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9.11.3 星期二 Vol. 295

弘法人才首重德行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德行,德是什麼?行是什麼?「行」是我們的行為,行為包括思想、見解、言語,以及身體的造作,通稱為「三業行為」。什麼叫「德」?德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與性德相應,這種行為叫德行。請看本期專欄

  「出家」在佛法中有四種:第一、身出家,心也出家。對於世間一無所求,都放下了。第二、身出家,心沒出家。身現出家相,心裡還有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第三、身心都沒出家(指在家同修)雖然學佛了,但仍沉迷於五欲六塵、人我是非。這當然也不會成就。第四、身沒出家,心出家。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桃園縣立體育館-冬季萬人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淨空老和尚親蒞會場開示)台東淨宗學會共修公告2010年大專青年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研習營簡章(第三期)

  影片及mp3下載:江蘇電信1江蘇電信2江蘇電信3雲南電信4北京網通1北京網通2遼寧網通3山西網通4日本(流量40m人數限制70人)德國台灣美國下載,不需帳號/密碼下載影音檔,嚴禁燒製光碟出售。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目前發現@themail.com、@pchome.com.tw、@sohu.com、@126.com、@263.com、@163.com、@eyou.com、@sina.com與@21cn.com的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以致於無法順利送達,若您是上列信箱,請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以免收不到雜誌,謝謝!


  本期專欄:弘法人才首重德行

  現代弘法人才非常缺乏,世間事情只有人才最難得,人才的培養需要精心照顧,長時間培育。而人才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德行,如果沒有德行只有才華,不但不能成事,反而造業障,於自、於他、於教都沒有好處。才力的培養不難,德行的培養難,現代的社會與古時候不一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比古時候增長百倍、千倍都不止。我們想想,古人在那個環境之下,很少的誘惑他都要謹慎地去防範,唯恐退轉了。我們生在現代社會,什麼人有能力避免物欲的誘惑?如果免不了誘惑,必定退墮、必定造業,那就是古人常講「袈裟之下失人身」,是非常可憐可悲的一樁事情。

  品德的修養,在今天的社會要靠自己,在過去父母、老師能幫上忙,可以做增上緣。現代的社會不行了,現代社會提倡民主、自由、開放,兒女不聽父母教誨,學生不接受老師的勸告,在這個環境之下,不靠自己那就一無所成。靠自己就是要覺悟,「三皈」要念念不忘,「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念念與覺正淨相應,念念離迷邪染,這才有救!

  諸位同學們要深深的警惕。德行,德是什麼?行是什麼?「行」是我們的行為,行為包括思想、見解、言語,以及身體的造作,通稱為「三業行為」。什麼叫「德」?德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與性德相應,這種行為叫德行。什麼叫性德?大乘經講,「一念自性」是性德,《彌陀經》講「一心不亂」是性德;由此可知,「一」是多麼重要!古大德曾經說:「識得一,萬事畢。」「一」就是真心、一就是自性、一就是真如。這個一不是數量,落在數量上不是性德。

  而實際上,自性、性德是說不出來的。《大涅槃經》裡世尊講過「六種不可說」。不可說就是不可思議,不得已用這個來表示,用「一」,一念、一心。一念、一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有情眾生的佛性,一切眾生的法性。二念就變質了,二念是什麼?二念是無明,三念是阿賴耶,一念是沒有變。所以說與一念相應,純真無妄,這種思想、見解、行為,這叫德行。這個說法高,這是法身大士的德行,我們可望而不可及。

  在我們初學的人,德行標準是什麼?降到最低了,就是世尊給我們講的「淨業三福」。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決定要跟它相應,這個行為叫德行。三福總共有十一句,念念都不能忘。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是五戒。你們想想看,孝親、尊師,受持五戒十善,你與這個相應,這個行叫德行;再提升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向上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是我們現在修學德行的標準。如果不在這上面建立,修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佛在三福後頭總結,那一句話重要!佛說這三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修學有沒有結果、有沒有成就,關鍵在此地。

  學講經的方法技術不難,一個月的時間足夠;根性鈍一點的人,三個月也足夠了。我們培訓班,德行方面,一定要靠同學們自覺,自己認真努力,要發心作師作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發如是大心,立如是大志,我們這一生才能度自己,才能幫助別人。

  (節錄 九九年早餐開示—弘法人才首重德行 檔名:20-14-0329)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0)

