,勿生反復。不能因為暫時還不理解的問題,就去懷疑淨土法門。一疑一惑之間,信心已弱,願力難生,行亦難力,他日縱悔,悔復何及?「佛法大海,信為能入。」真信於心,則邪魔莫能侵,六塵莫能惑。阿彌陀佛於此世間有大因緣,因地之上所發之四十八大願,已成就西方極樂淨土之依正莊嚴。求生其土,今正是時。當信佛語字字不虛,當信彌陀願力無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且放下生平閑知見,依此持名一法,徑路修行,以彌陀為依怙,信願求生,如此方不負此難得之人身,難遇之佛法,難逢之稀有因緣矣。

  二、矢志堅決,啟發切願

  末法之時,眾生障愈重而慧愈淺。於淨土法門,可謂是信者眾,真信者少;願者眾,而切願者少。正如《大佑指歸集靈芝觀經疏》所說:「眾生顛倒,耽著五欲,不求出離,未有能發決定心願生極樂世界者。至於冤憎會,恩愛別離,老病死相,危險逼迫,顛沉痛毒,不可堪忍。然後悲涕號呼。歸依佛寶,以冀脫死。」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是以本書第二部份《立願法》中,首先即為《決定門》,正是對治此病。願不堅決,功夫亦難得力。是以念佛法門,深信切願,最為要耳。所謂「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切勿輕忽於此。多有修學人,一生念佛,然而真到生死時,卻貪生畏死,將求生淨土之念拋在腦後。淨業行人,當常念生死倏忽無常,當常思三界之苦遠勝火宅,念念回向求生西方極樂,斷無更改。

  《立願法》中另分《廣度門》,勸喻眾生念念不忘自度度人之心,切勿落於二乘淺見之中。我們修學念佛法門的人,更應發起廣度眾生之心,盡可能勸化他人念佛求生。文中所輯《龍舒淨土文》的段落使我感觸最深。法界眾生,實為一體。眾生輪轉六道久矣,自性障蔽,執著人我,分別意識。是以如今世界,處處競爭,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殘害物命以足口腹,再升級就是戰爭。若能以愛己之心愛人愛物,何來爭端?若人人皆發自度度人之心,人間亦為淨土。前些天在網上,因為結緣法寶認識了一位朋友,但她未修淨土,於是我將學院告訴她,勸她來這裡系統的學習,她很高興,當時就註冊了。並告訴我,開學後她會帶另一位朋友一起聽課。我真是非常高興,這種法喜,是世間快樂所難比擬的。

  三、斷愛去妄,勇猛精進

  楊次公云:愛不重不生娑婆。世間眾生,各有所愛,各為所縛。或名或利,或情或義。是以六道之中,輪轉不息,頭出頭沒,不能出離。書中專列《斷愛門》,意欲眾生能頓歇狂心,堪破妄念,斬斷世緣,一心求生淨土,不落牽掛。正如覺明妙行菩薩所言:「先從一文之與奪,作棄舍觀。則臨終之時,方能不起貪著,不著世事,得生極樂淨土。」小遊人間三十載,深覺負累。世上宅紫嫣紅,無非繁華一夢。縱是美夢,也終有一醒。一口氣不來之時,有誰能代者?名利、恩愛,終歸拋下。世間智者君子,理應效仿蓮池大師所作之《七筆勾》,跳出人情世故外,去愛絕非,專志淨土。《飭終門》所說亦不可輕視。平時功夫,全待臨終一念,要早作準備,方能在最後時刻避免差錯。

  信願行,是三而一,一而三。深信切願,當加力行。以平時功夫,為臨終時之保證。念佛法門本是萬修萬人去的穩當法門,而末法之中,卻成了「念佛者滔滔,往生難有二三人!」究其原因,除無真信、切願之外,行有夾雜,有口無心也是重要的一點。是以《勵行法》中《精持門》、《兼觀門》、《助行門》皆為眾生指明修行的方法,使眾生事半而功倍,莫走彎路。萬千因緣都是虛幻,唯有念佛求生淨土為第一要緊大事,當發至心,持佛名號。一句佛號,六根俱攝。如此念念相續,方為往生資糧。

  《徑中徑又徑》一書,在末後附錄《淨土雜詠》,其中或詩或詞或曲,皆警無常、詠淨土、勸念佛,還包括了張師誠居士自作的一些詩詞文章,意欲「以聲音感人」,均可謂文采斐然,義理精闢。可惜這一部份在《徑中徑又徑征義》中,全部刪節掉了。很喜歡張師誠居士在自作的那聯「愛不除不出娑婆」的楹帖,通過許淨中居士在《徑中徑又徑》中所作的《續序》,我也對張師誠居士的生平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對張師誠居士的風範十分的讚歎欽慕。正如許淨中居士所說的那樣:「深歎名列顯貴之班。身任封疆之職,而念念修持淨土,竟有如是之懇且切也。殆現宰官說法,為後世作一標榜者歟。」 張師誠居士述而不作,精選祖師大德關於淨土一法之金玉良言,作茫茫業海中沉浮眾生之指路明燈。善書在手,一如多位祖師大德親面與語,指引徑路,幸何如之!張師誠居士更以一己之行持,為我等示範,淨業行人,唯應放下萬緣,痛念無常。以勇猛精進之行持,改往修來,深信切願老實念佛,莫負初心。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做義工的天數多少,是否會影響義工本身往生淨土?曾有義工說,做義工沒有時間念佛,所以做義工個個都不能往生。有些人聽了這話就不想再做義工了。請老法師開示。

答:做義工如果著相,他所修的是福報。真正求往生,一樣可以做義工,但是,心地要清淨,那是真的義工。如六祖說的,「不見世間過」,在團體裡面非常和睦,絕不多言多語。惠能大師當年在黃梅五祖的道場做八個月的義工,倓虛法師講的極樂寺的修無法師,做一輩子的義工,他最後往生多自在、多瀟灑。不認識字,人非常老實,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別的都不會。沒有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出家之後道場所有粗重的工作,如種菜、清潔衛生,別人不願意幹的,他都是願意做。沒有絲毫怨言,從來沒有跟人爭執過,心裡面沒有是非善惡,只知道為大眾服務,照顧大眾的生活。自己做工也念佛,心裡佛號從來沒中斷,走的時候走得那麼殊勝。

問:家母最近有健忘的傾向,身為子女者擔心老人患了痴呆症。該怎麼做,才能改善老人健忘的情況?

