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要首頁 治要講堂 治要專題 治要書檔 治要桌卡 English


治要綱目

君道 修身:
戒貪 使命 勤儉
懲忿 遷善 改過
敦親 反身 尊賢
納諫 杜讒邪 審斷


臣術:
立節 盡忠
勸諫 舉賢

貴德:
尚道 孝悌 仁義
誠信 正己 度量
謙虛 謹慎 交友
學問 有恆 處世


為政:
務本 知人 任使
至公 教化 禮樂
愛民 民生 法古
綱紀 賞罰 法律
慎武 將兵 征伐
武事

敬慎:
微漸 風俗 治亂
鑒戒 應事
慎始終 養生

明辨:
邪正 人情 才德
朋黨 辨物 因果
 

 



  > 首頁 > 治要綱目 > 敬慎 > 應事


敬慎 > 應事

艮ヾ,止也。時止ゝ則止,時行ゞ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止道不可常用,必施於不可以行,適于其時,道乃光明。(卷一 周易)

【註釋】ヾ艮:gèn ㄍㄣˋ。《易經》卦名。一為八卦之一。卦形為☶。象徵山。二為六十四卦之一。艮☶下,艮☶上。象徵動靜不失其時,則其道光明。ゝ時止:依時機而停息。ゞ時行:依時機而行。

【白話】艮,就是止的意思。依時機該停息就停息,依時機該行就行,動靜不錯過時機,道路充滿著光明。


李憙ヾ,字季和,上黨ゝ人也。累辟ゞ三府々,不就。宣帝ぁ復辟爲太傅あ屬,固辭ぃ。世宗い輔政ぅ,命憙爲大將軍從事中郞。憙到引見,謂憙曰:「昔先公う辟君而不應,今孤⑪命君而至,何也?」對曰:「先君以禮見待⑫,憙得以禮進退。明公⑬以法見繩⑭,憙畏法而至。」帝甚敬重焉,遷⑮太常司隷校尉。(卷二十九 晉書上.百官志)

【註釋】ヾ李憙:憙音「喜」,xǐ ㄒㄧˇ。晉朝上黨郡銅鞮(音「滴」,dī ㄉㄧ)縣(今山西省沁縣南)人。(生平見附錄十四)ゝ上黨: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西晉時,統縣十個,分別是,潞(音「路」,lù ㄌㄨˋ)、屯留、壺關、長子、泫(音「炫」,xuàn ㄒㄩㄢˋ)氏、高都、銅鞮、涅、襄垣(音「元」,yuán ㄩㄢˊ)、武鄉。ゞ累辟:辟音「必」,bì ㄅㄧˋ。頻頻徵召。累,屢次、連續。辟,徵召。々三府:漢制,三公皆可開府,因稱三公為「三府」。西漢時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又稱三司,總攬軍政大權。為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後漢書.承宮傳》:「三府更闢,皆不應。」李賢註:「三府,謂太尉、司徒、司空府。」ぁ宣帝:晉宣帝司馬懿。あ太傅:中國古代職官,始於西周,為輔弼天子之任,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三公之一;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時期被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後各朝代都有設置,多用為大官加銜,無實職;為輔導太子的東宮官。ぃ固辭:堅決推辭。い世宗:司馬師(西元二O八—二五五年),字子元,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後,內部肅清及平定內亂。打敗諸葛恪,均削弱他國及控制魏國政權。司馬師亡後,謚曰忠武。司馬昭受封晉王,追封其為晉景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封其為晉景帝。其陵曰峻平,廟號世宗。ぅ輔政:匡輔政事。う先公:指司馬懿。⑪孤:古代王侯的自稱。《禮記.曲禮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⑫見待:對待我。⑬明公:舊時對有名位者的尊稱。⑭見繩:約束我。⑮遷:晉升。

【白話】李憙,字季和,上黨銅鞮人。屢被徵召高官,他都不接受。司馬懿為太傅,徵召為屬官,他以有病為藉口堅決推辭。嘉平三年(西元二五一年),司馬懿去世,司馬師執掌魏國軍政大權,任命李憙為大將軍從事中郎,李憙到任後被引見,司馬師對李憙說:「過去先公徵召您,而您不答應,如今我任命您,您就來了,為什麼呢?」李憙回答道:「先君以禮對待我,我得依照禮決定進仕或退身。明公用法來約束我,我畏懼法就來了。」司馬師非常敬重他,晉升他為太常司隸校尉。