   二、發起序

  下文是本經的「發起序」。這樣希有甚深的大法,發起在極平常的生活之中,其含義非常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六道眾生沒有不吃飯的,有不少人,一天三餐不夠,還要加吃點心。可見什麼事都會忘掉,唯獨吃飯不忘。本經用此最平常之事發起,最妙不過了。

  世尊當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托缽,沒有住房。當時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中午去托缽,晚上在樹下打坐休息。世尊所規範的戒律很嚴謹,一棵樹下只可一宿,不能寄住兩晚。目的是要大眾斷除貪、瞋、痴。這個方法好,能對治我們貪、瞋、痴的病根。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大眾心服口服。乞食,衣服一定要乾乾淨淨,穿得整整齊齊。走路端莊要有威儀,即現代人所講的風度。如此入城托缽,能讓一般人對出家人生敬仰之心。雖然托缽,真正有道德、有學問,對世間五欲六塵毫不貪染。這就是教化。

  佛出去托缽,用平等心,按順序一家一家托,只托七家。如果缽裝滿了,就不再到下一家。如果缽裡很少,不夠吃,再托。到第七家,缽裡還不滿,就不可以再托,否則即是貪心。「次第乞已」。平等、公平,不可以挑剔。那家有錢,吃得好,天天到他家托缽;那家窮,吃得很差,就少到他家。若生此心則不清淨、不平等。所以,佛定的制度是「次第乞」,依此培養平等心、清淨心。因此,生活即是修行,皆是斷貪、瞋、痴,皆能成就戒、定、慧。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全都是平常事。釋迦牟尼佛是出家人。當時出家人一天到晚就是這種生活方式。從中圓修六般羅密,圓成佛道。見到釋迦牟尼佛表演這套修行方法,我們要從中體會,從中學習。即在現前的生活中、工作中修六度萬行,成就圓滿的菩薩道,不必改行。釋迦牟尼佛如是修行托缽,「我也學他」,那就錯了。無論自己是何種身分,從事何種行業,就在本行業中學習釋迦牟尼佛講的理論與方法。學了立刻就用,用了立刻就得真實利益。

  1、出家本為度眾,欲度眾生,須先斷惑。斷惑必須苦行,使人見之,道心增長,俗念減少。則乞食之有益於眾生也大矣。

  「出家本為度眾」。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人,出家人的目的是度眾生。學佛總目標是要成佛,要自度度他。在家人身在家,心要出家。「出家」在佛法中有四種:第一、身出家,心也出家。如釋迦牟尼佛與菩薩們,對於世間一無所求,都放下了。第二、身出家,心沒出家。身現出家相,心裡還有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不會成就。第三、身心都沒出家(指在家同修)雖然學佛了,但仍沉迷於五欲六塵、人我是非。這當然也不會成就。第四、身沒出家,心出家。如此可以成菩薩、成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各行各業都有。他們心已出家,對於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都放下了。這是真菩薩真佛。

  與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維摩居士就是在家佛。《無量壽經》上,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且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與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平等。所以,菩薩是在家比出家的多。中國有四大名山,即四大佛教道場,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場所。四位菩薩裡,觀音、文殊、普賢皆現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薩是出家相。說明在家學佛,作菩薩、作佛都不難,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出家。但是心要出家,心要度眾生,就在自己本行業裡度眾生,行菩薩道。若是經商的,商場即是道場,要度與自己生意往來的眾生。如果是家庭主婦,家裡的父母、兄弟、子女,都是自己度化的對象。「欲度眾生」,家即是道場。菩薩所在之處即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自行化他的道場。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示戒殺之要

  世人只知食肉為美,遂以自己貪圖臭穢腥臊之見,謂神亦如是。從茲彼此相效,不知其非。譬如蛆蟲食糞,意謂天仙亦當貪此美味,而常欲奉之以冀錫其福慶也。彼受殺之生,多多皆是宿世殺生祭神冀己食肉之人,以償當日殺生之報者。而一班愚人,一聞殺生祭神,便歡喜踊躍,以為作福。而不知將來變作此等生命,被人殺時,有口不能言,無法免脫矣。況以深入佛法,受佛大戒,畢生蔬食之出格高人,平白誣以貪圖肉食,且殺無數生命以祭之。其逆天悖理,誣聖衊賢之罪,愈當生生世世,永為此等被殺之物,豈不大可哀哉。