答:勸她念佛,最好把什麼都忘掉,只記住一句阿彌陀佛,她就成功。該忘的統統忘掉,不該忘的就這一句,時時刻刻提醒她,這樣她能得佛力加持,她的健康狀況會愈來愈好。

問:中國傳統文化能傳承幾千年,一定有其與人性相應之處。但現代人實在無法從書籍中領略其內涵,所以它的吸引力總抵不過感官刺激的現代產品。

答:你說的沒錯,但是你有誤會,中國傳統文化,不是說一定有其與人性相應之處,而是完全相應,就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現在人迷失了人性,沒有人教他;如果有人教,我們看到不少人回過頭來,現在這些刺激的東西,他再也不接受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自己在沒有接受佛法、儒教之前,這些娛樂場所我們也常去。可是學習明白了,真的證實了祖師大德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這些場所至少四十五年我跟它斷絕往來,像我這樣的人也不少,真正明白了,真正對聖賢之道契入,欲罷不能。

  《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你一教他就回頭了。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原先我們以為總得要三年才能回頭;沒有想到我們教三個月,當地人民就回頭。有羞恥心,感覺得做壞事、做不如法的事情,感到羞恥,自動的他就不做。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人民是教得好的,而且人民是這麼容易教的,這不是假的。

問: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優點在哪裡?

答:真正優點是把你的愛心喚出來,讓你愛家人、愛父母、愛鄰里鄉黨、愛國家、愛民族,凡是人,皆須愛,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優點。所以這是個和平的族群,五千年來沒有跟外國人打過仗,沒有侵略過鄰居。

問:末學認識的朋友中,有位積極想恢復儒家的禮治,因此逢人便鞠躬九十度。時間長了,卻因外人的奇異眼光,從九十度變成四十五度,現在已經沒有半度了。請教老法師,這種退轉的情況,是因為他的方式不合時宜所致,或是他本身的決心不夠而產生的?

答:是後面的原因,他本身認識不多。他如果真的認識夠,他會一生永遠繼續下去,永遠保持對人九十度的鞠躬。他要真正能夠鞠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就會把整個社會風氣帶動。如果他做不了幾天,人家覺得他怪怪的,他就不做,那他完全失敗了。

問:經中所說「一日一夜不斷」,應如何才能做到?

答:一日一夜不斷不難,有很多用功念佛的人,一個星期不斷,七個星期不斷,十個星期不斷,人不多,真有。為什麼他能做得到?他對於念佛法門有相當的認知,他知道這個世間苦,決心修這個法門,希望這一生當中真成就。真正有這個認知,有這個決心、毅力,身體雖然不好,有佛菩薩加持,這肯定的,感應不可思議。所以人人都能做到,就怕你決心不夠,為什麼?像打佛七一樣,前面四天那是最難過的,到第五天境界就不一樣,第六天非常殊勝,繼續下去的就很容易。前面四天最難過,那是個關口,你必須突破。 

問:弟子每當想拜佛、看經書,或聽佛曲時,就會有別的引誘出現,比如上網、看電視、吃東西,或睡覺!請問該如何克服這些外境誘惑,與自己的惰性?

答:這是現代許多念佛不能成就的通病,克服是在自己,基礎就是要持戒、要聽經,聽經讓你明理,持戒是建立你的基本功。戒律從哪裡做?一定要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三個根本的東西都要透徹了解,就會產生力量;如果不能能夠透徹了解,你還是敵不過誘惑。但是你要常常警覺到,你很容易受誘惑,你沒有定力、沒有智慧,你就要想到這是往三途的道路上走。你將來願不願意墮三途?宋朝瑩珂法師的成就,就是害怕墮地獄,他能夠奮發努力,他成功了。如果真的知道地獄苦,你就不敢懈怠,因為你知道這種懈怠,惡的習氣必墮無疑,沒人可以救你。

  必須要改毛病、改習氣,養成喜歡聽經。聽經一定要專注,你才體會到經教的法味;聽經心裡很亂,妄念很多,你聽不到東西。聽經要專注,聽經不受任何人干擾,在家裡聽經連電話都拔掉,你才能專注。如果你業障重,你在聽經,電話來幾個把你全部破壞了,這是什麼?魔來干擾。凡是來干擾的都是你的魔障,都是你的冤親債主,不讓你用功,到你將來沒有功夫,你運衰的時候,他就來找麻煩,就來報復,來討命,來要債。

 (節錄自學佛答問 21-414-01)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5月15日起,香港時間下午4:00~6:00,直播《妄盡還源觀二講》,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鍾茂森博士最近講演資訊:5月15日起,香港時間上午10:00~12:00,直播《孝經 簡講》,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email protected]

◎各地欲索取淨空法師電腦專用講經CD片(rm、mp3),請寫e-mail至:  [email protected];詳細目錄及索取需知請至:  http://members.tripod.com/lotus118/newpage5.htmhttp://www.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中華少兒讀經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email protected]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email protected]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email protected],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現已全面改為簡體版。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email protected]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