權ヾ衡ゝ者,所以起輕重之數也,然而人弗事者,非心惡ゞ利也,權不能爲之多少々其數,而衡不能爲之輕重ぁ其量也。人知事權衡之無益,故弗事也。(卷三十二 管子.明法解)

【註釋】ヾ權:秤錘,以鐵或銅製成,量輕重的器具。ゝ衡:秤桿,量輕重的器具。ゞ惡:音「務」,wù ㄨˋ。憎恨、討厭。々多少:此作動詞,指讓物的數量變多或變少。ぁ輕重:此作動詞,指讓物的重量變輕或變重。

【白話】權衡,是用來秤量東西輕重多少的工具,然而人們不去事奉它,並不是人們心裡討厭利,而是因為「權」不能替他改變物的數量,「衡」不能替他改變物的輕重。人們知道事奉權衡本身沒有益處,所以不去事奉它。(能做到權衡公正地處理一切,奸詐的人就不能行私。)


莊公問晏子曰:「威當世而服天下ヾ,時耶ゝ?」對曰:「行也。」公曰:「何行?」對曰:「能愛邦內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ゞ者,能禁暴國之邪々;中聽任聖ぁ者,能威諸侯;安仁義而樂利世者,能服天下。」(卷三十三 晏子.問上)

【註釋】ヾ服天下:讓天下歸服。ゝ時耶:耶音「爺」,yé ㄧㄝˊ。時機嗎?ゞ死力:全身的勁。々暴國之邪:殘暴國家的邪惡勢力。ぁ中聽任聖:能聽信並任用德行高尚、博通事理的人。

【白話】齊莊公詢問晏子說:「威震當世而使天下人歸服,是時機嗎?」晏子回答說:「這取決於行為。」莊公說:「什麼行為?」晏子回答說:「能愛護邦國內民眾的國君,能使國外心懷叵測的人服從;重視百姓為國家付出勞苦的國君,能消除國內的邪惡逆亂;能聽從並任用德行高尚、博通事理的國君,能威震諸侯;講究仁義而樂於為世間謀利益的國君,能折服天下。」


聖人處無爲之事ヾ,以道治也。行不言之敎ゝ。以身帥道之也。萬物作焉ゞ,各自動作。而不辭々。不辭謝而逆止之也。生而不有ぁ,元氣生萬物而不有。爲而不恃あ。道所施爲,不恃望其報也。(卷三十四 老子.道經)

【註釋】ヾ處無爲之事:處事無欲無為,順乎自然。ゝ行不言之敎:所施行的教化不是透過言說而是用行為進行引導。ゞ作焉:興起,萌生。々不辭:不勉強去阻止。ぁ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あ爲而不恃:幫助萬物而不自恃己能。

【白話】聖人用「無為」的態度行事,實行「不言」的教誨。萬物興起時,而不加以干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了萬物而不自恃己能。


上士ヾ先避患而後就利,先遠辱而後求名。故聖人常從事於無形之外ゝ,而不留心盡慮(無盡慮二字)於已成之內,是以患禍無由至,非譽ゞ不能塵垢々也。(卷三十五 文子.微明)

【註釋】ヾ上士:高明賢士。ゝ無形之外:指事情尚未成形時。ゞ非譽:惡劣的名聲。々塵垢:此作動詞,指玷污。

【白話】高明賢士首先避開災禍,然後才去獲利;首先遠離恥辱,然後才去追求聲名。所以聖人常致力於事情未成形時,而不費心盡慮在木已成舟之事,因此災禍無從降臨,毀謗也玷污不了他。


若夫ヾ臨官治事者,案其法ゝ,則民敬事;任士進賢者,保其後ゞ,則民愼擧々;議國親事者ぁ,盡其實あ,則民敬言ぃ。(卷三十六 尸子.發蒙)