  談因說果:五福臨門信有道

  自幼常聽家母談其祖母,福壽具足,一生少病,壽過百歲,耳聰目明,四代同堂。無疾而終,親族盡哀親送者達四五百人,成為全縣多年美談。且生活富足,歷三朝動蕩毫無衝擊,身心安泰。余在少不經事年紀以為可奮鬥求取,跌仆至頭破血流方知非易,乃回頭於佛法中尋求。
丁亥省母,眾居士皆讚母之好善,母遂憶曾外祖母之行,相告數事。

  曾外祖母賦性柔順善良,溫婉明慧,治家有方。家母憶兒時家道頗殷,鄉有恆產,曾祖率二子行商於縣,居常三四十人。曾外祖母率女眷治爨紡績,不假僕婦,無論長幼不許懈惰。於每餐量米畢,曾外祖皆取一碗另置一缸。宛地戰事頻仍,民不聊生,失所者眾。每有乞化至門,曾祖即於此缸取米相贈,多年不替,缸亦恆滿。曾祖曾告於家母,「此一碗米,余家三十餘人,各省一口足矣,不至饑餒;貧家則可供一日之膳。於己無損,於人有利,故可久行。」

  曾祖每於飯畢,恆以水逐碗蕩滌,殘粒菜蔬,篩洗晾曬,裝以布囊。家人不解,亦不相告。後遇荒年,鄉間饑饉,一外姪貧無所食,入縣告貸。曾祖問曰:「汝嫌髒否?」姪曰:「但求活命,尚有何嫌?」曾祖出歷年所積殘粒,已數囊之多,盡數與之;且於播種時節贈以麥種。姪家竟賴此度荒全命,免於流離,且此後不敢妄拋粒米,一生感戴如敬生母。家母一生好施,源於幼承幃訓,其來有自矣。

  外祖母在日亦曾自敘身世,感念翁姑。外祖母出身貧寒,長兄早歲從戎,音訊阻隔。八歲時遇饑年,隨母偕弟流落逃荒,被曾祖收留。其母感念之餘,以女送其家為童養媳。曾祖視過己出,鞠育教誨,優容慈惠,畢生無一疾言厲色,婆媳歡洽過於母女。曾外祖畢生隨緣施濟大率如此。

  宛地解放前,外祖母戀鄉間田宅,勸夫攜子回鄉,於土改中,田產家宅抄沒竟盡,備受顛沛。曾祖隨叔祖等留縣經商,遇政策保護工商業主,舉家得以妥善安置,毫髮無損,於動蕩歲月如避桃源,安享晚年。全家和順,子孫孝敬,令人稱羨。家母嘗言,余三四歲時亦曾承歡數月,頗得垂憐,諸姨舅之孝贄,余常得其偏,亦某之福也。

  觀曾祖一生行儀,即五福之攸好德,於主婦位上,敦倫盡分,常懷濟人之心,三業純善;其受用則具足前四。知足守分,雖無巨富而常保小康,雖無封誥而所至皆敬,可謂富且貴焉;八旬後白髮轉黑,精神健旺;九旬後猶可食堅果、作針黹,長壽且健;百一十歲無疾而終,容色如生,各地親友聞訊雲集數百人,筵排數街,撫棺感懷大慟者甚眾。雖文革間破四舊風猶存,而無一人一事相阻,豈非善德感召,人神欽敬所至?得此善終雖不敢擅言瑞相,升天亦無疑矣。所惜者未遇佛法,否則上善聚會,往生淨土必矣!

  《感應篇》曰: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余於曾祖皆驗矣;佛言:淨生慧,善生福,欲得福果,必當種植善因。《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以余之業深障重,竟得忝列僧團,值遇善友,親近明師,非祖德庇蔭何也?三教聖言,如出一轍,欲求五福者,當知正因矣!

  (本文作者 明因法師)


  倫理道德:中國傳統教學系列-四書選讀

  諸位同學,我們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這麼多年功夫不得力,義工同修聽經的機會比較少。要是不長時間接受佛法的薰陶,那麼我們在?里做義工,就如同古大德講,修福沒有修慧。

  如果對佛法不通達,在人與人相處中還有很多誤會,不但沒修到福,可能還造很多罪業。孔子說,他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沒有睡覺,在那裡想,都沒有實際的利益,「不如學也」,最後想到還是學習好。這是聖人,活到老學到老,他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世尊教導我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的弟子。中國佛教很特殊,唐朝中葉之後就不學小乘了,無論在家、出家都學過儒、道,儒、道代替了小乘。現在我們儒也不學,道也不學,在大乘裡面雖然混了幾十年,還是沒有成就。

  過去李老師教導我們儒與佛並重。他一個星期給我們上一堂儒家的課、講一次經,十年如一日,沒有間斷過。今天我們選講《四書》。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宋朝朱熹編的,編得非常好。《論語》和《孟子》原來是獨立的,「大學」和「中庸」是《禮記》裡面的兩篇。從宋朝一直到明朝,將近一千年,這部書非常盛行,變成讀書人必讀之書。以前,方東美先生說《華嚴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它有理論、有方法,最難得的還有表演,就是把這些理論、方法落實在實際生活中,這是《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他說這種方式編排的教科書是最完美的。《四書》的編法很像《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也帶表演。「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是孔子做表演,這是聖人,《孟子》是賢人做表演,就像善財五十三參一樣。

  「大學」,經只有一章,後面是經的解釋,叫「傳」,一共有十章。經所謂三綱八目,三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夫子說他一生「述而不作」,都是傳述古人的教誨。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說的是過去古佛所說的,佛佛道同。大聖大賢多麼謙虛,佛與孔子都是傳古人之道。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名詞,智慧是明,才能、福報是德,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性德,我們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現在沒有了,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把我們的性德障礙住了,所以我們的明德雖有,它不起作用。實在講是變質了;明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德就變成了無量的煩惱、業報。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怎樣再恢復明德的光明,這就是教育的目的。以佛法來講,這是屬於自利,就是我們要成就德行、學問;成就學問是明,成就德能是德。恢復的道理都是斷煩惱,煩惱不斷你沒有辦法恢復。自利之後一定要利他,「親民」是利他,大乘教裡佛常講自度度他,明明德是自度,自度之後一定要度他,後面才「止於至善」。孔子、孟子都做到止於至善。這是「大學」總的綱領。

  我們如何能夠真正證得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總綱裡面也給我們提出了修德,性修不二,第一個「知止」。含義很深,一個人在這一生中,要有方向、目標,這個方向、目標就是我們所止之處。無論從事哪種行業,一定要專、要精,這就是知止。

  知止之後你心是定的。「定而后能靜」,你才能靜得下來,靜而後心就安,安了之後智慧就有了。智慧開了之後就得到了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個三綱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眾生唯一的一個綱領。

  修德從「格物」下手。司馬光說得很好,物是物欲、欲望。你只要有欲望,就不知道知止。格是格鬥,你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

  貪瞋痴慢,這個嚴重的欲望障礙了我們的智慧、才藝、福德。要知道每個人自性裡本具的智慧、才能、福報與佛無二無別。

  人生苦短,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短時間,修成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佛的境界。我們知止,要止在佛境界裡面。一定要遵守一切諸佛如來過去修行的方法。

  佛法修從哪裡下手?從破煩惱障、所知障下手。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先要度自己,就是明德、親民。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下手修學處,格物是斷煩惱;再其次,「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破所知障。煩惱障、所知障是我們的兩大類障礙,先破煩惱,後破所知;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煩惱障,這兩種障礙去掉之後,你的意就誠,心就正了。格物、致知是知止,定、靜、慮、得就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效果就出來了。

   (節錄自 中國傳統教學系列-四書選讀 檔名:28-20-01)


  因果教育:李廣

  李廣。善射。有才氣。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入境。廣之軍吏。士卒。或封侯。而廣不得爵。嘗語望氣王朔曰。豈吾相不當侯耶。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有所恨乎。廣曰。我嘗誘降羌八百餘人。詐而殺之。至今大恨。朔曰。禍莫大乎殺已降。此將軍所以不得封侯也。後因失道。自剄。至孫凌降單于。漢族陵母妻子。又廣嘗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射之。終不能入。(李廣列傳)

  李廣漢朝成紀人(今甘肅省天水縣),才氣過人,胳臂長,善射箭。景帝即位時,提升為將軍,曾經與匈奴交戰七十多次,每次制敵先機,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武帝在位時派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李廣來了,都畏懼得相率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內。

  李廣曾經出獵,看見草中一塊大石,誤以為虎,隨即張弓射箭,正中大石,近前一看,箭頭深沒石中,心中十分驚奇,何以竟有如此功力,於是對準石頭,引箭再射,可是終究不能射入。