【註釋】ヾ若夫:助詞,用於句首,表示承接或轉折。ゝ案其法:依法行政。案,依據、依照,通「按」。ゞ保其後:對於任用之人後來的表現負責。々愼擧:謹慎推舉。ぁ議國親事者:制定大政方針,總理國家事務的官吏。あ盡其實:指行事講究實際。ぃ敬言:嚴肅認真地發表言論。

【白話】如果治理政事的官吏,能依法行政,那麼百姓就會恭敬的做事;任用和薦舉賢才的官吏,對於後來的表現負責,那麼人民就會謹慎推舉人才;制定大政方針,總理國家事務的官吏,如果講究實際,百姓就會嚴肅認真地發表言論。


慮善ヾ以動,動惟ゝ厥ゞ時。非善非時,不可動也。(卷二 尚書)

【註釋】ヾ善:完善、妥善。ゝ惟:思考、思量。ゞ厥:代詞,他的、那個。同「其」。

【白話】凡事考慮妥善之後才行動,行動前還要慎重地選擇好時機,使行動符合時機和需求。


天地之道,極卽反,益卽損,故聖人治弊ヾ而改制,事終ゝ而更爲ゞ矣。(卷三十五 文子.上禮)

【註釋】ヾ治弊:治理出現弊病。弊,害、弊病。ゝ終:窮盡。ゞ更爲:改變做法。

【白話】天地運行的規律是物極必反、滿溢則損,所以聖人在治理出現弊病時就改革制度,事情行不通時就改變做法。


 

肅禮容,居ヾ中正,康ゝ道德,履仁義,敬天地,恪ゞ宗廟,此吉祥之術也,不幸而有災,則克己責躬之所復也。然而有禱祈之禮、史巫々之事者,盡中正、竭精誠也。(卷四十五 昌言)

【註釋】ヾ居:指存心。ゝ康:褒揚,讚美。ゞ恪:音「客」,kè ㄎㄜˋ。恭敬,恭謹。々史巫:祝史和巫覡(音「昔」,xí ㄒㄧˊ)。古代司祭祀、事鬼神的人。

【白話】整肅禮節儀容,遵循正道,弘揚道德,施行仁義,尊敬天地,恭敬宗廟,是求得吉祥的方法,不幸有了災禍,嚴格克制私欲、反省責備自己就能回復吉祥。這樣才有祈禱的禮儀、掌祭祀的史官和巫師之業,目的都是為了竭盡中正精誠之意。


高於人之上者,必有以應於人。其察之也視下,視下者見之詳矣。人君誠能知所不知,不遺燈燭ヾ童昏ゝ之見,故無不可知而不知也。(卷四十七 劉廙別傳)

【註釋】ヾ燈燭:指從基層角度了解民情。承接上文所說「日月至光至大,而有所不遍者,以其高於眾之上也。燈燭至微至小,而無不可之者,以其明之下,能照日月之所蔽也」。ゝ童昏:愚昧無知。

【白話】高居於眾人之上的人,一定要有恰當的應對眾人的心態和方法。他觀察問題能從基層的角度,了解下情。從基層的角度,他就能夠清楚明白地了解。君主真的能知道自己還有不知道的東西,就不會遺棄基層反映的民情和愚昧無知者之所見。因此,就沒有什麼不可了解的事情而不能弄清楚的了。


人主不周密,則正言直行之士危;正言直行之士危,則人主孤而無內ヾ;人主孤而無內,則人臣黨而成群。使人主孤而無內,人臣黨而成群者,此非人臣之罪也,人主之過也。(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ヾ內:親信。

【白話】君主的思慮、行事不周密,說實話、行正道的人就會危險;說實話、行正道的人有危險,君主就會孤立而無親信;君主孤立無親,臣子就會結黨成群。使君主孤立無親,臣子結黨組派,這不是臣子的罪過,而是君主的過錯。


子貢為信陽宰,將行,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曰:「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孔子曰:「而未之詳也。夫以賢代賢,是之謂奪;以不肖代賢,是之謂伐;緩ヾ令急ゝ誅ゞ,是之謂暴;取善自與,是之謂盜。盜非竊財之謂也。吾聞之: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所由生也。匿人之善,斯謂蔽賢;揚人之惡,斯謂小人。內不相訓々而外相謗,非親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故君子無所不慎焉。」(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ヾ緩:寬鬆。ゝ急:嚴格;嚴厲。ゞ誅:懲罰;責罰。々訓:警告;規勸。