  然而李廣一生命運不濟,他的部吏得機會封侯者不少,而李廣始終不得侯爵。他曾詢問相命專家王朔說:「難道我的相貌不配封侯嗎?或是命中註定不該受爵?」王朔說:「將軍自當省察,平生是否作過愧對良心的恨事?」李廣說:「過去我鎮守隴西時,羌人造反,我曾使用詐術,誘羌兵八百多人投降,加以坑殺,至今追悔不及,感到終身引恨。」王朔說:「最大的罪咎,莫過於使用詐術,最大的災禍,莫過於殺害已降,這就是將軍平生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後來匈奴犯境,武帝命大將軍衛青領軍出擊匈奴,李廣自願奏請隨軍出征,衛青因廣年老,于軍不利,不令他居前軍,對當單于,而命他出東道圍攻,結果因不熟地理,迷失道路,使單于遁走,大將軍衛青責怪李廣,要上奏朝廷,廣回到幕府,對部屬說:「我從弱冠與匈奴七十餘戰,今幸有機對戰單于,不料大將軍卻調遣廣部繞出東道,迷失道路,這豈非天意,廣已六十多歲,無功老將,何顏面對有司審判?」說罷,引劍自刎而死。李廣一生為人清廉,愛護部屬。每得賞賜就和士卒共享,為官四十多年,死後家無餘產。生平治軍寬簡,帶領軍隊,遇到糧運缺絕時,發現水源,士卒不盡飲,李廣不近水邊,士卒不盡吃飽,李廣決不先食,因此士卒,都樂於追隨,聽命效忠。見李廣死,部屬全軍慟哭,百姓不論老少,聽到消息,也都嘆息流涕。

  李廣有三子,其中兩子先廣而死,三子為報父仇,偷擊衛青未遂,後被霍去病射殺身死。李廣孫李陵也善射,愛士卒,領兵深入匈奴,兵盡糧絕而降匈奴,武帝得知,將李陵母親妻子全家斬首處死。李廣家聲,從此不振。

  (「歷史感應統紀語譯」連載三十九)


  心得交流:ef03762同學的學佛心得


題目:懺悔我罪業深重

  我懺悔,我的罪業深重,來到這個世界應是消業而來,不是再增罪業。這個世界的災難日益突顯,我的心不能一麻再麻。去年的大地震且不說,單說今年的種種事,現在的種種事。

  7.5新疆暴動,H1N1流感的全球蔓延升級,雲南前天又有6級的地震,南方又是大暴雨,洪災也隨之而來。這個世界的災難是越來越重,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稍有科學觀的人,有目共睹,有耳皆聞的事實。

  昨天太太與鄰里聊天,大家詢問我的「改造」過程。我心懺悔啊,以前的生活就是餓鬼地獄,一點人樣也沒有,猶如過街的惡人,人皆惡恨之。兩個現象,減肥與不飲酒;也是兩個原因,吃素與理智。持好戒律,回歸做人之本分,吃素持了不殺生,不飲酒讓自己恢復理智。

  不用去說教,拿出實際行動給大家看。這也是經常說的如法修行供養。自己實是一個罪惡深重的人,罪業不重,對此世界的災難能身同感受嗎!此世界的災難就是我的三毒心所變現的啊。與別人沒有什麼關係,懺悔的只我一人。

  太太與鄰居聊天中,有這麼一段話。鄰居聽我家的日常飲食,可謂是素菜香美,我們吃得津津有味。而在鄰居想來,這樣的素菜怎麼能吃下去啊!他們家一頓不吃肉,都是難以下飯的。也就是說,一頓不與所吃的眾生肉結怨,心裡就不自在,心裡就不踏實。

  要想世無刀兵劫,除非不吃眾生肉。他們的口中餐,舌中味,與食我之肉,食我父母無異啊。但我又無以怪他們,他們同樣是佛,同樣具足不二的佛性。我要是怪罪他們,就是在怪罪自己。本是一體,相煎何太急。

  五年了,我再也沒去醫院,也沒吃藥,也沒打針。五年前我的身體是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血粘度高,血脂稠,腎結石,高度肥胖。飲酒無度,狂吃狂喝。今天,這些都沒有了。我沒有求助於現代醫療,我沒有依靠什麼綠色的保健養生品。我是學佛了,我開始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我慢慢地放下貪瞋癡。

  就是這樣,我仍是一個罪業深重的人。世間災難相突顯,我心血也劇流。也充分是說明了宇宙與我一體,世間災難與我是分不可的。災難因我業障過重而突顯,我業消盡,災難不存。
我以前也是一日三頓肉,我以前也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人是能改變的,回頭是岸,立地成佛。學佛了,才慢慢地實踐過去世所發之大願,明白了所發之大願,必能行大行。行大行,必能證大果。在災難異常深重前,我能做什麼,如法修行,精進念佛,是真供養,真回向。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有師兄說修行只要有錢就可修行,我不懂佛經。

答:這話有問題,那沒有錢就不能修行了嗎?「修行」,「行」是指「行為」,行為是深廣無盡的,佛為了教學方便,把行為歸納為身、語、意三大類。身是身體的造作,口是言語,意就是起心動念,能把錯誤的思想、行為修正過來,就叫修行。

  我們起心動念能把自私自利的行為修正為大公無私,這是修行;能把貪瞋痴慢修正過來,叫修行。《十善業道》就是修行的標準。你能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業修正了。能夠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口業修正了。意裡面能不貪、不瞋、不痴,意業也修正了。

  你用這方法就把你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所以修行兩個字與富貴貧賤不相干。人人都應該做,這就是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問:有師兄說,淨空法師說淨宗最殊勝,其他宗不值得修嗎?

答:佛教的宗派很多,大、小乘有十個宗派。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認識了聖一法師,他是修禪的,請我到他的道場參觀。我看了之後非常尊敬,他的禪堂有四十多人坐禪,很難得還保有禪堂裡面的規矩。他請我到禪堂開示。在那裡我讚歎禪,讚歎法師,讚歎道場,讚歎所有修禪的同學。

  回來時,有幾位居士說:法師,你那麼讚歎禪,你為什麼不修禪?這是佛門的規矩,八萬四千法門修哪個法門就要讚歎哪個法門,為什麼?各人根性不相同。你看《金剛經》上不是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到哪個道場,一定要讚歎,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如果你不讚歎,反而說「禪沒有淨好」,人家修了幾十年,你幾句話把人家信心破壞了,這罪業就重了,這是絕大的錯誤。從前老師教導我的,「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唯有僧讚僧,佛法才能興旺,所以要彼此互相讚歎。

  你看《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所修的法門都不一樣,但個個都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正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才開八萬四千法門。而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所以它是平等的,法門確實沒有高下。而他們問我的:你讚歎禪為什麼不學禪?我不是禪的根機,我參禪不會開悟,我念佛能往生,所以我選擇淨宗。我知道開悟很難,所以我對學禪的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比我高,我不如他,我說的話都是真話。我學佛第一部接觸的經典就是《六祖壇經》,非常有興趣,可是我三個老師都反對。方東美先生說惠能大師是天才,惠能以前沒有出現過惠能,惠能以後到今天一千三百多年,也沒有第二個惠能出來。

  惠能大師那是一步登天,登不上去掉下來粉身碎骨,他舉這個例子給我,告訴我這個你不能學。章嘉大師跟李老師也都不贊成。

  那時候我對於經教很有興趣。當時李老師勸我修念佛法門,我不容易接受,雖不敢反對,但還是對教有興趣。他苦口婆心勸導我到什麼程度?曾經有一次跟我說,淨宗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像善導大師、永明延壽、蓮池、蕅益,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他們都念佛求生,萬一真的錯了,他們都錯了,我們也錯一次無所謂。你看李老師用這種話來勸我,我非常感激。當時李老師那樣勸我,我沒有動心。所以我的根性不是上根,那麼好的老師,那樣的勸我,我還是半信半疑。而我真正歸心淨土,大概在二、三十年前,講《華嚴經》,講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起來,文殊、普賢,他們兩個到底學什麼法門?仔細一翻,兩個人都歸依淨土,這我就很驚訝。再看文殊最得意的門生善財,很認真留意一檢查,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就是《四十華嚴》講的吉祥雲比丘,修什麼?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們中國人講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就教他念佛。再看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這就相信了。

  你看自始至終善財童子就是修念佛法門。當中參訪的諸善知識,那就是代表無量法門,無量的宗派,他統統學,統統讚歎,統統聽,統統接觸,還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廣學多聞,普遍讚歎一切法門,自己心裡頭如如不動,一句佛號念到底,最後往生淨土。我從這些經文裡面,我才死心塌地真的回歸到淨土。所以,李老師對我是助緣,緣並不成熟,講《華嚴經》的時候緣成熟了。