【白話】孔子的弟子子貢當了信陽的地方官,將要前往赴任的時候,孔子對他說:「(你到那裡後)要勤奮工作,謹慎處事,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要『奪』,不要『伐』,不要『暴』,不要『盜』。」子貢說:「老師,弟子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在先生這裡學習,難道還會犯盜竊的過失嗎?」孔子說:「你還沒有進一步了解啊。用賢者取代賢者,這就叫做『奪』;用不賢的人取代賢者,這就叫做『伐』;政令很寬鬆而懲罰很嚴厲,這就叫做『暴』;取得佳績就歸功於自己,這就叫做『盜』。『盜』說的並不是指偷竊他人的財物啊。我聽說:懂得為官之道的人,能奉行法紀來為民謀利;不懂得為官之道的人,就會違法亂紀侵害百姓利益。這就是民怨產生的根源啊。隱匿別人的善,這就叫蔽賢;傳揚別人的惡,這就是小人。私下不相互告誡規勸而在外面互相誹謗,這不是親善和睦的行為。要做到說起別人的善,就好像自己有這樣的善似的滿心歡喜;說別人的惡,就像是自己受到別人的攻擊一樣。所以君子沒有一件事不謹慎啊!」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亂大謀。」巧言利口,則亂德義。小不忍則亂大謀。(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能把無理說得有理而且動聽,這種言語足以擾亂人的德行。對人對事如在小處不能忍耐,便會擾亂大計。」


天有四殃:水、旱、饑、荒ヾ。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夏箴》曰:「小人無兼年ゝ之食,遇天饑ゞ,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々輿馬ぁ非其有也;國無兼年之食,遇天饑,百姓非其百姓也。」戒之哉,不思禍咎無日矣。言不遠也。(卷八 周書)

【註釋】ヾ饑、荒:穀物、果子等歉收或沒有收成。按《爾雅.釋天》:「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果不熟為荒。」ゝ兼年:兩年。ゞ天饑:天災造成的饑荒。々臣妾:古時對奴僕的稱謂,男曰臣,女曰妾。ぁ輿馬:車馬。

【白話】天災有四種,即水災、旱災、五穀不熟、果子歉收。它們的到來沒有定時,若不致力於積蓄儲備糧食,用什麼來防備呢?《夏箴》說:「平民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食,遇到饑荒,妻子兒女就不屬他所有了;大夫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食,遇到饑荒,奴僕和車馬就不屬他所有了;國家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食,遇到饑荒,天下百姓就不屬他所有了。」要警戒啊!如果不思考這些問題,災禍臨頭就沒有多少時日了。


分土地,趣本業ヾ,養桑麻,盡地力也。寡功ゝ節用,則民自富。如是則水旱不能憂,凶年不能累也。(卷四十二 鹽鐵論)

【註釋】ヾ本業:農業。ゝ功:指徭役,古代官方規定的平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時期內或特殊情況下所承擔的無償社會勞動。一般有力役、軍役和雜役。

【白話】將土地分給百姓,致力於農業耕作,養蠶種麻,充分發揮土地的出產能力。減少徭役,節省政府的費用,那百姓自然就會富裕起來。如果能這樣,那麼水旱災害就不足以使我們憂愁,荒年也不足以讓我們受苦。


天下有信數ヾ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舉;三曰強有所不能勝。故雖有堯之智,而無眾人之助,大功不立;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有賁ゝ、育之強,而無術法,不得長生ゞ。(卷四十 韓子)

【註釋】ヾ信數:必然的道理。ゝ賁:音「奔」,bēn ㄅㄣ。指戰國時勇士孟賁。ゞ長生:「長勝」之誤。

【白話】天下有三個必然的道理:一是再聰明也有做不成的事;二是力氣再大也有無法舉起的東西;三是再強大也有不能勝過的對手。所以雖然具有堯的智慧,而沒有眾人的幫助,也沒有辦法建立偉大的功業;雖然具有烏獲那樣大的力氣,而沒有別人的幫助,也不能把自己舉起來;雖然具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強壯,而沒有正確的方法,也不能永遠取勝。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大凡一個人的處世之道,內心要謹慎,志向要宏大,智慮要周到通達,行為要方正不苟,能力要多,事務要少。


溺者不問隧ヾ,迷者不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ゝ鑄兵,噎ゞ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ヾ隧:路,指涉水之路。ゝ遽:音「句」,jù ㄐㄩˋ。倉猝、匆忙。ゞ噎:音「耶」,yē ㄧㄝ。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

【白話】被水淹的人事先沒有探明涉水的路線,迷途的人事先沒有問路。這就好比面臨外敵入侵的危難時,才急急忙忙鑄造兵器,吃飯噎著以後才急急忙忙去挖井,即使很快,也來不及了。


故舉重越高者,不慢於藥;愛赤子者,不慢於保;絕險ヾ歷遠者,不慢於御。此得助則成,釋助則廢矣。(卷三十七 慎子)

【註釋】ヾ絕險:越過險阻。

【白話】托負重物跨越高處的人,一定不敢忽視藥物;疼愛嬰兒的人,一定不敢怠慢保姆;越過險阻遊歷遠方的人,一定不敢怠慢駕御車馬的人。這是因為得到幫助才能成功,失去幫助就會失敗。


聖人居高處上,則以仁義為巢ヾ;乘危履傾,則以聖賢為杖。故高而不墜,危而不仆ゝ。(卷四十 新語)

【註釋】ヾ巢:居所。ゝ仆:音「鋪」,pū ㄆㄨ。向前跌倒。

【白話】聖人身處高位,就以道德仁義作為自己安身的居所;面臨險境危難,就把聖賢之人作為自己依靠的拄杖。所以聖人身居高位不會墜落,身臨險境也不會跌倒。


夫聖人之屈者以求申也,枉者以求直也。故雖出邪僻之道,行幽昧之塗,將欲以興大道成大功,猶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ヾ足。(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ヾ濡:音「如」,rú ㄖㄨˊ。浸漬、沾濕。

【白話】聖人委屈自己,是為了日後道義的伸展;暫時的彎曲,是追求日後的挺直。所以他雖然從邪僻不直的道路上出發,而走在昏暗不明的路上,是要由此振興大道、成就大業,就好比要走出叢林就不可能只走筆直的道路,要拯救溺水的人就不能不沾濕雙腳一樣。


地廣而不德者國危,兵強而凌敵者身亡。虎兕ヾ相搏,而螻蟻得志;兩敵相機,而匹夫乘閑。是以聖王見利慮害,見遠存近。(卷四十二 鹽鐵論)

【註釋】ヾ兕:音「四」,sì ㄙˋ。古代獸名。一說兕就是雌犀。

【白話】土地廣闊而不實行德政,國家就會有危險;兵力強大而侵犯他國,自身就會滅亡。猛虎和兕相互搏鬥,螻蛄和螞蟻就會得志;兩個對手相互抗爭,平庸之輩就會有機可乘。因此,聖明的君主,看到有利的一面,還會考慮有害的一面;既會考慮未來,也會注意眼前的形勢。


服一綵ヾ,則念女功之勞;御ゝ一穀,則恤農夫之勤;決不聽之獄ゞ,則懼刑之不中;進一士之爵,則恐官之失賢;賞毫氂之善,必有所勸々;罰纖芥之惡,必有所沮ぁ。(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ヾ綵:光色、花紋。ゝ御:進食、食用。ゞ不聽之獄:沒有定罪的案子。不聽,不定罪。々勸:勉勵。ぁ沮:阻止、終止。

【白話】穿上一件彩服,就想到織女的辛勞;吃一粒米,就體恤農夫勞作的不易;判決一件還沒有定罪的案子,就擔心用刑是否適當;晉升一個爵位,就思考自己是否用人失賢;對一個極小善舉的賞賜,一定要能起到勸勉人們向善的作用;對一個極微惡行進行處罰,也一定要起到警戒世人不敢作惡的功效。


 

位也者,立德之機ヾ也;勢也者,行義之杼ゝ也。聖人蹈機握杼,織成天地之化,使萬物順焉,人倫正焉。(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ヾ機:織布的器具。ゝ杼:音「住」,zhù ㄓㄨˋ。織機的梭子。