  《楞嚴經》對我啟示也很大,《楞嚴經》我講了好幾遍。七七年到香港講《楞嚴經》,我那時候也是專學《楞嚴》。在《楞嚴經》中看到「二十五圓通章」,這個給我很大的啟示。一般人看這個也都是粗心大意,《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哪個法門第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凡是特別法門,皆不按次序排列,《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是按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來排列。「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應該排列在第二,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是耳根,應該排列在第二。但他們把它擺在最後,就好像唱戲一樣,最後那一曲是壓軸戲,最好的放在最後。所以這是特別法門。

  可是沒有想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沒有按順序排,所以《楞嚴經》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在七大裡面,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識大是彌勒菩薩代表。所以他應該在彌勒菩薩之前。可是經上不是這樣的,彌勒菩薩在前,他在後面,這一看就有兩個特別法門。那為什麼偏偏讚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耳根圓通章」。以後我們深入研究,了解觀音菩薩耳根法門應娑婆世界眾生之機,這個範圍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它契合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之機,不一樣。觀音菩薩跟我們親切,大勢至菩薩廣大無邊,兩個特別法門。我看出這個門道之後,對於淨宗死心塌地,沒話說,真的是諸佛如來,像世尊在《無量壽經》裡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所以,我們對於自己所修學的法門一定要讚歎,如果不讚歎的話你沒有理由學它。而對修其他法門的,我們要尊敬。為什麼?就像吃東西口味不同。所以對別的法門一定也是讚歎,淨宗最殊勝,禪宗也最殊勝,天台也最殊勝,哪個都最殊勝,學哪個法門都一樣成無上道,根性對了就行。佛在經中常把眾生比作病人,佛是大夫(醫王),佛法是藥,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不能吃同樣的藥。所以,我們是淨宗的根機,你就乖乖的學淨宗,淨宗是三根普被。其他的宗沒有下根,大概只有中上根、上上根;禪是上上根,其他宗派是中上根。我們是下根,這個自己要知道。下根,這個法門可以救我,我用這服藥很適合。其他宗都不要修,為什麼?修學是一門深入,你同時修幾個宗,你這一生絕對不能成就。

  到什麼時候你才廣學多聞,什麼宗都可以修?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四弘誓願就是教我們修學次第的,首先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願以導行,有方向、有目標。這要先從「煩惱無盡誓願斷」修起。而煩惱沒有斷盡不能夠廣學多聞,斷盡了才能夠到下一條,「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我講經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四弘誓願我只學前兩願,後面兩願我到極樂世界再學,我不在這個世界學。在這個世界要學的話,極樂世界去不了,因為你學雜了,你的力量、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一定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什麼?這是斷煩惱。

  什麼時候廣學多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像龍樹菩薩一樣。龍樹菩薩開悟了,他證的果是別教初地菩薩。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龍樹菩薩三個月就學完了。什麼原因?煩惱斷盡了,就通了。六祖煩惱斷盡了,見五祖時,他自己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給他講《金剛經》,他聽了三分之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後面不要再講了。這一悟一切悟,就是世尊三藏十二部他全都悟了,一悟一切悟,他對經教沒有障礙了。

  逃難的時候,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但不懂意思。惠能大師說妳念給我聽,一聽他就明白,把《大涅槃經》的意思講給無盡藏聽,無盡藏比丘尼一聽就開悟,第一個得度的。

  我們今天修行,我勸大家頭一個要把執著放下,執著是生死輪迴的根。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你有這個東西你就出不了輪迴;但是念佛行,念佛帶業往生,不斷,雖不斷要把它伏住,要能伏得住。妄念、妄心起來的時候,「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把妄念伏住,行,可以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見思煩惱斷了,真的於世出世法統統不分別了,念佛生淨土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分別都沒有了,再破一品無明,生實報莊嚴土。所以這個我們要懂得。

  (節錄自「學佛答問 」 21-277-01)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11月2日起,香港時間下午4:00~6:00,直播《大方廣佛華嚴經》,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鍾茂森博士最近講演資訊:11月2日起,香港時間上午10:00~12:00,直播《四書研習報告—論語》,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email protected]

◎各地欲索取淨空法師電腦專用講經CD片(rm、mp3),請寫e-mail至:  [email protected];詳細目錄及索取需知請至:  http://members.tripod.com/lotus118/newpage5.htmhttp://www.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中華少兒讀經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email protected]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email protected]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email protected],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現已全面改為簡體版。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email protected]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