【白話】職位,好比是建立仁德的紡織機;權勢,好比是施行道義的梭子。聖人腳踏紡織機、手握梭子,編織成天地的美好教化,使萬物和順,人倫關係端正。


故聖人深居以避害,靜默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動作(無作字)而陷於刑,雖曲ヾ為之備,不足以全身。(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ヾ曲:周遍、多方面、詳盡。

【白話】聖人隱居以避開禍害,安靜沉默以等待時機。小人不知道災禍和幸福從哪裡來,一有舉動就會受到刑罰,即使費盡心機想防備,也不足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卷一 周易)

【白話】孔子說:「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穩,然後才可以行動;必先換個角度為人著想,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後再開口說話;必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後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養這三點,所以與人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九個方面值得深思熟慮。觀看,要思慮是否看得明白;聽受,要思慮是否聽得清楚;臉色,要思慮必須表現溫和;容貌態度,要思慮必須謙恭有禮;發言,要思慮必須誠實不欺;做事,要思慮必須認真嚴謹;有疑惑,要思慮必須請教提問;憤怒時,要思慮會有後患;看見可得的(財物名位),要思慮是否合於道義。」


君子博學而淺(大戴禮淺作孱)守之,微言而篤行ヾ之。行欲先人,言欲後人,見利思辱,見難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ゝ也。(卷三十五 曾子)

【註釋】ヾ篤行:切實履行、專心實行。ゝ戰戰:戒慎貌、畏懼貌。

【白話】君子德學廣博,而以淺薄自守;言語簡約,重在切實地履行。行動在別人之前,說話在別人之後;若有利可得,要想想是否會招來恥辱;面對困難,如果退縮逃避,要想想是否會招來辱罵;貪求嗜欲要考慮會招致羞恥;忿恨怨怒就想到會有禍患。所以君子應終生保持這種謹慎戒懼的心。


子曰:「君子欲訥ヾ於言,而敏於行。」訥,遲鈍也。言欲遲,行欲疾。(卷九 論語)

【註釋】ヾ訥:nà ㄋㄚˋ。言語遲鈍。

【白話】孔子說:「君子致力於說話慎重,而做事敏捷。」由此可知,君子講究實行,不多言、不空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ヾ,跲,躓。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ゝ,疚,病道前定則不窮。(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ヾ跲:音「夾」,jiá ㄐㄧㄚˊ。窒礙,指言語受阻而不通暢。ゝ疚:音「就」,jiù ㄐㄧㄡˋ。困惑、愧悔。

【白話】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而站不住腳;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發生困難;行事前的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準繩,則不至於行不通。


子夏為莒ヾ父宰,問政。莒父,魯下邑也。子曰:「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則不達矣。小利妨大,則大事不成矣(卷九 論語)

【註釋】ヾ莒:音「舉」,jǔ ㄐㄩˇ。

【白話】子夏當莒父縣的縣令,向孔子請問政事。孔子告訴他:「政治不能要求速成,不要著眼於小利益。因為操之過急,反而不能達到成效;著眼於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嬰聞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ヾ之心非一心也,而嬰之心非三心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ヾ三君:晏子事奉過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位君主。

【白話】我(晏嬰)聽說一心一意可以事奉百位君主,三心二意不能事奉好一位君主。所以三位君主的心意不一樣,但我的心意卻並不是三心二意。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ヾ,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民無食菜之飢色,天子乃日舉樂以食也。(卷七 禮記)

【註釋】ヾ通:合計、總計。

【白話】國家沒有九年的儲備,屬於財用不足;沒有六年的儲備,屬於財用危機;連三年的儲備都沒有,那就是國不成國了。耕種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儲備食量;耕種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儲備食量。按三十年計算下來,即使遇到洪水或旱災的荒年,人民也不致於挨餓,這樣,天子每天都能安心的奏著音樂吃飯。





網站鏈接: 尋根之旅馬來西亞漢學院 •學習群書治要網 e-mail: [email protected] 瀏覽建議:IE 6.0以上瀏覽器 螢幕解析度1000x768